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美國「放羊」教育的背後

2020-12-12 騰訊網

正文前插個說明:有些讀者發來的私信,我的個人微信並不會收到通知,有時候沒有及時查看,超過48小時就不能再回復,未及時回復的讀者,請見諒,並非刻意。建議大家在文章下留言,所有留言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復。留言在我選擇公開顯示前不會顯示出來,大家不用擔心隱私問題。

大學舍友前幾天微信發來一篇文章連結,是我之前在朋友圈讀過的一篇流傳度還不錯的文章:《人民大學院長送孩子去美國讀小學,感覺挨了一悶棍》,她的第二條微信是「難道美國的小學教育真的是如此嗎?我現在教育孩子好睏惑」。她說孩子今年一年級,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做作業。

是的,那位人民大學院長文章裡所述基本屬實。敲下這句話的時候我心裡有一點點憂傷,是因為由此想起對小小年紀小侄女每天擔心成績愁眉不展的心疼。但是,轉折號——請容我解釋更多背後的細節,在把美國教育定義為「放羊」前,再多些耐心看完我下面的絮叨。

我未曾在美國讀過小學,為寫這篇推文,微信視頻了胖子半個小時,以求儘可能客觀真實。

沒有教科書

小學時候有沒教科書,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胖子反問了我兩遍:小學嗎?在確認我問的是小學後,他一臉不解,小學才幾歲啊。我也一臉困惑,如果沒有教科書,怎麼知道學什麼?胖子答,老師教啊!簡直是廢話。

一般小學的教學內容是States Board of education,相當於我們的省教育局,制定的。但是制定內容也只是給老師們提供教學大綱,沒有更詳細的指導。比如:規定四年級學生自然科學課要學會光的折射,至於要怎麼教,教多深完全取決於老師。老師可以通過實驗,也可以是PPT,也可以是戶外觀察。再比如,胖子說他的英語課(相當於我們的語文課),老師一般會要求一周回去讀一本書,上課的時候向大家介紹書的內容,提出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課後再交一篇讀書筆記。

美國教育給老師如此大的發揮空間,前提是美國的小學老師師資都非常OK,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是教授級別的。他們多是在某一門學科領域裡有很專業的研究,從事教育多是出於熱愛,做小學老師也並不會讓他們覺得大材小用。美國有名的脫口秀節目「艾倫秀」採訪過一位老師,他曾經在華爾街做投資很多年,後來辭職去當小學老師,因為那是他的夢想。還採訪過兩位黑人女教師,她們創辦了一所學校,收留紐約布魯克林區流離失所的孩子,那所學校的大學升學率是95%。

在我看來,國內師資和美國師資最大的差距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對教育本質在認知上的不同,即為什麼而教。我們是為了考試和升學,不止是中國,韓國和日本也是一樣,美國是單純為了學會知識,至少在高中之前是單純的。

中國學生的數學傳奇

人大院長在推文中提到了中美學生差異的「經典」:數學。恕我不能苟同這一點。雖然他並沒有虛構事實,我還是覺得有些管中窺天了,給人造成「中國小學的數學能超越美國的中學甚至高中」的刻板印象。

美國的教育是實行差異化,我們是普遍化,直白點說就是所有的學生不論天賦迥異都學一樣的教材。美國在小學時期的課程基本和我們差異不大,固定的班級一起上課,但是從中學開始就注重學生智力發展的差異。老師和學校會將在數學上智力超群的學生劃入高級班。他們的理念是因材施教,高級班和普通班的課程是不同的,聰明的學生就該學更難的。進入高中後,以中學時期高級班的表現為依據,那些天才們會被選入math track,就是那些經常參加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牛人。胖子的同學Po Shen Loh 是現在的美國國家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隊的教練,他帶領美國隊在過去連續兩年擊敗了中國隊,讓美國隊在十年後終於再次站到了領獎臺,中國隊曾在這一比賽中雄踞榜首多年。

聽起來高級班的概念有些像我們的實驗班和普通班,其實還是有本質差別。我們的實驗班只是把成績優秀的學生聚集到一起,所學知識和普通班並沒有差別。最最最重要的是(此處敲黑板),美國的高級班並不是固定的。比如,你英語不好,英語上普通班,但擅長數學,數學課就可以和高級班的同學一起上課。從中學開始,學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選課權,每下一節課,就會換一個教室一個班級,周圍的同學也會不同。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在申請大學時,即使你其他課程表現平平,但在某一門學科上「鶴立雞群」,也可以進入很好的大學。

