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青年:「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餘生皆假期」

2021-01-17 萬年腐青

長沙一名31歲男子,剛送完妻子上班,便從橋上終身一躍,告別了人間。

原因為何,不得而知,只是從隻言片語的消息中得知,這名男子剛買了房子,此前在單位被領導當眾訓斥過,再無其他。

新聞看著很心塞,不過未經他人苦,莫言生活易。

不說其他,就說房子,就能壓垮一個人的所有的雄心壯志。

偏偏房子還和婚姻綁在一起,想結婚就得先買房,想讓孩子有學籍,就得先有房,所以想過好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就得掏空家裡三代人的錢包,也許還得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貸,才能在一個城市立足下來。

而房貸又把人綁定在工作上,你得保證自己不失業才有錢還每個月的房貸,但是職場也動蕩不安,裁員減薪,招聘條件很多規定在35歲以下,怎麼辦呢?中年職場人,只能任勞任怨,卑躬屈膝地當一名沒有情緒的打工人。

再委屈再不公,也還得笑著道歉,因為身上扛著一大家子,因為還有房貸要還,失去工作一切可能就轟然倒塌了。長期如此,那些情緒一點一滴積壓在心裡,終有一天,一根小小的稻草加進去,就能壓垮整個人。

房子是中年人最大壓力源之一,另外一個是疾病。家裡但凡有一個人生了大病,住進了ICU,很可能全家前半生的積蓄要全部被掏光。

而如今,不少年輕人是獨生子女,兩個人可能要照看四個老人,老人生病摔倒癱瘓這些事時有發生,更別說還有各種癌症了,在巨大的壓力下,可能連年輕人都會患病。

高額的醫療費用,從何而來?積蓄花光就賣房,賣房還不夠就借貸,接下來可能是花後半生是還錢,這樣的人生實在黯淡無光啊。

還有養育孩子的費用,就暫且不說了。

現在有些年輕人,為了不被壓力壓死,自覺選擇了另一條低欲望之路:不婚不育不買房,餘生皆假期。

與其被壓力壓死,不如選擇放過自己。

有人怪他們自私,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相對被壓力壓死,這已經算是一種明智的活法了。

細細想來,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首先得自己活著吧,自己先吃飽穿暖,才能擔負得起別人的人生不是嗎?

不婚不育不買房,賺錢自己花,想做的事可以毫無負擔毫無顧忌地去做。因為即使失敗,自己一個人也承受得起,餓的只有自己,事情就簡單多了。

生命如此短暫,只為自己而活,又有何錯呢?

曾經做個俗人的願望是老婆孩子熱坑頭,有個地睡,有口飯吃,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著孩子長大,自己慢慢老去,就挺好了。

