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李新影
本報記者 張 健
現代家庭在教育方面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為首,他們生活經驗豐富,希望能在方方面面給自己的孩子指導,比如傳授育兒心得,幫忙照料孫輩;另一派是以年輕父母為陣營,他們主打新興育兒觀念,認為傳統育兒觀念已經落伍了。在這樣的背景下,當祖父母輩與孩子的父母對養育孩子的方法有不同想法時,就會出現一些矛盾和衝突。
八種衝突最常見
近期,美國密西根大學莫特兒童醫院的一項國家兒童健康調查發現,在2000多名接受調查的父母(孩子年齡18歲以下)中,有近45%的父母與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在養育觀念上發生了衝突,其中6%存在重大分歧。最常見分歧或衝突涉及孩子教養的8個方面:紀律處分(57%)、飲食(44%)、電視/屏幕時間(36%)、行為舉止(27%)、健康和安全(25%)、對個別孫子孫女的區別對待(22%)、就寢時間(21%)、社交媒體上分享照片或信息(10%)。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表明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新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中國家庭的情況也類似。祖父母與父母成長的年代不一樣,生活大環境不同,再加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導致兩代人在生活習慣、價值觀等方面代際差異較大,容易引發矛盾。如果不能很好溝通,矛盾往往升級為衝突。調查數據顯示,40%父母認為分歧源於祖父母的寬容溺愛,14%的父母認為源於祖父母太苛刻。分歧發生後,43%父母要求祖父母改變行為,以保持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但很多祖父母(36%)只是嘴上同意,實際並沒有改變;有的祖父母(17%)甚至拒絕父母請求。
衝突原因各不同
這些衝突緣何而來?李新影表示,就中國家庭而言,多與觀念衝突有關:祖父母堅持「過去的經驗」是正確,而年輕父母認為育兒應該與時俱進。具體而言,爆發衝突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總怕孩子受了委屈。「多大點事兒,別讓孩子受委屈」。中國有句老話叫「隔代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往往捨不得處罰孩子,父母則常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其中,學習問題是引發不一致最多的情況。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特長或品質,可能會逼迫孩子去上課外班,但祖父母往往覺得沒必要讓孩子不開心。
2.總怕孩子吃不飽。很多家庭都會發生的一幕——孩子沒吃幾口飯,老人總覺得孩子餓,拿著飯碗追著孩子跑;而年輕的父母則焦慮孩子的肥胖問題。
3.管不了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長時間看屏幕對眼睛不好,但祖父母對此往往無能為力:一是老人平時溺愛孩子,說話沒有權威性;二是老人不知道怎麼更好的陪孩子玩。
4.不在意孩子舉止。父母對孩子的舉止要求比較高,但祖父母很多時候覺得「孩子還小,無所謂」。例如,看到一兩歲孩子表現出打人的動作,父母會及時約束,老人反而覺得這是孩子有活力的表現,不用管。
5.不放心孩子冒險。在健康和安全上,祖父母偏保守,往往阻止孩子嘗試攀爬、踩水坑等有點風險的探索行為;而在父母看來,這些行為都是培養孩子勇敢、堅毅、好奇心的方法。
6.特偏愛某個孩子。如果有的祖父母更偏愛某一個孫子,可能會對其他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7.希望孩子早睡早起。祖父母因為年齡原因,傾向於早睡早起。「早睡早起身體好」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但很多年輕父母還處在晚睡晚起的年齡段,這種不良生活方式會間接影響到孩子。
8.沒有隱私保護意識。祖父母往往沒有隱私保密意識,一部分老人可能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照片或信息。
家庭和諧,孩子身心受益
李新影表示,祖父母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對多方都有利。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對孩子的社交、認知能力、自尊心等方面培養都有幫助。其實,隔代撫養也有很多好處。對父母而言,祖父母可以幫助其查缺補漏,改變對孩子過於嚴苛的態度,而且祖父母的幫忙照料,也能減輕很多年輕父母的生活壓力;對於祖父母而言,孩子是晚年快樂的源泉,可以讓自己更年輕有活力。但是,如果祖父母與年輕父母不能和諧相處,不僅會傷了孩子,還可能引發家庭矛盾。多項調查研究發現,無論家庭是何種形式,家庭氛圍不和諧、教養規則的不一致,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利於其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經常爭執、吵鬧,會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多種負面影響,也會讓孩子缺少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以及勇敢、善良等人格特質。
因此,處理關於孩子教養方面的分歧時,有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和諧最重要。對孩子來說,家庭和睦第一位。處理家庭問題時,不妨反問自己:「一定要堅持你的原則嗎?如果不按你說的去做,真的有那麼糟糕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沒必要為了堅持原則引起衝突,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第二,明確職責。父母是孩子教養的首要責任人,祖父母是來幫忙照顧的輔助人員。發生衝突時,父母不應該推卸責任,尤其不能說「你管吧,我不管了!」大的決策方向上,聽年輕父母的;細節方面,祖父母可幫忙補足。
第三,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出現分歧和衝突,不要用爭吵、冷暴力等不好的方式解決,要以解決問題的態度理性溝通。溝通的目的是形成同一個標準,如果父母和祖父母標準不一致,在孩子眼中家裡規則可以隨意變動,就變成了形同虛設。標準達成一致後,全家人要共同遵守,指導孩子按規則行事。
如果分歧實在無法解決,祖父母與父母分開可能是對孩子比較好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