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歲月如歌, 70年青春有你,70年砥礪奮進。
70年來,中國取得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讓全球見證了中國力量,讓歷史見證了中國奇蹟。
今年年初,本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欄目,一張老照片,幾百字,外加一段短視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個小小的欄目,引發不小的反響,很多讀者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回憶過往,讚嘆國家70年的巨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共收到讀者發來的數百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以小見大,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偉大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最好見證,每個人都深感自豪。
《新民晚報》推出「曬曬我家老照片」國慶報導,分時髦一族、時代變遷、家有喜事、獨家記憶四個專題推出,今天為「家有喜事」篇。
幸福是什麼?
是在長風公園邂逅了帥氣的他;
是告別「亭子間」,換來獨立廚衛和臥室的美好生活;
是拿到陳毅市長籤署的任命書,心潮澎湃的那一天;
是計劃許久,等待多年的長途旅行。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有人信你,陪你,懂你。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
家有喜事。身邊的小歡喜匯聚成家的幸福。
圖說:1980年在長風公園,小星嫂與丈夫一同划船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那一年,我在長風公園遇見了他
口述者:湯花蕊(小星嫂)
我是小星嫂,那一年我在長風公園遇到了先生,大家都叫他小星。
這張照片拍攝於1980年,當時我只有22歲。那一年單位組織活動,去長風公園團建。那時的長風公園是團建必去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網紅打卡地,也是小青年談戀愛、劈情操的好地方。在銀鋤湖上划船是長風公園的經典遊玩項目。
照片上,我坐在右邊那艘船最後一排的最右側,兩艘小船上都是單位同事。我當時剛入職,對一切還算陌生。我們在銀鋤湖上划船,那時只有用船槳劃的,人均一毛錢一小時。划船的時候,遠遠地看到鐵臂山,大家開心得不得了。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在那時認識了我先生,他就坐在我旁邊。
雖說我們倆坐得近,但也一直沒有互相說話。主要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其實不好,當時的他剪了個時髦的「三七開」,穿著當年流行的高領毛衣、西裝配喇叭褲。我總覺得穿喇叭褲的男人讓人感覺油腔滑調的,不正派。
在那天的划船過程中,另一艘單位團建的船突然靠了過來,照片上的前排同事興奮地用手把那艘船拉得更近了,我心裡一驚,有些害怕。這時,小星在一旁說:「不用怕。」還主動拿過我手裡的船槳,幫我划船。在那一瞬間,我對他有所改觀了。
30多年過去了,他不再年輕,肚子也略顯圓潤。但那些難忘的日子,都成為了美好的記憶。就像長風公園這些有回憶的地方,一直紅到現在,始終沒有褪色。
圖說:1964年在海倫兒童公園,2歲的蔡小鷗隨母親參加家庭聚會
我記憶裡的第一次家庭聚會
口述者:蔡小鷗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4年的夏天,中間那個扎著兩個小辮子,穿著花裙子,用後腦勺對著鏡頭的小女孩就是我,我是蔡小鷗,那年我才2歲。這是我們在海倫兒童公園的一次家庭聚會。照片上有我媽媽和姨媽,還有表姐、表哥們。我對著的那位就是我媽媽,她穿著一條淺色的旗袍裙;照片最左邊,留著一個郭德綱式髮型的小男孩是我的小表哥;最前面的男孩是我16歲的大表哥,那天他身著西裝短褲、回力球鞋,一副書生少年郎的模樣。那個年代裡,家庭中的子女都比較多,逢年過節時,都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很是熱鬧。
那是暑假的最後幾天,「郭德綱」就要上小學了,我姨媽提議全家人去公園熱鬧一下,也是慶祝他成為一名讀書郎。這是我記憶裡的第一次家庭聚會,特別開心。
那時候物資還比較匱乏,但大人們仍然想盡辦法為孩子準備了麵包和餅乾,自己帶了饅頭吃。那時的麵包還是用油紙包的,拿出來的時候,麵包香味飄出來,隔著油紙的手指沾滿了油。一口咬下去,滿滿的幸福感。那天,舅舅還淘來了當時的高級貨——幾罐午餐肉,我們幾個小孩子吃得開心極了。那份美味至今還留在印象裡。
55年彈指一揮間,幾位長輩都已作古,兄弟姐妹也都在家安享退休生活。看看舊照片,不免感慨,今天的生活真是幸福。
圖說:羅仁駒夫婦在迎客松前合影
9天花費140元,難忘當年自由行
口述者:羅仁駒
我是羅仁駒,這張照片拍攝於1981年5月4日,是我和愛人在黃山的迎客松前拍的。
那天黃山上遊客稀少,沿途的風景美不勝收。當時在迎客松前,我找好拍攝角度,架起三腳架,和愛人擺好姿勢自拍留影。現在迎客松前人山人海,樹前還有欄杆保護,再也無法近距離拍照了。
當年去黃山旅遊,對於很多人來說簡直是奢望,這不僅牽涉到錢的問題,還要看有沒有假期。那時我在南京工作,愛人和女兒住在上海。因夫妻兩地分居,我每年能享受12天的探親假和2天的路程假。1981年開春,我和愛人商量好,讓她利用之前積累下的調休及兩個周日拼了9天,一起去黃山旅遊。
1981年5月3日早上7點,我和愛人在汽車站乘上了去黃山的長途汽車。一路顛簸,大約花了12個小時,直到晚上7點我們才趕到黃山。現在從上海到黃山坐高鐵只要兩個多小時。
當時在黃山,吃飯、住宿條件都很一般,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黃山上住宿時,每次拿著自帶的熱水瓶去鍋爐房裝熱水,要付5角錢。我們一路遊玩至杭州後乘車返回上海。前前後後一共玩了9天時間,花了140多元,相當於我三個半月的工資了。雖然一路上很辛苦,不過我和愛人都覺得這次黃山自由行非常值得。
圖說:陳康瑜喬遷新居,拍下了「五女拜壽」合影
喬遷新居拍下了「五女拜壽」
口述者:陳康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分房子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喜事。這張合影掛在我家客廳牆上最顯眼的位置,記錄了1994年10月我剛分得新房時,大家庭笑逐顏開的場景。
我叫陳康瑜,這是我用機械相機捕捉到的鏡頭,老太太是我的丈母娘,還有我老婆姐妹五人,我給照片起了個名字——「五女拜壽」。當年已經52歲的我,從不到14平方米的老公房,搬到麗園路70平米新公房,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在此之前的十多年裡,我根本不敢邀請嶽母和太太的姐妹們來家裡做客。14個平方米都不到的老房子,哪有十多人的立足空間?
