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熱論"陳氏歷史

2021-03-03 陳氏宗族

《宋史》與家譜中的世系比較

——兼就恩明先生的「商榷」之商榷

 

    恩明先生「就兩書(《潁川陳氏考略》《義門陳文史考》)與月海宗親商榷」一文,洋洋灑灑足有2萬字,其核心點即義門世系中的

「伯宣孫旺」和「翔與寔父子關係」。為堅持明清以來族譜中的錯誤世系,以譜否定史。

一、「伯宣孫旺」

義門譜中世系,錯訛已久,早在紹熙五年(1194)益國公周必大《跋德化縣陳氏義門碑》(《文忠集•卷四十六》)即指出:「銘以居官為,若官疑後來碑誤。」南宋淳祐七年(1247)江州德化進士陳有宗在至元十四年(1277)《重建地主祠記》中即已說「兵火屢更,家無完牒,不敢效崇韜祖汾陽以為公羞。」清同治《德安縣誌》卷十一「人物·孝友·按語」說:「褒為七世,褒生灌,灌孫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袞,袞生昉,與史所稱十三世,適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獨不著,何也?至胡秘監《義門記》世次與此則不合。但既雲袞五次長,昉六次長;又雲袞昉皆兄弟合為一世。其說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經火後,本版錯誤,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為然耶!」南宋、元、明兵燹更替,《義門碑》歷盡磨難,數豎數毀。各地《義門宗譜》亦遭同樣的厄運。到了嘉靖年間,即使有舊譜,也是殘缺不全了。故而明嘉靖33年德化修甲寅譜「凡例」說:「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亦仍舊,重其傳也。」

以上僅拈幾例先哲評語,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然而,恩明先生竟拿伯宣嗣聖年撰《匡山譜序》出來發難,說什麼「伯宣可不是一般的修譜者,他是個史學家啊,能注《史記》者,手頭必有大量資料,包括《後漢書》等國史」等等。請問,你怎麼知道《匡山譜序》是伯宣親筆所撰?此序明顯是假託,對此,重慶銅梁陳彰模先生早有考析說:「陳平說,家譜只出現過一次,那就是唐元和(806—820)後著作郎陳伯宣之譜(淮陽《中華陳氏》雲其譜為嗣聖元年,但此時陳伯宣尚未出生),而且此譜還存在諸多問題(略)。」最後彰模先生指出:「陳伯宣之譜序與唐台州刺史《陳氏受姓源流考》系同時出現,且似為同一人手筆。」

唐嗣聖(684)年撰《匡山譜序》,純屬天方夜譚,不用說此時伯宣沒有出世,就連其六世祖兼公還沒有出生呢!

下面就《宋史·陳兢傳》中的世系跟義門譜及《義門碑》世系作對比,一探究竟。

(一)《宋史·陳兢傳》中義門世系:1叔明……5兼→6京→7褒→8灌→9(鑲)→10伯宣→11崇→12袞→13昉→14兢→15延賞

其生卒時間:

    叔明,按《隋故禮部侍郎通議大夫陳府君(叔明)之墓志銘》載:

生於天嘉三年(562),卒於大業十年(614),春秋五十三。

兼,據《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一文知,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據其事跡推,約生於695~700年之間(擇中取697年)。

京,大曆中始來京師,大曆六年(771)進士及第。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終於安邑裡。推其生約在735年。

褒,京之嗣子,原系其兄當之子,鹽官令,晚年攜子陳灌由浙江婺州金華遷居江西武寧蒿溪,卒葬龍峰洞之蜈蚣鉗。據《龍峰陳氏宗譜》推其生約在740年。

灌,唐德宗時(780—804年)任高安縣丞,任官四年夫婦同卒於官舍。

鑲,據《龍峰譜》載,原名鏞,建中元年庚申(780)生。後為避仇改名潛逃福建仙遊生伯宣。

伯宣,據《廬山志·太平宮·山川勝跡》「計其生,當在敬、穆之間(824)」,《宋史》雲「大順初卒」。享年67歲。

崇,據湖北陽新果石莊譜「生於唐大中六年壬申(852),僖宗乾符元年(874)甲午舉人」。大順初(890)立家法。

延賞,《江西通志·歷代進士名錄》載「淳化三年(992)壬辰孫何榜進士」。另據高安陳家湖延賞後裔譜說其生於建隆元年(960),宗成公赤崗莊譜亦載建隆元年生。

計其代均時間:

