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曾分享過一個強有力的比喻。這個比喻向我們提出了挑戰,促使我們對靈命健康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在這個比喻中提到了兩種人,他們同時走進聖殿,且向同一位上帝禱告,但二者的禱告卻截然不同。請看經文:
「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禰,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0-14)
表面上看,這個比喻顯而易見地說明:謙卑勝於驕傲。但很多時候,我發覺,你讀聖經的時間越長,就越能發現其含義的深廣。你越是投入研究,所得到的真理就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在這個比喻中所隱含的信息,遠比我們所認為的、只要看一眼就能明白的道理要多得多。
令人震驚的比喻
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通常被視為所有信徒中最虔誠的人,而稅吏則被定義為不忠不義的勒索之徒。用今天的話說,稅吏就是黑社會。因此,在這個比喻中,耶穌給出的結論簡直令當時聽道的人們目瞪口呆。在這個政治立場偏頗的反常例子中,耶穌表明,稅吏會被稱義且得救,而法利賽人卻成了未蒙赦免的失喪者。對此,我們稍後會進行研究。但從中我們首先可看出的是,在這比喻中,耶穌把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完全的顛覆了。
稅吏和法利賽人,其實代表著兩種人。不是指屬世意義上的兩個群體,而是指屬靈命運相反的兩等人——在教會中「得救」與「失喪」的兩種人。今天,每位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都必定是這兩個群體的其中一員。並且,一個代表的是你,一個代表的是我。
我屬於哪種人?
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每個人都需要謙卑自我,以尋求聖靈的指引。你可能覺得自己是稅吏,但實際上確是個法利賽人,反之亦然。或者二者兼備。因此,學習這個比喻,對於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皆是其中的一員,我們需要確保自己是耶穌所赦免的那位。
我們發現,在這個比喻中的兩種人之間,有一些相同之處:
第一,他們都是信上帝的。如果你想列在「得救」的人中,「相信上帝」乃是起點。
但「相信上帝」不是得救的唯一標準。因為魔鬼也信,但使徒雅各卻說:「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19)所以,要想「得救」,還必須符合其他更多的條件。
第二,他們都去教堂。要想「得救」,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常說,如果你連一周去一次教會的信心都沒有,又怎麼會有足夠的信心去到永恆的天國呢?
有時候,人們會為不去教堂作辯解,說:「因為那裡有假冒偽善的人。」但我要說:「不必擔心,多一個不多。」此外,耶穌每逢安息日,也會照例去到擠滿偽善者的會堂,其中還有想謀害祂的人。
另一些人可能會抱怨說,去教會很無聊。但我們去教會的目的,是為了娛樂,還是敬拜上帝?如果你去了教堂,卻未能達成對上帝的敬拜,那麼,請祈求上帝來改變你的心。在路加福音4:16節,耶穌親自為我們設立了每周去教堂的榜樣,祂在那裡敬拜與施教。
第三,他們都禱告。在路加福音18:1節的比喻中,耶穌曾吩咐人要「常常禱告」。保羅也說,我們應當「不住地禱告。」(帖前5:17)「得救」之人離不開禱告。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人的共同點:都信上帝;都去教堂;都在禱告。我希望這些實踐信仰的基本要素,你也都有。
接下來,再看看兩種人的不同點。
我有屬靈的驕傲嗎?
