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首個《構建自動駕駛的關鍵系列課程》後,雷鋒網· 新智駕再次聯手雷鋒網 · AI 慕課學院,邀請一線從業者、學界頂尖專家打造一場集技術、商業、運營於一體的《限定場景自動駕駛系列課程》。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離自動駕駛商業化最近的一場技術盛宴。
本系列課程由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 新智駕、雷鋒網 · AI 慕課學院聯合主辦,從今年 11 月 30 日晚 8 點開始,通過在線直播(直播平臺:AI 慕課學院、雷鋒網 App)形式每周分享 1 期課程。
楊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寶鋼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浦江人才。1997 年於華中理工大學自控系獲學士學位,2003 年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獲博士學位,2003-2005 年在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2005 年回國進入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任教至今。
早在 1997 年,楊明教授就開始將智能車作為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與學生參加比賽的小智能車不同,他所從事的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尖端技術。2003 年,在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他前往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 (INRIA) 從事了兩年博士後研究,並參加了歐盟第五框架大型無人駕駛汽車研究項目——CyberCars 項目的研究工作。這些科研經歷讓楊明更加看重學術與公眾演示的結合。
回到國內後,除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大量高水平論文之外,楊明開始著手開展這項技術的公眾演示活動。他在上海交大研發了四輛智能車,並於 2007 年在東方綠舟公園進行了國內首套無人駕駛公交系統示範性應用,引起了眾多媒體關注。
楊明教授現任《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Vehicles》期刊編委、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慧機器人專委會副主任等職。近年來他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無人車相關項目 10 餘項,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項目 20 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00 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0 餘項。
智能車已成為近年來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的共同關注熱點,但是目前在高精度定位、目標行為識別和意圖理解、決策與規劃等方面仍存在諸多挑戰。
低速環境雖然環境更為複雜,但是在法律法規、技術成熟度等方面已經初步具備了商業化條件,其擁有的成本低、安全性高、佔用空間小等特點,在解決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裡」等問題上大有可為,是未來交通的新概念。
本課程將分享低速無人車發展歷史和代表性應用系統,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在這方面累積的經驗和思考。
課程大綱
低速無人車研究背景
低速無人車分類
低速無人車發展歷史
低速無人車代表性應用
總結與展望
1、微信添加助教「小慕」(moocmm),並備註:低速+姓名+職位,通過審核後將邀請你入群(專業群審核嚴格,請認真填寫,感謝理解);
2、關注微信公眾號「新智駕」(ID:AI-Drive),進入後直接回復關鍵詞「特定場景自動駕駛」,可預約課程;或點擊課程直達連結查看:http://www.mooc.ai/open/course/338
3、課程時間: 11 月 30 日(本周四)20:00 - 21:30;
4、直播平臺:AI 慕課學院、雷鋒網 App(註:直播免費,錄像回看需支付 9.9 元)。
更多課程劇透:
來自一線的技術實踐:我們整理了一份離商業化更近的自動駕駛課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