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白英彩(左)與千家網記者的合影
引言
看著眼前薄薄的幾張紙,上面寫著一個人的簡介:白英彩,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1961年在清華大學攻讀工業自動化專業,1978年11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微型機研究所所長、計算機科技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金橋網絡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昂立學院院長、全國微機開發系統協會理事長,上海計算機開放系統協會理事長,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智能建築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醫藥學信息學會名譽理事長等十多項社會團體職務……
看著這份幾百字的簡歷,想像著他會是個怎樣的專家呢?正在沉思中,一位面帶微笑、和藹慈善的老人向我走來。結實的身材、矯健的步伐以及面部輪廓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年輕時非常英俊瀟灑,他就是白英彩教授。
剛剛從一場會議中下來,白教授仍然精神抖擻,並連連向我們表示歉意。親切的語氣讓我們深感傍晚雨後的清新與溫暖。我們的採訪在溫暖中展開來……
計算機教學奮進三十餘年
從上世紀1978年調入到上海交流大學從事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開始,白英彩教授在在該校教學之路上已經整整走了三十一年了,他默默耕耘,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先後著述了《分布式處理系統》、《計算機局部網絡概論》、《異步轉稱模式ATM》、《計算機通信大全》(300萬字)、《CIMS教程》、《計算機通信系統及元部件手冊》(共8冊,約400萬字)和《英漢計算機技術大辭典》(約500萬字)等63部冊等專著,其中包括譯著《高精度同步隨動系統》(1965年版,國防出版社)等20餘部。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5篇。
在這些著作中,《計算機硬體實踐教程》被評為國家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並在1988年1月30日受邀參加授獎活動,在授獎會後,白教授還受到以李鵬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和鼓勵,並與授獎者(或代表)合影留念。其後,白教授主編的《英漢計算機技術大辭典》1998年榮獲中國圖書最高獎——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
從白英彩教授的口中還得知老師白手起家先後建設了幾個計算機實驗室。第一個是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統實驗室。在剛到調到交大後不久他被分派到微機研究所任副主任,1981年為響應學校建設計算機系統結構實驗室的急切需要,被調到計算機系,不久被委任為實驗室主任。而這時候的計算機硬體實驗室是空空如也,一處荒蕪景象,當時既無經費又無設備,無器材,更缺少人員,但白教授深知,計算機專業離開相應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很難培養出合格的人才的。這也表明在80年代初期,建立一個旨在加強計算機硬體或計算機系統的實踐訓練的專業實驗室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時間不等人。因此,白教授在看清這些形勢之後,在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地將實驗室建立起來,為學生們創造了個很好的實踐環境。
第二個實驗室是上海交大金橋網絡工程中心實驗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白教授承接了較多培養研究生的任務,且當時的課題組研究方向是網絡與分布式系統。那時急切的需要建設起一個網絡專業實驗室,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交大與北京吉通通信有限公司、中國浦實電子有限公司、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和華東理工大學共五家單位聯袂組建了金橋網絡工程公司,並獲得IBM、阿爾卡特、富士通、英特爾、微軟和3COM等國際大公司的大批計算機以及網絡設備,因而這個實驗室便順勢而生。
第三個實驗室是一個路由器開發實驗環境(400M2),這是為適應及培養IT高級人才的需要而建設的。1999年初,一家公司慕名而來,請白教授所帶的團隊設計新穎的理由器,並提供科研費用。該項目成功之後又有上海和北京的兩家大集團先後投資進來,用以建立路由器實際開發環境實驗室。
第四個實驗室是網絡存儲系統開發環境,在2000年時該實驗室的師生做出了中國第一個網絡存儲實驗設備,進一步吸引了一家公司與他們合作研究當時國際IT熱點的IP網絡存儲產品,因此很快共同建立起IP存儲研發環境(150M2)。
這些實驗室培養出了很多的優秀人才,這也由於他們在實驗室受到充分的訓練,練就了紮實的科研基本功和很強的動手能力,因而受到用人單位所青睞、重用和好評。
白教授之所有熱衷於實驗室的建設,和進行實踐教學是於他在清華讀書時必須「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所受的教育分不開的,他傳承了工科院校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的優良傳統。
「他是一個品牌」
「他是一個品牌,做白老師的學生是一種榮譽!」在2005年12月25日曆屆研究生同學們為白英彩教授精心組織的七十華誕的宴會上,他指導的一位研究生在開會伊始就這樣說到。其實不僅僅一位研究生有這樣的感受,他所指導過的100多位研究生及博士都是如此。「白教授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負責和一種創新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伴隨我走得更好!」另一位研究生深情款款的說到。
白教授把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送出了校門,他指導過的各屆碩士、博士研究生共146名(其中博士生41名)。在白教授的指導下,這些研究生實踐能力強,項目經歷多,深受用人單位青睞和重用,其中許多人走出校門後成為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和事業成功的青年俊傑,如楊元慶、茅道臨、江永清、趙建軍等在交大讀書時都聽過白教授的課,在他的實驗室受到過很好的訓練。
嘔心瀝血育英才
白教授自從事計算機教學與科研開始,為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建實驗室,搞科研項目,為育英才,嘔心瀝血。三十多年裡,白天他忙得連喝杯茶的時間都沒有,晚上因為常常接聽學生的來電,往往要到11到12點鐘才能吃完晚飯。特別在新世紀之前10年和之後的5年裡,他所指導的同時在校的研究生經常保持在60-77名左右。作為指導老師,他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當人梯!