先來看看因外在虔誠,而倍顯傲慢的法利賽人。他們熱衷於背誦經文,拘泥於律法的字句,並在形式上保持著對耶和華敬拜的純正——這是一群狂熱的保守派。據聖經的記載我們可知,在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奴時,先知曾指明,正是因著他們對上帝的不忠,才招致了這一厄運。作為回應,「法利賽」教派便應運而生——他們希望以色列民不再受周邊異教國家的影響,因此,他們嚴苛地拘守著宗教細節。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以色列民再次陷入偶像崇拜的深淵,則上帝可能會永遠撤回對以色列民族的保護。
所以,法利賽人原本是一群對信仰極為虔誠,且渴望保守自己不染世俗的良善者。
但遺憾的是,許多或大部分的法利賽人對形式主義的狂熱順服,已經超越了他們對同胞的愛。耶穌曾多次坐在草地上,論及法利賽人對外在宗教形式的專注,並責備他們自以為義的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汙穢。」(太23:27)
同樣,在這個啟發性的比喻中,法利賽人所代表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善者。
再看看稅吏。這裡的稅吏指的是古代的稅官,但和現今的稅官又有所不同。在當時,羅馬人若佔領了一個地方,因為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也不了解其文化,但仍要收稅,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就僱傭了一些當地人,作為稅吏來代為收稅,以免去收稅的麻煩。而比喻中的稅吏,則是指為羅馬收稅的猶太人。
這些稅吏在收納稅賦時,常常會多收一定的比例,以作為自己的私得。很多稅吏就是這樣利用職務之便,向本族的民眾敲詐巨額的稅款,以中飽私囊。正因此,作為稅吏的撒該,在耶利哥城很是出名,且是少有的富戶。(參見 路19:1-9)
因此,猶太人中的稅吏是為同胞們所憎惡的。他們認為這些稅吏是賣國賊,將從上帝子民中所收取的金錢,奉獻給信奉異教的羅馬。稅吏也因經常流連於酒肆與嫖娼之所而臭名遠播。在猶太人的眼中,稅吏、罪人和娼妓常常是歸於一類,被視為罪人中最壞的一群。
基於當時對猶太稅吏的觀點,我們看到,在上述比喻中的兩個人,都來到聖殿,並向上帝祈禱。這時,人們自然而然的就認為,法利賽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而稅吏則被視為被上帝遺棄的無望賤民。但從聖經我們得知,耶穌喜愛的卻是這個稅吏。這又是為什麼呢?
獨特的禱告內容與禱告姿勢
二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禱告方式的不同。「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路18:11)他獨自一人,挺胸昂首的站在前面。他感謝上帝,自己不像這個稅吏。
而稅吏的禱告卻完全不同。我們看路加福音18:13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他謙恭地站在後面,甚至不敢抬起眼睛。
與此同時,法利賽人開始述說自己的好行為:「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2)他是要告訴眾人,自己是嚴格遵守律法的。並希望人們都知道他做了些什麼,為上帝奉獻了多少。他的禱告,本質上乃是在自我吹捧。
這正如耶穌在傳道初期,論及法利賽人時所說話:「他們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太23:5)「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2)
時至今日,這個比喻對我們依然重要,因為在今日的教會中,仍有很多「屬靈上的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問題或缺點,也沒有認識到自己有什麼屬靈上的需要。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儘是美德。
但根據聖經,他的這種自以為義毫無價值。耶穌說:「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
在這句話中,耶穌並沒有將法利賽人的義高舉為一種標準。相反,祂是在告訴我們,若要進入天國,我們必須超越法利賽人的標準。因為法利賽人的義只是外在的,是做在人前、做給人看的。而真正的義,卻是在人前人後都一樣,那是做給上帝看。
