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 · 時髦一族:潮流所向,總是生活的模樣

2020-12-20 新民晚報

70年歲月如歌, 70年青春有你,70年砥礪奮進。

70年來,中國取得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讓全球見證了中國力量,讓歷史見證了中國奇蹟。

今年年初,本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欄目,一張老照片,幾百字,外加一段短視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個小小的欄目,引發不小的反響,很多讀者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回憶過往,讚嘆國家70年的巨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共收到讀者發來的數百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以小見大,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偉大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最好見證,每個人都深感自豪。

從今天起,《新民晚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國慶報導,分時髦一族、時代變遷、家有喜事、獨家記憶四個專題推出。讀者諸君,敬請關注!

時髦是什麼?時髦是一個時代,美的尖端。

是健美達人雕刻肌肉,追求健壯身材的線條之美;

是母親拿出格子布做親子裝,追求設計時尚的親情之美;

是一臺黑白電視機將家變得像弄堂影院,追求潮流藝術的睦鄰之美;

是貝斯手撥弄金屬琴弦,追求低鳴音色的質感之美;

在時尚之都上海,每一個時代,人們總能憑著對美的直覺,找到潮流所向。

這些時尚潮流,經時間發酵,默默地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70年來,歲月變遷,時髦更迭。但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卻從未改變。

回首70年,看著一張張老照片中的時髦一族,你會發現,這正是生活的模樣。

圖說:60多年前健美達人合影

上世紀50年代的健美達人

口述者:夏振忠

這張照片拍攝於半個多世紀前文廟路上的一飛照相館。右邊的是我父親夏承業,左邊是和他一起練健美的小師弟。為了拍這張照片,他們足足準備了好幾個月,每天較著勁練肌肉。在拍照那天,他們學外國健美人士,全身抹上橄欖油,才拍出效果那麼好的照片。

如果說健美運動之父趙竹光是中國第一代健美人,那我的父親可以算第二代健美人了。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一家住在南市區黃家闕路學潔裡。在我印象中,父親一直是緊跟潮流的人,就連當時很少見的照相機他也是早早上了手。

當時,有個叫吳天仁的舉重教練在我家附近開了一家叫「聯華體育館」的健身中心。每到晚上,附近愛好健美的人都會蜂擁而至。我父親和吳教練是好朋友,我放學後也經常跟著父親去健身房,看叔叔們練槓鈴。健身房裡大家發出「嘿嘿哈哈」聲音的場景,至今讓我難忘。

後來,我父親雖然停止了健美,但他的運動習慣還一直保留著。70多歲時,他還和楊浦冬泳隊隊員們一起騎著自行車來回140多公裡去沙溪鎮旅遊。現在父親已經89歲了,雖然不能再進行劇烈運動,但他依然會和舞搭子一起在公園裡跳舞。

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也喜歡運動。20多年前,我被查出患有高血壓,這令我感到很痛苦。有一次,我受到《新民晚報》一篇健康報導的啟發,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冬泳,現在雖已年過七十,身體可好了。

圖說:上世紀60年代李夢薇母親一家的合影

那些年流行過的格子花樣親子裝

口述者:李夢薇

格子元素是我的最愛。這愛好源於我母親姚健,源於這張照片。

母親小的時候,格子圖案已開始流行。外婆蔡英棣做了一套格子花樣的親子裝,和她的三個女兒一起穿。這張照片就是母女四人第一次穿上這套親子裝時留下的照片。

照片攝於上世紀60年代,後排穿著格子襯衫的是我的外婆,站在中間是我的母親。那時候,這樣成套的親子裝很難在商店買到。外婆就決定親手做一套。從選布料到設計,從裁剪到縫製,都由外婆一手包辦。她先幫老三做背帶褲,再給另外兩個女兒做褲子。剩餘的布料,我給自己做了一件襯衫。這些衣褲,都是格子花樣,放到現在也很時髦。

