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改革促發展 將成果與民享
2016年最後一個工作日,深圳龍華新區召開會議,該區財稅部門匯報了財政年終清算工作,全年轄區稅收總額336.85億元,實現了「十三五」開門紅。龍華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好成績靠的是改革與創新,而2016年用於民生事業的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超過80%,發展成果實實在在做到了與民共享。
創新驅動發展
2011年底掛牌成立的龍華新區是深圳的產業大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落後於原特區內的市中心區,這兩年又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特大型企業產能外遷帶來的嚴峻挑戰。為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2016年龍華新區編制印發了《關於落實深圳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個行動計劃。2016年前三季度,龍華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0億元,同比增長7.2%。
龍華去年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方面實現了六個全市率先:一是率先出臺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全方位全鏈條扶持創新;二是率先參股深圳市「孔雀計劃」,設立全市首個專項配套基金紅土孔雀創業投資基金;三是率先組建「創新創業導師」隊伍,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專業服務;四是率先將科技項目受理方式調整為常年受理、集中審批;五是率先出臺創客之區推進創新創業的實施方案,搭建多層次全鏈條的創新載體格局;六是深圳首個石墨烯協會和首個智慧機器人產業園落戶龍華。
萬事民生為大
2016年8月,龍華民治辦事處水榭春天小區門口斷頭數年的民繁路通車。附近的深圳高級中學龍華校區和新區實驗學校也於當年開學,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龍華自成立新區以來堅持民生優先,每年將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0%以上用於民生,5年累計完成554件民生實事,解決一大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5年來,龍華新增公辦學位3.6萬個、幼兒學位3.3萬個。深圳市新華醫院、第二兒童醫院相繼落戶,病床總數增長六成。龍華建成保障性住房3.1萬套,佔全市的20%。
改革永無止境
2017年第一個工作日,即將掛牌成為正式行政區的龍華召開會議,改革成為關鍵詞。時任龍華區委籌備組組長、龍華新區黨工委書記的餘新國指出,要突出問題導向,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研究制定今年的改革計劃,重點抓好具有標誌性、引領性的改革任務和項目,以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增強發展動力。
今年,龍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歸結起來就是三個關鍵字。一是推進「去」的改革。大力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清理淘汰落後產能和低端企業,推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邁進,引導傳統優勢產業從「加工製造」向「設計製造」升級。二是抓好「降」的改革。開展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系列行動,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措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組合型政策供給,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供給環節,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三是加強「補」的改革。推出教育醫療體制改革、城市空間拓展機制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改革等一批重點改革項目,構建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公共資源供給體系。(本報記者 嚴聖禾)
(註:龍華新區於2017年1月7日掛牌成為正式的行政區,改稱龍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