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流行千年之久。
現在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元雜劇,關漢卿、王實甫的元曲劇裡均有這樣一句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對仇人不痛恨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不是大丈夫。
二,「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由上面的話演變而來,具體卻找不到歷史出處,意思是器量小不是真正的君子,沒有度量不是大丈夫。
先說第一種「無毒不丈夫」,由於當時元代的儒家思想的沒落,禮崩樂壞,實用主義至上,歷史上的陰謀家,野心家把它用作一種至毒的精神鴉片,厚黑學用在普通民眾身上,用以鉗制民眾的思想,愚民弱民,營造了一種叢林文化的雛形。千百年下來,以至於深入民心,民眾均脫口而出,奉作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遺害千年……
第二種「無度不丈夫」是由「無毒不丈夫」演變而來,度量,器度,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真君子,大丈夫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心狠手辣,不擇手段。從而更加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觀的取向,大眾的一部分開化人士更相信「無度不丈夫」為正統觀念,唯一缺陷在於無確切的記載與出處。
大家對這兩種俗語,有什麼看法,歡迎表達,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