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思鄉遠夢,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繼續免費查看本平臺歷史消息了。謝謝您的讚賞和分享!
羽毛扇,系荊楚大地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庾稚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武帝」,說明了制扇業在江漢平原的歷史悠久。談及羽毛扇,對多鳥的湖區來說,有著天然的優勢,家鄉尤為洪湖新堤生產的毛扇最具盛名。這種羽毛扇選用天鵝、野雁、鷹、鸛鶴、鵝毛等鳥禽之翅、尾毛,按羽毛的自然生長規律,色澤紋理,製成扇面。然後配竹漆、牛骨、塑胎、象牙等材料作為扇骨。扇尾還吊一根絲線結墜作裝飾,十分精巧,為眾多產品中的佼佼者。
洪湖羽毛扇與杭扇、川扇、蘇扇並稱我國四大名扇,其毛質柔軟,舒適宜人,造型美觀,精巧輕便,具有送風柔和的特點,最適合老人、產婦和病患者使用,也是戲劇舞臺上理想的道具和珍貴的禮品。羽毛扇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主要有彩扇、掌扇、桃花扇、廣扇、撒扇、京月扇、雕毛扇等48個品種,各具形態,各有風趣,為人們所喜愛。
如形似仙人掌的「孔明扇」深受老年人喜愛;宛如半輪新月的「京月扇」受到年輕女性的偏愛;可以摺疊的「撒扇」非常適合旅遊者攜帶。還有一種精巧別致的絨毛摺扇,專門為舞臺演出而製作,摺疊收攏,恰似一束迎風搖曳的鮮花,舒展開來,便是一把色彩斑斕的絨毛扇。
洪湖原隸屬老沔陽(今仙桃),扎毛扇藝人的技藝與仙桃是一脈相承的。排湖之濱的範溉關,也是生產羽毛扇產區之一。昔時,農村裡有許多「挑八根系」的人,他們挑著貨郎擔,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用糖果、小百貨、針頭線腦換購鵝毛、野雞、野雞的羽毛,為範溉關的羽毛工藝品業提供源源不竭的原材料。鵝毛分白鵝毛、雁鵝毛兩種,因湖裡雁鵝毛稀少,尤其珍貴。
範溉關老街上靠碧潭水邊有一家扎毛扇的劉師傅,上世紀70年代,我看過他扎毛扇,結婚前端陽送毛扇,也買過他扎的毛扇。走進劉師傅店鋪,只見經過染色後各類長短不一的羽毛,堆滿工作檯,產品扇琳琅滿目,也帶有徒弟。
扎毛扇看似簡單,但製作技藝卻相當複雜,要經過選毛、洗毛、染色、穿毛、扎線、縫片、裝柄、理片、穿絲、裝絨等多道工序。
選毛就是選擇冬季獵取的禽鳥翅羽。洗片是雙氧水和羽毛洗滌劑將羽毛洗乾淨,無汙漬,然後在太陽下進行攤曬。染色是用溫水將染料溶化,把羽毛染成不同的顏色。穿毛即拿一根羽毛,從扇柄的左側,把長鐵絲從毛梗部上端的孔中穿出,把短鐵絲從毛梗下端的孔中穿出。再用同樣的方法穿扇柄右側的羽毛。扎線,先把線穿在針上,然後用穿好線地針,從最下端地鐵絲孔穿過,再從第二根和第三根毛梗部的縫隙處穿出。然後繞到左側,從左側的鐵絲孔穿過,拉緊,這樣反覆地繞上幾周,再把線頭塞到毛梗地縫隙中就可以了,最後用剪刀剪掉線頭。縫片是為了使毛片固定地更牢實,即用洋線把每一個毛片連接起來。然後裝柄。理片就是對羽毛進行修理,用剪刀把羽毛下端毛梗剪掉。穿絲是從扇柄的一端開始,把線從第一片扇柄的第一個孔裡穿過,再從第二個孔裡穿出,再連接第二片,按照這種方法,把扇柄的每一片都連起來。裝絨是為了使羽扇顯得更加飽滿,起到遮飾羽毛管接管處痕跡的作用。扎毛扇時,兩邊羽片排列對稱是所有工序中之關鍵。
扎毛扇生意最好的時候,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幾把毛扇。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電風扇的普及,毛扇就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肩背東洋傘,手拿鵝毛扇,腳下的鞋子是花緞」,昔日搖扇打扇走親戚的村婦,五裡十鄉也難覓蹤影。
(下圖為偷拍一級演員孫世安老師扇風圖片)
搖扇打扇最閒暇
「扇子扇涼風,時時在手中,有人來借扇,我也要扇風。」
這是關於扇子的一句鄉間俗語,可見扇子是夏日人們必備之物。如有人問你,扇子姓什麼,答案是:扇子都姓「搖」,也姓「打」,它的諢名叫「搖扇打扇」。因為在燥熱的盛夏,只有不住地搖動著手中的扇子,才會有涼風徐來;只有不停地用扇子去拍打蒼蠅、蚊子,才不會被害蟲叮咬。習慣成自然,這「打」慣了,有些大人也喜歡用扇子把打小孩,當然,也有用扇子撓癢的。淘氣的孩童才不用它來扇風呢,則用它來捉螢火蟲,用扇子輕輕一扇,螢火蟲就落地了。
