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與家譜中的世系比較
——兼就恩明先生的「商榷」之商榷
恩明先生「就兩書(《潁川陳氏考略》《義門陳文史考》)與月海宗親商榷」一文,洋洋灑灑足有2萬字,其核心點即義門世系中的
「伯宣孫旺」和「翔與寔父子關係」。為堅持明清以來族譜中的錯誤世系,以譜否定史。
一、「伯宣孫旺」
義門譜中世系,錯訛已久,早在紹熙五年(1194)益國公周必大《跋德化縣陳氏義門碑》(《文忠集•卷四十六》)即指出:「銘以居官為,若官疑後來碑誤。」南宋淳祐七年(1247)江州德化進士陳有宗在至元十四年(1277)《重建地主祠記》中即已說「兵火屢更,家無完牒,不敢效崇韜祖汾陽以為公羞。」清同治《德安縣誌》卷十一「人物·孝友·按語」說:「褒為七世,褒生灌,灌孫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袞,袞生昉,與史所稱十三世,適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獨不著,何也?至胡秘監《義門記》世次與此則不合。但既雲袞五次長,昉六次長;又雲袞昉皆兄弟合為一世。其說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經火後,本版錯誤,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為然耶!」南宋、元、明兵燹更替,《義門碑》歷盡磨難,數豎數毀。各地《義門宗譜》亦遭同樣的厄運。到了嘉靖年間,即使有舊譜,也是殘缺不全了。故而明嘉靖33年德化修甲寅譜「凡例」說:「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亦仍舊,重其傳也。」
以上僅拈幾例先哲評語,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然而,恩明先生竟拿伯宣嗣聖年撰《匡山譜序》出來發難,說什麼「伯宣可不是一般的修譜者,他是個史學家啊,能注《史記》者,手頭必有大量資料,包括《後漢書》等國史」等等。請問,你怎麼知道《匡山譜序》是伯宣親筆所撰?此序明顯是假託,對此,重慶銅梁陳彰模先生早有考析說:「陳平說,家譜只出現過一次,那就是唐元和(806—820)後著作郎陳伯宣之譜(淮陽《中華陳氏》雲其譜為嗣聖元年,但此時陳伯宣尚未出生),而且此譜還存在諸多問題(略)。」最後彰模先生指出:「陳伯宣之譜序與唐台州刺史《陳氏受姓源流考》系同時出現,且似為同一人手筆。」
唐嗣聖(684)年撰《匡山譜序》,純屬天方夜譚,不用說此時伯宣沒有出世,就連其六世祖兼公還沒有出生呢!
下面就《宋史·陳兢傳》中的世系跟義門譜及《義門碑》世系作對比,一探究竟。
(一)《宋史·陳兢傳》中義門世系:1叔明……5兼→6京→7褒→8灌→9(鑲)→10伯宣→11崇→12袞→13昉→14兢→15延賞
其生卒時間:
叔明,按《隋故禮部侍郎通議大夫陳府君(叔明)之墓志銘》載:
生於天嘉三年(562),卒於大業十年(614),春秋五十三。
兼,據《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一文知,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據其事跡推,約生於695~700年之間(擇中取697年)。
京,大曆中始來京師,大曆六年(771)進士及第。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終於安邑裡。推其生約在735年。
褒,京之嗣子,原系其兄當之子,鹽官令,晚年攜子陳灌由浙江婺州金華遷居江西武寧蒿溪,卒葬龍峰洞之蜈蚣鉗。據《龍峰陳氏宗譜》推其生約在740年。
灌,唐德宗時(780—804年)任高安縣丞,任官四年夫婦同卒於官舍。
鑲,據《龍峰譜》載,原名鏞,建中元年庚申(780)生。後為避仇改名潛逃福建仙遊生伯宣。
伯宣,據《廬山志·太平宮·山川勝跡》「計其生,當在敬、穆之間(824)」,《宋史》雲「大順初卒」。享年67歲。
崇,據湖北陽新果石莊譜「生於唐大中六年壬申(852),僖宗乾符元年(874)甲午舉人」。大順初(890)立家法。
延賞,《江西通志·歷代進士名錄》載「淳化三年(992)壬辰孫何榜進士」。另據高安陳家湖延賞後裔譜說其生於建隆元年(960),宗成公赤崗莊譜亦載建隆元年生。
計其代均時間:
1.叔明至兼即(697﹣562)÷4﹦33.7
2.叔明至京即(735﹣562)÷5﹦34.6
3.叔明至褒即(740﹣562)÷6﹦29.6
4.叔明至鑲即(780﹣562)÷8﹦27.2
5.叔明至伯宣即(824﹣562)÷9﹦29.1
6.叔明至崇即(852﹣562)÷10﹦29
7.叔明至延賞即(960﹣562)÷14﹦28.4
(二)若按義門宗譜及《義門碑》世系:在上述世系伯宣和陳崇之間還要插進「檀、旺、機、感、藍、青、伉六兄弟這七代人」。於是,崇順延為伯宣9世孫即叔明18世孫;延賞為伯宣13世孫即叔明22世孫。如:
1.叔明至崇(852﹣562)÷17﹦17
2.叔明至延賞(852﹣562)÷21﹦18.9
3.伯宣至崇(852﹣824)÷8﹦3.5
4.伯宣至延賞(960﹣824)÷12﹦11.3
(三)旺公10世孫度和蘊。陳度,據《江西歷代進士錄》及《九江府志》載「年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進士第」,即生於956年。陳蘊,《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一」載:「癸亥,江州民陳蘊,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蘊年八十,且有行義……甲子授蘊本州助教。」即生於944年。蘊、度在義門二合一世系中