三個女兒第一次穿上衣服,都開心得不得了。外婆說,那一刻她感受了孩子的愛和家的溫馨。外婆託朋友幫忙,拍了這張全家福。拍照前,外公姚彤雲還有點小情緒,問外婆:「怎麼不給我也做一件格子襯衫?」外婆笑著說:「節約點,下次有剩餘布料再給你做。」穿親子裝,表面上看來是一家人穿著同樣系列衣服,其實蘊含了更多的心意。母親告訴我,我小時候也穿過外婆親手做的衣服,可惜沒有留下照片。現在我也有了女兒,更加覺得親子裝是表達父愛母愛的好辦法。

圖說:邵小華與他收藏的相機

40年收藏相機近千臺

口述者:邵小華

我叫邵小華,照片上一櫥櫃的相機,是我收藏的「寶貝」。但我還有很多相機,沒擺出來呢。我至今已收藏近千臺相機,家裡所有的櫥櫃都塞滿了,連床底下也全都是相機。照片中,我拿在手上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生產的上海牌582型相機,櫃檯上的則是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牌202型相機。那天,我正在整理相機,太太看見我痴迷的樣子,趁我不注意拍下了這張照片。

我收藏相機的愛好源於父親。小時候,我家有一臺時髦的照相機,那是父親花了不少錢買的德國產蔡司相機。父親寶貝得很,平時將相機鎖在柜子裡,我和哥哥難得碰一下。偶爾,父親也會帶著全家到公園去照相。每當他拿出相機,總能吸引來許多公園遊客好奇的眼光。因此,我一直將父親視為時髦客。

上世紀70年代,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臺相機。那是一款上海牌205相機,大概250元,我和哥哥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排了2個多小時的隊才買到。從此,我在收藏相機上一發不可收拾。

10多年間,我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於在2018年收齊10款上海產的海鷗DF一1型豹子號順序照相機,即後三位數000至999,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收藏。對我來說,無論是淘到件心愛的機子,還是修好一款相機,都有一種成就感。

圖說:王永平的彩色結婚照

那年的彩色照還是稀罕物

口述者:王永平

上世紀80年代初,結婚彩色照片很稀罕。這張彩照拍攝於1982年12月13日,是我和太太結婚的日子。

那時,我們的婚房只有13.8平方米。婚宴過後,親朋好友30多人擠在我家,房子被擠得水洩不通。雖然房子很小,但這裡是充滿著愛和溫馨的地方。

我的朋友裡有一位時髦小夥。結婚那天,他為我和太太拍了5張彩色照片。那個年代,能拍到彩色照片可以說是走在時尚的前列,不要太潮哦!我和太太特地坐在紅色沙發上,旁邊的喜被也用紅繩子扎著,我太太連燈罩都選擇了大紅色。她說,紅紅火火代表著喜慶,把紅色印在照片上,我們的結婚照一定比其他人的好看。拍照時,她笑得特別開心。

那個時候結婚不像現在,新娘子不穿婚紗,流行的是穿西裝,新娘子也沒有捧花,只在胸口別一朵大紅花。太太穿著西裝挽著我,我穿了一件深色的高領毛衣和一件羊毛開衫。拍照片的時候,被這麼多人看著愛人挽著我,還真不太好意思。

一晃眼,37年過去了,膠捲照片現在都快看不到了。現在拍照片比我們那時候方便多了,都不需要照相機,一部手機全部搞定。

圖說:陳連英與小夥伴們彈奏貝斯

30年前我是酷酷的貝斯手

口述者:陳連英

我叫陳連英,今年57歲。這張照片拍攝於1988年。當時,我和樂隊小夥伴在塘灣鄉政府會議室裡為外賓演出。我是照片上最左邊的短髮女生,那時候剛滿26歲。演出時,我穿著白色襯衫,這是我記憶中最好看的衣服。我們一個個神採奕奕,配合得也很默契。後來同伴在我家看到這張照片還很激動:「你瞧,那時候我們樂隊還是蠻時髦的,橘子汽水也喝起來了。」不過,你別看我當時彈貝斯時胸有成竹的樣子,我學習貝斯的過程還是很曲折的。