我們這個大家庭,共有12個小家庭,他們都為我能分到70個平方米的新公房而高興。拿到新房子之前的大半年裡,我幾乎每周都繞路去看這幢正在建設的新樓。儘管還不知道分到哪一套,但那可是前前後後三條馬路中最靚的一幢樓,周圍都還是破舊的平房。
新房裝修得寬敞明亮,我記得共花了4800元,而我每個月的工資只是700多元。搬進新居那天正好是嶽母八十大壽,一場雙喜家宴成就了這張喜人的照片。「五朵小金花,圍著一朵老金花,大家笑一下!」我按下快門前說了一句俏皮話,在場的家人都分享到了我們搬進新房的喜悅。
圖說:潘金鰲(前排左一)兄弟姐妹八人合影
八兄妹的青春記憶
口述者:潘金鰲
這張八兄妹的合照大約是在上世紀70年代拍的。那時正逢農曆新年,一家人齊聚,一起過年。於是大哥提議去拍合照,兄弟姐妹們一拍即合,就去了國營宜川照相館拍下了這張照片。坐在前排靠左位置上的那人就是我,我叫潘金鰲;中間坐的是大姐、旁邊是二姐;三哥站在後排中間,左右分別是二哥和大哥……我們兄弟姐妹一共八人,我排行老七。
當時要拍這樣一張合照很不容易,一來兄弟姐妹難得回家,只有過年時人才湊得齊;二來那個年代家裡沒有照相機,拍照要到照相館,價格很貴。
照片裡我穿的這件帶拉鏈的夾克衫在當時是時髦貨,我的幾個兄弟還在穿中山裝,他們總是說我「要漂亮」。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像我兩個阿姐,在家裡用烤過的火鉗將頭髮劉海卷彎,也是追趕那個時候的潮流。我的嘴唇上有一道疤,2-3釐米長,是小時候為了和姐姐搶蛋炒飯吃,一不小心摔在水缸上留下的。主要那時家裡飯菜油水少,一碗蛋炒飯算是改善夥食了。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用不愁,身體健康。兄弟姐妹人手一部手機,隨手就能按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間,還能在家庭群裡相互分享。今年,大阿哥迎來50年金婚,我們大家都會去為他慶祝。
圖說:董克明珍藏的任命書
陳毅市長籤署的任命書
口述者:江妙春
我叫江妙春,單位同事、今年90歲的董克明老先生珍藏著一份當年由陳毅市長籤署的任命書。拿到任命書的當天晚上,董克明一家圍在桌旁細細端詳任命書,那一天,他激動萬分。
1956年,董克明在市委黨校學習一年結業後,從江南造船廠調至市手工業局。報到後不久,就收到由陳毅市長籤署的一份任命書,任命他為市手工業管理局人事處幹部科副科長。要知道,當時他才20幾歲,就被任命為副科長,一下子感覺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
任命書字體豎排,頂部正中是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特別莊重。任命書上有編號,為上海市第1415號。任命書的落款時間是1956年8月25日,上面蓋著紅色的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印章。整份任命書上共兩個印章,頭部又是五星紅旗,顯得既隆重、又和諧。董克明將任命書視若珍寶,特意塑封好,一連三天晚上,都是抱著它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正是從這份任命書開始,董克明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懂得珍惜,想得明白,感恩生命的磨礪。6年前,他還加入了遺體捐獻的隊伍。這份任命書,它既是一份心願,是使他不斷砥礪前行的初心;更是一份囑託,讓他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圖說:馬愛芳騎著丈夫送的自行車上班
兩年多存款買了女式自行車
口述者:馬愛芳
這張老照片,是在我上班路上拍攝的。我騎著的是當時永久牌最新款26英寸自行車。它是丈夫送我的禮物,這足足用掉了他兩年多的存款。看我騎著這輛車上班,同事們經常羨慕地說:「馬愛芳,你愛人對你真好。」
在上世紀80年代,大家一般騎的是28英寸自行車,俗稱「老坦克」。但這車對姑娘們來說,是又重又吃力。而26英寸自行車的前車槓採用彎曲設計,能讓我們輕鬆地完成「前上車」的動作。哪家姑娘能騎著一輛26英寸自行車上下班,可是最扎臺型的了。
但這份禮物,價格可真貴。我記得,這輛自行車價格要120多元。那個時候,丈夫每個月工資才33元。作為家中長子,他要把三分之二的工資交給父母,補貼家用。每個月,他就從自己的吃的用的裡,摳出4到5元當作存款。
得到這份禮物後,我每天都會騎著它上下班。當同事看到這樣一款自行車停在學校裡,一個個都羨慕壞了。再後來,我家門口公交車多了,自行車也慢慢地「退休」了。
文字整理:解雯贇 葉曉雯 莊琦欣 蔡駿 王軍 楊葉 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