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風後行走不便?三個幫手來助力
我國每年新發中風患者超過200萬人,其中有70%-80%的中風患者因為殘疾不能獨立生活。中風的高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許多患者往往出現四肢一側無力、持物不穩、肌肉痙攣等症狀,導致行走障礙。而使用輔助用具可以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助力,同時也在康復訓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正確使用中風康復期的輔助用具呢?記者特別採訪了專業醫生魏琳和範玉珍,她們以最常用的手杖、助行架和輪椅三種助力器為例,為中風患者答疑解惑。
A、手杖三種手杖該選哪一種合適?
手杖有很多種,範玉珍介紹,其不同的結構,適用人群也不同。單足手杖適用於握力好、上肢支撐力強身體狀況不是太差的老年患者。三足手杖適用於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單足手杖不安全的患者;而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較弱、上肢患有震顫麻痺以及使用三足手杖不夠安全的患者,則可以考慮四足手杖。
除結構外,手杖的長度也需要格外注意。範玉珍說,手杖最恰當的高度,應該是人立正站立、兩手自然下垂時,手杖從平地到達手腕部皮膚橫紋之間的高度。
使用技巧:
範玉珍介紹,手杖步行訓練的方法:
(1)「三點步行」絕大多數偏癱患者的步行順序為伸出杖→邁患足→健足,少數患者為:手扙→健足→患足步行方式。(2)「兩點步行」患者同時伸出手扙和患足,再邁出健足。這種方法步驟速度快,適合於偏癱程度輕、平行功能較好者。
使用手杖時肘關節應當彎曲20°-30°,兩肩保持水平;腕和手必須能支持體重;以正常的足跟先著地的步態,目視前方行走。在下樓梯時,要記得是「好腿先上,壞腿先下。」並將身體重量平均分擔到手杖和樓梯扶手上。
B、助行器步態訓練有方法
對於全身或雙下肢肌力降低、協調性差,卻需要獨立、穩定、站立的中風患者,助行器是個好幫手。
範玉珍介紹,正確的助行器步行方法為「三步法」——助行器→患肢→健肢。具體步行順序:先雙手舉起助行器向前移動了1步,接著抬高患腿向前邁出半步,約在助行器橫向的中線偏後方,然後健腿邁出與患腿在同一水平。這種步行方式適用於體弱、平衡功能差的腦卒中患者的早期步態訓練。患者使用助行器坐下時需要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並且加坐墊,坐下之前要做好準備,緩慢倒退,看好位置,雙手扶穩,最後緩緩坐下。
使用技巧:
與手杖相同,助行器的合適高度是患者站立時,使用高度評估:挺直站立,手扶助行器握杆時,上臂肱骨與地面垂直,肘關節屈曲15°-30°時,從地面到手腕下端的垂直高度為正常助行器使用高度。選擇助行器時還需注意助行器的各部件連接是否牢固、橡皮腳墊是否完好。
C、輪椅尺寸大小要合適
範玉珍介紹,輪椅的選用主要考慮尺寸大小是否合適,特別是座位寬窄、深淺與靠背的高度。此外,還要考慮輪椅的安全性能,如剎車輪是否完好、安全帶是否配備齊全等。
使用技巧:
若中風患者具備能力可自行完成從床到輪椅的轉移動作,則應獨自完成以加強力量訓練。首先讓輪椅與床呈30°-45°夾角,鎖上輪椅剎制;患者以健手拉患手放在腹部;抓住輪椅近側扶手,準備站立;再抓住輪椅遠側扶手旋轉身子,緩緩坐下;最後調整合適位置,並系好安全帶。而從輪椅到床的轉移動作則分為五步,先鎖制動剎制→健腳翻起踏腳板→健手扶住床欄,慢慢站立→轉身坐下。
TIPS
廣東省中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副主任護師魏琳指出,行動不便的病人藉助輔助用具,能夠在保持身體平衡、支持體重的同時,也起到增加肌力、輔助行走的作用。(陳映平範佳文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