1.叔明至兼即(697﹣562)÷4﹦33.7

2.叔明至京即(735﹣562)÷5﹦34.6

3.叔明至褒即(740﹣562)÷6﹦29.6

4.叔明至鑲即(780﹣562)÷8﹦27.2

5.叔明至伯宣即(824﹣562)÷9﹦29.1

6.叔明至崇即(852﹣562)÷10﹦29

7.叔明至延賞即(960﹣562)÷14﹦28.4

(二)若按義門宗譜及《義門碑》世系:在上述世系伯宣和陳崇之間還要插進「檀、旺、機、感、藍、青、伉六兄弟這七代人」。於是,崇順延為伯宣9世孫即叔明18世孫;延賞為伯宣13世孫即叔明22世孫。如:

1.叔明至崇(852﹣562)÷17﹦17

2.叔明至延賞(852﹣562)÷21﹦18.9

3.伯宣至崇(852﹣824)÷8﹦3.5

4.伯宣至延賞(960﹣824)÷12﹦11.3

(三)旺公10世孫度和蘊。陳度,據《江西歷代進士錄》及《九江府志》載「年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進士第」,即生於956年。陳蘊,《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一」載:「癸亥,江州民陳蘊,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蘊年八十,且有行義……甲子授蘊本州助教。」即生於944年。蘊、度在義門二合一世系中

陳月海:

排次為叔明21世孫即伯宣12世孫。不妨也來算一算代均時間,看結果如何。

1.叔明至度(956﹣562)÷20﹦19.7

2.叔明至蘊(944﹣562)÷20﹦19.1

3.伯宣至度(956﹣824)÷11﹦12

4.伯宣至蘊(944﹣824)÷11﹦10.9

由上述三組數字對比印證:《宋史·陳兢傳》中的世系能夠成立,符合28±4年傳代常數。相反,《義門碑》中的世系顯然不能成立。

(四)再將義門譜中的二合一世系拆開單算,即1叔慎→5旺→6機→7感→8藍→9青→10伉六兄弟→11奇→12逵→13儔→14蘊、(度)→15繼守(分遷浙江建德)。

叔慎生於572年,旺,推其生約在692年,比兼大。計算代均時間:

1.叔慎至旺:(692﹣572)÷4﹦30

2.叔慎至蘊:(944﹣572)÷13﹦28.6

3.叔慎至度:(956﹣572)÷13﹦29.5

4.旺至蘊:(944﹣692)÷9﹦28

5.旺至度:(956﹣692)÷9﹦29.3

通過以上四組數字的顯示,比較世次與時間,清清楚楚,誰對誰錯,一目了然。以史為據,參考族譜,運用時間標尺來辨析義門世系,這在兩書中已經反覆論證。 

二、「翔與寔父子關係」辨析

關於翔與寔不是父子,《潁川陳氏考略·陳翔陳寔「父子」關

系辨》主要依據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的幾點記載:一是翔為昭陵人,寔為許昌人,兩地相距200多裡;二是翔為官御史中丞,而寔「出身卑微」、「家貧」;三是《後漢書·陳翔傳》載翔「祖父珍,司隸校尉」,而《唐表》載陳寔曾祖父是「齊」;四是依據《資治通鑑》卷五十五載「延熹九年(166)……帝愈怒,遂下膺等於黃門北寺獄,其辭所連及太僕潁川杜密、御史中丞陳翔、陳寔、範滂之徒二百餘人。」這裡已清楚交代寔和翔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入獄,並在這二百餘人中,陳寔的年齡可能為最長,60餘歲。對此,恩明先生卻視而不見,還說:「我也查看了《後漢書》,對二人是分別介紹的,雖然都受黨錮之變牽連,但沒有說明各自是受哪一次黨錮之變牽連。有三次黨錮之變,先後相距數十年。而月海卻認為二人是同時受黨錮之變牽連,還推出陳寔比陳翔年長,固二人構不成父子關係,這種結論太牽強了。」豈不是廢話!無病呻吟,瞎哼哼。接著他又拿伯宣《匡山譜序》出來做依據:說什麼「此序清楚地說明,當時伯宣修本支系譜時,所掌握的資料是系統而完整的,即春秋時第二十一世衍祖隱居陽武戶牖時所制《衍系圖》、後傳九世至漢丞相平祖遺緒其家等。這些資料是一脈相承沒有斷線。這說明將我支系上接陽武戶牖世系的不是別人,正是義門同居始祖伯宣」…… 真噁心! 