美國小學生放學後都幹嘛

美國小學的作息時間和國內相差無幾,早晨8點開始上課,下午3點放學。沒有作業,但是美國小學生也很忙,放學都會參加很多體育、音樂等課外活動。

我們還是說胖子吧,他小學時候就開始加入遊泳隊(高中時候拿了州賽冠軍),也是學校樂團的大提琴手,還學了鋼琴課。遊泳隊早晨有晨練,他需要六點到學校參加訓練,每周會有固定時間參加樂團排練和演奏。

小學生課外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參加很多童子營(Boy Scouts)的活動,多是野營、生存訓練、戶外觀察一類的活動。童子營其實是個國際組織,在臺灣和香港的小學中也有。

每個小朋友參加不同的活動,最後表現優秀或者合格就會獲得一個徽章,比如參加野營,能夠證明自己學到了搭帳篷、生活等本領。動畫片《飛屋環遊記》中那個胖胖的小男孩胸前戴的一排排徽章,就是童子營的徽章,他一直想要獲得最後一枚徽章以成為鷹級童子營(Eagle Scout),童子營的最高級別和最高榮譽。鷹級童子營是可以寫進求職簡歷中的殊榮,胖子的這一榮譽在他參加蘋果公司面試的時候幫他獲得了面試官的好感,因為那個面試官也是鷹級。

中國教育的「照貓畫虎」

上個月元宵節,三位朋友不約而同都在朋友圈曬出了手工燈籠的照片,都是上幼兒園兒子的手工作業。才華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以前縫衣服都不會朋友們做了父母后,剪紙繡花扎燈籠,樣樣都行。每每看到朋友們埋頭苦幹和展示成果的照片,我都覺得有些無奈。先說個胖子小學三年級的手工作業例子吧。

老師布置的作業題目是《我的小發明》,胖子的「發明」是帶小鏟子和小鋤頭的手套,他發明的動力是媽媽每次在花園擺弄花草,總是一會喊他送鏟子,一會送鋤頭,他覺得很煩。他還製作了卡片認真地回答了老師問題—發明的原理,怎樣製作,能解決怎樣的問題,創新之處何在。三年級的孩子幼稚,老師也跟著裝天真,還像模像樣的給每個學生發明都頒發了專利認證書。胖子去年聖誕節打掃房間翻出來的,我看著這狗屁不通的發明,歪歪扭扭的字跡和假到連淘寶都上不了的A4列印認證書,倒讓人不覺一笑,心頭覺得不失可愛。

四年級的手工作業明顯進步了很多,胖子四年級自然科學課做了一個小火車。雖然小火車還是不能跑,至少像個樣子了。

我們在學西方給學生減重,實行所謂的素質教育,放學時間不斷提前,這些在我看來都只是照貓畫虎,只抓住的皮毛。美國不論家庭還是學校教育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不苛求孩子完美,不把大人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用大人的標準去否定孩子。就像上面提到的手工課作業,為什麼一定要大人幫忙做呢?老師為什麼會期待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扎個完美無缺的燈籠?即使孩子再不會做,做的多麼幼稚可笑,也是他自己的成果,體驗的意義要遠大於對結果的追求吧。

說句老實話,倘若將那些朋友圈的父母們換做是我,我想我還是會向現實投降,成為和他們所差無幾的中國式父母,因為大環境不允許。我也同樣做不到孩子的作業被老師差評,不想他自卑。說到底,還是我們的教育資源太稀缺了,優質的資源更稀缺,所以才會有所謂和學區房和為了下一代任勞任怨的父母。

我讀MBA時,能在課堂上明顯感覺到中美學生差異帶給我的衝擊:中國學生非常competitive,輸贏心很重,有些不爭出個勝負不罷休的架勢。美國同學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後來想可能是和我們的教育環境有很多關係。從小到大,我們都需要去「勝出」,在課堂上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考試中成為那百分之幾的幸運者,萬人過獨木橋,不擠怎麼行呢?

