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平: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2021-02-19 LIFE教育創新

2019年12月1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全國教育局長研究聯盟首屆學術年會在華東師範大學科學會堂拉開帷幕。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第七、八屆國家督學胡平平在會上做了主題發言。

各位嘉賓:

大家好!

今天的題目是「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們首先來對近年來關於教育評價的政策進行簡單回顧。習總書記於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關於教育評價進行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今年,我們國家關於基礎教育的改革政策一個接一個的出臺,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接下來又出臺了一系列關於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義務教育的重要文件。以基礎教育為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第二點就提出了,「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考試評價制度,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同時,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第四條提到:「加強教育督導評估,有效發揮教育督導『督導評估、檢查驗收、質量監測』職能,保障教育事業優先優質發展」。

從教育政策來看,國家層面上對教育評價已有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基於這樣的背景,我今天想講的第一個點就是要堅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目前我們的教育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學生負擔過重,健康體制狀況下滑、社會責任感缺失,創新精神不足,實踐動手能力較差,這些都關係到我國人才資源開發的質量和水平。另外,還存在教育公平的問題,教育公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年來城鄉差異、留守兒童、流動子女、擇校熱、校外補課、學區房屢屢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究其原因,與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有著密切的關係:地方缺乏全面衡量教育質量的指標和方法,中高考成績、升學率成為地方評價教育政績的主要依據。很多地方黨政領導追逐的是教育的數量、規模、速度、升學率之類的發展性指標和應試教育指標,這些被戲稱為 「教育GDP」已成為一些地方官員心目中政績的標準。在這種價值導向下,熾烈的擇校競爭、補習熱、掐尖搶生源、搶名師等各種教育亂象屢禁不止;錯誤的教育政績觀導至地方用升學率、「北清率」評價校長老師;用頻繁的考試給學校排名、給學生排名,違背教育規律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破壞了正常的教育秩序。這種錯誤的教育政績觀同時也導致了當地社會的不理性。家長對教育的焦慮已經從一線城市迅速蔓延到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農村,同時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社會培訓機構的應試培訓也蜂擁而起。教育應試的亂象使得學生、教師、家長負擔沉重、苦不堪言,許多本該在小學階段就應該逐步教育養成的好習慣、如:文明禮貌、助人為樂、自我管理、家務勞動等都被忽略,有的孩子到了大學還要重新培養這些本該在小學就應該養成的行為習慣。某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將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著考試分數和升學率轉,把學生變成學習和考試的機器。加重學生負擔,泯滅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好奇思維

因此,必須要改革現有教育評價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而這必須圍繞我們的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教育部於2013年6月就出臺了《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包含了5個方面,20個指標。2016年9月,由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研究並發布了中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框架,這個核心素養框架包括自主發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和六大素養。現在看來,這個框架在基層落地的影響貌似不大,但實際上在我們的高中課程改革,包括我們現在正在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當中,都在引用這個學生核心素養的框架體系,引用到我們的學科素養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標的研製當中。

我國加大了高考改革力度。繼上海、浙江以後,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個省成為第二批試點。2017、2018年都有很多省陸陸續續加入了高考改革試點的行列,新高考改革主要是打破「唯分數論」,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機制,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進行錄取。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一個很重要的文件——《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第18條提出,「健全質量評價監測體系,堅持和完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強化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建立監測平臺,定期發布監測報告」。國家層面要制定三個標準,縣域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準。這三個評價標準現在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當中,很快會廣泛在全國徵求意見。

2007年的9月,中央編辦批覆同意成立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這個中心掛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務由教育部下達,經費由財政部劃撥,委託北師大代管,現在中心的專業全職專業人員已達到了300多人。根據中編辦的批覆和教育部的要求,監測中心的職責主要是四項:擬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標準、研究開發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為各地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受教育部委託具體實施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2012年由北師大牽頭聯合其餘五所部署師範大學,和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大訊飛公司成立了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被國家成功認定為國家協同創新中心,認定之後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馬進行運轉。增加了什麼任務呢?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從人才培養來看,現在中心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就有一百多人,40多名在珠海分校,50多名在北師大本部。協同創新中心承擔的主要任務有四項: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PISA中國數據採集與分析、學前和高中監測研究與試點、開展地方監測能力建設,基於監測提升地方教育質量。其中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正在研製當中,今後可能會在某些地方進行試點。

中心從2015年開始正式監測,一年一監測,測試學科或領域三年一循環。每年有近20萬的國家學生樣本和近20萬協議參加的學生樣本參加監測。可以看出,各地對義務教育的質量,現在越來越重視。監測後我們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報告,有的是一對一反饋,有的是給國家,有的是給國務院領導,有的是給媒體向社會發布的,有的是給省和市、縣的。這些反饋評價有一個整體的共同點,就是破五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要解決「公平、質量」兩個關鍵詞。

