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一句俗語,我們查找這句話的出處,有證實原文的,也有「無度不丈夫」的,到底哪個正確?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和正確運用呢?
關於「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出處,這句俗語其實是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演變而來的。大致意思是,對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清三朝的筆記、話本、傳奇、雜劇、小說中,「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的比較多,如:元代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98回:「常言說得好:『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以及清代的李玉《清忠譜》第六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都用了這句話。
「恨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還有一個」度「與」毒「的說法,就是因為平仄之說。因為「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這句俗語有對仗也是很好的,尤其是「量小非君子」的「度」對「量」;下聯的「丈夫」對上聯的「君子」,都是褒義,「恨小非君子「,後來變成了」量小非君子「。所以說,人們運用"「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有道理的。
「無度不丈夫」的意思很好理解,根據我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應該是教誨世人向善向美,絕非要一個「大丈夫」去行惡,也不可能教唆「大丈夫」向醜惡,更不可能是「無毒不丈夫」。「無度不丈夫」還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作用,希望大丈夫要有」量「心胸要寬闊,氣量小的人稱不上君子,肚量小的人不是大丈夫。這句俗語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實用,這也是古今人們對它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應該是在長期輾轉流傳中,音義皆變,結果以訛傳訛,曲解成了不心狠手辣的人便不能成為大丈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成了兇言惡語,這樣長期流傳下來,形成了負面影響,成為血腥者殘暴不仁和心胸狹隘的辯護詞,成了行兇作惡、成了古今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行為理論根據。
上面對「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和「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進行比較和說明,但不管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還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也不必去管它什麼」度「與」毒「,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理解,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思想觀,不要被」毒「字所誤導,不要用」毒「為行惡找依據,這才是我們學習」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