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張堅(右一)和小夥伴在弄堂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在大沽路老城廂裡長大的張堅,近期提供了一張小時候在老房子裡生活的照片。他說:「照片裡最右邊的我,正在弄堂裡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玩的就是翻紙片,遊戲翻來覆去就這麼幾套,但那時的我們樂此不疲。」
弄堂充滿人情味
在張堅的記憶中,弄堂生活充滿了人情味。「那時候廚房很擠很鬧猛,每家人都能看到對方在燒什麼。誰家手藝好,女主人就會多做一點給別人嘗嘗,這就和我們現在發圖曬朋友圈一樣。」張堅說,「以前鄰裡間的關係就像一盆菜,都融合在一起,而現在則變成了一部手機的距離。」
對張堅來說,老城廂的點點滴滴充滿了回憶。有時,他在一些老城廂裡的弄堂間看到隨風飄揚的衣物,就會想起曾經的生活場景。「那時候,上班日子如果突然下雨,這時候還在家的人就會用最快的速度把弄堂裡所有的衣服都收起來。大家也形成了習慣,如果哪天下雨了,晚上下班後就會到別人家裡去拿衣服。」
變身現代化小區
2004年,隨著老弄堂翻新,石庫門變成了現代化的小區,這個市中心地段又多了休閒餐飲一條街。「商戶在變,但居住的人,還是那幾家。大家的生活和經營,總是在商量中進行。」張堅說。弄堂與繁華的大沽路商業街,都是上海人生活方式轉變的一部分。變的是生活環境,不變的是鄰裡關係。
與太古匯幾條街之隔的大沽路仿佛成了上海孵化品牌的一條后街,很多小店選擇在這裡入駐。張堅說:「當年弄堂裡的小夥伴,如今選擇在樓下的酒吧、餐飲店和同事、朋友聚會。」如今的大沽路開闢出了17國的特色餐飲。在這裡,聚餐的有都市白領,也有一家老小。繁華的大沽路,正從氤氳著煙火的上海老城廂這一頭,逐漸走向充滿國際化都市氣息的夜上海那一頭。
張澤茜
徵集方式:
將照片發送至 linshenghao@xmwb.com.cn
作品要求:
1.內容請以家庭視角,反映市民日常生活變化。
2.上傳者請寫明作品的內容說明:時間、地點和主題等基本信息,附說明文字500字以內。
3.上傳者請留下姓名、手機號碼等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