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的項目既不能侵入市場競爭領域去傷害經濟,也不能單純地為了提供就業崗位而做對經濟增長無效的投資。
■ 南雲樓
擴大政府投資,實行財政赤字,能夠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重要觀點,也是自上世紀二戰以來很多國家推崇的經濟政策,實踐中也常常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方法雖然由凱恩斯經濟學提出,但道理卻並不複雜:供給和需求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時間差,有時候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市場需求不足,此時政府加大投資力度,能夠彌補該時間段的市場缺陷,維持市場的活力與繁榮。
顯然,凱恩斯經濟學只適用於供需均衡出現較大波動的特殊階段,就像治病的藥,只可生病時服用,不可當作日常食品吃。並且,是藥三分毒,凱恩斯主義無疑會導致大政府的產生,最後反而傷害經濟發展。所以,凱恩斯經濟學一直被人詬病與警惕。
但是,既然凱恩斯經濟學並非一無是處,並且事實上能夠在某些時候產生有效的作用,那麼就必須認真對待。尤其在我國,政府一直偏好採用凱恩斯主義方法論出臺公共政策,就有必要對凱恩斯主義指導的經濟政策做些進一步的討論。
人們最熟知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當然是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當年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僅從1935年到1942年,就修建了12.2萬幢公共建築,66.4萬英裡新道路,7.7萬座新橋梁,285個新機場和2.4萬英裡地下水道。當然,凱恩斯主義不單單是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羅斯福新政更不是只有「以工代賑」,而是配合了社會保障、貨幣政策等眾多手段。2008年,我國政府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據國家發改委介紹,其中有1.5萬億投向了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而以各地方政府舉債額度看,實際數據比1.5萬億還大。這些大規模公共工程投資,在經濟數據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政府投資公共工程,最顯著的成效是提供了就業崗位。但是,並非任何就業崗位的增加,都意味著需求一定會增加,經濟一定會增長。比如一個工資收入只夠個人勉強餬口的勞動力,由於沒有積蓄產生,就不會有新的需求增長,也就不會帶來經濟增長。比如一個慈善家在饑荒時期為了在賑災的同時保有接受救濟者的體面,於是展開從山上搬石頭下山、又將石頭搬到山上的工程項目,饑民的確因此有了工作崗位免於飢餓,但他們的勞動並沒有為市場提供任何有效產品,同樣不會帶來經濟增長。
很明顯,政府投資的項目既不能侵入市場競爭領域去傷害經濟,也不能單純地為了提供就業崗位而做對經濟增長無效的投資。除了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之外,應該集中在能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公共工程領域,如交通、水利、重大科技項目等,便利的交通有利於商品流通,水利設施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產量,科技發明往往能大幅提升生產力,這些能夠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領域的投資,不僅能提供就業崗位,擴大需求,更是整體經濟效率提升的基礎條件。
而在另一個方面,如果政府投資一直有效,則理論上可以無限增大對公共工程的投資,以讓經濟更加繁榮,但這顯然與經驗不符。因為即便在能夠直接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公共工程領域,也不能過度投資。道理很簡單:如修建太多的公路,上面卻沒有車輛行駛,就與搬石頭上山下山的無效沒有分別。
但是何為過度投資?投資公共工程的資金極限在哪裡?有人也許會認為,諸如交通設施、水利設施的項目論證,可以通過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可事實上,如果僅僅依靠某個專家、某個機構的數據來進行評估,再由某個領導拍板,顯然存在很大的道德風險。在另一個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赤字或超發貨幣來籌集資金,也必然有一個上限,而這個上限,牽涉到利息利率、通脹幅度、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等眾多方面,與國民感受直接相關,很難用某種經濟數據來做判斷。
因此,要判斷是否過度投資,必須經由公開討論、聽證、民主評議的過程,讓公共決策公開化、民主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確定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的邊界和極限。
(作者系深商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