講一個案例,現在農村教育狀況到底如何?學生體育、藝術素養到底如何?我給大家看一批數據,根據近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來看,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在逐年增加,無論是小學還是農村,人均教育經費都開始上升。從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角度來看,從2015年到2018年,農村四年級和八年級數學教師缺編的比例都在下降,所以這些年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還是取得了顯著成效的。

那麼我們的農村教育究竟還存在哪些問題呢?第一,學生的學業表現有所下降,農村中學生和往年持平,但小學生有所下滑;第二,鄉村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足,體育、藝術周課時數不足率高於城市學校,而語文、數學周課時數超標,高於城市學校,在科學課上動手做實驗的比例較城市學生更低;第三,鄉村學生的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比例低於城市學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們今天農村教育依然存在這些問題的呢?首先,鄉村教育經費資源投入仍然不足,雖然農村教育經費相較過去已有所增長,但經費的初始量和增長幅度均低於城市。其次,農村中小學的教師流動率高於城市。根據測算,雖然農村小學教師流入的比例高於城市,但是流出比例也同樣高於城市,高流動率帶來的就是農村教師隊伍的不穩定性增加。最後,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加速,鄉村生源流出非常明顯。農村裡往往家裡社會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讓孩子到縣城讀書,縣城的就到中心城市就讀,這樣的情況下,人口流出趨勢明顯,隨遷子女增多,農村生源不斷萎縮。根據2012年和2017年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鑑》,五年間農村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比例分別減少了13.95%和5.97%,這就出現了所謂城「擠」鄉「空」的現象。

再來看看我們國家學生的體育、藝術素養如何?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是如何對學生的體育、藝術綜合素養進行監測的。以美術為例,我們給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出的題目,是畫一滴水,而對初中八年級的學生的題目則是,給學生兩個三角形,以三角形為基礎畫一個圖。音樂素養監測上,採取讓學生對著計算機唱歌的方式進行監測。演唱的必唱歌曲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們利用科大訊飛的技術,學生在演唱的同時把數據返回給後臺,通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由機器自動給出他的成績和分數。我們進行國家監測的時候,全國有6萬人同時在計算機面前演唱,都是通過計算機自動進行監測、評分。

我們通過2015-2017這三年的監測當中,發現:第一,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良好,大部分都達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所謂中等以上的水平就是合格及以上;第二,學生的肥胖、近視、睡眠不足問題非常突出,學生肥胖率上升,視力重度不良(低於0.3)檢出率較高,學生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的比例較高,這個趨勢要引起高度的警覺。

最後,我們再看最近公布的PISA的結果,2018年進行測試的四個省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是全國經濟最好的,也是教育排在領先位置的四個省市。現在學生學業素養表現排名世界第一,學生愛好閱讀興趣排第一,而且閱讀材料廣泛,另外家長高度重視教育,超過了與四省市家庭經濟水平相當甚至更高的國家(地區),但家長的感情支持在參測國家(地區)中處於中等水平。PISA2018的測試結果也反映了我們教育一些問題,首先,教育公平需要持續推進,四省市閱讀領域學生素養的校間差異比為42%,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16位,屬教育質量高但校間差異大的區域。鄉鎮學校師資問題成為重要短版;其次,學生學習時間長,學習效率總體不高。四省市學生平均校內課堂學習時間為31.8小時/周,在參測國中排第四位。四省市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效率(分數/學習時間)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名靠後,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最後,學生的幸福感較低,學生學校歸屬感指數為-0.19,在參測國家當中排51位,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64分(總分10分),排61位。