網絡存儲技術是未來IT基礎設施的核心
採訪過程中,除了解到白教授教育與科研的三十年經歷外,我們還聽到了白教授對網絡存儲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所做的精闢分析。他是一個以存儲為中心的資訊時代,信息在企業的決策、經營及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它已經成為一種超越其競爭對手的戰略資源。所以信息的存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此,他認為能夠提供多種信息處理系統的連接、維護、管理、信息共享,採用具有彈性的網絡存儲成為大勢所趨。白教授指出,今年,儘管美國IT企業的情況都不太景氣,很多公司紛紛降低IT設備預期投資,但從相關調查報告來看,數據存儲設備投資卻幾乎不受影響。從目前看來,數據容量爆炸性增長的速度已遠遠超過存儲介質的增長速度。在存儲領域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所產生的數據超過以前歷史上產生數據的總和,如何解決所生產的存儲介質容不下同時期所產生的數據是行業內大家討論的熱點話題。對此,在存儲網絡實驗室受到實踐訓練的一些青年學子辦的聖橋信息科技公司所生產的網絡存儲設備(NAS、IP-SAN)能夠顯著的提高存儲效率,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之一。
智能建築行業民族品牌需要保護
白教授曾先後擔任了上海市建委科技委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浦東建設局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智能建築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他在近幾年多次受邀主持或參加了建築智能化行業很多民族品牌的研討會。他認為民族品牌要做大做強,除了他們自身的產品性能、服務質量及銷售信念等要加強外,我們中國自己人也要支持與保護民族品牌。以前國產貨並不多,我們大多採用外國貨,現在有了自己的品牌,且質量和服務都不比外國品牌差時,為什麼不能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地嘗試多多採用國產品牌呢?如果大家都不用國產品牌,這樣我們的產品就沒有銷路,沒有銷路就沒有資金,沒有資金自然人才、技術及市場開拓等都無法到位,這樣國產品牌就很難生存。因此,民族品牌不僅要加強自身建設,更需要我們的保護。
後記
結束了三個多小時的採訪,發現白教授的聲音已經低沉並伴有些許沙啞,但在離開交大的路上,他仍然神採奕奕,並不時的叮囑我們晚上回去要小心,還親自為我們叫上的士。我們回廣州後,白教授還親自致電給老總表揚我們的工作出色,對於我們的旅途辛苦老師也致了慰問電,讓我們受寵若驚!這些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細節令人感動,也難怪這位桃李滿天下的教授,被學生們深深的愛戴和尊重。
白英彩教授簡介:
白英彩,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1961年在清華大學攻讀工業自動化專業,1978年11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微型機研究所所長、計算機科技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金橋網絡工程中心主任和上海市昂立學院院長等職。主要業績:主要從事計算機分布式系統和網絡系統的研究,是中國最早倡導分布式處理技術的計算機專家,並有一系列建樹。主要著作《分布式處理系統》、《計算機局部網絡概論》、《異步轉稱模式ATM》、《計算機通信大全》(300萬字)、《CIMS教程》、《計算機通信系統及元部件手冊》(共8冊,約400萬字)和《英漢計算機技術大辭典》(約500萬字)等63部冊,其中包括譯著《高精度同步隨動系統》(1965年版,國防出版社)等20餘部。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5篇。擔任93』IFAAC(國際工廠自動化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並作大會主題報告。曾先後擔任《現代工業企業自動化叢書(24冊)》編委會主任、《全國高職高專計算機系列教材》編委會主任和《新世紀計算機專業系列教材》編輯會主任、《金字工程系列叢書》編委會主任。創刊並擔任《數字設備與自動化》和《微型電腦應用》兩雜誌編委會主任、主編等職。先後獲部委級獎項16項,其中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4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一等獎1次,分別獲電子部和上海市特等獎各一次,主編的《英漢計算機技術大辭典》(500萬字)1998年榮獲中國圖書最高獎——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主編的《計算機硬體實踐教程》獲國家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受到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和鼓勵。其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4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1名),均已畢業並獲得相應學位,為各兄弟院校培養中級職稱在職進修學者32名,被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大連城市學院等十所院校聘為兼職教授。先後擔任全國微機開發系統協會理事長,上海計算機開放系統協會理事長,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智能建築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醫藥學信息學會名譽理事長等十多項社會團體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