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前插個說明:有些讀者發來的私信,我的個人微信並不會收到通知,有時候沒有及時查看,超過48小時就不能再回復,未及時回復的讀者,請見諒,並非刻意。建議大家在文章下留言,所有留言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復。留言在我選擇公開顯示前不會顯示出來,大家不用擔心隱私問題。
大學舍友前幾天微信發來一篇文章連結,是我之前在朋友圈讀過的一篇流傳度還不錯的文章:《人民大學院長送孩子去美國讀小學,感覺挨了一悶棍》,她的第二條微信是「難道美國的小學教育真的是如此嗎?我現在教育孩子好睏惑」。她說孩子今年一年級,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做作業。
是的,那位人民大學院長文章裡所述基本屬實。敲下這句話的時候我心裡有一點點憂傷,是因為由此想起對小小年紀小侄女每天擔心成績愁眉不展的心疼。但是,轉折號——請容我解釋更多背後的細節,在把美國教育定義為「放羊」前,再多些耐心看完我下面的絮叨。
我未曾在美國讀過小學,為寫這篇推文,微信視頻了胖子半個小時,以求儘可能客觀真實。
沒有教科書
小學時候有沒教科書,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胖子反問了我兩遍:小學嗎?在確認我問的是小學後,他一臉不解,小學才幾歲啊。我也一臉困惑,如果沒有教科書,怎麼知道學什麼?胖子答,老師教啊!簡直是廢話。
一般小學的教學內容是States Board of education,相當於我們的省教育局,制定的。但是制定內容也只是給老師們提供教學大綱,沒有更詳細的指導。比如:規定四年級學生自然科學課要學會光的折射,至於要怎麼教,教多深完全取決於老師。老師可以通過實驗,也可以是PPT,也可以是戶外觀察。再比如,胖子說他的英語課(相當於我們的語文課),老師一般會要求一周回去讀一本書,上課的時候向大家介紹書的內容,提出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課後再交一篇讀書筆記。
美國教育給老師如此大的發揮空間,前提是美國的小學老師師資都非常OK,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是教授級別的。他們多是在某一門學科領域裡有很專業的研究,從事教育多是出於熱愛,做小學老師也並不會讓他們覺得大材小用。美國有名的脫口秀節目「艾倫秀」採訪過一位老師,他曾經在華爾街做投資很多年,後來辭職去當小學老師,因為那是他的夢想。還採訪過兩位黑人女教師,她們創辦了一所學校,收留紐約布魯克林區流離失所的孩子,那所學校的大學升學率是95%。
在我看來,國內師資和美國師資最大的差距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對教育本質在認知上的不同,即為什麼而教。我們是為了考試和升學,不止是中國,韓國和日本也是一樣,美國是單純為了學會知識,至少在高中之前是單純的。
中國學生的數學傳奇
人大院長在推文中提到了中美學生差異的「經典」:數學。恕我不能苟同這一點。雖然他並沒有虛構事實,我還是覺得有些管中窺天了,給人造成「中國小學的數學能超越美國的中學甚至高中」的刻板印象。
美國的教育是實行差異化,我們是普遍化,直白點說就是所有的學生不論天賦迥異都學一樣的教材。美國在小學時期的課程基本和我們差異不大,固定的班級一起上課,但是從中學開始就注重學生智力發展的差異。老師和學校會將在數學上智力超群的學生劃入高級班。他們的理念是因材施教,高級班和普通班的課程是不同的,聰明的學生就該學更難的。進入高中後,以中學時期高級班的表現為依據,那些天才們會被選入math track,就是那些經常參加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牛人。胖子的同學Po Shen Loh 是現在的美國國家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隊的教練,他帶領美國隊在過去連續兩年擊敗了中國隊,讓美國隊在十年後終於再次站到了領獎臺,中國隊曾在這一比賽中雄踞榜首多年。
