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表述:區分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表述:區分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

2015年05月27日 08: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於飛

字號

內容摘要:學界普遍認可民法基本原則並非價值宣示,而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工具,也即在民法具體規範不足適用時可以補充適用,此即「補充功能」。《民法通則》:糅雜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是不是我們的起點——在何為「基本原則」上——有問題?由此可見,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章「基本原則」實際上是把「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融為一體了,而這兩類事物本質上是異質的。雖然立法上規定眾多基本原則,但可將這些原則分為兩類:一類是法律理念,它們沒有裁判意義,沒有補充功能,不能在欠缺具體規範時把它們直接適用,那樣做反而有害,只要把握好這一點,這些條款至少是「無害條款」。

關鍵詞:誠信原則;概括條款;法律理念;民事;區分;法典;信用;民法通則;立法;公序良

作者簡介:

  無論是編教科書還是寫法典條文建議稿,如果前面寫了「基本原則」的內容,後面又受德國民法典及教科書的影響,安排了「權利的行使」這一章,就會發現兩部分內容上有重複,特別是在「誠信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上。這是怎麼造成的?

  我國學理上公認各基本原則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效力貫徹始終性」,但這個觀點可能有問題。以「誠信原則」為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很顯然,這是指一個已產生的權利在行使時須受誠信原則的限制,而在一個權利能否產生(法律行為生效)的問題上,是不受誠信原則控制的;在這個環節上發揮控制作用的是公序良俗原則。在權利產生和權利行使兩個階段中,公序良俗原則與誠信原則各控制一個階段,誠信原則並非效力貫徹民法始終。而且,如拉倫茨所說,誠信原則僅適用於當事人之間存在「特別結合關係」之時;而陌生人之間不存在任何特別結合關係,此時不需要對他人承擔依誠信標準行為的義務,否則就是不必要地增加了主體負擔,限制了行為自由。所以,誠信原則也是有適用範圍的,並不是效力貫徹民法始終。

  學界普遍認可民法基本原則並非價值宣示,而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工具,也即在民法具體規範不足適用時可以補充適用,此即「補充功能」。實際上,《民法通則》第3條「平等原則」、第4條「自願原則」、第5條「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都不能在欠缺具體規範時獨立地作為裁判依據,即沒有補充功能。適用這些原則的有限判決,基本上都是在有具體規範時,把它們當作「疊加的理由」予以適用,在法技術上是一種冗餘。那麼,基本原則的共同特點到底是什麼?

  《民法通則》:糅雜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

  是不是我們的起點——在何為「基本原則」上——有問題?

  拉倫茨在《法學方法論》中說,「最高層的原則根本尚不區分構成要件及法效果,其毋寧只是——作為進一步具體化工作指標的一般法律思想。此類原則有:法治國原則、社會國原則、尊重人性尊嚴的原則及自主決定與個人負責的原則」。這些所謂最高層的原則只是「一般法律思想」,它們不體現在民法典中,也不能直接適用,必須依靠下位原則或規則具體化。在下位原則中,在拉倫茨的體系內有「相同事件予以相同處理」和信賴原則,信賴原則之下,才出現了誠信原則。

  實際上,德國學者更常見地是把「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稱為一個概括條款。概括條款與基本原則的區別在於,概括條款首先是個條款,即現行法上的法條,是裁判規範,它可以單獨作為裁判依據形成判決;而德國語境下的基本原則,通常指不入法的一般法律思想或法律理念,不是裁判規範,不能不經具體化而單獨作為法官裁判的依據。

  由此可見,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章「基本原則」實際上是把「法律理念」與「概括條款」融為一體了,而這兩類事物本質上是異質的。沿著這個思路,就可以解釋前述困惑。在德國學者看來,誠實信用是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基本要求,因此應當把它放在總則「權利的行使」一章,與「禁止權利濫用」及自助行為、自衛行為一起構成權利行使的一般規定;同時,由於法典前面沒有「基本原則」部分,於是內容上就沒有重複。我國一方面規定了「基本原則」,學者又常常在著作中安排「權利的行使」這一章,這就造成了兩部分內容——尤其是在「誠信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上的重複。

