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微陳氏」加入陳氏家族!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陳氏信息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潁河,淮河最大支流,上遊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 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裡,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裡。沙河上遊、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遊,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後,對中下遊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
歷史地位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王化文明區域,楚國與嶺南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潁河歷史
潁河在歷史上是一條重要的河流。潁河上遊流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龍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遺存遍布潁河兩岸。其中有證實夏朝真實性的河南禹州瓦店遺址,是夏朝的都城級遺址,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而在潁河兩岸發生了眾多歷史上重要的史實。留下了潁川文化等一系列的燦爛文明。潁河,與黃河、伊洛河一同成為中華文明之源。
河流發源
潁河發源於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脈,嵩山東麓,流經河南省的登封、禹州、許昌、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常勝溝口進入安徽省界首縣境,流經太和、阜陽、潁上等縣市,於潁上縣魯口鄉注入淮河。全長557公裡;流域面積為36728平方公裡;流域內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魯山至沫河口的高差為103米。潁河有三源:按《水經注》,古潁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賈魯河源出河南省新密市聖水峪;南源沙河源於河南省魯山縣摩達嶺。三源在周口市相匯後東南流過沈丘後入安徽省,至潁上縣魯口鄉入淮河。
河流流域
潁河支流很多,構成流域形狀如佛手,因河床淺窄,流入平原區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區佔總流域面積29.6%,丘陵區佔18.5%,平原區佔51.7%,湖泊佔0.2%,總落差665米,比降1.20‰。據《水經注》記載,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遊區域,其來 水面積為12580平方公裡,南流經南汝河至現在的安徽省阜南縣洪河口(古稱汝口)入淮。到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遊(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至周口匯西來的沙水、北來的賈魯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潁水,其河道大致與今潁河相近似。長期受黃河南泛影響,河道彎曲,河槽普遍拓寬。
潁河流域地處平原地區,其上河流眾多,河網密度大,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補給。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夏季徑流,如潁橋站佔年徑流量的41.2%。6~9月為汛期 ,汛期徑流量佔全年52.9% 。最大洪峰流量1720立方米/秒,最小月平均流量為零。歷史上是一個旱澇災害嚴重的地區。
河道狀況
迄至1954年的河道情況,幹流的排洩能力各段很不適應,下遊阜陽以下至河口明顯偏低。潁河於界首市西左岸的常勝溝口,由河南省境進入安徽省境,基本東南流,經稅鎮鋪、舊縣集、太和、行流集、茨河鋪、阜陽、袁寨集、口孜集、新集、江口集、蘆橋、潁上、穆崗子、楊湖鎮,至沫河口入淮河,跨界首、太和、阜陽、潁上四縣市。境內幹流河道長212公裡,集水面積4010平方公裡。河道直線距離140公裡,彎曲度1.52。主要支流茨河於茨河鋪附近從左岸匯入,1980年調尾截入茨淮新河後,在茨淮新河的河首建有溝通潁河的茨河鋪分洪閘;泉河於阜陽城北從右岸匯入。較小的支流有萬福溝從左岸舊縣西匯入;柳河從右岸柳河口匯入;八裡河從右岸三道衝匯入。此外,兩岸尚有許多集水面積不足100平方公裡的小支流直接匯入潁河。除泉河外,所有支流在注入潁河處都建有防洪涵閘。潁河本幹建有阜陽閘樞紐和潁上閘樞紐。茨淮新河已經建成,根據茨河鋪分洪閘分洪,潁河本幹的防洪標準達到了20年一遇,阜陽閘下洩流量為3200立方米每秒;除澇標準已達到5年一遇,阜陽閘下洩流量為1900立方米每秒;相應茨河鋪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和1400立方米每秒。
水利建設
潁河支流沙河上遊、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遊,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後,對中下遊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在潁河上遊建設了禹州白沙水庫、燕山水庫等國家大型水庫。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
有關地名
潁川: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歷史上著名的潁川郡所在地。現有潁川街道辦事處。
臨潁:縣名,隸屬於河南省漯河市。
潁上:縣名,在安徽省。
潁口:在安徽省阜陽市,為潁河入淮河河口。
潁州:自北魏至清設,今安徽省阜陽市,現設有潁州區。
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遊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潁川」則名不虛傳、歷史悠久,有多個姓氏望出於此,陳姓就是其中之一。漢晉間潁川郡望族,著名人物有漢太丘長陳,漢大鴻臚陳紀,魏司空陳群,魏尚書左僕射陳泰,晉太尉陳準。今有很多人不明其來歷,以致許多陳家宗祠門樓的牌匾上赫然刻著「穎川舊家」或「穎川世澤」,以及陳氏宗譜上赫然印著「穎川堂」。「潁」和「穎」不同,這是以訛傳訛,誤導子孫。綜上所述:我族穎川陳應該更正為潁川陳,始祖陳實屬潁川派系其後裔遷移史可考。
凡是陳氏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陳氏文化,弘揚陳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陳氏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