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7日電 織田(Taeko Oda)還差一年就要從柏克萊加大畢業時,日本突襲珍珠港,圖書館內的學生和職員都在談論電臺播報的新聞,她覺得眾人目光全都投在她身上。第二年,她被送入拘留營……美國《世界日報》刊文稱,有學者指出,亞裔過去在美國歷史上一直被視為「臨時勞工」,即便是希望能夠融入社會選擇就讀柏克萊加大的亞裔學生,受到歧視的他們並未因學歷在職場上獲得任何好處。
柏克萊加大亞裔學生過去長期遭受歧視。(美國《世界日報》取材自柏克萊加大校園報)
柏克萊加大亞裔與亞裔離散研究(Asian American and Asian Diaspora Studies)學者董哈維(Harvey Dong,音譯)表示,二次大戰期間,部分柏克萊日裔學生在拘留營裡繼續他們的研究,例如一些社會學研究生仍持續寫作。他說:「即使身在拘留營裡,這些學生依然視柏克萊加大為母校。」42名學生最終於2009年獲得了他們的學位。
董哈維表示,他父親董保羅(Paul Dong,音譯)二戰時被徵召入伍,當時他已是柏克萊加大學生。當時的校長史鮑爾(Robert Sproul)目送這群年輕人上戰場,是柏克萊加大校園非常感傷的一天。
自此,柏克萊加大上下從學生、研究員到教職員開始對亞裔有負面看法,有時甚至歧視。
董哈維指出,亞裔過去在美國歷史上一直被視為「臨時勞工」,即便是希望能夠融入社會選擇就讀柏克萊加大的亞裔學生,受到歧視的他們並未因學歷在職場上獲得任何好處。
少數族裔研究生林艾米(Amy Lin,音譯)表示,她在主要是菲律賓小區的藍領階級環境中成長,身邊的人都為了生活在掙扎,她讀柏克萊加大後,第一次與中產階級當地人接觸。她說:「我第一次意識到人們對亞裔的看法和我在這個環境中的感受之間的差異。」
林艾米說:「亞裔的地位不斷在進步,但是有很多事需要努力,例如支持東南亞和太平洋島民學生,柏克萊加大目前並沒有太多這些族裔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