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歲月如歌, 70年青春有你,70年砥礪奮進。
70年來,中國取得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讓全球見證了中國力量,讓歷史見證了中國奇蹟。
今年年初,本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欄目,一張老照片,幾百字,外加一段短視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個小小的欄目,引發不小的反響,很多讀者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回憶過往,讚嘆國家70年的巨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共收到讀者發來的數百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以小見大,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偉大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最好見證,每個人都深感自豪。
從今天起,《新民晚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國慶報導,分時髦一族、時代變遷、家有喜事、獨家記憶四個專題推出。讀者諸君,敬請關注!
時髦是什麼?時髦是一個時代,美的尖端。
是健美達人雕刻肌肉,追求健壯身材的線條之美;
是母親拿出格子布做親子裝,追求設計時尚的親情之美;
是一臺黑白電視機將家變得像弄堂影院,追求潮流藝術的睦鄰之美;
是貝斯手撥弄金屬琴弦,追求低鳴音色的質感之美;
在時尚之都上海,每一個時代,人們總能憑著對美的直覺,找到潮流所向。
這些時尚潮流,經時間發酵,默默地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70年來,歲月變遷,時髦更迭。但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卻從未改變。
回首70年,看著一張張老照片中的時髦一族,你會發現,這正是生活的模樣。
圖說:60多年前健美達人合影
上世紀50年代的健美達人
口述者:夏振忠
這張照片拍攝於半個多世紀前文廟路上的一飛照相館。右邊的是我父親夏承業,左邊是和他一起練健美的小師弟。為了拍這張照片,他們足足準備了好幾個月,每天較著勁練肌肉。在拍照那天,他們學外國健美人士,全身抹上橄欖油,才拍出效果那麼好的照片。
如果說健美運動之父趙竹光是中國第一代健美人,那我的父親可以算第二代健美人了。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一家住在南市區黃家闕路學潔裡。在我印象中,父親一直是緊跟潮流的人,就連當時很少見的照相機他也是早早上了手。
當時,有個叫吳天仁的舉重教練在我家附近開了一家叫「聯華體育館」的健身中心。每到晚上,附近愛好健美的人都會蜂擁而至。我父親和吳教練是好朋友,我放學後也經常跟著父親去健身房,看叔叔們練槓鈴。健身房裡大家發出「嘿嘿哈哈」聲音的場景,至今讓我難忘。
後來,我父親雖然停止了健美,但他的運動習慣還一直保留著。70多歲時,他還和楊浦冬泳隊隊員們一起騎著自行車來回140多公裡去沙溪鎮旅遊。現在父親已經89歲了,雖然不能再進行劇烈運動,但他依然會和舞搭子一起在公園裡跳舞。
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也喜歡運動。20多年前,我被查出患有高血壓,這令我感到很痛苦。有一次,我受到《新民晚報》一篇健康報導的啟發,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冬泳,現在雖已年過七十,身體可好了。
圖說:上世紀60年代李夢薇母親一家的合影
那些年流行過的格子花樣親子裝
口述者:李夢薇
格子元素是我的最愛。這愛好源於我母親姚健,源於這張照片。