現在這事被捆綁了太多東西,越來越難。房子要比大,車子要比貴,工資要比高低,孩子要比出息,活著要比體面,一切都太累。

要麼加入競爭,要麼鍛鍊強大的內心,要麼降低自己的欲望,要麼別想太多。

其實現在也還有人活得挺樂的,就是沒想那麼多的那部分人,人家在老家領著兩三千的工資,上班8小時,下班打遊戲遛娃看劇,房子不大,孩子也養大了,生活過得平淡卻樂呵。

也許人生是一種選擇,如果選擇了安逸,就別想著別人的光環,接受做個普通人也挺好這件事。

如果選擇了低欲望生活,那就別羨慕別人的合家熱鬧,好好享受放過自己的自由。

如果選擇了在大城市打拼,也就告別了安逸。為大房子好車子的體面奮戰,就要為此做好接受生活捶磨的準備。

只是累了的時候,就休息一下吧,活著最大。想不開的時候,就別想了,把吃飯睡覺兩件事做好便好了。所有的情緒都只是一時的,它終究熬不過你,挺過去了,你就贏了。

你看,2020我們都快挺過去了,不是嗎?再艱難的日子,終究也會過去的。無論你選擇哪種活法,陌生的朋友們,都加油。

相關焦點

  • 中國低欲望群體準備崛起,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孩子、不消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個人還不錯」這句話在成人口中成為了一種標配。養貓,開個小便利商店,一部手機,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個人還不錯,這也逐漸成為當下年輕人對生活的新追求。短短的幾年,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不幸的青年。數年前的一個場景,是否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
  • 不婚不生不買房日本已陷「低欲望社會」?
    (原標題:不婚不生不買房日本已陷「低欲望社會」?) 信息時候綜合報導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著《低欲望社會》最近引起熱議。在這本副標題為「胸無大志的時代」的書中,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果真如此麼?本期專題就來探討這個話題。
  • 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是什麼造就了一批低欲望的「三不」年輕人?
    在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批「佛系」年輕人,他們提倡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擺出了一副滿不在意的輕鬆樣子……1.你老大不小了,怎麼還不結婚?「不結婚你不過是一條單身狗,結婚就是要了你的狗命,結了婚生活質量會下降。」「為什麼想結婚?結婚圖什麼,又能得到什麼?能漲工資還是能免交個稅?能變美變帥還是多給你十年壽?能分房子還是給發質量過硬的奶粉和疫苗?」2.一輩子不買房,一直租房現實嗎?
  • 年輕人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房價高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現在的年輕人中不結婚,不打算生孩子,不買房的越來越多,很多人把出現這種情況都歸結為房價太高,年輕人承受不起,自然也就被動的形成了這種觀念。的確現在的房價已經超過了一個普通人可以承受的範圍,特別是一線大城市,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想在大城市立足一套房子就需要1000萬左右,根本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目標,沒有房子結婚就交代不了父母,不結婚就更談不上養育小孩了,而教育投資又是一個無底洞,一些專家把年輕人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小孩歸結為沒有社會責任。
  • 日本人為什麼低欲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
    同為東亞國家,中日兩國有相似的文化,女性地位都比較低;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的名作《低欲望社會》,是怎麼談日本的問題的。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1/5 日本為什麼人口越來越少?現在的日本,已變成了一個不想消費、不想上進、不想約會、不想結婚、不想生育的社會,人口越來越少,而且看不到改變的方向。
  • 社會進入「低欲望時代」?90後不婚、不育、不買房,怎麼辦?
    社會進入「低欲望時代」?90後不婚、不育、不買房,怎麼辦?「結不結婚無所謂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身邊的朋友抱怨過,甚至自己也曾說過這樣的話。事實上,當下很多年輕人不僅對結婚這件事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對買房、生育後代、夢想這些事情大多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現在很多人把年輕人這種「得過且過」的心理,稱之為「佛系」。什麼是佛系?簡單來說就是物慾、性慾、雄心壯志都喪失了,就差遁入空門當出家人了。
  • 「00後想丁克,90後不結婚,80後漠視愛情」低欲望成趨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低欲望」一詞頻繁出現,大多數年輕人開始有著不想約會、不想結婚、不想生育、不想上進、不想消費等想法。印象中的00後還只是一個天真熱情的孩子,不知不覺間已經都長大,一些成熟的00後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們不遵從過去的封建觀念,坦然稱自己不會結婚,也不會生孩子。
  • 日本進入了低欲望社會:不婚、不生、不買房 中國呢?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寫過一本《低欲望社會》,副標題叫「大志なき時代(胸無大志的時代)」,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 90後: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
