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不改,英語糾結難消

2020-12-12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應試教育不改,英語糾結難消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凌軍輝)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發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引發各界對當前英語教育的困惑:苦學英語十幾載,為何還是聽不懂、說不了?

  「取消小學英語課」的呼聲,緣於對英語教育低齡化的擔憂。近年來,從初中到小學,再到幼兒園、早教班,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不斷提前。有些專家甚至提出「要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孩子尚未開口說話,已經開始上英語培訓班。當前,從事英語培訓的機構遠多於從事語文培訓的機構,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英語日顯、漢語式微」的現狀。

  更令人擔憂的是,雖然全社會對於學英語的熱情高漲、投入增多,效果卻十分堪憂。作為一種語言交流工具,英語的基本功包括聽、說、讀、寫。但在我國的應試教育體系中,「說得好,不如考得好」,單詞和語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聽」和「說」的素養被嚴重忽略。如今,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卻難以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比比皆是。

  英語教育的糾結背後,應試教育是重要推手。英語原本是一種實用性的語言工具,但應試教育體制下,英語逐漸異變為一門知識性的基礎學科和考試科目。在升學壓力下,英語教學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僅與英語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也造成了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學英語,卻還是「聽不懂、說不了」,成為「聾子英語」「啞巴英語」。

  應試教育除了造成英語教育效率低下,還嚴重扼殺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應試」導向下,孩子們學習英語不是為了語言交流,不是為了欣賞英語之美,而純粹為了考試。考前大搞「題海戰術」,考後忘得七七八八,對英語的興趣更是折騰得一點不剩。

  實際上,除了英語,語文也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語文之美,不僅在辭藻,更在精神。但在現行的應試模式下,語文的「真善美」被拋在了一邊。以作文為例,真情實感本是基礎,但為了考出好成績,作文變成了「造文」「編文」。此外,語文的應用功能也被迫為考試讓路。一位高校文學教授感嘆:一個經過系統語文教育的大學生,竟連寫一張請假條都錯誤百出,真讓人匪夷所思!