據考證,扇子始於殷代,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扇子的種類很多,農村用到最多的是芭蕉扇、毛扇和摺扇等。
芭蕉扇簡稱芭扇,又叫蒲扇,葵扇,是用一種棕櫚的葉子做成的。芭扇買回洗淨後,用厚實的木板壓平,然後用布條把扇子緄邊和用雞蛋清塗一遍,這樣,芭扇就會經久耐用。
芭扇上簡單的題字或做記號、寫姓名,多是用墨筆在扇面上書寫後,拿到煤油燈的玻璃罩子上去燻黑,然後用清水洗淨墨水字跡。但油燈燻黑的痕跡是難以洗掉的,這樣就會顯現出芭扇面的黃底色和煙燻的黑邊框,就能清晰地看出所寫的字跡來。用溶化的蠟燭去書寫,工序更是簡單,蘸蠟燭寫過,即刻凝固,再燻黑後,摳掉蠟燭即可。
當教師時,我也指導過學生用溶化的蠟燭練過書法,不同的是其內容在白紙上寫好後,用淡墨水將紙張塗黑成底色和邊框,晾乾摳掉蠟燭,一幅漂亮的書法就展現在你面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毛扇即羽毛扇,也叫鵝毛扇。鵝毛分白鵝毛、雁鵝毛兩種,白鵝毛是選擇鵝翅大毛來作為製作毛扇的原料,雁鵝毛則是選擇大雁的翅尾來製作毛扇。因雁毛稀少,故雁毛扇尤為珍貴。
毛扇的羽毛柔軟而富有光澤,輕巧美觀而又實用。製作毛扇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其過程叫做扎毛扇。扎毛扇工序繁多,技術性強,尤其是「串毛」這道工序最為講究。毛扇的形狀多為桃形,也有「鏟子」形和奇形的羽毛扇,其型號分大、中、小號三種。
毛扇質地輕盈,扇出來的風與芭扇不一樣,非常柔和,特別適宜於老、弱、病人及孕婦使用。江漢平原有個風俗,女兒出嫁的當年,未婚女婿大多會在端午節前節禮,要給女方和親戚家的婦女們送去毛扇。
普通的摺扇,為竹製的骨架,紙糊的扇面,上面繪有字畫,或詩詞、警句,如唐伯虎的詩《桃花塢》和「寧靜致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或花草,如「梅、蘭、竹、菊」之類。摺扇也叫摺疊扇,因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一而得名。「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摺扇,多是城中的風物,舊時,一把薄薄的紙摺扇,便可以伴隨市井平民度過一個炎熱的夏季。
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手執羽扇,每遇難事,搖上三搖,其智謀自來,羽扇成為他智慧和謀略的象徵。蘇東坡的名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使羽扇變成智慧的化身。文人墨客常隨身攜帶一把扇子,在各種交往場合中行持扇揖讓禮,中規中矩,文質彬彬。此外,還有孫悟空過火焰山用的芭蕉扇,梁山好漢用的鐵扇,不勝枚舉。
想起兒時,多少個夜晚,母親手裡的芭扇總是不停地搖動著,讓我在習習的涼風中酣然入睡。芭扇,傾注著慈祥的母親全部的精力,一生的關愛。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今年的8月3日,是我勤勞的母親離開了這個世界40周年的日子!緬懷母親,即使是用大地作紙,以長江為墨,也書不完母親的恩情,寫不盡我對母親懷念。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悶熱的夏夜,繁星滿天,月光把家鄉的村子照映得有如一道銀河,樹影婆娑,蟋蟀鳴唱,流螢飛舞,池蓮飄香。河堤上便成了人們納涼的場所,左鄰右舍聚在一起,陣陣歡笑。孩子們你追我趕玩捉迷藏,村婦們的家長裡短,沒完沒了。我喜歡上身赤膊,腳穿一雙木拖鞋,獨自散步。左手拿一個口琴,吹著唱著;右手持一把芭扇,搖著打著,靜靜地享受著夏夜獨有的閒暇與美好。我晃蕩的青春時代和人生的艱苦歲月,就在這偏僻的小村裡度過,桑梓地無處不留下了我的身影與腳印。
而今,這傳承數千年的扇子已退出舞臺,每當夏夜來臨,人們再也不用費力地去搖扇打扇了。然而,輕搖時光的扇子,給我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總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
荊州花鼓戲《寒窯摸包》主演 孫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