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一類孩子,他們調皮搗蛋,是個讓爸爸媽媽束手無策的淘氣鬼。
對這些時常愛搞惡作劇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又是怎樣教育的呢?斥責和放任都不是正解。父母應該做到的了解孩子背後的思考成分,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應對方式。
&34;媽媽大聲詢問道。
洋洋尤其喜歡惡作劇,前天剛把鄰居家的小女孩小辮子扯掉,今天就開始扮鬼嚇唬小夥伴。洋洋媽媽防不勝防,總是在幫他收拾爛攤子。可每當媽媽讓洋洋承認錯誤時,洋洋卻總是認為自己這是個性的表現。久而久之,洋洋媽媽已經無可奈何了。
孩子為何會喜歡搞惡作劇呢?相信每個孩子的本質其實都是良善的,這背後的原因多是孩子的思考方式較為特殊。
1、運動細胞的激發作用
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孩子的行動力就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空間,他們逐漸的融入到外界環境中,所接觸的事物更加的豐富多樣。
在孩子好奇心和運動細胞的雙重作用下,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探索整個世界,其中就不乏通過惡作劇的方式。
2、 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
有些孩子熱愛惡作劇,是因為家長給予的陪伴不足,他們無法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們通過惡作劇的方式,產生一定不良後果,從而引起家長的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他們通過搞惡作劇的目的是更多的展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從而突出自己的存在。這樣的惡作劇看似是對他人的取笑和愚弄,其實背後蘊藏著的是他們內心的孤寂。
3、 思考問題的方式特別
研究調查表明,喜愛惡作劇的孩子往往比順從聽話的孩子更具備想像力和創造力,未來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這類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較為不同。他們通過惡作劇展現的是自己對於問題不同的思考。在惡作劇開始之前,這類孩子首先會對計劃進行構思,預判結果。所以他們期待通過惡作劇看到他人產生的反應和惡作劇的實施效果。
4、尋找樂趣,把握無度
有些孩子性格較為調皮活潑,他們喜歡與夥伴之間進行互動。但是往往他們很難控制尋找樂趣的分寸,就會不自覺的向惡作劇發展,從而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後果。
面對孩子的惡作劇,家長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孩子惡作劇的毛病,還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的疏遠。
1、斥責、打罵孩子
脾氣暴躁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惡作劇所造成的不良後果時,會很難控制住情緒。覺得孩子老是闖禍,不省心,直接對孩子劈頭蓋臉的斥責甚至進行一頓暴打。
這類家長試圖用打罵來震懾孩子,卻忽視了打罵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2、採用冷處理的方式
當家長面對孩子多次的惡作劇之後,就習以為常。採用冷處理的應對方式。漠視孩子的所作所為,不理會孩子,認為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消停。
熟不知,漠視也是一种放縱。孩子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試圖搞後果更嚴重的惡作劇來引起家長的關注。
3、家長無理偏袒
許多家長過分愛護孩子,認為孩子年紀還小,愛搞惡作劇並非大事。採用偏袒的方式,對於孩子的惡作劇不進行及時的批評指正。
久而久之,孩子認為自己有&34;,就更加的無法無天,惡作劇的底線一降再降,很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1、 接納孩子的不足,了解其惡作劇的原因
當孩子搞惡作劇時,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平心靜氣,接納孩子並非是完美的存在,都有產生不良行為的發生。然後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孩子搞惡作劇真正原因和目的。
如果孩子是因為思考方式的不同,或是想要探究某一種現象,家長就要教授他們更加合理的探究方式,而不是採用惡作劇的手段。
2、引導孩子正視惡作劇
許多家長在孩子惡作劇後,批評教育孩子時,只會說不應該做這件事情,這樣做會是錯的。家長更應該的是教會孩子正視惡作劇,具體的告知惡作劇會帶來哪些不良後果。
有時候,孩子並非聽不懂道理,而是家長只會採用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多向孩子講述惡作劇的不良影響,讓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孩子就會自覺的避免惡作劇的產生。
3、培養孩子多樣的興趣愛好
許多時候,孩子的惡作劇其實是孤單的體現,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將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興趣愛好的養成和鍛鍊上,就沒有過多的時間用惡作劇的錯誤方式尋找樂趣。
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運動細胞,和孩子一同多進行運動,例如戶外野營、戶外登山都是很好的選擇。讓孩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有所思考、開闊眼界,並且提升動手能力。
4、 制定一定的規則
家長應制定一定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種規則去約束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惡作劇產生的頻率就會越來越少。讓孩子遵守規則,形成底線的認知,孩子就能自覺的對惡作劇說&34;。
當孩子惡作劇發生時,家長應該平心靜氣,分析孩子惡作劇背後的思考成分,合理的引導,用科學的應對之策。這樣才能讓孩子改掉惡作劇的小毛病,又能發揮他們優勢之處,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優秀。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