「你們要謹慎,不要在人面前行善,故意讓人看見。否則你就不能得到上帝的賞賜。所以,當你行善時,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偽善的人在會堂和大街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1 KJV直譯)
因此,真正的行善,應當是以謙卑之心,暗自付出,不讓他人知曉。只有那樣,才有助於培養我們柔和謙卑的性情,並揭示我們行善的動機:我們是做給人看,讓大家覺得我們很慷慨,還是真正關心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要如何禱告?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太6:5)
這個比喻所要表達的觀點,不是說站著禱告不好,但你要查明自己為何而站立。耶穌不希望我們在禱告時,通過行為或言語來吸引他人關注自己,讓人感覺你的禱告很虔誠。
你有過小組輪流禱告的經歷嗎?當你開始為周圍的其他人禱告時,是否只是為著別人的好處而說上一大堆,卻忘記真正從內心深處去與上帝交流?我有過這種經歷,在為孩子禱告時,有時也會這樣。我們與孩子們一起跪下,懇求上帝幫助他們取得好成績,讓他們愛勞動,打掃房間等等。孩子們就在身旁,我們的禱告變成了小型勸勉,而不是在用心與上帝溝通。
當我們在禱告中傳遞出含沙射影的話語或信息時,哪怕只有一點點,其實我們和那位站著禱告的法利賽人便沒什麼區別,都在自以為義。「上帝啊,我感謝禰,我不像其他人…」
你是否曾質疑過別人的行為?或是感恩自己不像別人那樣?甚至譴責別人不該穿成那樣去教堂聚會?「他怎麼穿成那樣,一點都不尊重上帝,哪像我穿得這麼端莊。……上帝啊,感謝禰,我沒有穿成那樣。」等等,這些論斷他人的言語,上帝都聽得見。
值得一提的是,流言蜚語只是這種假仁假義的一種外在表現。我們常常將流言蜚語放在禱告中,並偽裝成真誠的祈禱!「我可不是在說閒話啊,我只是想提一下,我們應當禱告的內容,咱們一起來為這些不妥的行為禱告吧。」然後,便開始了揭發莎莉和布魯斯一起吃午飯,但兩人都是已婚,這種單獨約會,竟然沒有帶上自己的另一半。……你曾說過樣類似的話嗎?或許此刻,在你的內心,正慶幸著:「感謝主,我沒有像某些人,說過這樣的話!」
我所信的是誰?
法利賽人不惜以論斷或貶低鄰舍的行為,來標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麼虔誠,屬靈上多麼高尚。他深信自己的好行為能得到上帝的認可,卻沒有懇求上帝幫助自己去效學基督。事實上,很多良善的人,可能無意中都做了類似的事。
希西家曾是一位品行端正的王。聖經說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下18:3)而後有一天,上帝差遣以賽亞去告訴希西家,要安排好後事,因為離世的日子近了。於是希西家向上帝禱告,不依不饒地哭訴,並列出自己的豐功偉績。上帝聽到他的呼求,便動了憐憫之心,加增了他十五年的壽數。上帝希望他在這十五年中能謙卑自己,吸取教訓。然而在加增的歲月中,希西家王非但沒有認清自己的罪,尋求上帝的幫助,反而讓「法利賽式」的驕傲佔據了心田。
上述比喻中的法利賽人也是如此。他用別人的行為、而非上帝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他缺乏謙卑痛悔的靈,覺得自己不需要上帝,也就沒有在禱告中提到什麼需要代禱的事項。他所感謝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在禱告中,他五次提到「我」,可謂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演講。
一般來說,以自我為中心的禱告,會向上帝要求一些東西。如「上帝啊,為我做這件事。主啊,給我那些!」為自己的需要獻上禱告是沒有問題的,耶穌也在馬太福音6:11節的主禱文中懇求上帝「賜予我們日用的飲食」。但很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只是為自己求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卻沒有為他人代求。
值得注意的是,法利賽人在比喻中沒有提出任何請求。他是如此的自以為是,深信自己不需要任何東西。對個人之義的錯誤認識,令他沉浸其中並洋洋得意。而自以為義正是作為罪人的我們,最不配進入天國的障礙!著名作家——路易斯(C.S.Lewis)曾說:「當人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自身殘留的罪時,才會變得更好;相反,人若越來越忽視自己何等有罪時,他的品行只會越來越遭!」
自我崇拜
法利賽人和稅吏都相信上帝,但二者的結局卻截然相反。法利賽人確信自己的行為能賺得救恩;而稅吏則向上帝祈求憐憫。
