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澄城縣西北的一個很古老的村子——水蓮村。據說,這個地方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活化石」、「黃土高原窯洞民居的瑰寶」和「春秋戰國古戰場的遺蹟」等等。自那時起,這個黃土高原偏僻一隅的小村落便在我的內心深處種植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讓我魂牽夢繞。
清明過後,自澄城返回西安途中,為了一圓牽掛經年的夢,我便驅車直奔水蓮古村的所在地——澄城縣馮原鎮西社村的史家河,一睹這個世外桃源的芳容。
來到西社村,穿過了狹長的村道,道路的兩邊種的都是花椒樹,這裡和韓城相隔不遠,都是黃土溝壑地貌,常年乾旱,也只能種些耐旱的花椒了。韓城的大紅袍花椒很是馳名,相信這裡的花椒也差不了多少。
繞過一個山頭,又下了一個很陡的坡,坡下是一條鐵路道口,道口過去便是一座石橋。過了石橋,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卻是一片荒涼。上到一個土坡,坡上的坪地上有幾間磚房。瓦房的牆上掛了幾個銅牌,上面分別寫著「黃土文化與農耕文明採風基地」、「渭北民俗風情和生活體驗基地」等內容。再往旁邊看,也有幾戶院子,院門上貼著大紅春聯,門楣上還有精美的磚雕,只不過都是鐵將軍把門。
在我的印象裡,這裡應該是水流潺潺,蓮花遍地,要不怎麼叫水蓮村呢?原來,水蓮古村包括周邊的史家灣、洞子崖、李家溝和上圪塔四個自然村,上遊的馬村河從其間蜿蜒流過,把這幾個村子串連起來,因此得名「水連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裡還稱為「水蓮公社」,後來成立了李家溝村,就很少有人知道水蓮村這個名字了。
聽當地老人講,西社村在過去一直是澄城縣最窮的窮地方,這裡到處都是黃土溝壑,很少有平整的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即便平整出來一小塊地,也由於常年乾旱而收穫無幾。唯獨水蓮古村這個地方,地處洛河之畔,周邊地勢平坦,河流密布,只有這裡的土地能引洛河水進行灌溉,有了糧食自富足,因而才有「西社財東在溝底」之說。
對於經年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農民來說,有了水就有了一切。洛河水雖然比不上黃河,可是養育周邊十裡八方的百姓還是很富餘的。因此,當塬上的人們還在為吃飽肚子而愁容滿面的時候,水蓮村的人早已經住上了亮堂堂的青磚瓦房。不僅如此,家家的大門上還要用青磚雕刻些花團錦簇的牡丹或者荷花,門墩上也必須立一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這樣才不枉在水蓮村活一場。
既然當年的水蓮古村如此的風光富足,這裡的山水也清麗明豔,像個世外桃源。為什麼村裡只有幾戶人家?其他的人家都去哪裡了?
正疑惑間,只見一個穿紅衣服、二十多歲的女孩從門裡走了出來,我趕忙上前搭話。聽女孩說,現在住在這裡的只有兩、三戶人家,其中就有她的父母。她在縣城上班,也買了房,想讓父母一起搬去住,可她爸是個倔脾氣,不願意生活在城裡,寧願孤零零的守在這個荒涼的地方。說到這裡,女孩也很無奈,說這裡是很好,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可是畢竟偏僻,路也不好走,幹什麼都不方便。年輕人都想去外面闖蕩,不想一輩子守在這個山旮旯兒。兒女們在外面有了家,都會想方設法把父母們接了去,久而久之,村裡的房子便空的越來越多,四周的土地無人耕種,也逐漸荒蕪了。
一個人繞著雜草叢生的村道走了一圈,目光所及都是殘垣斷壁、荒草萋萋。坍塌的窯洞,丟棄的馬槽和碾盤,空蕩的院落,院落裡兀自盛開的野花,滿地掉落的乾癟的皂角,都讓人感覺到一種破敗和荒涼。
天色將晚,帶著一種莫名的失落離開這個讓我魂牽夢繞的村子。出村的時候,驀然看到橋下礆畔的花椒地裡傳來歡快的說笑聲。探出車窗望去,遠遠地,只見一對五六十歲的夫婦在地裡幹活,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們彎著腰的身上,為這幅荒涼的畫卷上帶來些許的暖意。
或許,他們才是這「水蓮古村」最後的守護者!
作者簡介:馬瑀,陝西澄城縣人,《渭南日報》黃河周末特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