  讓英語教育不再糾結,關鍵是改變現有的應試教學模式,讓英語回歸工具本質,讓孩子在學中用、用中學。作為一種語言,英語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學習英語這一世界性語言,意義不言自明,但如何學,值得深刻反思!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別讓應試教育毀了英語,毀了語文,毀了教育本身!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迷失的瘋狂英語:起步早 無障礙交流者卻不超5%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日前通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令英語教育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專家稱,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  三四歲開始學英語 只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近年來,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加劇。
  • 應試教育的悲哀:英語四六級"姚"不可及
    在美國生活多年,能聽得懂教練布置戰術,能單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姚明的英語交流水平如何,明擺在那兒。但四、六級考試如大山一般的存在,也是明擺著的——它有它的道理:只會聽與說,不會寫與看,詞彙量達不到,照樣是一個「英語文盲」。
  • 取消英語能否撬動應試教育
    今日評論  關鍵詞  高考新政  江蘇高考新政之所以引發普遍關注,不僅是因為應試英語飽受詬病,同時也是因為公眾希望看到以此撼動應試教育機制的堅冰,希望這是高考改革的序曲,而不是「絕唱」。
  • 中國人的英語糾結 學英語不快樂是教育問題
    對於學習英語的困難問題,虞建華教授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學習英語不快樂,是教育問題,不是語言問題,「數學也一樣(難)。」他指出,英語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掌握,這就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加上目前有些教學方法不科學,加重了學習者的負擔。
  • 從應試走向實踐的英語教育
    過去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應試上,即使英語考試能拿高分,也不一定能自如地使用英語,甚至只記得那些死記硬背的模式化句子,更加談不上用英語去解決問題了。學了這麼多年英語,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結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談應試教育
    我想儘量冷靜、冷漠、甚至冷酷地做一些歸納總結,來給那些彷徨在「應試教育vs國際教育」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些決策參考。很多人會說,應試教育,存在即合理:以當前國情論,中高考制度非但必要,甚至必須。他們會反問你:如果不把分數作為統一的選拔標準,中國這麼多學生怎麼進行選拔?然後,他們會標籤我們這些人「太理想主義了」。
  • 英語教育在應試教育下的發展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呼籲,要在高考中取消英語,並拉升語文數學的地位。反對派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就是有不少人在日後根本用不到英語,第二現在學的應試英語和日後在現實工作中運用的英語差距過大。有一說一,現在的英語教育發展的確可能走入了誤區,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有些外國人在中國的英語考試中甚至拿不到及格,這的確是不對的。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要運用它與外國人交流,結果連我們的交流目標都不能在英語上拿一個像樣的成績,這就偏離的教育的本質。
  • 中國學生英語差,真正問題不在於應試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於英語教育,但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如人意,在教育改革減輕應試壓力的當下,英語學習似乎更加難了。我倒以為英語考試壓力減小,學生將會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之中,以應付高考的激烈競爭,更何況中國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低分明是學習內容有問題。考試本無罪,學習內容如果得當有一點壓力,因為水平反而會提升得更快。以新加坡為例,與中國同為華神社會而英新加坡的英文水平與中國相比卻是天壤之別。
  • 中產教育迷思:躲不掉的應試教育,抓不住的素質教育
    即使在幼小銜接的壓力下,我們也更願意選擇思維啟蒙、原版英語啟蒙、大語文素質課程,讓孩子用更接近我們理解的素質教育方式去學習。 最近,我身邊好幾個四、五年級孩子都在這個暑假抓緊一切時間考鋼琴十級、八級,用他們父母的話說:到了畢業班就沒時間搞這些素質興趣了,要趕緊考完級,畫個句號。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瑞思不應試,應試有優勢」的秘密
    高考英語的改革對於高考的改革以及高考改革帶來的英語教育方向的改變,目前英語教育方向已經從標準化測試轉向綜合能力和語言基礎熟練度的考察。▲ 學生對新增聽說測試的態度家長的困惑在平時與家長的溝通中逐漸了解到孩子或者家長們在面對應試英語教育的時候會存在以下
  • 應試教育:國家給農村孩子的唯一機會 你竟然想當逃兵?
    可以想見,如果在農村大行素質教育,這會導致農村孩子永無翻身之日,因為農村家庭勉強夠餬口就不錯了,怎麼可能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或者什麼長見識的夏令營活動,這動輒上萬的費用,農村家庭哪裡吃得消。比如,為什麼那麼多人強烈要求降低英語成績在高考中的佔比,甚至要求取消,就是因為英語帶有一定的素質教育色彩,農村的孩子在英語學習方面處於天然劣勢。要是搞素質教育,農村孩子連城裡孩子的尾燈都看不見,名校生中農村孩子大幅度下降。應試教育算是維持教育公平的底線了,國家千方百計照顧農村考生,你卻想當逃兵。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相對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不以分數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不再以比較難的知識點為主要教學內容,要給學生教綜合性的生活化的實踐性的內容。可以看到,學校在努力,教育在努力,開設了很多課程,形式也很多樣。可,分數依然那麼重要,依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高考、中考等,基本都是看分數的。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英語學科的 「迭代式應試教育」(一)
    我們英語教師要做的就是全面、系統地遵從文件,搞好「迭代式應試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各個學校特色的英語學科「應試教育」方案。為什麼我們可以大張旗鼓地搞「迭代式應試教育」?      學校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高考選拔進入理想大學。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
  • 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受重視 「應試英語」轉變「實用英語」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也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黨中央、國務院都十分重視外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針對外語考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國教育部門也在穩步推進相關政策的調整。
  • 重新認識應試教育
    關於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理論討論,通常是沉悶而無趣的。由於缺乏基本共識(例如是否存在應試教育、學生課業負擔到底重不重等等),就出現了非常學術化的自說自話。認真的討論需要超越文字遊戲,需要對應試教育加以定義。
  • 大思英語啟蒙課程新課標,應用應試雙管齊下
    應試教育追溯起來大概得有一千年歷史了,縱然人們的意見不一,但在現階段,應試教育依然是相對最能實現教育公平的教育方法。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應試教育是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不過應試教育和實際應用的脫節問題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在英語教育行業,中國學生做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英語國家的大學老師有時都做不對。但是英語國家需要的基本聽說能力,中國學生也難以掌握。
  • 在應試教育下,學了10年英語還是學不好啊!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
    從小學算起的,我們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了。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那麼你學習英語的時間也快有10年了!那問題就在這裡了,我們那麼努力,學習時間那麼長,為什麼我們還是學不好英語呢?因為我們都是被應試教育坑害過的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