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銀行比作一艘在金融海域裡航行的大船,那麼對於浦發銀行而言,金融科技無疑是其動力之槳。今年以來,浦發銀行化「疫」為「翼」,在挑戰中抓住機遇,藉助金融科技,積極服務實體經濟,進而實現了資產規模的穩健增長。
三季度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浦發銀行資產規模達到7.6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54%;實現營業收入1487.31億元,同比增長1.6%;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47.4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環比增加41.93億元,增長36.17%。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稱,未來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永葆 「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聚焦數位化、集團化、國際化、市場化、精細化,跑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加速度。
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在政策引導下,銀行不斷傾斜信貸資源,加大支持力度。作為上海的「金融旗艦」,浦發銀行紮根當地,輻射全國,主動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一方面,在重點服務的製造業領域,浦發銀行大力為行業內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比如,為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浦發銀行全面摸排全國各省市級重點產業類項目,逐個跟蹤,提供針對性的項目貸款;加強行業研究,梳理細分行業龍頭客戶名單,逐戶對接。
另一方面,浦發銀行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尤其是提升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敢貸、願貸、能貸」。比如,加大推廣商票在線貼現業務, 讓企業在疫情下依然能獲得快速融資,加快資金周轉;積極推進供應鏈票據與上海票交所的系統直連建設,結合票據可拆分優勢,為供應鏈票據平臺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貼現融資服務。
截至2020年9月末,浦發銀行累計為超過5000戶民營企業辦理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累計貼現金額近2500億元,佔總貼現量的六成。通過「直貼+轉賣」業務模式鎖定貼現利率風險,為企業提供相當於銀行間市場的貼現價格,同時為符合央行再貼現要求的票據提供優惠利率,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浦發銀行依靠自身跨境金融優勢,還率先落地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結合上海自貿新片區政策,以較境內福費廷市場更低價格受讓資產,降低客戶融資成本, 緩解自貿區新片區內註冊的貿易企業資金鍊 緊張問題。
在普惠金融方面,浦發銀行則多措並舉加強數字普惠金融建設,賦能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完善普惠金融綜合服務機制、加大資源配置、優化內部考核激勵、優化業務辦理流程、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執行應延盡延、著力提升信用貸款佔比等。
儘管受疫情影響,但浦發銀行信貸業務仍然實現明顯增長。截至2020年9月末,該行本外幣貸款總額近4.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01%;對公貸款總額近2.2萬億元。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增幅超90%。普惠貸款方面,普惠兩增口徑貸款增速高於全行平均水平,計劃完成率超過220%。
數位化轉型步伐加快
浦發銀行業績增長的背後,離不開金融科技的加持。面對疫情影響,憑藉近年來加快推動金融科技及線上化運營能力,浦發銀行對公和零售業務均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零售業務方面,通過迭代優化各類 APP,豐富產品加載,浦發銀行線上獲客提升效果可觀。僅今年三季度,API新增連接客戶數近3200戶;個人手機銀行月活數超1100萬,月交易量突破萬億元。
與此同時,浦發銀行今年發布了「開放銀行2.0」——全景銀行系列藍皮書,從客戶體驗、賦能增信、價值共創等維度重新定義開放銀行,創新業務模式、拓展服務邊界、重塑服務能力。成立開放金融聯盟,聚合12家金融機構,在業務共享、科技賦能、生態共建等領域深度合作。
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全景銀行為目標,持續升級數字金融服務能級。一是構建產業數字金融模式,加快金融與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加快智能數字中樞建設,快速推動外部平臺對接,通過數據中臺、應用中臺、智能中臺的建設,構建敏捷、開放、智能的服務平臺;三是加快開放金融聯盟建設,促進行業建立「開放共享、共建共贏」的生態;四是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科技基礎設施,通過融合AI、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區塊鏈等前沿信息技術,增強平臺的應用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