1986年,我考進塘灣鄉文化站,成了一名文藝幹事。站裡準備成立一支輕音樂隊,因為我會彈琵琶,認識樂譜,樂隊負責人就安排我彈貝斯。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西洋樂器,更不知道怎麼彈奏。當時,彈貝斯是件新奇又時髦的事,整個塘灣鄉都沒有可以教彈貝斯的老師。幾經周折,我終於聯繫上縣文化館的老師,每天背著貝斯到老師家學習,花了一年時間才學成。

現在,我常常會回想起那些抱著貝斯、埋頭彈撥的日子。如今青春不再,歲月的滄桑爬上臉龐。但當我們再次撥動起琴弦時,依然是青春年少的模樣。

圖說:謝建康在房門前縫製面料

30多年前小夥子玩轉縫紉機

口述者:謝建康

我叫謝建康,這張照片是在1981年拍攝的。那是初秋的傍晚,陽光斜射在房門前,我特意把縫紉機推到門口,坐下來縫製面料,還請人給我拍下這張照片。

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學電腦熱和後來的學車熱一樣,上世紀80年代初,服裝裁剪也是風靡申城,我們這些年輕人擠破頭報名學習。不誇張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家裡有縫紉機又會服裝裁剪的男生很「吃香」。

我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學員證,上面寫著「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服裝裁剪5班」,這已經是開班較早的班級了。當時一個班40多人,僅我報名的教學點,那個學期就有上千人參與學習。

我對裁剪本身也有興趣,結業後通過自己摸索實踐,能動手解決自己的西褲襯衣、兩用衫的需求。給自己衣服做多了,信心也越來越足。我慢慢開始幫著親人做褲子和衣服。碰到「疑難雜症」也不用擔心,那時新華書店裡熱銷書架上全都是關於《服裝裁剪》的書籍,隨便翻兩本就能找到答案。

現在,自己動手用縫紉機做衣服的人也很少了。不過我還是留著一臺老式的縫紉機,包括2號裁縫剪刀、針、頂針箍……這些老物件是給自己留的一個念想,也是生活越變越好的一個見證。

圖說:當年風靡弄堂的黑白電視機

黑白電視機讓我家變成弄堂電影院

口述者:湯瑞華

上世紀70年代,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弄堂裡的鄰居常常說:「走,到湯瑞華家看電視去。」

這張照片攝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20多歲,家裡剛買好了12吋彩電,照片上的9吋黑白電視和底下的喇叭箱馬上就要「功成身退」了。我對陪伴了自己9年的黑白電視機戀戀不捨。底下那個喇叭箱,還是我父親當年親手製作的。於是,我就想拍一張照片留念。為了拍這張照片,我特地問朋友借了臺尼康相機,換了一身襯衫馬甲裙。現在,我一看到這張照片,就能想起那些年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小時候,有一次在父親單位看到黑白電視機,覺得非常稀奇,心想自己家裡也有一臺就好了。沒想到,沒過多久父親就讓我達成心願。上世紀70年代末,父親七拼八湊,湊夠200多元,買了我家第一臺黑白電視機。

那時的弄堂生活可以說是沒有秘密。電視機一到家,左鄰右裡就都知道了。他們都很好奇,直說這個電視嗲,老時髦老新鮮的。天天晚上,鄰居都要到我家來看電視。見到鄰居們來,我父親也特別開心。他還自製了一個喇叭箱,音響效果特別好。這樣一來,家裡更熱鬧了,有的鄰居害怕搶不到座位,還自帶板凳來看電視,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弄堂電影院。