聽起來高級班的概念有些像我們的實驗班和普通班,其實還是有本質差別。我們的實驗班只是把成績優秀的學生聚集到一起,所學知識和普通班並沒有差別。最最最重要的是(此處敲黑板),美國的高級班並不是固定的。比如,你英語不好,英語上普通班,但擅長數學,數學課就可以和高級班的同學一起上課。從中學開始,學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選課權,每下一節課,就會換一個教室一個班級,周圍的同學也會不同。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在申請大學時,即使你其他課程表現平平,但在某一門學科上「鶴立雞群」,也可以進入很好的大學。
美國小學生放學後都幹嘛
美國小學的作息時間和國內相差無幾,早晨8點開始上課,下午3點放學。沒有作業,但是美國小學生也很忙,放學都會參加很多體育、音樂等課外活動。
我們還是說胖子吧,他小學時候就開始加入遊泳隊(高中時候拿了州賽冠軍),也是學校樂團的大提琴手,還學了鋼琴課。遊泳隊早晨有晨練,他需要六點到學校參加訓練,每周會有固定時間參加樂團排練和演奏。
小學生課外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參加很多童子營(Boy Scouts)的活動,多是野營、生存訓練、戶外觀察一類的活動。童子營其實是個國際組織,在臺灣和香港的小學中也有。
每個小朋友參加不同的活動,最後表現優秀或者合格就會獲得一個徽章,比如參加野營,能夠證明自己學到了搭帳篷、生活等本領。動畫片《飛屋環遊記》中那個胖胖的小男孩胸前戴的一排排徽章,就是童子營的徽章,他一直想要獲得最後一枚徽章以成為鷹級童子營(Eagle Scout),童子營的最高級別和最高榮譽。鷹級童子營是可以寫進求職簡歷中的殊榮,胖子的這一榮譽在他參加蘋果公司面試的時候幫他獲得了面試官的好感,因為那個面試官也是鷹級。
中國教育的「照貓畫虎」
上個月元宵節,三位朋友不約而同都在朋友圈曬出了手工燈籠的照片,都是上幼兒園兒子的手工作業。才華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以前縫衣服都不會朋友們做了父母后,剪紙繡花扎燈籠,樣樣都行。每每看到朋友們埋頭苦幹和展示成果的照片,我都覺得有些無奈。先說個胖子小學三年級的手工作業例子吧。
老師布置的作業題目是《我的小發明》,胖子的「發明」是帶小鏟子和小鋤頭的手套,他發明的動力是媽媽每次在花園擺弄花草,總是一會喊他送鏟子,一會送鋤頭,他覺得很煩。他還製作了卡片認真地回答了老師問題—發明的原理,怎樣製作,能解決怎樣的問題,創新之處何在。三年級的孩子幼稚,老師也跟著裝天真,還像模像樣的給每個學生發明都頒發了專利認證書。胖子去年聖誕節打掃房間翻出來的,我看著這狗屁不通的發明,歪歪扭扭的字跡和假到連淘寶都上不了的A4列印認證書,倒讓人不覺一笑,心頭覺得不失可愛。
四年級的手工作業明顯進步了很多,胖子四年級自然科學課做了一個小火車。雖然小火車還是不能跑,至少像個樣子了。
我們在學西方給學生減重,實行所謂的素質教育,放學時間不斷提前,這些在我看來都只是照貓畫虎,只抓住的皮毛。美國不論家庭還是學校教育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不苛求孩子完美,不把大人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用大人的標準去否定孩子。就像上面提到的手工課作業,為什麼一定要大人幫忙做呢?老師為什麼會期待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扎個完美無缺的燈籠?即使孩子再不會做,做的多麼幼稚可笑,也是他自己的成果,體驗的意義要遠大於對結果的追求吧。
說句老實話,倘若將那些朋友圈的父母們換做是我,我想我還是會向現實投降,成為和他們所差無幾的中國式父母,因為大環境不允許。我也同樣做不到孩子的作業被老師差評,不想他自卑。說到底,還是我們的教育資源太稀缺了,優質的資源更稀缺,所以才會有所謂和學區房和為了下一代任勞任怨的父母。
我讀MBA時,能在課堂上明顯感覺到中美學生差異帶給我的衝擊:中國學生非常competitive,輸贏心很重,有些不爭出個勝負不罷休的架勢。美國同學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後來想可能是和我們的教育環境有很多關係。從小到大,我們都需要去「勝出」,在課堂上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考試中成為那百分之幾的幸運者,萬人過獨木橋,不擠怎麼行呢?
作者簡介:
韓慶,曾就讀於廈門大學廣告專業、美國丹佛大學MBA專業;
因非洲醫療志願者經歷被《悅己》雜誌專訪;
去過30多個國家,現居丹麥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