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邊界和極限

2020-12-13 SZNEWS

政府投資的項目既不能侵入市場競爭領域去傷害經濟,也不能單純地為了提供就業崗位而做對經濟增長無效的投資。

■ 南雲樓

擴大政府投資,實行財政赤字,能夠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重要觀點,也是自上世紀二戰以來很多國家推崇的經濟政策,實踐中也常常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方法雖然由凱恩斯經濟學提出,但道理卻並不複雜:供給和需求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時間差,有時候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市場需求不足,此時政府加大投資力度,能夠彌補該時間段的市場缺陷,維持市場的活力與繁榮。

顯然,凱恩斯經濟學只適用於供需均衡出現較大波動的特殊階段,就像治病的藥,只可生病時服用,不可當作日常食品吃。並且,是藥三分毒,凱恩斯主義無疑會導致大政府的產生,最後反而傷害經濟發展。所以,凱恩斯經濟學一直被人詬病與警惕。

但是,既然凱恩斯經濟學並非一無是處,並且事實上能夠在某些時候產生有效的作用,那麼就必須認真對待。尤其在我國,政府一直偏好採用凱恩斯主義方法論出臺公共政策,就有必要對凱恩斯主義指導的經濟政策做些進一步的討論。

人們最熟知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當然是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當年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僅從1935年到1942年,就修建了12.2萬幢公共建築,66.4萬英裡新道路,7.7萬座新橋梁,285個新機場和2.4萬英裡地下水道。當然,凱恩斯主義不單單是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羅斯福新政更不是只有「以工代賑」,而是配合了社會保障、貨幣政策等眾多手段。2008年,我國政府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據國家發改委介紹,其中有1.5萬億投向了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而以各地方政府舉債額度看,實際數據比1.5萬億還大。這些大規模公共工程投資,在經濟數據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政府投資公共工程,最顯著的成效是提供了就業崗位。但是,並非任何就業崗位的增加,都意味著需求一定會增加,經濟一定會增長。比如一個工資收入只夠個人勉強餬口的勞動力,由於沒有積蓄產生,就不會有新的需求增長,也就不會帶來經濟增長。比如一個慈善家在饑荒時期為了在賑災的同時保有接受救濟者的體面,於是展開從山上搬石頭下山、又將石頭搬到山上的工程項目,饑民的確因此有了工作崗位免於飢餓,但他們的勞動並沒有為市場提供任何有效產品,同樣不會帶來經濟增長。

很明顯,政府投資的項目既不能侵入市場競爭領域去傷害經濟,也不能單純地為了提供就業崗位而做對經濟增長無效的投資。除了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之外,應該集中在能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公共工程領域,如交通、水利、重大科技項目等,便利的交通有利於商品流通,水利設施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產量,科技發明往往能大幅提升生產力,這些能夠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領域的投資,不僅能提供就業崗位,擴大需求,更是整體經濟效率提升的基礎條件。

而在另一個方面,如果政府投資一直有效,則理論上可以無限增大對公共工程的投資,以讓經濟更加繁榮,但這顯然與經驗不符。因為即便在能夠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公共工程領域,也不能過度投資。道理很簡單:如修建太多的公路,上面卻沒有車輛行駛,就與搬石頭上山下山的無效沒有分別。

但是何為過度投資?投資公共工程的資金極限在哪裡?有人也許會認為,諸如交通設施、水利設施的項目論證,可以通過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可事實上,如果僅僅依靠某個專家、某個機構的數據來進行評估,再由某個領導拍板,顯然存在很大的道德風險。在另一個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赤字或超發貨幣來籌集資金,也必然有一個上限,而這個上限,牽涉到利息利率、通脹幅度、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等眾多方面,與國民感受直接相關,很難用某種經濟數據來做判斷。

因此,要判斷是否過度投資,必須經由公開討論、聽證、民主評議的過程,讓公共決策公開化、民主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確定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的邊界和極限。

(作者系深商研究會副秘書長)