三、其它方面

至於對「啟昌期之世運」這一詞組的理解,似有不妥,你的解釋,我們認同。但要說「篡改」文獻,言重了。編者在按語裡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進呈家譜表》今有好幾個譜本,本『家譜表』是陳立夫晚年秘書陳延厚先生於2003年12月來德安攜帶的複印件,以此為底本,參考了香港、湖南平江、江西武寧以及荊、襄等地義門譜中的《進呈家譜表》,內容大抵相同,僅措詞方面有差異。特別指出:多譜有『特以心殷捧日,難追曲逆之蹤』一句,屬誤,因『曲逆侯』陳平屬戶牖派系,不屬於潁川系。而本『家譜表』則以『潁侯』來承接上文『應昌期之世運,遂使奔齊世胄』,最為妥當!」經比較,認為陳延厚的複印本靠譜,所以被採用了。怎能說是「篡改」文獻呢?這是「選擇」!

還有陳泰《回義門累朝事跡狀》文後按語:「《回義門累朝事跡狀》傳至今日,有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異。本文來自《宜春陳氏大成宗譜(德星堂)》,同時參考了其它版本而修訂,(修訂後的「事跡狀」)在記事內容和記事時間上,能與史志記載吻合,尤其文中隻字不提陳旺這一支人,猶為可信。」《回義門累朝事跡狀》中主要是「事跡」,你要想了解那些地方做了修訂,必須看《宜春陳氏大成宗譜(德星堂)》原文。原文中沒有「太歲己巳年(969)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徐鍇撰《陳氏書堂記》,隨狀投下。鹹平五年(1002)制詔總裁胡旦撰《義門記》,凡戶下起止事跡總在其中,隨狀投下。歷朝聖皇賦詩,隨狀投下。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來義居事跡及朝廷有何恩賜、旌表,次第條列」等這些內容,而本文在編輯時作了修訂。試想,如果不增補這些內容,任其殘缺而照錄,豈不大大遜色?這也是「篡改文獻」嗎?請多看看各地明清族譜中的文章,能有幾篇是通順?不是「錯詞掉句」,就是「前後矛盾」。如《家法三十三條》中有違家規者:輕者罰重,重者刑輕。不修正行嗎?這又是「篡改文獻」?確切地說,是在「整理文獻」!

至於恩明先生說「國史服從於地方志,地方志服從於族譜」,還是第一次領教。家譜能補史志之缺,沒有錯,但是要做具體分析,首先要看譜之內容的可信度,像明清的譜,大多只能作「參考」,決不能以此來否定史志。至於《宋史·陳兢傳》《通鑑續編》中的史料來源,兩書已說的夠清楚,在此不想多說,以免浪費讀者時間。

