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開啟新的時光
大學老師:若干。其實,每個老師的名字都特別響亮。康金聲,郜忠武,劉毓慶,張恆,季森林,王文學,李代玲等等,當年的「少壯派」後來都成了山西大學中文系的中流砥柱。這幾位老師當時正是壯年,激情飛揚,他們的課堂板書工整,生龍活虎,一片生機。
我只提提張恆老師吧,其實我們更多的交往是在畢業後。他帶我們時或者覺得我只是一個文筆不錯,卻是一個規矩行文的小姑娘,直到寫畢業論文了,他原以為啟發我的題目太深,結果我一周內搭建的論文結構讓他刮目。
畢業後,我也經常拿著我的習作讓老師指導,比如,一個文學劇本他前前後後讓我改了六七遍,每改一次我都會把它們全部整齊的謄寫一次。老師為此讚揚我的毅力。
老師寄來的書
我記得我和老師曾自誇過,我說,老師,別以為你眼裡的那幾個小星星最明亮,30年後,不,20年後,你再看看還有誰在讀書,在堅持不懈的寫作?我寫東西是因為在其中能找到快樂,而不是為了博取虛名。
如今,真的已經過去有30年了,我們班的同學,還仍然堅持文字耕耘的,我不敢說我是唯一,但的確是寥若星辰了。
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張老師如今定居在北京,但我和他依然還有聯繫。去年,他還寄給我一本他的作品《弦歌三晉》。快要奔80的老師說,他老了,快要寫不動了,留幾本書作為紀念吧。(老師以前給我的書現在還整齊的排列在我的書櫃裡)
每年的教師節,我都不忘和老師說一聲:謝謝,祝老師節日快樂。是的,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說老師們如同父輩的關愛和影響是涓涓不息的。
節日的濃情祝福
我現在家中的兩位老師:大楊老師和小楊老師。大楊老師是我的先生,他是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我一直想聽他的課,但他一直在拒絕我,可能覺得給親人上課最難吧。
不過,近水樓臺先得月,我還是斷斷續續聽過我們楊老師的一些課,比如他講姜夔的「暗香」,比如疫情期間他在家授課講的李賀,王維,孟浩然,杜甫,柳宗元等等,他能站在文學的高度鞭辟入裡,引領學生走進那些個遙遠的時代,感受名家的風採。每次聽完他的課還是收穫挺大,仿佛又回到年輕的時光,坐在明亮的教室,感受朗朗書聲,懷揣文青之夢。
這是我們久違了多久的歡樂啊,文學的殿堂向我敞開著,我自由穿梭,看彩蝶翩翩,聽山泉淙淙。毫不吝嗇的說,我們楊老師的課真的很棒!
我家的小楊老師工作照
小楊老師是我的女兒,她是一個沉靜、穩重的姑娘。她14歲那年,我因為一些家事的糾紛不開心,是她遞給我小紙條,告訴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我去年身體抱恙,是她時不時從黃浦江畔打來電話,安頓我的點點滴滴。我在工作中不順心了,也是她,會以智慧的言語告訴我,不必計較人生,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有時想,或者因為女兒是工科生的緣故吧,她總能以理性的思維看問題,甚至開導我這個感性十足的文藝媽媽(看看,數學學不好的危害)。
我也經常想,我擁有兩個這樣善良、寬容、大格局的老師,我想學壞都難啊!
這一生,我必將和他們一起進步,一起修正人生。
愛的路上,一起修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