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對戰傳統經驗 誰種得草莓更甜

2021-01-15 央廣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種植基地航拍

央廣網北京1月1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周益帆)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性技術,正迅速滲透到醫療、物流、農業、工業等各個領域。有數據顯示,人工智慧將給通訊、金融、零售、存儲、建築、製造等行業全面賦能,帶來100萬億人民幣的價值。

加強人工智慧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推動人工智慧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智」慧之路的擴展將來可能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人工智慧遇上農業種植,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主辦的國內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競賽,落下帷幕,種植專業戶與AI技術在相同環境條件下PK種草莓,誰會贏呢?我們通過這一場歷時四個月的草莓種植大賽去了解一下AI的優勢在哪?

全國勞動模範紀榮喜是江蘇鎮江草莓協會會長,是句容白兔鎮白兔村的「草莓大王」。這些年來,「白雪公主」、「四季」草莓、「紅花」草莓……世界各地的草莓新品種不斷出現在他的大棚中,試驗成功了,他再無償教給周邊的莓農。白兔村的草莓名氣不小,紀榮喜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產品。

紀榮喜:因為我們江蘇也是主產區,草莓的面積有三十幾萬畝。

白兔鎮紀榮喜全國勞模草莓基地

2020年6月,機會來了。紀榮喜收到了一份邀請:與人工智慧比賽種草莓。全球頂尖的4支AI隊和4支傳統農人隊在雲南昆明的種植基地一決高下。7月份,紀榮喜帶著適合高溫的「章姬」草莓苗和60斤油渣,在昆明開啟了120天的種植比拼。

紀榮喜:7月20日就統一移栽任務過去了,8月20日也過去了,我那個地方一直派了個隊員,另外我們手機上都連接有探頭,隨時可以看到大棚裡面情況。

傳統農人隊主要來自草莓主產區 ,除了紀榮喜的這支隊伍,還有遼寧省人大代表馬廷東隊伍、安徽草莓「育苗皇后」沈海燕隊及瀋陽農業大學的博士李雪團隊。與之較量的AI隊陣容也很強大,荷蘭的AiCU隊、雲南的智多莓隊、南京的NJAI.莓隊以及中國農科院的CyberFarmer·HortiGraph隊從1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草莓種植的賽場——昆明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具備標準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的獨立溫室,在賽前,雲南省農科院作為技術支持方,協助AI隊在獨立溫室中布放了各隊探索數位化種植所需的傳感器、監測器等硬體設備,之後各隊設計出自己的數字模型,了解並調節室內溫度、溼度、水肥等重要指標,控制草莓的生長發育。對於AI隊來說,條件稱得上得天獨厚,雲南智多莓隊隊長程飆在內部又將隊員分成了三個小組:AI組、農業專家組和產品組。

程飆:我們有一個AI組,跟著我們的農業專家把葉面積測量出來、看顏色深淺去看氮含量,把這個數據讀出來;農業專家是根據數據專家這邊得出了一些數據,去做配方的調整;另外還有一個產品組,需要把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東西,封裝成一個產品,這樣我們才可以去做商業化推廣。

草莓植株

每個隊的數字模型如何設計、估算靠不靠得住,是AI隊面臨的根本挑戰。智多莓隊的技術,趨近於逆向工程。通過大數據分析,計算出在昆明地區草莓生長的數字模型。

程飆:在地球上的作物,不考慮土壤水肥,它會有一個理論上的最大的生產量。在昆明地區的話,大概我們一株草莓在盛果期,一天大概能產15克草莓,通過自動計算和分析,看草莓長勢是越來越趨近於理想值,還是離這個理想值越來越遠,我怎麼樣去調節,能夠長得越來越好。

紀榮喜去AI隊的棚裡看過。

紀榮喜:種下去一個月也去看過,看他的長勢、長相,剛剛栽下去一個月,他們葉子長的比我們要大,比我們茂盛,也是一種朝氣蓬勃的長勢。特別是荷蘭隊,長得最好。

智多莓隊溫室

草莓第一批果實的產量,往往在種苗期就決定了。智多莓隊的技術,可以讓每次灌溉精確到毫升,甚至上下午的施肥配方都有差異。通過精準控制,第一批果實的產量上,AI隊遙遙領先。到了第二茬果實,傳統農人隊趕了上來。

