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初到此處的人,無論是地質古生物專家,還是普通觀眾,都為之震撼。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即便是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狀況,不過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面臨的普遍困境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目前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運營經費不足、觀念理念保守、文旅產品貧乏等因素都制約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做強做活。
現在各地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受到廣大遊客的青睞,如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共有1436萬人次在陝西文博部門體驗傳統文化;成都各大博物館參觀總人數突破100萬人次;蘇州博物館採取實名制預約參觀,每小時800名額,8天長假天天爆滿;南京市博物總館「黃金周」首開夜遊模式,吸引並接待遊客共計22.7萬人次……但可能少有人知道,在20年前,歷史文化博物館和現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一樣,遊客稀少,影響力較弱。
自然科學博物館今日的困境與20年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很像,都缺少運行經費支持,展示手段落後等等。自然科學博物館要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有值得借鑑之處。
要擺脫「門票經濟」依賴,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靠收取門票支撐場館運行,國家要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建設、運營、更新等。現在不少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事業編制,有的是市場招聘,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沒能形成「專業的人做專業事」的用人導向,所以,要能引進專業人才,形成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要像現在的一些「網紅」歷史文化博物館一樣,講好自己的故事,如故宮文創做得好,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要能提供增值服務、衍生產品,比如通過3D電影、AR虛擬等高科技手段來幫助觀眾了解科學知識,寓教於樂,開闢體驗場地引人入勝,讓觀眾尤其是孩子們感受科學奧妙……
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現在各地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人氣漸高,「活了」起來,自然科學博物館不能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要能盤活收藏在自然科學博物館裡的寶貴資源,助其走出運營困境,讓其發揮出更好作用。關鍵也需要自然科學博物館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地球億萬年的歷史演變,有多少豐富而精彩的素材,能否講出精彩故事,就看「講故事的人」如何發掘與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