作者簡介:

韓慶,曾就讀於廈門大學廣告專業、美國丹佛大學MBA專業;

因非洲醫療志願者經歷被《悅己》雜誌專訪;

去過30多個國家,現居丹麥哥本哈根。

相關焦點

  • 《我是餘歡水》:成人版「狼來了」,放羊的小孩長大了
    老婆實在忍不住了,和餘歡水提出離婚,餘歡水的同事、領導、老婆都在扮演著長大了的放羊的小孩,一次又一次的提醒餘歡水,不要騙人了!可是,餘歡水卻不知道問題的根本所在,餘歡水打電話給朋友要拿回10萬,給老婆買車,他以為給老婆買車了,老婆就不會離開自己了。餘歡水越陷越深,騙人的謊話越說越多,自己都信以為真了,旁人的話都聽不進了。
  • 放羊的故事
    第一集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第二集 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無所獲,但是砍柴人通過與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個山的柴多,哪個山的路好走,哪個山布滿荊棘,第二天收穫多多回家了。——溝通很重要,找對人聊天少走彎路更重要
  • 放羊不要只為了生娃
    她小時候媽媽總是罵她,考試差了就罵她,做飯不好吃了罵她,不愛說話了也罵她。只要她敢反駁一句,迎接她的就是更加瘋狂的謾罵,拿任何手邊的東西打她。她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她做事一直小心翼翼,而且媽媽隨意看她的日記,還不許她一個人在屋子待著,房門必須時刻敞開……我說:「那你的爸爸不出面制止嗎?」
  • 記得那個「放羊的孩子」嗎?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也是放羊的孩子
    對這篇文章還是以「放羊的孩子」引起來吧。多年前,有一位知名記者去偏遠地區採訪了一名放羊的孩子。記者:「孩子,你為什麼要放羊啊?」孩子:「放羊可以賣錢啊?」記者:「那你放羊賺了錢以後你要幹什麼呢?」孩子:「掙了錢娶媳婦。」
  • 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英國中小學生封鎖期間被「放羊」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疫情期間,英國學生「放羊」了?英國《獨立報》16日消息,據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一份最新調研顯示,「封城」期間該國學業荒廢現象普遍:全國中小學學生每日居家學習的時間平均僅為2.5小時,比官方預期的一半還要少。
  • 當代家長自救指南:「放養式教育」≠甩手「放羊」
    伴隨著80、90大軍加入父母行列,在部分家庭中悄然興起了另一種教育理念「放養式教育」。但,在無數看似成功案例的背後,有些家長的「放養之路」走的卻並沒那麼順遂...放養式教育,美其名曰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但更多時候,家長往往過分放縱,索性當一個不管不問的「甩手掌柜」。如果只做到了放飛孩子自由成長的羽翼,卻沒有培養好孩子早期的自我認知以及思維開發。如此放養,豈不成了「放羊」?
  • 美國教育體制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說他們教育人性化,學生可以一邊玩、一邊學,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素質教育,埋怨我們的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成了他們的一種心病。殊不知,在抨擊我國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美國精英階層和富人子弟家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進行應試教育,而不進行快樂教育呢? 美國富人區裡的公立學校資金多,教師工資高,對學生進行的應試教育;窮人區裡的學校資金少,學生只能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或素質教育。
  • 難道要過「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循環無窮匱也」的生活?
    大學畢業幾年,你和你的同學們差距拉大了嗎?你是否畢業已經十多年,還在同一個崗位上,工資職位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你的生活沒有驚喜,每天都是兩點一線,周而復始,你覺得這樣也挺好,或許再幹個十幾年就可以安心退休,這讓人想起那段放羊娶媳婦的經典對話:「放羊,為了娶媳婦,娶媳婦生娃,繼續放羊,循環無窮匱也」,其實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這樣的循環,這樣的人生就叫做「內卷人生」。「內捲化效應」是由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利福德在位於印度尼西亞的第四大島,爪哇島上生活。
  • 在這裡,體育課正告別「先跑圈後放羊」模式
    近一段時間,隨著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臺,體育教育正在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而上好體育課是校園體育的核心。日前,「青少年健康體能促進與幹預研究課題研討會」在深圳舉行,記者有機會觀摩了深圳福田區幾所中小學的體育課和大課間。在這裡,體育課正告別「先跑圈後放羊」的模式,進入「智慧體育」時代。
  • 第一個放羊的孩子的故事
