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潁河(陳氏潁川源流考)

2021-02-12 微陳氏

點上面「微陳氏」加入陳氏家族!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陳氏信息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潁河,淮河最大支流,上遊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 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裡,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裡。沙河上遊、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遊,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後,對中下遊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

歷史地位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王化文明區域,楚國與嶺南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潁河歷史

  潁河在歷史上是一條重要的河流。潁河上遊流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龍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遺存遍布潁河兩岸。其中有證實夏朝真實性的河南禹州瓦店遺址,是夏朝的都城級遺址,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而在潁河兩岸發生了眾多歷史上重要的史實。留下了潁川文化等一系列的燦爛文明。潁河,與黃河、伊洛河一同成為中華文明之源。

河流發源

  潁河發源於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脈,嵩山東麓,流經河南省的登封、禹州、許昌、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常勝溝口進入安徽省界首縣境,流經太和、阜陽、潁上等縣市,於潁上縣魯口鄉注入淮河。全長557公裡;流域面積為36728平方公裡;流域內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魯山至沫河口的高差為103米。潁河有三源:按《水經注》,古潁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賈魯河源出河南省新密市聖水峪;南源沙河源於河南省魯山縣摩達嶺。三源在周口市相匯後東南流過沈丘後入安徽省,至潁上縣魯口鄉入淮河。

河流流域

  潁河支流很多,構成流域形狀如佛手,因河床淺窄,流入平原區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區佔總流域面積29.6%,丘陵區佔18.5%,平原區佔51.7%,湖泊佔0.2%,總落差665米,比降1.20‰。據《水經注》記載,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遊區域,其來 水面積為12580平方公裡,南流經南汝河至現在的安徽省阜南縣洪河口(古稱汝口)入淮。到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遊(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至周口匯西來的沙水、北來的賈魯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潁水,其河道大致與今潁河相近似。長期受黃河南泛影響,河道彎曲,河槽普遍拓寬。

  潁河流域地處平原地區,其上河流眾多,河網密度大,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補給。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夏季徑流,如潁橋站佔年徑流量的41.2%。6~9月為汛期 ,汛期徑流量佔全年52.9% 。最大洪峰流量1720立方米/秒,最小月平均流量為零。歷史上是一個旱澇災害嚴重的地區。

河道狀況

  迄至1954年的河道情況,幹流的排洩能力各段很不適應,下遊阜陽以下至河口明顯偏低。潁河於界首市西左岸的常勝溝口,由河南省境進入安徽省境,基本東南流,經稅鎮鋪、舊縣集、太和、行流集、茨河鋪、阜陽、袁寨集、口孜集、新集、江口集、蘆橋、潁上、穆崗子、楊湖鎮,至沫河口入淮河,跨界首、太和、阜陽、潁上四縣市。境內幹流河道長212公裡,集水面積4010平方公裡。河道直線距離140公裡,彎曲度1.52。主要支流茨河於茨河鋪附近從左岸匯入,1980年調尾截入茨淮新河後,在茨淮新河的河首建有溝通潁河的茨河鋪分洪閘;泉河於阜陽城北從右岸匯入。較小的支流有萬福溝從左岸舊縣西匯入;柳河從右岸柳河口匯入;八裡河從右岸三道衝匯入。此外,兩岸尚有許多集水面積不足100平方公裡的小支流直接匯入潁河。除泉河外,所有支流在注入潁河處都建有防洪涵閘。潁河本幹建有阜陽閘樞紐和潁上閘樞紐。茨淮新河已經建成,根據茨河鋪分洪閘分洪,潁河本幹的防洪標準達到了20年一遇,阜陽閘下洩流量為3200立方米每秒;除澇標準已達到5年一遇,阜陽閘下洩流量為1900立方米每秒;相應茨河鋪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和1400立方米每秒。

水利建設

  潁河支流沙河上遊、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遊,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後,對中下遊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在潁河上遊建設了禹州白沙水庫、燕山水庫等國家大型水庫。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