陳月海:
排次為叔明21世孫即伯宣12世孫。不妨也來算一算代均時間,看結果如何。
1.叔明至度(956﹣562)÷20﹦19.7
2.叔明至蘊(944﹣562)÷20﹦19.1
3.伯宣至度(956﹣824)÷11﹦12
4.伯宣至蘊(944﹣824)÷11﹦10.9
由上述三組數字對比印證:《宋史·陳兢傳》中的世系能夠成立,符合28±4年傳代常數。相反,《義門碑》中的世系顯然不能成立。
(四)再將義門譜中的二合一世系拆開單算,即1叔慎→5旺→6機→7感→8藍→9青→10伉六兄弟→11奇→12逵→13儔→14蘊、(度)→15繼守(分遷浙江建德)。
叔慎生於572年,旺,推其生約在692年,比兼大。計算代均時間:
1.叔慎至旺:(692﹣572)÷4﹦30
2.叔慎至蘊:(944﹣572)÷13﹦28.6
3.叔慎至度:(956﹣572)÷13﹦29.5
4.旺至蘊:(944﹣692)÷9﹦28
5.旺至度:(956﹣692)÷9﹦29.3
通過以上四組數字的顯示,比較世次與時間,清清楚楚,誰對誰錯,一目了然。以史為據,參考族譜,運用時間標尺來辨析義門世系,這在兩書中已經反覆論證。
二、「翔與寔父子關係」辨析
關於翔與寔不是父子,《潁川陳氏考略·陳翔陳寔「父子」關
系辨》主要依據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的幾點記載:一是翔為昭陵人,寔為許昌人,兩地相距200多裡;二是翔為官御史中丞,而寔「出身卑微」、「家貧」;三是《後漢書·陳翔傳》載翔「祖父珍,司隸校尉」,而《唐表》載陳寔曾祖父是「齊」;四是依據《資治通鑑》卷五十五載「延熹九年(166)……帝愈怒,遂下膺等於黃門北寺獄,其辭所連及太僕潁川杜密、御史中丞陳翔、陳寔、範滂之徒二百餘人。」這裡已清楚交代寔和翔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入獄,並在這二百餘人中,陳寔的年齡可能為最長,60餘歲。對此,恩明先生卻視而不見,還說:「我也查看了《後漢書》,對二人是分別介紹的,雖然都受黨錮之變牽連,但沒有說明各自是受哪一次黨錮之變牽連。有三次黨錮之變,先後相距數十年。而月海卻認為二人是同時受黨錮之變牽連,還推出陳寔比陳翔年長,固二人構不成父子關係,這種結論太牽強了。」豈不是廢話!無病呻吟,瞎哼哼。接著他又拿伯宣《匡山譜序》出來做依據:說什麼「此序清楚地說明,當時伯宣修本支系譜時,所掌握的資料是系統而完整的,即春秋時第二十一世衍祖隱居陽武戶牖時所制《衍系圖》、後傳九世至漢丞相平祖遺緒其家等。這些資料是一脈相承沒有斷線。這說明將我支系上接陽武戶牖世系的不是別人,正是義門同居始祖伯宣」…… 真噁心!
三、其它方面
至於對「啟昌期之世運」這一詞組的理解,似有不妥,你的解釋,我們認同。但要說「篡改」文獻,言重了。編者在按語裡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進呈家譜表》今有好幾個譜本,本『家譜表』是陳立夫晚年秘書陳延厚先生於2003年12月來德安攜帶的複印件,以此為底本,參考了香港、湖南平江、江西武寧以及荊、襄等地義門譜中的《進呈家譜表》,內容大抵相同,僅措詞方面有差異。特別指出:多譜有『特以心殷捧日,難追曲逆之蹤』一句,屬誤,因『曲逆侯』陳平屬戶牖派系,不屬於潁川系。而本『家譜表』則以『潁侯』來承接上文『應昌期之世運,遂使奔齊世胄』,最為妥當!」經比較,認為陳延厚的複印本靠譜,所以被採用了。怎能說是「篡改」文獻呢?這是「選擇」!
還有陳泰《回義門累朝事跡狀》文後按語:「《回義門累朝事跡狀》傳至今日,有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異。本文來自《宜春陳氏大成宗譜(德星堂)》,同時參考了其它版本而修訂,(修訂後的「事跡狀」)在記事內容和記事時間上,能與史志記載吻合,尤其文中隻字不提陳旺這一支人,猶為可信。」《回義門累朝事跡狀》中主要是「事跡」,你要想了解那些地方做了修訂,必須看《宜春陳氏大成宗譜(德星堂)》原文。原文中沒有「太歲己巳年(969)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徐鍇撰《陳氏書堂記》,隨狀投下。鹹平五年(1002)制詔總裁胡旦撰《義門記》,凡戶下起止事跡總在其中,隨狀投下。歷朝聖皇賦詩,隨狀投下。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來義居事跡及朝廷有何恩賜、旌表,次第條列」等這些內容,而本文在編輯時作了修訂。試想,如果不增補這些內容,任其殘缺而照錄,豈不大大遜色?這也是「篡改文獻」嗎?請多看看各地明清族譜中的文章,能有幾篇是通順?不是「錯詞掉句」,就是「前後矛盾」。如《家法三十三條》中有違家規者:輕者罰重,重者刑輕。不修正行嗎?這又是「篡改文獻」?確切地說,是在「整理文獻」!
至於恩明先生說「國史服從於地方志,地方志服從於族譜」,還是第一次領教。家譜能補史志之缺,沒有錯,但是要做具體分析,首先要看譜之內容的可信度,像明清的譜,大多只能作「參考」,決不能以此來否定史志。至於《宋史·陳兢傳》《通鑑續編》中的史料來源,兩書已說的夠清楚,在此不想多說,以免浪費讀者時間。
陳月海 陳剛/2017年7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