母親小的時候,格子圖案已開始流行。外婆蔡英棣做了一套格子花樣的親子裝,和她的三個女兒一起穿。這張照片就是母女四人第一次穿上這套親子裝時留下的照片。
照片攝於上世紀60年代,後排穿著格子襯衫的是我的外婆,站在中間是我的母親。那時候,這樣成套的親子裝很難在商店買到。外婆就決定親手做一套。從選布料到設計,從裁剪到縫製,都由外婆一手包辦。她先幫老三做背帶褲,再給另外兩個女兒做褲子。剩餘的布料,我給自己做了一件襯衫。這些衣褲,都是格子花樣,放到現在也很時髦。
三個女兒第一次穿上衣服,都開心得不得了。外婆說,那一刻她感受了孩子的愛和家的溫馨。外婆託朋友幫忙,拍了這張全家福。拍照前,外公姚彤雲還有點小情緒,問外婆:「怎麼不給我也做一件格子襯衫?」外婆笑著說:「節約點,下次有剩餘布料再給你做。」穿親子裝,表面上看來是一家人穿著同樣系列衣服,其實蘊含了更多的心意。母親告訴我,我小時候也穿過外婆親手做的衣服,可惜沒有留下照片。現在我也有了女兒,更加覺得親子裝是表達父愛母愛的好辦法。
圖說:邵小華與他收藏的相機
40年收藏相機近千臺
口述者:邵小華
我叫邵小華,照片上一櫥櫃的相機,是我收藏的「寶貝」。但我還有很多相機,沒擺出來呢。我至今已收藏近千臺相機,家裡所有的櫥櫃都塞滿了,連床底下也全都是相機。照片中,我拿在手上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生產的上海牌582型相機,櫃檯上的則是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牌202型相機。那天,我正在整理相機,太太看見我痴迷的樣子,趁我不注意拍下了這張照片。
我收藏相機的愛好源於父親。小時候,我家有一臺時髦的照相機,那是父親花了不少錢買的德國產蔡司相機。父親寶貝得很,平時將相機鎖在柜子裡,我和哥哥難得碰一下。偶爾,父親也會帶著全家到公園去照相。每當他拿出相機,總能吸引來許多公園遊客好奇的眼光。因此,我一直將父親視為時髦客。
上世紀70年代,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臺相機。那是一款上海牌205相機,大概250元,我和哥哥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排了2個多小時的隊才買到。從此,我在收藏相機上一發不可收拾。
10多年間,我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於在2018年收齊10款上海產的海鷗DF一1型豹子號順序照相機,即後三位數000至999,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收藏。對我來說,無論是淘到件心愛的機子,還是修好一款相機,都有一種成就感。
圖說:王永平的彩色結婚照
那年的彩色照還是稀罕物
口述者:王永平
上世紀80年代初,結婚彩色照片很稀罕。這張彩照拍攝於1982年12月13日,是我和太太結婚的日子。
那時,我們的婚房只有13.8平方米。婚宴過後,親朋好友30多人擠在我家,房子被擠得水洩不通。雖然房子很小,但這裡是充滿著愛和溫馨的地方。
我的朋友裡有一位時髦小夥。結婚那天,他為我和太太拍了5張彩色照片。那個年代,能拍到彩色照片可以說是走在時尚的前列,不要太潮哦!我和太太特地坐在紅色沙發上,旁邊的喜被也用紅繩子扎著,我太太連燈罩都選擇了大紅色。她說,紅紅火火代表著喜慶,把紅色印在照片上,我們的結婚照一定比其他人的好看。拍照時,她笑得特別開心。
那個時候結婚不像現在,新娘子不穿婚紗,流行的是穿西裝,新娘子也沒有捧花,只在胸口別一朵大紅花。太太穿著西裝挽著我,我穿了一件深色的高領毛衣和一件羊毛開衫。拍照片的時候,被這麼多人看著愛人挽著我,還真不太好意思。
一晃眼,37年過去了,膠捲照片現在都快看不到了。現在拍照片比我們那時候方便多了,都不需要照相機,一部手機全部搞定。
圖說:陳連英與小夥伴們彈奏貝斯
30年前我是酷酷的貝斯手
口述者:陳連英
我叫陳連英,今年57歲。這張照片拍攝於1988年。當時,我和樂隊小夥伴在塘灣鄉政府會議室裡為外賓演出。我是照片上最左邊的短髮女生,那時候剛滿26歲。演出時,我穿著白色襯衫,這是我記憶中最好看的衣服。我們一個個神採奕奕,配合得也很默契。後來同伴在我家看到這張照片還很激動:「你瞧,那時候我們樂隊還是蠻時髦的,橘子汽水也喝起來了。」不過,你別看我當時彈貝斯時胸有成竹的樣子,我學習貝斯的過程還是很曲折的。