陳月海 陳剛/2017年7月13

相關焦點

  • 【陳氏】陳姓起源及其陳氏家族的歷史播遷
    陳姓起源及其陳氏家族的歷史播遷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陳姓歷史,榮辱與共;陳氏家族,盛衰並存。一部中華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縮影的中華民族歷史通書;一部陳氏家族發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社會發展史。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鑑;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 陳氏家譜,各地陳氏族譜大全
    陳氏家譜大全包羅了各省各地的陳氏族譜,在這裡不一一列舉。
  • 陳姓家譜文獻,陳氏宗親一起來!
    歷史上的陳氏遷徙,到了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因交通、文化等多種條件限制,宗親失去聯繫者眾,有的就記不得字輩排行而重新敘寫,這樣就出現了多種版本的家譜,遺憾的是有的家譜敘寫來與歷史有了出入,更有甚者是以修譜為名而意在賺錢撈好處,導致現在的錯綜複雜之關係,陳氏文化演變得與歷史相去甚遠者有之。
  • 【禮義廉恥 忠信孝悌】南京陳氏來福建紮根500年的歷史記憶!
    揚正氣  傳家風 鑄族魂團結中華陳氏宗親 凝聚天下陳氏力量我們家族祖居南京,明朝初年遷到這裡,到現在已經有500多年了,這中間有一段陳氏先祖清廉為官的故事。」49歲的陳朝軍是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者,日前,他向記者說起了「南京陳氏宗祠」的故事。南京陳氏宗祠坐落在福州鼓山鎮的一個鄉村裡,建於明朝,因年久失修倒塌,現在保留下來的這座祠堂建於清朝雍正年間。祠堂牆上寫著兩米多高的大字:「禮義廉恥忠信孝悌」,壁畫上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 陳氏家族起源史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為陳氏入臺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
  • 陳姓最大的脈派:潁川陳氏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陳」,就請你先點上面藍字陳姓陳氏,再點關注,這樣你就成功加人中華陳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潁川郡陳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帝王將相,人文鼎盛,影響巨大。
  • 福建陳氏了不起!99個福建陳氏之最!
    了解陳氏文化,關注陳氏在線公眾號。9、福建陳氏最靠海邊的祠堂——連江琯頭壺山陳氏宗祠,距海不足十米。10、福建陳氏最高海拔的祠堂——大田屏山卿裡堂,海拔1030米,其祠還分火大仙峰崇聖巖,海拔達1400多米。11、建國後福建陳氏縣級最早建造的大祠堂——長樂陳氏大宗祠,始建於2000年。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做有價值的陳氏文化傳播者 陳氏在線與您一路同行 臺北歷史悠久,歷史遺蹟眾多,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臺北府,意為臺灣之北從此有「臺北」之名,統管臺灣軍民政務,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省的政治中心
  • 陳氏起源
    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
  • 不尊重歷史 蔡英文的皇民思維其心可鄙
    蔡英文不參加臺灣光復節活動,她在臉書上說:"對某些人而言,臺灣光復是民族自信與勝利的歷史,但卻也是部分人隨時代浮沉的記憶。代表同一個日子卻有兩種不同的感受。"  民主政治強調多元價值,但也同時存在"絕對價值",法治就是明顯例證,譬如殺人放火搶刼勒索,為法所不容,得依律懲處。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義門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而神奇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還創造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的旌表義門,成為唐宋歷史上的一種罕見現象。」
  • 【東南快報】「我們的《陳氏家譜》完成了」
    這個喜事,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喜事,更是一個家族的喜事。「我們家族的人,以後在馬路上遇見,再也不會是陌生人了」。而曾經跟他一起念書的一個堂兄,在1948年時去了臺灣。這位堂兄在1993年的時候回福州尋親,一別45年,這位堂兄很感慨,很想了解自家族系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情況,於是就向陳鍾華老人提出寫個陳氏家譜的建議。但是當時陳鍾華還是教育學院的老師,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事。 直至2013年,這位堂兄的姐姐(年近90歲)病危,堂兄又回來了。
  • 中華陳氏世系
    號稱「陳氏宗親八千萬,遍居全球五大洲」。據《中華陳氏大族譜概略》(以下簡稱大族譜)載:陳氏世系,從始祖陳胡公滿一世起,至二十世湣(閔)公,其後繁衍支派,主要有戶牖衍公支派,浚儀全溫公支派,聖徒亢公支派,田齊完公支派。 他們的後裔,不僅繁衍昌盛,成為當今海內外陳氏的主體,而且代有偉人,英賢傑士流芳古今。
  • 關於電影八佰的一些歷史背景 電影八佰歷史背景介紹
    關於電影八佰的一些歷史背景參演此片的姚晨曾發博,稱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幕。有鑑於此,加上電影片頭掛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故現把搜集到的四行倉庫之戰的一些情況發一下,供大家參考。一、謝晉元守四行倉庫,是所謂「為掩護數十萬大軍撤退"嗎?
  • 【學家譜品家訓】福州陳氏家譜:查閱資料續寫族譜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族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 陳氏書院:初心、匠心與凡心
    」加入陳氏大家庭!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義門陳氏家族」,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閱讀。弘揚陳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如此嚴謹端肅的教化與深遠的期待,被粵人輕巧地寓入各種俚俗的背景上,不僅渾然天成,而且相得益彰,不斷地豐盈提升著俗世的刻板生活程式,展示著民間的大智慧。
  • 解讀潁河(陳氏潁川源流考)
    點上面「微陳氏」歷史地位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
  • 大隱於市,廣州鬧市中的陳氏書院
    而如今那能一賞絕妙美景的「西江第一樓」,聽說早已今是昨非了……一切都已經成為歷史,那些傳說中依山畔水的千古名樓,大多已是日後重建,沒有了歷史的蒼桑,也就沒有了在人們心中那種崇高與神聖了。一切模仿的東西都不如原來的樣子,因為時間和歷史是無法模仿的,而傳說卻往往因為時間的久遠更加歷久彌新了……04 陳氏書院八月,在一片豔陽中造訪隱於廣州鬧市中的陳氏書院。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200人,官鬱村曾鬱1668人龍門鎮6727和平村1008人,湖山村36人,榜頭村4人,觀山村120人,光孝村23人,山頭村2420人,金獅村石盤頭516人,洋坑村2050人,翠坑村550人族譜 昭穆歷史以來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祠堂大觀》徵集了全球5000多家大小宗祠,採編出版了38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各類宗祠。因其蘊含著精美的建築和厚重的人文,具備這些因素的宗祠,基本上被各級政府列為文保單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藝術性。其中還包括部分滿堂書香名人的紀念祠、名人故居、區域性較強的古民居、歷史文化名村的古建築、與陳氏家族息息相關的廟宇等素材的挖掘與展現,林林總總,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