有關地名

  潁川: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歷史上著名的潁川郡所在地。現有潁川街道辦事處。

  臨潁:縣名,隸屬於河南省漯河市。

  潁上:縣名,在安徽省。

  潁口:在安徽省阜陽市,為潁河入淮河河口。

  潁州:自北魏至清設,今安徽省阜陽市,現設有潁州區。

     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遊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潁川」則名不虛傳、歷史悠久,有多個姓氏望出於此,陳姓就是其中之一。漢晉間潁川郡望族,著名人物有漢太丘長陳,漢大鴻臚陳紀,魏司空陳群,魏尚書左僕射陳泰,晉太尉陳準。今有很多人不明其來歷,以致許多陳家宗祠門樓的牌匾上赫然刻著「穎川舊家」或「穎川世澤」,以及陳氏宗譜上赫然印著「穎川堂」。「潁」和「穎」不同,這是以訛傳訛,誤導子孫。綜上所述:我族穎川陳應該更正為潁川陳,始祖陳實屬潁川派系其後裔遷移史可考。

凡是陳氏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陳氏文化,弘揚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氏輝煌

         

相關焦點

  • 潁川陳氏始祖陳軫再考
    傳播陳氏能量潁川陳氏,是陳姓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潁川陳氏的始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族譜皆記載:「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也就是說,潁川陳氏的始祖叫陳軫,他是戰國齊王建的季子。
  • 陳姓最大的脈派:潁川陳氏
    潁川郡陳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帝王將相,人文鼎盛,影響巨大。潁川郡陳氏,枝繁葉茂,德蔭遐荒,後世子孫遍天下,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潁川陳氏始祖陳寔生平:德行澤鄉裡,美譽傳千古。陳寔(104-187),字仲弓,漢桓帝時為太丘長,德高望重,譽滿朝野。與同邑鍾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陳寔在潁川四長中排名第一。東漢桓帝時,陳寔隱居在今長葛市西後河鎮紙坊村。
  • 陳氏最大一脈——潁川陳氏
    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及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陳寔在鄉裡,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陳寔發覺後,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裡,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噹噹做人:「夫人不可不自勉。
  • 陳氏最大一脈:潁川陳氏
    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及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陳寔在鄉裡,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陳寔發覺後,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裡,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噹噹做人:「夫人不可不自勉。
  • 中華陳氏世系
    孟璉公八世孫陳實,「漢季德化潁川」,為潁川陳氏開基始祖;十二世孫陳潤,為晉省府少監;二十三世孫伯紹為梁朝合浦太守;二十四世孫霸漢為陳朝大宗正;二十六世孫克耕為唐太宗時大將軍;二十八世孫陳元光開建漳州,被譽為「開漳聖王」。二十九世孫陳邕,唐玄宗時為光祿大夫兼禮部尚書左僕射,授太子太傅。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昭穆:  諱行:遷世萬捷源,樹勳均鑑淵,果然培鍾注,榮耀增錦泉。  字行:士初志可立,文章乃華國,延澤子孫增,詩禮自傳家。  22《潁川衍派陳舍坪族譜》原稱《潁川清溪陳氏族譜》,乃祥華鄉舊寨村、後洋村陳氏總族譜。
  • 廣東潁川陳氏盛事,姓陳的看過來,網友:放眼望去,個個都是學霸
    吳川市潁川陳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度獎學促教座談會 夏去秋來、碩果芬芳,這是一個收穫的時節,8月24日,「宗親獎學 情系桑梓」湛江吳川潁川陳氏在吳川振文泗岸泗水小學隆重舉行了2020年度獎學促教座談會,本次座談會,是對2020年度取得優異成績的穎川陳氏學子進行表彰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陳氏族譜