相關焦點

  • 凱恩斯主義的現實邊界
    【財新網】(專欄作家  伍戈  特約作者 謝潔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主義再次回到宏觀政策實踐的舞臺中央,主要國家不斷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
  • 反危機:超越凱恩斯主義
    歷次經濟危機的發生發展直至復甦,都伴隨著學者們對已有經濟理論的反思、爭論,有時更會導致理論創新的產生。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再次受到高度關注,學者們無一例外都會想到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想到凱恩斯的理論與政策主張,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回歸?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凱恩斯主義與滯脹——論裡根經濟政策形成的原因熱
    1 凱恩斯主義的得與失  美國在戰後運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需求調節。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在經濟高漲時期,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降低有效需求。打破傳統的年度預算平衡,實行經濟周期內的預算平衡。
  •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凱恩斯主義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思想基礎上的經歷理論,主張政府採取擴張開支和增長赤字的經濟刺激政策,曾經大行其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凱恩斯主義再次被視為拯救經濟危機的寶典……凱恩斯主義有一個對立的經濟學流拍:奧地利學派。這個學派的思想來源於古典經濟學,主張讓市場的手發揮作用,反對政府干預市場,與凱恩斯主義背道而馳。
  • 凱恩斯主義救不了日本經濟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特點就是嚴重依賴於政府。全球金融危機讓「凱恩斯主義」再次回歸,他所推崇的「國家幹預經濟要求擴大政府支出,實行赤字經濟,政府支出成為市場需求的組成部分,有利於熨平經濟波動帶來的增長下降。」又一次成為反危機的武器。凱恩斯主義真的能夠拯救經濟嗎?日本20年來的經濟停滯恐怕能夠提供最好的殷鑑。
  • 滕泰:凱恩斯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五次「折騰」
    中國的第一次系統的需求管理政策始於1993年到1996年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適度從緊」。針對1992年開始的經濟過熱,1993年9月中央政府發布了16條緊縮措施,包括:提高存貸款利率、控制信貸規模、制止亂集資、發行國庫券、削減基建投資、通過審核排隊的方式嚴控新開工項目、嚴格審批和認真清理開發區、停止出臺新的價格改革措施,等等。
  • 中國經濟不能再任由凱恩斯主義忽悠了
    從亞當·斯密的理論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需要的是開發國內市場,由企業家創造新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這是企業家的職能。從凱恩斯理論來看,經濟增長要靠增加內需,特別是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變成了政府的職能。
  • 賀鏗:凱恩斯主義與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
    中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的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是,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明顯。那麼,增加投資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否會持續多久?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進行點評。  賀鏗: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三個。
  • 林毅夫:中國施行的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
    我們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也不能忽視當前所遭遇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把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措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維持經濟的穩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複習請大力戳:林毅夫:追求GDP沒有錯,解決當下中國一系列問題都需穩增長)  那麼,應該採取何種手段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方向是什麼?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有多大?
  • 張維迎:中國經濟不能再任由凱恩斯主義忽悠了
    斯密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中國經濟轉軌,特別是最近非常強調的增長模式的轉變,有很多人關心和討論。這裡比較一下,從亞當?斯密和凱恩斯理論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有什麼不一樣。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經濟學家應該關注財富增長和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從何而來?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率的提高來自技術進步和創新。技術進步和創新依賴於勞動分工。
  • 也談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觀點  凱恩斯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據說在西方其影響可以與亞當·斯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人物相提並論。凱恩斯主義是其發表於1936年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表達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其目的是達到充分就業狀態,提高國民收入,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 中國需要福利凱恩斯主義
    如何解釋本次經濟危機成了中國經濟學術界爭奪話語權的「前言」陣地,甚至有學者置基本事實於不顧,發出了用奧地利學派埋葬凱恩斯主義的吶喊,這其實是一種「耍賴」行為。他們將歸結到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歸到政府頭上,理由是政府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制定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了經濟泡沫。
  • 超越凱恩斯主義
    事實上,《通論》出版初期曾受到經濟學家們的批判和質疑,也曾引起廣泛的爭論,但《通論》的基本觀點不久便被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後來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對《通論》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修補和發展,逐漸形成在理論和政策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凱恩斯學派,或稱凱恩斯主義,其經濟理論基本上被視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因此,在經濟學說史上把從《通論》出版直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
  • 安生:凱恩斯主義後遺症帶來中國經濟的「灰犀牛」
    當市場經濟進入壟斷時代,由於技術儲備耗盡或者科技創新緩慢,壟斷成型,導致經濟長期在低位運行。為了維持經濟在較高水平運轉,政府採取凱恩斯主義政策刺激經濟。於是,一面是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不斷注入貨幣,一面是貨幣迅速向少數人手中匯聚。 經濟的兩端,一端是債務總量不斷增長,一端是四處亂撞的熱錢不斷增長。
  • 該與凱恩斯主義攤牌了
    除了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表面上看似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之外,這裡面更為深層和根本的原因恐怕在於,這種以財政擴張——必然意味著不是大肆舉債就是乾脆直接印鈔票——為核心的政策導向有助於讓政府獲得更多和更廣泛幹預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合法藉口,從而為政府的自我膨脹和自我強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凱恩斯主義的現實效能從未得到過證實。
  • 凱恩斯主義與現代經濟學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奠基人之一,與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一起被公認為歷史上三大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他的觀點動搖了古典經濟學的主導框架,並在幾十年後繼續影響西方政府的經濟和財政政策。
  • 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走出凱恩斯主義「圍城」
    以美國和英國的經驗來看,經濟陷入滯漲時,凱恩斯主義將失效,裡根經濟學和柴契爾主義均採用貨幣主義觀點緊縮貨幣,也採用了供給學派的結構性改革讓經濟回歸繁榮。    何謂供給側改革?在凱恩斯主義主導的需求側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突然提出要供給側改革?國際上有哪些國家進行過供給側改革?有何經驗和教訓?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源自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
  • 勿簡單理解「超越凱恩斯主義」與「微刺激」
    宏觀經濟政策由總需求管理政策和總供給管理政策組成,前者即穩定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用於反周期或熨平周期,防止經濟運行出現較大波動;後者即增長政策,包括中小企業政策(創業創新政策)、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等,主要用於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這是由於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失靈,政府需要彌補市場的不足,通過「部分校正」,來挽救經濟頹勢。當市場運行良好的時候,政府就不需要過度幹預。中國政府宣布的四萬億救市政策也可看做是凱恩斯主義的實踐和應用。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創。作為應對,中國政府於2008年年底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以及一系列擴大內需的刺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