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軍輸就輸在沒有聽毛主席的話,當年毛主席曾多次提醒朝鮮,一定要多注意仁川這個地方,否則很容易功虧一簣,甚至局面會發生逆天反轉。
結果朝鮮還是沒聽,他們決定一口氣拿下釜山,完成朝鮮半島大一統。
韓戰其實是朝鮮在賭,他們賭的是美國不會支援韓國,或者說在美國全力支援韓國之前,朝鮮有信心一口氣收復南朝鮮,他們同樣賭的是即便這場仗打輸了,中蘇也不會坐視不理,至少維持在38線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南北分治
朝鮮半島曾一度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前夕,美國跟蘇聯就朝鮮半島問題坐下來商量,最後決定以北緯38°為界,北部為朝鮮,由蘇聯扶持,南部為韓國,由美國扶持。
朝鮮半島的人民自從被日治以來,都渴望能完成大一統,結果二戰結束又來了個分家,當時就南北實力而言,朝鮮(北)無論工業、軍事等等,都遠超韓國一大截。
在綜合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朝鮮試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朝鮮只需要打閃電戰,在美國還沒完全布防之前,將南部一舉拿下,再加上中國蘇聯的支持,美國大概率也不會真的出兵。
所以,朝鮮自從南北分治以來,就是在等一個機會。
韓戰爆發
1949年初,金日成其實就已經在謀劃武力大一統,他派出親信到訪我國,大意就是問「能不能把朝鮮族人員組成的幾個師交回給朝鮮?」
這其實就是四野的幾個朝鮮師,這批軍人在經歷過漫長的戰爭歲月後,早就變成了驍勇善戰的勇者之師,最後我方同意將幾個朝鮮師移交給朝鮮,總人數大概3.7萬人。
之後朝鮮又收回蘇軍中的朝鮮族人,並且花大代價採購了蘇聯一大批強力的軍事裝備及武器。
經歷過血與火錘鍊的勇者之師,再加上強大的武器裝備,當時朝鮮的軍事力量,確實足以傲視群雄。
再加上朝鮮本國常年打遊擊戰的一大批士兵,所以朝鮮對於武統朝鮮半島信心滿滿,唯一的變數就是「美國是否會支援韓國」或者「美國支援速度有多快」。
1950年6月25日,朝鮮大軍越過38線,向韓國發起總攻。
沒過幾天,朝鮮大軍就輕鬆佔領漢城(韓國首都),為了阻擋朝鮮大軍的進攻速度,韓國軍隊甚至不顧其他未撤離的軍民,直接炸毀了漢江大橋。
後來的江陵戰役、彌阿里戰役、漢江戰役、水原戰役等等,朝鮮人民軍完全就是以摧枯拉朽的姿態贏得了勝利。
即便美軍倉促派軍隊參與了水原戰役也不頂用,最後美軍反而死傷慘重。
朝鮮人民軍已經意識到,美國打算幫助韓國,所以他們要在美國徹底援助韓國之前,一舉收復所有領土。
就這樣,朝鮮人民軍佔領了南韓90%以上的領土,最後只剩下釜山這一片。
此時,美軍開始全面介入,最後在釜山地區,依靠地形優勢建立起防禦工事。
眼看勝利在望,無奈美軍介入,朝鮮還是慢了一步,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當時美軍防禦力量還不強,主動權仍然在朝鮮手中。
朝鮮人民軍敗北
其實自從美國介入的那一刻,朝鮮人民軍的局勢就很不樂觀了,因為不僅僅只有美國幫助韓國,還有其他15個國家,朝鮮人民軍面對的是整個聯合國軍,哪怕其他15國隨便出點軍隊,整合在一起,也夠朝鮮人民軍受的。
其實最關鍵的一環還是麥克阿瑟這位美軍遠東軍司令,如果打不開被朝鮮壓制的局面,聯合國軍也很難受。
所以麥克阿瑟就打算將支援大軍從仁川登陸,如果順利登陸,就能切斷朝鮮人民軍的補給路線,實現分割及反包圍。
如果支援大軍被朝鮮人民軍在仁川伏擊,就會嚴重打擊聯合國軍的士氣,可能聯合國軍會就此撤退,畢竟二戰剛打完,本國發展還來不及,誰都不想再死磕其他戰場。
當時朝鮮人民軍很著急,因為打了這麼久,士兵數量在不斷下降,蘇聯又沒有實際派兵支援,如果人民軍分散兵力去仁川駐防,首先一點就是,萬一聯合國軍不從仁川登陸,釜山這片兵力就會削減,到時候聯合國軍就會發起反擊。
不過當時毛主席分析完局勢之後,還是多次提醒朝鮮,一定要多注意仁川,但很可惜的是,朝鮮沒聽,所以當麥克阿瑟帶領大軍從仁川登陸,順利切斷人民軍補給之後,朝鮮大軍開始大面積潰敗,無奈之下只能不斷向北轉移。
最後輪到聯合國軍發起總攻了,朝鮮剩下的殘餘部隊,怎麼可能擋得住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所以滅國危機已然出現。
中國為什麼會參加韓戰?
其實中國本來不想參加韓戰,畢竟那會我國百廢待興,自己發展都來不及,何況再派大軍去朝鮮作戰。
但怎麼說呢,美國之前入侵臺灣海峽,阻擋了我國大一統的腳步,這時候又試圖將戰火燒到我國家門口。
而中國跟朝鮮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友誼,如果朝鮮被佔領,我國東北一帶必定會受到資本主義的強烈壓制。
再加上當時我國各種重工業大多數都在東北,換做是你,在鄰居方面,你選擇朝鮮還是美國扶持的韓國?
所以,毛主席決定出兵支援朝鮮,最後在我國志願軍的強力支援之下,雙方的戰火地帶,最終又被推到了38線。
往後的事大家也都清楚,韓戰結束之後,雙方仍然各自發展。
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是七叔,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多多點讚,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