現在,我家搬了新房,還裝修了一間影視室,兒子給我買了曲面大彩電和投影儀。看到這張照片上的黑白電視機和喇叭箱,我心裡依舊暖暖的。

文字整理 楊喻 葉曉雯 蔡駿 解雯贇 林德瑛 包琴娜

相關焦點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 · 家有喜事:感謝生活中那些簡單的笑臉
    今年年初,本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欄目,一張老照片,幾百字,外加一段短視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個小小的欄目,引發不小的反響,很多讀者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回憶過往,讚嘆國家70年的巨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共收到讀者發來的數百張老照片。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 · 獨家記憶:歲月如梭,那是你獨有的煙火
    今年年初,本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欄目,一張老照片,幾百字,外加一段短視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個小小的欄目,引發不小的反響,很多讀者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回憶過往,讚嘆國家70年的巨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共收到讀者發來的數百張老照片。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每次搬家都比想像更好
    王樹華手中的老照片,拍攝於1989年的舊宅中。「進門左邊是床,靠牆依次是冰箱、五鬥櫥、大櫥。你看,這個冰箱還是雙鹿牌的。」14.6平方米的住房在鳳城路邊,王樹華記得每個細節,「右邊是三人座沙發,照片上沒有。沙發翻下來,就成了兩個兒子的床。」喬遷至市光四村,王樹華家中的兩個小男生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和一張大床。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暖暖鄰裡情 懷念老城廂
    圖說:張堅(右一)和小夥伴在弄堂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在大沽路老城廂裡長大的張堅,近期提供了一張小時候在老房子裡生活的照片。他說:「照片裡最右邊的我,正在弄堂裡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弄堂充滿人情味在張堅的記憶中,弄堂生活充滿了人情味。「那時候廚房很擠很鬧猛,每家人都能看到對方在燒什麼。誰家手藝好,女主人就會多做一點給別人嘗嘗,這就和我們現在發圖曬朋友圈一樣。」張堅說,「以前鄰裡間的關係就像一盆菜,都融合在一起,而現在則變成了一部手機的距離。」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初見電腦便傾心 從此結下不解緣
    周建向我們展示了一張他與電腦結緣的老照片。照片裡,白色的機箱、顯示器、印表機依次排開放在1米多長的桌面上,周建坐在正前方手指觸碰著鍵盤。上世紀70年代末周建在上海一所高校從事教務管理工作。1978年學校開設了計算機專業,有了計算機房,好奇的周建時常去張望,但始終沒有機會接觸到電腦。直到1989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小李留校,被分派到了周建所在的辦公室。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老公安辦警友茶室 共度晚年歡樂時光
    圖說:警友茶室剛創辦時的合照 採訪對象供圖給晚報發來這張老照片的是91歲高齡的退休幹警楊雅正老先生。一張看似普通的彩色照片拍了已經有26年,伴隨著這段歲月,還有著一段一直在發生的故事。1992年退休後程立斌一心惦念共同戰鬥過的退休老同志,以退管會名義創辦了梧柏實業公司,來改善分局退休幹警的生活,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困難,公司名稱的諧音就是指當初分局共有500位退休幹警。那時候的退休幹警收入低,大多生活都存在困難。
  • 上海人家的老照片:似水流年 始終向前!
    心緒所向,潮流所向,都是生活的模樣。 沒有家,就沒有國。沒有民,就沒有族。這個社會,需要宏大敘事,也需要「獨家表達」。 曬曬我家老照片 · 時髦一族 ——潮流所向,總是生活的模樣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外灘嘗鮮「拍立得」
    陳德興很滿足現在的優越生活。葉曉雯徵集方式:將照片發送至linshenghao@xmwb.com.cn作品要求:1.內容請以家庭視角,反映市民日常生活變化。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伏於案頭撰寫論文
    賠償規則在實踐中得到了大家的反響,社會客傷案件也有所下降。」葛乃餘回憶起自己撰寫的《論客傷賠償案件》一文。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了一些關於社會綜合治理、法官心理素質的相關論文,並榮獲大獎。今年6月,葛乃餘獲得了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三十年組織工作突出貢獻銀獎。對於他而言,這段經歷不僅僅是榮譽。很多心得被葛乃餘寫作文本,給更多的法學研究晚輩提供了寫作方法和指導。