1986年,我考進塘灣鄉文化站,成了一名文藝幹事。站裡準備成立一支輕音樂隊,因為我會彈琵琶,認識樂譜,樂隊負責人就安排我彈貝斯。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西洋樂器,更不知道怎麼彈奏。當時,彈貝斯是件新奇又時髦的事,整個塘灣鄉都沒有可以教彈貝斯的老師。幾經周折,我終於聯繫上縣文化館的老師,每天背著貝斯到老師家學習,花了一年時間才學成。
現在,我常常會回想起那些抱著貝斯、埋頭彈撥的日子。如今青春不再,歲月的滄桑爬上臉龐。但當我們再次撥動起琴弦時,依然是青春年少的模樣。
圖說:謝建康在房門前縫製面料
30多年前小夥子玩轉縫紉機
口述者:謝建康
我叫謝建康,這張照片是在1981年拍攝的。那是初秋的傍晚,陽光斜射在房門前,我特意把縫紉機推到門口,坐下來縫製面料,還請人給我拍下這張照片。
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學電腦熱和後來的學車熱一樣,上世紀80年代初,服裝裁剪也是風靡申城,我們這些年輕人擠破頭報名學習。不誇張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家裡有縫紉機又會服裝裁剪的男生很「吃香」。
我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學員證,上面寫著「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服裝裁剪5班」,這已經是開班較早的班級了。當時一個班40多人,僅我報名的教學點,那個學期就有上千人參與學習。
我對裁剪本身也有興趣,結業後通過自己摸索實踐,能動手解決自己的西褲襯衣、兩用衫的需求。給自己衣服做多了,信心也越來越足。我慢慢開始幫著親人做褲子和衣服。碰到「疑難雜症」也不用擔心,那時新華書店裡熱銷書架上全都是關於《服裝裁剪》的書籍,隨便翻兩本就能找到答案。
現在,自己動手用縫紉機做衣服的人也很少了。不過我還是留著一臺老式的縫紉機,包括2號裁縫剪刀、針、頂針箍……這些老物件是給自己留的一個念想,也是生活越變越好的一個見證。
圖說:當年風靡弄堂的黑白電視機
黑白電視機讓我家變成弄堂電影院
口述者:湯瑞華
上世紀70年代,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弄堂裡的鄰居常常說:「走,到湯瑞華家看電視去。」
這張照片攝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20多歲,家裡剛買好了12吋彩電,照片上的9吋黑白電視和底下的喇叭箱馬上就要「功成身退」了。我對陪伴了自己9年的黑白電視機戀戀不捨。底下那個喇叭箱,還是我父親當年親手製作的。於是,我就想拍一張照片留念。為了拍這張照片,我特地問朋友借了臺尼康相機,換了一身襯衫馬甲裙。現在,我一看到這張照片,就能想起那些年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小時候,有一次在父親單位看到黑白電視機,覺得非常稀奇,心想自己家裡也有一臺就好了。沒想到,沒過多久父親就讓我達成心願。上世紀70年代末,父親七拼八湊,湊夠200多元,買了我家第一臺黑白電視機。
那時的弄堂生活可以說是沒有秘密。電視機一到家,左鄰右裡就都知道了。他們都很好奇,直說這個電視嗲,老時髦老新鮮的。天天晚上,鄰居都要到我家來看電視。見到鄰居們來,我父親也特別開心。他還自製了一個喇叭箱,音響效果特別好。這樣一來,家裡更熱鬧了,有的鄰居害怕搶不到座位,還自帶板凳來看電視,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弄堂電影院。
現在,我家搬了新房,還裝修了一間影視室,兒子給我買了曲面大彩電和投影儀。看到這張照片上的黑白電視機和喇叭箱,我心裡依舊暖暖的。
文字整理 楊喻 葉曉雯 蔡駿 解雯贇 林德瑛 包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