程飆:第一階段就是9月底之前,產果的話,我們是排在第一,我們有36公斤,一般的傳統農人隊只有5~7公斤,只有紀書記他們隊是上了10公斤。原來以前認為領先兩三倍都行了,但實際上我們最高領先了接近7倍。到第二茬的時候,特別紀書記,他們量起得很快,他們很多經驗上的處理很好。我們因為第一茬的產量太高,後期有點乏力的感覺。

不同於江蘇的氣候條件,在雲南,肥料不能用得太旺,否則掛果就會推遲。通過第一階段的觀察,傳統農人隊發現了問題,通過策略調整,草莓的產量上來了,甜度也更加優秀。

紀榮喜:結第二批果實就看你的管理,怎麼誘導它去花芽分化,這裡面包括溫溼度的管理,包括肥料的使用。它們那個植株跟我比,感覺沒有朝氣了。統計產量如果再延遲一周統計結果,我這邊可能是翻盤的。我們甜度拿了10分滿分。

種植基地航拍照

草莓品質、產量、投入產出比等指標上的全面比拼後,程飆的智多莓隊獲得了AI組的第二名,紀榮喜的隊伍則在傳統農人組中獲得了創新獎。大賽沒有將AI隊和傳統農人隊進行混合排名。紀榮喜把參賽看作是學習的過程。

紀榮喜:自己一個農民,不知道AI、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怎麼應用到我們草莓生產了嘛!怎麼把AI的這些核心東西用到我現在的物聯網基礎上,我很需要這些東西。

AI隊的優勢在於能對水肥、溫度和空氣溼度進行有效控制,促進植株的快速生長和開花掛果,贏在產量。程飆說,這場比拼,更像是一場雙贏的合作:雙方互相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對方的優勢。

程飆:AI技術的確是可以大幅度的把產量和種植效率提升上來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AI投資是遠遠高於傳統農人隊的;第二,傳統農人隊可以獨立地把整個種植過程完成的,AI技術再好,目前它是不能獨立的完成整個種植過程的。

如果能將AI的精準控制與傳統農人的田間管理結合起來,前沿技術才算真正落地;而只有與經驗豐富的種植專家合作,積累足夠多的數據,也才能讓AI不斷學習,形成獨立判斷。這個想法,促使程飆帶著自己的技術到了江蘇句容。

程飆:本質上來說,計算機學習一定是從專家的經驗來的,我們需要把他們的經驗變成數據化的東西。我的數據足夠大以後,AI會形成一個獨立判斷,又會去促進傳統農人對自己的技術改進和升級,這就形成一個正循環。比賽快結束了,我說,我要跟紀書記去交流一下我們現在這個模式。

雙方一拍即合。紀榮喜算了一筆帳,如果是300畝的草莓,只要程飆的技術能為他提升10%的產量,技術投入就可以回本。

程飆:他說提高我們的產量20%~50%,我說,你給我提高10~20%就可以了。原來我們大棚都是人工搖的,現在到了溫度之後,它就會合閘,溫度一高了,它就會自動上去。原來用三塊錢的成本僱一個人在這裡幹一天活,我現在只要用一塊錢,人工我可以去乾電氣化不能搞的,比如植株管理、摘老葉、摘草莓。要是300畝的話,10%能收回來成本。

不出意外,下一個草莓種植季,在江蘇句容白兔鎮,人們將切身體會AI種植技術與傳統農業融合的精妙:溫度升高,草莓大棚自動打開;溫度降低,大棚自動合閘;每一片草莓葉的生長都將被精準控制。