  • 六一特輯|我家的小康路·曬曬我家書房
    六一特輯|我家的小康路·曬曬我家書房 2020-06-03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年級作文:我家的一張老照片
    媽媽是一個懷舊的人,喜歡收集老照片。她總是愛在閒暇之餘一個人慢慢欣賞,慢慢回憶那過去的時光。這次,有多久沒打開那本相冊了呢?三個月?半年?甚至更久了吧!這也是太爺爺留給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直是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思想源泉!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慢慢泛黃的舊照片也時刻煥發著輝煌的青春。在太爺爺的影響下,我的外公,我的舅舅都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我的心裡也默默地念叨著,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做好一名少先隊員。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努力向黨員看齊,力爭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 「曬曬我家年夜飯」主題徵集活動來了!快來分享你的故事
    現在,就有一個機會向大家分享你的年夜飯!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根據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局和網絡社會工作局的部署安排,春節期間,山東省將組織開展「曬曬我家年夜飯」等活動。現向廣大網民徵集「曬曬我家年夜飯」活動作品。
  • 鄰距離|曬曬我家老照片:跟著爸爸學攝影 尋找到事業方向
    解雯贇徵集方式:將照片發送至 linshenghao@xmwb.com.cn作品要求:1.內容請以家庭視角,反映市民日常生活變化。
  • 曬曬我家住了3年的房子,還跟新的一樣,廚房牆上最好貼層保鮮膜
    經常看到有人炫耀自己家的裝修,我忍不住也想曬曬我們家。跟別人家的裝修比起來,我們家的裝修可能有些土氣落伍,不過這是已經住了3年的房子了。重要的是,我家雖然住了3年了,但是因為娶了個賢惠媳婦,還跟新的一樣。曬曬我家住了3年的房子,還跟新的一樣,廚房牆上最好貼層保鮮膜。
  • 泰州人發起手繪泰州活動 向市民徵集老照片
    原標題:「手繪泰州」向市民徵集老照片 古海陵有幾座城門、多兒巷怎麼得名的、舊時的泰山公園什麼模樣……在建市20周年之際,一群有著泰州情懷的年輕人用一種很有意義的方式向家鄉獻禮——打撈古海陵的記憶,通過手繪的方式再現舊時城市的模樣,用生動多樣的圖畫帶領大家領略這座城市的歷史和變遷。   今年47歲的朱成剛是「手繪泰州」活動的策劃人。他是地地道道的老泰州人,做過小職員也創過業,如今是江蘇瘋巢科技教育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之一。
  • 六一特輯:「曬曬我家書房」作品展(一)
    六一特輯:「曬曬我家書房」作品展(一) 2020-05-28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具終於買齊了,迫不及待給大家曬曬我家裝修的新房
    有人說裝修特別費時費力,我倒是覺得買家具才是真的費時費力,我家房子雖然硬裝已經結束快一個月了,但是從一裝修我就開始挑家具,挑到前幾天才買到合適的,現在基本已經全部安置好了,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給大家曬曬我們的裝修。
  • 【她•聚焦】書潤鶴城•曬曬我家書房
    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如約而至,市婦聯、市文聯聯合推出「書潤鶴城•曬曬我家書房」活動。您的讀書照、家人的讀書照、親子同讀照、書桌、書櫃、書房照,再配上200字左右的閱讀感言,一起發給我們吧!「鶴城巾幗"「齊齊哈爾文藝"將同步推出!小七哥哥和大九弟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姥姥從小就給你們讀詩、讀歌謠。
  • 「宅家生活」第5天,曬曬我家的一日三餐!
    我的宅家生活已經是第5天了,今天就曬曬我家的一日三餐。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平時都是吃麵條。不過宅家裡有更多時間做早餐,自然就不吃麵條了。而是早早地起床做蔬菜雞蛋煎餅,口感潤滑又營養,一家三口都很愛吃呢。
  • 為何電影或老照片中,三四十年代的人普遍比六七十年代的人時尚?
    翻開歷史的相冊,或打開電視,我們會發現,在電影或老照片中,三四十年代的人們,大多穿著時髦,髮型很筆直,而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大多穿著灰布麻衣。清楚地說,歷史已經前進了30年,為什麼它還不如過去呢?截至1960年,雖然從生活水平和質量上說,普通百姓已遠遠超過三十年代,但仍與全民富裕相距甚遠,因此,大家衣著難免陳舊。而且那個時候相機比較流行,也有專門的新聞媒體來拍平民百姓,所以留下的老照片都是身著破舊衣服的工農子弟。除攝影之外,了解歷史的另一個手段是文字,民國文學作品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