    最近小編在跟朋友一起吃飯聊天時,發現身邊的90後的朋友同學大多數還都是單身,或者是在談戀愛中,一線城市的這些同學結婚比較晚,結了婚生了孩子穩定的卻是少之又少,而偏偏那些回老家,在三四線城市發展的同學相對結婚較早,甚至有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
  • 日本人為什麼低欲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世界觀
    同為東亞國家,中日兩國有相似的文化,女性地位都比較低;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的名作《低欲望社會》,是怎麼談日本的問題的。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 1/5 日本為什麼人口越來越少? 4/5 人人都又窮又充實,沒錢就不想結婚《低欲望社會》裡還寫道:日本的現狀是,經濟泡沫經濟破滅後,遭遇了「失去的20年」的增長停滯期,人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職務的提升和工資的上調,即使提升了,也只是變得特別忙而已。
  • 女生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的問題
    現在有很多人呢,都在這兩種選擇之間迷茫,當然每一種選擇都有每一種選擇的利弊,今天來給大家盤點一下,結婚或者不結婚,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的優劣所在。首先呢,要盤點的是不生孩子不結婚的觀點,很多人都有這種觀點,尤其是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更注重愛情中情感的表達,也許是因為看到了自己家長輩,因為結婚愛情悄悄地變了味。22歲的時候就渴望著愛情,32歲的時候呢,迫於無奈父母威逼利誘下找了一個不那麼對的人相守了一生。
  • 《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不婚、不生、不買房》的評論
    《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不婚、不生、不買房》的評論 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7/06/219520265.html 思客是新華網傳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庫平臺,聚攏海內外智庫專家與行業領袖,聚焦戰略決策與公共政策,共同生產和傳播有深度的原創內容、智庫報告,並依託新華社的媒體基因,將思想轉化為決策影響力與社會傳播力。
  • 低欲望群起的崛起,都是年輕人苟活的錯?
    繼「佛系」之後,「低欲望」一詞悄然成為網絡熱詞。進而衍生了「低欲望群體」、「低欲望青年」、「低欲望社會」、「90後低欲望」等一系列熱議話題。跟「佛系」一樣,「低欲望」一詞的說法最早也來自日本。所謂「低欲望」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提出的概念。
  • 被中國超越九年,日本人不敢買房、不敢買車真的好嗎?
    然而,萬事萬物發展皆逃不過盛極必衰的原理,日本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一些隱患,而這些隱患在最近的幾十年,也開始慢慢顯現。年輕人不買房、不買車、低欲望在日本幾乎已成為常態,日本的經濟也從高速發展到接近停滯,甚至越走越低迷,這是為什麼呢?
  • 大齡剩女最大的困惑:不為了生孩子結婚,難道我錯了?
    聽多了這些才明白,大齡女性最大的焦慮是,大家總是拿生孩子說事;而大家最大的困惑也是,不為了結婚生孩子難道我錯了?【2】孩子應該是愛情的結晶,幸福婚姻的紐帶,人生旅途的夥伴,而不是女人的必需品,更不是女人結婚的目的。
  • 啃老又升級了,子女不結婚不生孩子給你養老送終能接受嗎?
    王大爺的兒子從大學畢業那天起,已經窩在家裡三年多了,這期間,他也找過工作投過簡歷,不過好工作都要985、211院校的畢業生,至少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小王只是三本學歷,夠不上,但差點的工作呢,他又嫌工資低,又不願吃苦,總是幹了沒幾天就打道回府了,最後,他乾脆宅在家裡不出來了。
  • 不加班不買房,德國年輕小夥都在忙什麼?
    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是我國很多年輕小夥的追求。因為現在房價很高,為了買一套房子,很多人需要加班加點工作。和我國年輕小夥相比,德國年輕小夥的生活觀念完全不一樣。在德國,年輕人很少加班。雖然少數公司,特殊情況下會加班,但大部分人都按時上下班。
  •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到底有多可怕?
    玉子沒有去主動創造人生價值,只是把時間荒廢在玩樂上,絲毫看不出二十幾歲的朝氣蓬勃。電影深刻揭露了當代青年中一些不思進取的墮落人士,他們沒有任何活力,偏安一隅不展露欲望。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日本現在一部分年輕人低欲望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電影上映後還引起了年輕人爭相效仿電影中的玉子。
  • 女人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行不行?
    這說明它是一種理性決定,是一種先進思想或叫超前思想(並未說它是正確思想,關於要不要子女、結不結婚沒有正確思想)。通往幸福的路有無數條,沒有一條路是適用所有人的。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其實婚姻是一種約束。在古代,女性幾乎相當於男性的財產、性工具、生育工具,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女性對男性要「從一而終」,幾乎不能提出分手。而男性則可以休妻,也可多妻,被休的妻子無財產分割權。
  • 女人的人生,不需要結婚或者生孩子來定義
    這個「欲望都市」式吐槽時刻,也是每集的最大看點。第一集裡,土屋玲子(鈴木保奈美飾)的白裙子蹭上了番茄醬,被年輕女同事誤會遞上衛生用品,當場她沒說出實情,只能事後向兩個同齡朋友吐露——自己到了更年期已經不再需要。周圍同事的年齡普遍只有自己的一半,最好還是知趣地將錯就錯,多加解釋也只會徒增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