    152上杭族譜館FJSH082龍巖陳陳氏宗譜12上杭族譜館FJSH102龍巖陳(福建永定)潁川陳氏族譜漳州陳福建 東山 銅山所 潁川源派別 陳氏世譜11漳州圖書館漳圖2漳州陳福建 龍海 霞寮 禾平 陳氏世系11漳州圖書館漳圖3
  • 陳姓,從潁川郡脫穎而出,成為潁川四大望族之首!!!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陳氏大家庭,每天為您更新陳氏家族最新資訊,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潁川郡地理位置優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也因此成為陳、鍾、賴、韓、荀、幹、烏等眾多姓氏的發祥地,其中又有陳、鍾、韓、荀四姓官宦顯世而成為潁川四大望族。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 北流獨竹陳氏大宗祠
    喬木發千枝,潁川分萬派。德名遠揚,四海景從。浩浩潁川,枝葉永盛。歲歲登堂,獨竹陳祠。嶺南冠祠納吉祥,咫尺之內造乾坤。水有源,樹有根。陳氏源於宛丘,望於固始、盛於潁川,遍及全球。赫赫三千載名門,宛丘胡公明德千古傳。泱泱五大洲駿業,北邑後裔守業萬年長。天下陳姓是一家,骨肉相守,風雨同舟。歲月崢嶸,福臨銅州。
  • 陳氏家譜,各地陳氏族譜大全
    陳氏家譜大全包羅了各省各地的陳氏族譜,在這裡不一一列舉。
  • 陳寅恪家史:客家驕子──義寧陳氏之源
    義寧陳氏的源頭可以遠溯至有虞氏,有虞氏的三十三世孫滿被周武王封在陳,此後就以封地「陳」為姓,滿公遂為後世陳姓奉為受姓大始祖。東漢名士陳寔(諡號「文範」),正是滿公的四十二世孫。「始,陳氏在漢居潁川,至文範先生而世益顯,由是以潁川為族望。」第一次重要的遷移,發生在滿公的七十四世孫陳旺時代。陳旺的祖先是如何從中原遷移至南方的,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 「聚焦」恩平41名陳氏高考優秀學子獲獎學金
    為進一步激勵恩平陳氏莘莘學子力爭上遊,發奮讀書,8月30日下午,恩平市潁川愛心互助協會舉辦活動現場近200名恩平陳氏宗親歡聚一堂,熱鬧非凡。活動現場活動現場,恩平市潁川愛心互助協會代表分批向41名陳氏優秀高考學子頒發獎學金和獲獎證書,並鼓勵他們要在學業上不斷進步,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 【歷史】「熱論"陳氏歷史
    《宋史》與家譜中的世系比較——兼就恩明先生的「商榷」之商榷     恩明先生「就兩書(《潁川陳氏考略》《義門陳文史考》)與月海宗親商榷」一文,洋洋灑灑足有2萬字,其核心點即義門世系中的「伯宣孫旺」和「翔與寔父子關係」。為堅持明清以來族譜中的錯誤世系,以譜否定史。
  • 史上最全陳氏家譜,陳氏轉起!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陳,從阜,從東,東亦聲。「東」本義為「生長之方」,轉義為「生長五穀」。3.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4.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 甘肅景泰「腰水子陳氏」源流考
    ,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天下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考其甘肅景泰腰水子陳氏一脈,源於江南常州府無錫縣大柳營籍也。洪武年間隨肅王來蘭州,遂植根西固區西柳溝,輾轉至景泰永泰堡。至陳繼文之子友秋遷徙於中泉腰水子,後有子孫分遷於腦泉、宋梁、三合、肅州、大靖等地。
  • 陳氏南遷五次入閩的過程
    陳氏為福建第一大姓,均由潁川衍派遷徙入閩。陳氏有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血緣鼻祖舜帝。(公元前233l—2221)周武王克殷紂後,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滿死諡胡公,後人以國為姓,尊陳胡公滿為得姓之祖,開山祖。奉舜帝為血緣始祖。陳胡公43代孫漢太丘長陳實字仲弓,諡文範先生,德高望重,名傾天下,史民典範,封為康樂侯,追封潁川侯。尊潁川陳氏始祖。
  • 永春陳氏宗祠楹聯選
    永春陳氏宗祠楹聯選2008-09-05 08:42     來源:閩臺宗祠網     編輯:賀晨曦永春仙夾林柄陳氏宗祠本開隱牧,本榮宗德本;源發潁川,源遠思根源。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祠舜帝傳芳,巨族世裔興海宇;潁川衍派,小岵宗枝遍神州
  • 陳氏家譜大全 我姓陳,這是我陳氏家譜
    一、陳氏簡介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22/公祭是得姓始祖陳胡公24/陳胡公子孫知多少26/潁川始祖陳寔公31/永城市太丘城34/長葛古太丘祠36/許昌西湖37/許昌德星亭38/「潁川三長」對後代的影響41/原陽縣陽阿中陳平祠42/固始縣陳將軍祠44/宜陽縣陳氏宗祠45/商丘賈寨保安陳氏宗祠46/新密市陳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