相關焦點

  • 頂尖農人VS人工智慧,誰種的草莓更甜?
    一邊是全球頂尖科研院所的青年科學家,一邊是種植數十年草莓的頂尖農人,到底誰種的草莓更甜?12月16日,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結果出爐,數據顯示,AI組平均草莓產量達到了傳統農人組的3倍,但傳統農人組的草莓口感更甜,平均甜度高出AI組5.24%以上。
  • 頂尖農人和人工智慧昆明「對戰」種草莓
    23日,記者走進比賽現場,感受傳統農法和人工智慧的「對戰」。此次大賽,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17支AI隊伍,超過108人報名。最終,來自荷蘭、江蘇、雲南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4支人工智慧隊伍,和來自遼寧、江蘇、安徽、瀋陽等地草莓種植大縣的4支頂尖農人隊伍進入決賽。他們將開展為期120餘天的種植競賽,就產量、效益、品質,一決高下。
  • 頂尖農人種植草莓完敗人工智慧 長豐將引入AI技術種草莓
    經驗豐富的草莓種植高手與人工智慧PK種草莓,究竟誰種出的草莓品質更好?國內首屆「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於12月16日揭曉結果:從產量、投入產出比和甜度等三項指標的對戰結果來看,AI隊多項指標超越頂尖農人隊。記者了解到,本次參與決戰的4支全國頂尖農人隊伍中就有安徽長豐的豔九天巾幗隊,她們種出的草莓拔得頂尖農人組頭籌。
  • AI種草莓VS頂尖農人,誰會贏?
    7月22日開始,4支AI隊伍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位於雲南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內的智能化溫室,利用尖端數字設備和人工智慧,遠程種植草莓。4支頂尖農人隊伍則親臨比賽現場,依靠種植經驗,與AI隊伍在草莓的品質、產量、投入產出比等指標上展開全面比拼。
  • 種草莓,AI和頂尖農人誰更厲害?比賽揭曉了
    圖說: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AI組冠軍,左二和左三為獲獎代表鄭劍鋒、林森 龍遇春 攝(下同)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
  • 「黑科技」如何種草莓
    在位於富民縣的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裡,4支人工智慧隊伍與4支農人隊伍,開始了為期120餘天的草莓種植比賽。專注於設施農業智慧管控的科學家們雖未親臨現場,但通過人工智慧,他們不斷尋找著草莓種植的最優策略,探索著溫室無人化管控技術,讓人眼界大開。 為什麼要用人工智慧種草莓?
  • 國內首屆草莓AI種植比賽,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7月22日開始,4支AI隊伍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位於雲南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內的智能化溫室,利用尖端數字設備和人工智慧,遠程種植草莓。4支頂尖農人隊伍則親臨比賽現場,依靠種植經驗,與AI隊伍在草莓的品質、產量、投入產出比等指標上展開全面比拼。
  • 國內首屆草莓種植「人機大賽」,人工智慧獲勝!
    據介紹,「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賽事吸引了全球超過17支AI隊伍參加,經過初選之後,共有4支AI隊伍入圍決賽,一同進入決賽的還有大賽主辦方特邀及報名的4支頂尖農人隊伍。
  • 種出來草莓不甜怎麼辦?老農總結出來的經驗,沒準能幫助到你
    草莓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植物,它口感比較好,外表也比較漂亮。在各種各樣的網紅水果評選中,草莓的位置一直名列前茅。在我們的生活中想要吃到一個又甜又大的草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對於種植戶來說,這樣的事情也非常困難。怎麼樣可以讓自己的草莓變得又大又甜,就需要懂得一定的技術。
  • 草莓AI種植競賽:人工智慧比拼頂尖農人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姚兵 陳倩慈)人工智慧與頂尖農人比拼農業種植,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草莓AI種植競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便搭建了這樣一個競賽平臺。歷經120天的激烈競爭,結果日前揭曉:AI隊在多項指標佔優,奪得決賽冠軍。
  • 產量高、效益好,國內首屆草莓AI種植比賽,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7月22日開始,4支AI隊伍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位於雲南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內的智能化溫室,利用尖端數字設備和人工智慧,遠程種植草莓。4支頂尖農人隊伍則親臨比賽現場,依靠種植經驗,與AI隊伍在草莓的品質、產量、投入產出比等指標上展開全面比拼。
