「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謙虛常常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它常常會使人想起自己的短處,從來加以改變,使得人更加優秀,而驕傲的人,卻常常自大,認為自己是不可超越的,常常誇讚自己的長處,卻從來不反省自己的短處,這就使得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無法改正,從而在時間的推移下,屈居人後。
其實,作為一個國家,也是一樣。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在思想上還是驕傲自滿,不知道抬眼看世界。
作為鄰國,韓國人對於中國的看法始終都是存有「偏見」的,在他們國家,有一個「三明治理論」,就是說韓國,中國和日本這三個國家,在實力上,日本是遙遙領先的,中國就是一個陪跑者,處於最後,而韓國則是在中間。
他們認為,中國一直在追趕韓國的步伐。誠然,真的是這樣麼?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全國國民的共同努力,中華民族顯然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衰敗貧困的民族了。
中國國民經歷了戰亂的侵擾,懂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也知道要順應世界的潮流,而不是像以前一般實行閉關鎖國,種種歷史的經驗都讓我們成長,變得日益謙遜,所以才取得了現在這般成就。
而韓國,卻是沒有看到我們日益發展的變化,但其中也不乏有清醒的人士,金蘭都教授,就在他進行了一次中國之行後,深知中國的強大,同時也擊碎了他身為一個韓國人的優越感。
金蘭都之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一個人知道自己有不足,或者說知道自己生存的國家存有不足,那便是「智」的,每個人都應該善於反省,總結經驗教訓,所謂有自知之明,便是說能夠看透一件事的其實。
在沒有來中國之前,很多人對中國的認識都還停留在以前的思想裡,他們以為中國落後貧困,以為中國思想保守不堪,可這也只是他們幻想中的中國,其實中國現在的面貌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已。
但是,幸好在韓國,還是有能夠認識中國現今狀態的人的,他就是金蘭都。
金蘭都是韓國高校的著名教授,同時也是三星等著名企業的專業顧問,他有著一個清晰的世界觀,知道現在世界發展的局勢,同時也告訴過韓國人,中國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他在《明見萬裡》的節目中也說過,如今看不起中國的也只有韓國人,如果再這樣下去,遲早有一天韓國會走上衰敗之路。
在金蘭都教授的眼裡,中國有著前瞻性的科技發展,有著「一部手機走天下」的便利生活,有著機械化生產的能力,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相反,中國的潛力是巨大的,也不是任何國家能夠比擬的,中國是個特殊的存在。
而作為中國一份子的青年們,他們更是個個朝氣蓬勃,有著無限的創造力。
拿中國頂尖高校清華中的「姚班」來說,曾經他們取得的成績一度超過麻省理工,再來說今年的疫情,有多少90後甚至00後的青年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挺身而出?這就是中國青年的力量,他們有著擔當,他們是中國的未來。
「閉關鎖國」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任何事情,都不能「滿」了。
曾經的中國,曾以天朝上國自居,覺得優人一等,甚至還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正是因為這個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從此和海外沒有了聯繫,不能看到別的國家的發展,從而中國一步步落後守舊。
而別的國家卻相繼發展了起來,從此中國的「悲劇」就開始了,從萬國朝拜到敵國入侵,窮困潦倒,中國的經歷顯然是在告訴世人不應該「閉關鎖國」,而是應該有所借鑑有所學習。
相比較我們周邊國家的案例,當中國還在閉關鎖國的時候,日本卻已經向西方先進的國家學習,就算只是一個很小的島國,日本也是憑藉著這個「優點」而在整個亞洲揚名立萬。
所以,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閉關鎖國」的思想是不能夠讓國家或者個人發展的,只有充分認清事實,才能夠有所發展。
而現在的韓國,雖然在表面上看,他們並沒有「閉關鎖國」,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是有著「閉關鎖國」的傾向,韓國看不起中國,認為中國一直在他們腳步,追逐著他們的步伐。
曾經有留學在韓國的中國學生,韓國學生每每拿起一樣東西都會說,你沒用過吧,沒見過吧等,都在覺得中國是不存在那些東西的,然而就是他們的這種想法,會讓人可笑至極,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任人欺負的中國,它有著輝煌的成就。
韓國人如果再這般想,那麼最後損失的也是他們整個國家。
傲慢與偏見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一個人可以自信,因為自信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它能夠讓人有積極的發展。而傲慢卻不是,一個人傲慢,便只能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只是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這種性格的形成,往往會造成看待某一事物有著極度的偏見,從而蒙蔽了雙眼。如果問韓國人,朝鮮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他們往往給出的答案都是落後貧困,思想不自由等,而如果問他們中國的印象,顯然他們給出的答案和朝鮮差不多,同樣認為中國也是落後貧窮。
這只能說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所謂眼見為實,韓國很多人都沒有去過現在的中國,就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很明顯是偏見思想造成的。
而金蘭都教授,去過中國,在他的眼下的中國和傳統韓國觀念的認知裡的中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中國並不是一貧如洗,也不是思想落後,他們擁有便利的生活條件,也有著高科技的發展。
其實很多韓國人都不處在一種居安思危的狀態,他們往往會被固有思想所束縛,會被自己骨子裡的傲慢與偏見所掌控,憑空想像出一個不符合實際的國家的狀態,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韓國在思想中的「落後」。
小結: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人不應該妄自菲薄,不應該對認知產生偏差,作為一個個體來說,謙虛謹慎是需要的。
「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並無道理,它的確能夠讓人在成長中一點點進步,而妄自菲薄卻是決不能有的,試想一個人整天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那一個,沒有對手,從而不知道努力上進,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後退者。
而國家也是一樣,現今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一個國家想要脫穎而出,這不僅僅是需要外部條件,比如科技水平,經濟發展,軍事力量,而且還要知道內部,就是說國人的思想,如果國人思想陳舊落後,那麼整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可言呢?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民才是最根本的動力,而國民也要認清楚現狀,居安思危。
就像韓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韓國人要對別的國家有著清晰的認識,而不是說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就像金蘭都教授的中國見聞,擊碎了他對中國的固有認知,也擊碎了他身為一個韓國人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