當下,區域層面的教育質量監測機構廣泛成立,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28個省、29個地市,近90餘縣區成立了本級監測機構,而社會第三方的評估、測評機構也不斷不斷劇增。當下最需注意的是要扭轉以監測之名,行統考之實,仍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做法和教育評價導向。我們必須要以正確的理念指導改革,用監測反饋 「五育」全面發展的情況,城鄉資源合理搭配,投入師資均衡配置,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的情況,不能只關注尖子生,不能只關注重點校。同時監測結果出來以後,一定要重視監測結果應用,為教育質量全面提升而努力,因為改革我們的評價方式方法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為了教育質量的改進和全面提升。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年會回眸丨胡平平: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今天的題目是《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們首先對近年來關於教育評價的政策進行簡單回顧。習總書記於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 全球疫情衝擊教育體系,各國教育部長呼籲教育創新及公平
    作為新冠病毒爆發後,全球首場最高規格的國際教育線上論壇,本次論壇集結了來自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七個國家十五名教育部長、專家學者、政策決策者以及傑出青年代表,就全球疫情背景下,未來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展開了巔峰對話。  本次論壇以 「教育中斷與教育重建:新冠疫情如何塑造教育的未來?」
  •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育怎樣讓人民更滿意?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代表委員們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推進教育公平,補齊民生短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的公平性研究
    (二)教育測驗公平性的制度保障借鑑  為了實現教育測驗的公平性,相關機構所出臺的教育測驗評價標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目前,國際上較為公認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美國《教育與心理測量標準》,二是著名教育考試機構美國教育考試服務公司(ETS)的《ETS質量和公平性標準》。
  • 如何建設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
    在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如上圖所示)中,有三大推動力量: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估工作開展和評估建模分析,這三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中,有決策者、技術支撐人員、專家和師生四類角色。教育信息化的決策者依據教育信息化政策和評價指標的評估數據,制定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和計劃,並提出下一輪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的目標。高校的技術支撐人員將依照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並落實具體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 怎樣建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任務的龍頭之戰、關鍵之戰和攻堅之戰。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充分認識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緊迫性、系統性和全局性意義,全面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激活區域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一池春水」。
  • 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長沙探索
    為了緩解擇校熱,促進教育公平,引導家長和學生理性選擇學校,避免盲目擇校,讓大家知道,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每一所學校都能讓學生成才,這成了長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基點。「當然,根本目的是為改變過去慣性評價模式。」
  • 周厚健: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我一直認為,沒有什麼比做教育對社會的影響更有意義。」8月28日下午,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海信學校建校一周年儀式上再談自己的教育觀:要打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絕對禁止「庸俗化」,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 教育評價的未來發展
    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以來,增值性評價成為了一種新型教育評價模式,主要表現是以學生的學習進步為評價指標,利於學校教師改善教學以及教育公平發展,逐漸成為教育評價領域關注的焦點。在美國許多州增值性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指標。       增值性評價是通過分析學生的生源情況、家庭背景、入學前的成績、入學初始成績等相關因素,系統評價學校在提高學生成績方面的成效,來對一所學校的改進程度和總體質量做出判斷。為了測量學生學習的進步情況,必須要有學生在某一段時間為起始點的學習能力信息,以及學生在該段時間結束時的學習成果信息。
  • 長沙將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原標題:長沙將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構建「學有優教」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奔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報導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紀實
    創新評價掃除課改「攔路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紀實 2013-04-30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新課改推行多年,「攔路虎」不少。如何掃除「攔路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將重點放在評價改革上。
  • 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很有用
    、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五個方面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20個關鍵指標,希望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同時在全國30個實驗區開展了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
  • 袁貴仁:深化教育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是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依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線,以改進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發釋放學校辦學活力、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為重點,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現實需求。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攻堅方向和重點舉措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
  • 教育信息化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複製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華中師範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圍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最後一公裡」,實施「網際網路+在地化教育」的策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大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 教育參考丨如何發揮教育評價的未來引領作用 ——評《為了更好的學習:教育評價的國際新視野》
    OECD主編的《為了更好的學習:教育評價的國際新視野》一書,基於全世界28個國家(地區)的數據、案例、經驗和政策,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在教育評價學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對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教育評價和測量是教育學中發展最早、最成熟,運用最廣泛,影響最大的分支,美國的教育學碩士生、博士生所學專業差不多有一半與教育評價和測量有關。
  • 轉變教育評價觀念,合理使用教學評價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轉變評價觀念,採取正確的評價策略。小學教師要轉變評價觀念,不能單看學生的分數,而應採取正確的評價策略。(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評價。學校要改革傳統的評價觀,樹立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未來發展的評價觀念,創設和諧的發展氛圍,全面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
  • 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VPR結構模型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被提上議事日程。作為衡量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重要方法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也開始得到學界的關注。  在理論建設層面,國外的評價研究已形成了一些前期探索。
  • 楊瓊英: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十九大代表、雲南省玉溪第一小學校長楊瓊英:  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在現場,我是含著熱淚聽完整個報告的。習近平同志3個半小時強有力的發言,展現了大國的自信和人民的福祉。
  • 教育部長陳寶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在受教育機會得到充分保障、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對教育「好不好」的關注更加迫切。要清醒看到,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仍有一定差距,優質資源供給相對稀缺,與人民群眾高質量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更為突出和迫切。
  • 陳寶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在受教育機會得到充分保障、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對教育「好不好」的關注更加迫切。要清醒看到,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仍有一定差距,優質資源供給相對稀缺,與人民群眾高質量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更為突出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