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兩會順利在首都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蔣平安正在準備的提案裡有進一步加強南疆四地州雙語教育的內容:「加強雙語教育,提升南疆農牧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素質,尤其要加強南疆四地州雙語幼兒園的建設,從娃娃抓起,這將為他們今後的就業創造條件,從根本上實現脫貧。」
我的結對親戚在庫車縣哈尼喀塔木鄉,一次見面後臨別,親戚說:「下個月就見不到你了,孩子要上去烏什縣的小學學習漢語,我們也要搬去烏什了,我們雖然知識少,可是知道漢語很重要,希望孩子從小可以學好漢語,以後找個好工作。」一番話說得我很好奇,在新疆雙語學校不少,就是考慮離家近等因素肯定也應該是選大地方,那等同是選擇於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相對更優良,為什麼要去烏什呢?
親戚看我不解,拿出一份報紙給我看,醒目的標題寫著「庫爾班·尼亞孜和他的國語學校」,一看介紹明白了,原來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是一所民辦小學,2003年5月經縣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在縣委、政府的鼓勵支持和幫助下,由庫爾班·尼亞孜自籌資金60萬元創辦,是新疆唯一一所民辦國語小學。更厲害的是,就是這麼一所民辦的漢語學校,辦學至今14年來,先後有300多名孩子畢業,近90%考入了疆內初中班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新疆高中班,有人已經開始了大學生活,這樣的成績成了庫爾班國語學校的「招牌」,吸引許多少數民族家長慕名前去。親戚說「以前剛辦學的時候是找學生去上課,現在要託人早早報名才能按時入學呢!」
一個民辦學校如此引人注目絕非偶然,在陸續了解過程中,學校故事也逐漸被人熟知:創辦人庫爾班·尼亞孜曾經開過超市、藥店、小商品批發城,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眾多的就業和掙錢機會,想想家鄉的父老鄉親很多都沒有出過縣城,究其原因之一是不懂漢語,於是,這個維吾爾族漢子決定辦教育,「教育從孩子抓起」那就辦一所教孩子們學漢語的國語小學,他說:「一個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通用語言都學不好,怎麼行?」就這樣,小學辦起來了,儘管辦學初期,他跑遍周邊400多戶人家,沒幾人願意把孩子交給他,甚至罵他,還有家長中途領孩子回家,學校新建的圍牆被推倒過……他都挺過來。
新疆是有13個世居民族之多的多民族聚居區,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而在南疆地區少數民族群眾比例佔到95%左右,廣泛開展雙語學習,是構建各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句廣告語說的好「溝通從心開始」,在多民族地區,溝通從互通語言開始,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信息傳遞,開闊視野,享受到優秀的文化傳統,尤其能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奠定民族團結的基礎,促進各民族相互交融,說得再樸素一些就是可以交到更多朋友,找份好工作。
曾聽一個漢族朋友講起記憶猶新的往事,那時候他還在西安上學,一天下午外出途中看到路邊有位維吾爾族老大爺擺著推車賣甜瓜,從小在新疆長大的朋友會說些維語,便走上前用維語詢價,異地他鄉謀生的老人聽到有人說維語頓感親切,兩個人一下熱絡交談起來,本來只是普通的一買一賣,卻因為熟悉的語言成為家鄉朋友的「見面會」,臨了熱情善良的老人塞給朋友一個大甜瓜卻硬是拒絕朋友付錢。
我也想起剛參加工作是在農村派出所的戶籍窗口,轄區老百姓有95%都是少數民族,想要快速了解群眾需求,給予對應的解決渠道,語言作用必不可少,從簡單的問詢開始到日常對話,從零基礎到業務辦理的流程術語,一點點磕磕巴巴地學起來,效果卻讓人驚訝,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與轄區老百姓的距離,只是多了一些心思、下了一些功夫,就不再是硬邦邦的服務,而是朋友一樣的交談,豎起稱讚的大拇指,一句「亞克西」,沒有什麼比這樣的認可更欣慰了。
人與人的交流離不開語言,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魅力無窮,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同樣,為達到各民族在各個領域內相互交流,需要推廣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在相互融合中彼此促進,才能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項事業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像庫爾班校長一樣,認識到雙語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致力於為新疆雙語教育事業,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們;像結對親戚家一樣努力為自己、為孩子尋找種下夢想的地方,讓他們從小就能夠體會到國家一體和中華文化的歷史,創造更多的機遇,也讓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少數民族群眾;像朋友一樣生在新疆的漢族同志,從小周圍就是一起玩泥巴長大的各族兄弟姐妹,在玩耍學習的過程中,自然也會融入進彼此熟知語言氛圍;像我們一樣,從五湖四海為了夢想在這片熱土上工作、生活、紮根的年輕人,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學習和掌握語言帶來的魅力,成就新的天地。
這些不同身份、不同學識、不同出發點卻目標一致的人們,願意組成群體,擰成一股繩,是因為他們都意識到雙語學習是事關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基礎工程,這項工作意義重大,並且收到了實效,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項工作持續開展下去,為共同創建安定團結、和諧美好的社會大局奠定紮實的基礎。
來源: 小疆有話說 作者: 作者 江煒 編輯: 甘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