    你想想這句話,是什麼分量,是什麼意思。今天曹老師願意把幾十年的經驗總結為幾句話送給你們。這幾句話是通過幾個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傳達給你們。現在先講一個第一個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在西班牙草原上,有一個放羊的孩子,在一座教堂的一棵大樹下連續做了兩個相同的夢,夢見自己從西班牙草原,越過大海來到了非洲荒原,他在一座金字塔的下面發現了一大堆財寶。
  • 放羊與砍柴的故事,你會怎麼想?
    放羊與砍柴的前段時間,網絡上好就行放羊和砍柴的故事。有些認為砍柴的人跑去跟放羊的人聊天而耽誤了自己一天的砍柴工作。他們把砍柴人的工作看成是一天制。覺得如果砍柴的人一天沒有砍到柴,就是失敗的案例。放羊的他們總覺得只要砍柴的人與放羊的人一起聊天,就覺得砍柴的人不務正業,荒廢時間。
  • 從牧羊女到教育部長: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將來是誰
    送給所有追夢人:20年前,左邊的女孩在摩洛哥放羊,20年後,右邊的女孩,她是法國教育部長。永遠不要停止為夢想而努力,你並不知道自己最終會變成誰!不管現在的你有多落魄!夢想,是用來支撐你的靈魂前進,讓你永遠活得有方向……
  • 你所不知道的所謂美國素質教育
    在這寒窗苦讀的數十年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批判這所謂的應試教育,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在國外或者說生在美國,那樣就可以接受大多數人崇尚的素質教育,而不必做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但是你真的了解美國式的素質教育嗎?
  • 放羊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淳以衡放羊少年聽見樹林裡有人喊救命,順著聲音尋去,看到一個男生被綁在樹上,全身就穿了個褲衩。放羊少年被眼前的一幕驚到,呆呆站在原地,褲衩男大吼道:「看什麼看!還不快給我解開!」放羊少年「哦」了一聲,上前動手解繩子,結果褲衩男嘴裡嘀咕著:「這什麼荒山野嶺,滿是刁民,把本少爺騙到這種地方來。」
  • 曹文軒:三個放羊孩子的啟示
    這時,來了兩個壞蛋,看到少年在挖坑,大聲嘲笑說:「你是我在這個世界上見到的最愚蠢的孩子。幾年前,就在你挖坑的地方,我也連續做過兩個相同的夢,夢見從你挖坑的地方出發,我越過大海,穿過森林,來到了西班牙草原,在一座教堂的一棵桑樹下,發現了一大堆財寶,但我還沒有愚蠢到會去相信兩個夢。」說完,揚長而去。孩子聽完,重返他的西班牙草原,在他出發的地方,也就是那座教堂的那棵桑樹下,發現了一大堆財寶。
  •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什麼意思 故事啟示引網友神評論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神回復有哪些?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啟示是什麼?近期,火爆朋友圈的砍柴放羊聊天引起了無數網友關注。下面,我們來看看知乎大神們的神回復吧!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神回復  網友觀點一: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閒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但他還是那個放羊人。
  • 你可能不知道的美國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體系化
    於是,逐漸地,不管出過國還是沒有出過國,中國人似乎有了一個共識: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有很大不同。但是,到底有什麼不同、有多大不同?眾說紛紜。有人說,美國一個班的學生很少,便於教師組織討論;有人說,美國教室硬體設施好,教學效率高;有人說,美國教師幽默風趣、課堂氣氛活躍……但是,這些說法似乎都沒有解答中美教育差異的疑問,總有隔靴搔癢之嫌,沒有觸摸到深處的脈絡、沒有說到本質。
  • 那些你不知道的歌曲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那些你不知道的歌曲背後的故事   導語  聽說,每個人都有一首單曲循環的歌,在夜深人靜時撥動你的心弦,在人潮喧囂時安撫你的靈魂。你可否知,那些經典曲目背後正承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四首歌,讓我們一起去體悟音樂帶來的,關於親情、友情、愛情、信仰的力量。
  • 不知不覺,又有多少人活成那個放羊娃,放羊賺錢蓋房娶妻生娃放羊
    放羊娃:放羊。記者問:放羊幹嘛?答:放羊賺錢。記者問:賺錢幹嘛?答:賺錢蓋房。記者問:蓋房幹嘛?答:蓋房娶妻。記者問:娶妻幹嘛?答:娶妻生娃。記者問:生娃幹嘛?答:生娃放羊。朋友的家庭和中國大多數傳統家庭一樣,一方面,從小就給朋友灌輸「我們多苦多累掙錢供你讀書,你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以後掙錢了要好好報答我們」、「你是我們全家的希望,我們老了幹不動了以後就要靠你了」之類的觀念。
  • 竟然還有人不知道什麼是研學教育?
    今天跟你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研學教育?1.研學教育就是讓教育走出教室的探究性學習。2.研學教育讓孩子走出校園、走出教室,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對孩子健康成長成才有著深遠的影響。3.研學教育更注重青少年的體驗性,他們有機會在 研學中親身參加一些貼近社會與自然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嘗試與認知新鮮事物。在研學的過程中,青少年能夠完全的、主動的參與到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