  • 從懷疑到驚喜:「草莓大王」紀榮喜用AI給草莓種植插上翅膀
    儘管總產量低於AI隊,但他和其他農人隊種的草莓總體比AI隊要甜,且比賽截止一周後他的實際產量是翻盤的。    通過這場比賽,紀榮喜意識到,比輸贏更重要的是,要儘快把草莓的種植模式從靠經驗、憑感覺來控溫、採光和施肥,儘快切換到結合AI技術精準感應、測量和調控。「用大賽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和口袋」,老農人才能擁抱新天地。
  • 種草莓也能人工智慧?雲南「多多農園」現代農業技術助力品質提升
    烈日晴空下,位於昆明市富民縣幽靜山谷的8個溫室裡「章姬」草莓正在滋滋生長。與普通的草莓種植不同,這8個獨立溫室的草莓是由全球最頂尖的青年農業科學家與國內最會種草莓的頂尖農人來負責種植、管理的。多多農研科研大賽兩排8個獨立溫室據了解,在拼多多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上,由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屯特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的7位青年科學家組成AiCU,昆明市農科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智多莓、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帶隊的NJAI·莓、中國農業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學者混組的CyberFarmer·HortiGraph4支人工智慧方隊和傳統種植的紀榮喜勞模工作隊
  • AI草莓大賽劃出助農新賽道:產量碾壓傳統種植,味道只淡了一點點
    種了半輩子草莓的頂尖農人最終僅僅在甜度上略勝了一群由青年學者組團的新農人,而在成本和產量上則輸掉不少。這一「戰」之後,「科技賦農」這一概念,想必讓參與大賽的傳統農人們印象深刻。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通過分布式AI匹配商品供需,不但能幫農民實現「賣得好」,舉辦AI草莓種植大賽也希望藉助AI技術讓農民「種得好」。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導下,由拼多多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就是探索用人工智慧、算法策略與傳統農業種植結合,創造出更多附加產值的一次嘗試。
  • 人工智慧的浪潮,終於席捲到了草莓
    如今,AI又開始悄悄附身草莓,掀起一陣「智慧農業」之風。   隔著屏幕看你長大     12月16日,「AI草莓」打了個勝仗。   產量平均值高於傳統農人組196.32%,投入產出比平均值高出傳統農人組75.51%。
  • AIvs農民 誰能種出更多草莓?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AI vs 農民,誰能種出更多草莓? | 深度報導記者/郭慧敏「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競賽大棚這是一場關於誰能種出更多優質草莓的比賽。「人機大戰」直到成片的草莓掛在枝頭,人工智慧組(以下稱AI)來自荷蘭的AiCU隊也從未到過雲南,從沒親眼見過自己照料的那片草莓種植基地。這場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導、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吸引了全球超過17支AI隊伍參加。
  • 草莓也是分品種的,想吃甜的草莓就得挑這種
    我們冬天到了,草莓的季節也來了草莓的外觀鮮豔,吃起來酸酸甜甜,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因此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雖然草莓吃起來比較甜,但是其含糖量只有不足10%,是屬於一種低糖的水果,而且草莓的升糖指數也比較低
  • AI種草莓,比最強人類多兩倍:首次農業人機大戰結束了
    在拼多多平臺中,有這樣經歷的農產品數不勝數,不過這家公司並不滿足於讓農民的貨賣得更好,還希望變革生產的源頭——今年 7 月,一場大棚裡的「人機大戰」在雲南拉開了帷幕,參賽的人類和 AI 圍繞如何種好草莓展開了比拼。種草莓的人機大戰,AI 還是更勝一籌。
  • 全國勞模與AI比拼種草莓,是一種什麼體驗?
    同他一起上飛機的,除了鎮江市的幾位草莓種植高手外,還有一大包農家肥和鏟子等農具——這也是紀榮喜為參加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特意準備的「秘方」,並且一下飛機就肩扛到了比賽基地中。「其實就是普通的油渣,在底肥裡添加了這個,種出來的草莓才更香甜。」
  • 用算法「種」出的草莓裡,藏著年輕人與農業的未來
    工程師出身的程飈在兩個多月前,參加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一個高原草莓種植的「人機對戰」比賽,要求在 120 天的時間內,用 AI 算法遠程控制草莓的生長,最終綜合比拼草莓的產量、口感、成本等等。同時,有來自國內草莓大縣的頂尖農人作為對照組。 過程是出人意料的。比賽進行到第六周時,他發現,AI 組的草莓長勢要整體優於傳統組,「大約要領先一周到 1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