這是否讓你想起聖經中的另外兩個人?兄弟倆分別帶著各自的祭物來獻給上帝。二人也都獻上了禱告,該隱對自己從田裡耕種的辛苦所得充滿信心。而亞伯卻尋求上帝的憐憫,他帶來一隻羊羔,並渴望藉之所流的血來塗抹自己的罪。當該隱看到自己的義(勞動所得)不被上帝看中時,便向上帝動怒,又厭惡並殺害了自己的弟兄亞伯。在世界末了,我們仍會看到同樣的事情不斷地上演。
進一步的,我們是否會想到,最初路錫甫也是落入了這同樣的陷阱,以致從「明亮之星」的天使,淪為墮落的撒但。他迷戀自我、驕傲自大,進而變成了自我崇拜,並對上帝的政權起了覬覦之心。嫉妒生仇恨,仇恨生叛亂與殺害。凡追隨撒但的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魔鬼的態度與作為,以及各種形式的自我崇拜。
再回到路加福音18:12節的比喻,法利賽人在禱告中提醒上帝關注他的好行為:一周禁食兩次。而在猶太人的傳統中,一年只需禁食一次,且只在逾越節才禁食。
禁食、禱告和奉獻,這都沒有錯,事實上,我們中間的多數人對此應當做的更多才對。但關鍵在於,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否正確?這正是法利賽人和稅吏的區別所在。約翰·衛斯理曾說過:「好人於愛與美德中避免犯罪,惡人則於懲罰的恐懼中躲避罪惡。」
耶穌教導說:「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太6:16)
法利賽人在世人面前高抬自己,這帶給他一種自我優越感。是的,他感到很自豪。但可悲的是,他並沒認識到,在上帝的眼中,祂所看重的是什麼。法利賽人想找出衡量自己的標準,他站在那裡,環顧四周,發現只能與他人對比,並以此為標準。論到這種致命的錯誤態度,保羅說:「因為我們不敢將自己和那自薦的人同列相比;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林後10:12)
禍哉!我滅亡了!
與別人比,我們總是能找到屬靈狀況比自己差的人。稅吏其實也能找到比他差的人,但他沒有將自己與他人相比。他不是站在與人相比的水平視角來禱告,相反,他是以向上垂直的視角,將耶穌基督作為標準,懇求上帝的憐憫與饒恕,因為他看到了兩者(罪人與上帝)間巨大的差距。
先知以賽亞曾在上帝面前說:「禍哉!我滅亡了!」(賽6:5)但這個法利賽人卻在稅吏面前說:「我不像他那麼差。」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無論是出於自尊,還是出於對自我保護的錯用,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可供指責和批評的對象,我們便會自覺良好,且對罪麻木。我們在禱告中向上帝背誦自己的美德,並列出別人的錯誤清單,試圖藉此來說服上帝,或自我催眠:「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壞。」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停止這種毫無意義的自我吹捧。且以耶穌為自己行事為人的榜樣和標準,那才是真正造就自我、提升自我的方法。使徒雅各說:「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雅4:10)
曾有位國王,邀請了一名音樂家在國宴上演奏並歌唱,以慶祝國慶,同時有許多貴賓一併受邀出席。
當這位音樂家將手指撫按於琴弦之上時,悠揚的旋律隨即響起,樂師自彈自唱。而他所演唱的歌詞,則全部是榮耀自我。一首接著一首,他在歌詞中讚美著自己英俊的外表,旅行的愉悅,天賦的異稟,以及豐功偉績。
宴會結束後,他興高採烈地來到國王面前說:「王啊,請給我報酬。」
國王回答說:「對不起,你所唱的只是給自己聽。你沒有歌唱讚美你的祖國、人民、或國王,所以,你自己給自己報酬吧!」
豎琴師哭著說:「但我唱得很好聽啊!」
國王回答說:「是的,可你太驕傲了。你只將天賦奉獻在歌唱自己的事上。所以,出去吧,我不能繼續留你在宮中作樂師了。」
耶穌在啟示錄3:17節告訴我們:「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7)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對於末世的你我同樣頗具寓意。我們必須警醒,傲慢與不願承認自己的罪,不願承認自己需要救恩,將是末時代教會所面臨的長期問題。
另一方面,正是那些來到上帝面前,承認他們屬靈貧窮的人,才能認識上帝的恩典、接納、寬恕與永生。「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願這節經文,能植根在你我的心靈深處,免得我們繼續在未被赦免的罪中生活。因為,只有謙卑的人,才能遠離罪惡,嚮往永生。願你我都能將心思聚焦於永恆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