  再看所謂基本原則的「效力貫徹始終性」。對於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這些概括條款,它們本來就不是效力貫徹民法始終的,而是各有各的適用領域。「效力貫徹始終性」的真正所指是平等、自願、公平、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這些民法理念。但是,由於這些法律理念不能用來裁判,那麼它們的「效力」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平等、自願等稱為法律理念,再把誠信、公序良俗稱為基本原則;或者把平等、自願等稱為基本原則,再把誠信、公序良俗稱為概括條款,兩種區分都可以。但若把以上兩類事物糅在一起,稱它們是無差別的事物,這就有問題了。《民法通則》第一章,恰恰是把兩類事物糅在一起合而稱之的結果。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劉亞東:民法概括條款適用的方法論 | 專論
    在法學方法論中,法律解釋的各種方法對於概括條款沒有適用餘地,概括條款屬於法內漏洞的範疇,在適用上劣後於類推、目的性限縮以及目的性擴張等法學方法。在概括條款具體適用方法上,應立足於我國《民法總則》關於目的條款以及基本原則部分的規定,遵循「案例-案例群-類型」的路徑以實現概括條款的教義學化。
  • 《民法典》I 第1條:德法日民法典都沒有立法目的條款,為什麼我國...
    《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以民事權利為核心,以民事法律關係為基礎,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體系、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總則編共10章,包括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共204條。民法總則是對民法典分則全部內容的抽象和概括,確立了民法的一般性規則。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我們還要注意民法典將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原來的第三原則,提高到作為民法典基本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及其相互關係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 學術| 侯佳儒: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論重構
    一般都將傳統學理上的「民法三大原則」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割裂開來,將傳統「民法三大原則」 視為傳統民法理念,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視為現代民法模式的重要特徵,而對各個原則相互之間的關係、民法基本原則與其上位規範和下位規範的關係,都缺少關注。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另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與我國需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 申衛星: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的「精神脊梁」
    來源:中國法律研究所民法有其外在體系和內在體系。所謂外在體系,是指民法的構造,即民法有幾部分、多少法條組成。而民法的內在體系則是指民法所內含的精神、所體現的價值。一部法律的外在體系固然重要,但若沒有了內在體系,法典就只是一些法條的純粹堆砌,法律就失去了靈魂。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2020-10-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民法典在總則篇當中規定了六大基本原則,除了傳統民事立法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之外,還特別引入了綠色原則。通過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資源上升為法律基本原則,民法典為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劃定了新邊界,並為他們所應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作出概括性規定。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民法總則之「好人法」條款的理解與適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實施在即,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了見義勇為救助人責任豁免規則的「好人法」條款。這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立法理念的具體體現。
  • 環境法基本原則批判分析——以立法目標替代基本原則
    上述這些有代表性的觀點都認為協調發展、預防為主、環境 責任和公眾參與是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儘管文字表述不盡一致, 但內容、功能都基本一致。學者們的分歧主要是協調發展原則和 預防原則的地位。周珂先生認為協調發展原則是最重要的原則;徐祥民先生認為協調發展原則是環境法首要的基本原則,它反映 了環境法的本質和價值取向,符合當代環境法的發展趨勢。
  • 《民法典》解讀6:民法典基本原則之四,公平原則
    民法典之所以把這一道德規範確立為自己的基本原則,是由於民法與社會公共道德的一致性和民法與道德規範的密切關聯性所決定的。民事法律行為雖然是民事主體平等、自願進行的,但是必須符合公平的社會道德準則,以社會一般公認的價值觀和是非觀作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尺度。
  • 民法總則好人條款背後的故事
    作為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被稱為「民法典之魂」。因此,此次審議受到萬眾矚目和期待。    在大會召開前,我還在河北樂亭縣掛職鍛鍊。由於大會期間機關工作任務重,經辦公廳人事局協調,我們幾個掛職的同志在大會期間回到機關各自的崗位為大會服務,我因此得以參與和見證民法總則的審議通過。
  • 良法推動善治《民法總則》設置見義勇為條款
    沸騰的民意呼喚法律正向的引導。為回應社會關切,2017年頒布的《民法總則》專門設置了兩條「見義勇為」條款【1】,第183條談及見義勇為者受損後的補償負擔,第184條論述了見義勇為者免責情形。兩個條款從不同維度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了保護和支持。  「見義勇為」條款破繭成蝶  回溯「見義勇為」條款的立法過程,我們發現「見義勇為」條款歷經多次修改。
  • 《民法典》十大重大修訂權威立法解讀(下)
    建議在人格權編中確立個人信息民事保護的基本規則,以進一步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基於此,在我國現有規定的基礎上,借鑑境外立法經驗,本法總則編第111條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原則性規定,本法在總則編規定的基礎上確立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規則。本條第1款即開宗明義地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民法典法人立法:設立可供選擇的多種組織體
    我國民法典的法人立法,應遵循的基本理念是:鼓勵而非限制當事人通過成立法人與非法人團體來實現其經濟目的和其他合法目的。    提煉公因式,符合社會治理要求  首先,法人立法應儘可能提煉「公因式」,僅規定最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法人規則。在民法總則的全部規則中,有關法人的規則可能是司法實踐中適用最少的,其原因在於:法人主體資格採法定主義原則,組織體必須要經過登記才能成為法律上的主體;無論法人的成立採取準則主義、許可主義還是強制設立主義等,法人登記都必須依特別法的細密規定。
  • 《民法典》涉及「公平原則」的條款梳理、要點解讀與經典案例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確定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對指導並規範民事主體的行為有著重要作用。
  • 聊民法典49:格式條款,法律變化大,制訂格式條款的難度大了
    相對人只能夠對格式條款概括地予以接受或不接受,而不能就合同條款提出修改建議,或者說即使想提出修改建議也不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3相對於雙方協商而定的合同條款,格式條款給合同雙方都帶來某種特殊的感受。這是擴大了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提請注意的義務範圍。 在實務中,運用格式條款的企業,需要對現有的格式條款告知流程按照《民法典》這個新的法律規則進行修正和補充,特別是要分析格式合同中哪些是屬於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以及研究如何提示並回答相對方的問詢。徹底廢除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第九條的規定。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民法典的編纂對於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具有綱領性作用的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定,統領各分編,因此廣受關注。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誌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