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死」「我會死」,孩子愛說「死」,大人該怎麼做

2020-11-14 羽宙兒

有次,我們一家三口過馬路。

孩子緊緊抓住我們倆大人的手向後拉,一邊拉一邊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撞死。」

過了馬路,孩子爸說:「咱們順路去超市拿牛奶。」孩子說:「不要,我怕爸爸媽媽累死!」

聽得我們兩個人哭笑不得。明知道孩子是好心,可聽著他的話,怎麼那麼彆扭呢?

01

朋友菲菲家最近鬧得雞飛狗跳,就是她家四歲的嘟嘟一個「死」字引起來的。

這天,菲菲下班回到家,剛進門,嘟嘟就大哭著跑來「告狀」,說奶奶把他的飛機模型踩壞了。

菲菲說:「奶奶一定不是故意的,你不要怪奶奶。咱們可以一起修,不能修的話,還可以再買。」

嘟嘟撅著嘴倔強地說:「不要,不要修,也不買,我就要原來那個!」

菲菲見嘟嘟開始撒嬌,就裝作難為情地說:「哎呀,那真是太難了,怎麼辦啊?」

只聽嘟嘟說:「我不要奶奶了,把奶奶打死!」

菲菲的婆婆聽後臉色驟變,轉身進了廚房。等菲菲抱著嘟嘟進了廚房,看到婆婆一邊煮飯,一邊「吧嗒吧嗒」掉眼淚。菲菲可慌了神,顧不上讓嘟嘟跟婆婆道歉,直勸婆婆說小孩子不懂事,瞎說的……

老太太說:「我不怪他,他小孩子家家的,不懂,怎麼可能會說那樣的話啊……」

哎喲喂,老太太這話說的,真是讓兒媳「消受」不起來著,不雞飛狗跳才怪呢!(笑哭)

菲菲說,其實就算沒這次事,她也正想找機會好好跟婆婆說「孩子問死亡」的事兒呢。

嘟嘟從三歲多時,多多少少都接觸到一些關於「死」的概念了。嘟嘟經常問大人「死是什麼啊?」「你什麼時候死啊?」「我也會死嗎?」「我明天就死了!」

菲菲的婆婆很忌諱「死」字,聽嘟嘟對「死」問來問去的,那真是渾身不舒服。如果嘟嘟跟她提問跟「死」相關的問題,她會直接打斷孩子的問題,或者呵斥孩子不要說這樣的話。

有一次,嘟嘟玩著玩具,突然說:「哈哈,死了。」奶奶放下手中的東西,扭過頭看著嘟嘟的眼睛,用很神秘又可怕的表情,冷冷地說:「誰想死,你想死?死就是被耷拉著長舌頭的鬼把你抓了去用石頭搗碎,再一口一口吃了……那鬼的舌頭上還滴著血……」

嘟嘟瞪著眼睛驚恐地說:「媽媽讀的書上不是那麼說的。」奶奶說:「書上是騙人的,你媽媽怕你害怕,才不告訴你。」嚇得嘟嘟放下玩具躲到房間旮旯的窗簾後面,好久不敢出來。奶奶說嘟嘟:「你別再瞎想,就不會那樣!」

菲菲跟婆婆說,不要那樣嚇唬小孩子,我聽了都害怕,小孩子得多害怕啊。可婆婆笑著回應:「小孩子一高興就瞎說,我就是嚇唬嚇唬他,他過幾天就忘了。」

可事實上呢,菲菲說那段時間,嘟嘟在睡覺時會害怕,會渾身發抖,起一身硬硬的雞皮疙瘩汗毛豎起,會緊閉著眼睛哭著問菲菲的老公說:「爸爸我會死嗎?我不想死,不想被(鬼)吃……」

02

對很多家長來說,對「死」的話題,小心謹慎的「避諱」,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要麼迴避這個話題,要麼在跟孩子交流這個話題時缺少理性和客觀性(就像菲菲婆婆說得「長舌鬼」把人「搗碎」)。

華東師大就曾有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但也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這個話題終歸是逃不開的。

孩子們在4歲左右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面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在知乎上,有位「匿名用戶」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他說:

我大概4~5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就意識到自己會死。起因是什麼已經想不起來了,但是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不是在開玩笑!

當時媽媽的回答是「人從哪裡的,就到哪裡去」。這句話完全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大人們認為小孩子過幾天就忘了,其實不是。之後的一段時間,一旦夜幕(降臨)或者處於封閉的環境,我就會反覆的想到死亡,嚴重的時候能夠達到全身顫抖、冷汗直流的情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為了「規避死亡」,我小時候偷偷練過「鍊金術」、「氣功」、「光球儀式」、「道家靜功」等等(都是背著大人從網際網路上或者書攤上找的),現在想起來其中有些行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

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在反覆考慮這件事,「人為什麼要死」、「人又為什麼活著」,性格也因此變得內向孤僻,抑鬱……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這絕對不是小孩子「一時興起」、「過幾天就忘了」那麼簡單的事。如果當時爸媽能夠給我一個具體的解釋,就不會有後來我對這件事的無限遐想和恐懼。

現在,如果有孩子問這個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談一談而不是敷衍過去。

類似的答案,還有很多。大人對孩子關於「死」的問題敷衍過去了,沒有讓孩子得到保護,反倒讓他們掉進無限的恐懼裡。他們長大了,能意識到自己性格、情緒的問題所在和根源還好,還能有改善的方向。還有多少人意識不到,只能困在其中,繼續無端的恐懼呢?

03

讀研究生時,我的導師講過他的個人經歷。

老師的孩子,在兩歲多時就跟著導師參加親人朋友們的葬禮。第一次去送導師的一位親族長輩,還不到兩歲的孩子在殯儀館外瘋跑。老師和師母緊追不放,生怕孩子哈哈大笑著跑進肅穆的大廳。

幾個月後,導師的外祖父臨終之際,導師帶孩子去見了老人最後一面。「老人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撫摸孩子的小臉時,他卻盯著心臟監護儀上微弱的信號,三歲的他並不懂這一刻即是永別。」

不久後,孩子再次被帶著返回老家,孩子和大人們一起守在已陷入昏迷的曾祖母身邊,直到二十多分鐘後老人離世。導師說:「追悼會上孩子一直很安靜。」

再一次是老師帶孩子去給病重的貓「安樂」,導師為這個特意向幼兒園請了假接孩子去診所,「一針推完,喵眼中的光漸漸熄滅了,就在裝著喵的紙盒被拿走時,孩子突然甩開我的手叫不對,轉身跑進去找,被醫生給攔住了。」

接著是後來導師帶孩子坐最快的飛機返鄉,進門只見黑色相框裡的導師外婆,「孩子沒哭,只沉默地看著」。

後來是導師的爺爺奶奶。「安放好骨灰盒後,人們開始填土,孩子說想去看看就靠了過去,小心地探頭瞧了瞧。」

有一天,孩子突然問爸爸:「大家都會死嗎?」「每個人都會死。」

孩子頓了很久,又問:「真的有天堂嗎?《天藍色的彼岸》裡說死的人去了天堂。」

「這個我也不知道。有的人說有,有的人說沒有。這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死了的人不再回來了。」

孩子不說話。

「如果你愛他,他也愛你,每次你想他的時候,他就在你心裡。以後,爸爸媽媽也會死,你要記住,我們沒走遠,就在不遠處看著你。我們的身體消失了,但對你的愛沒有走遠。」

孩子撲過去抱住爸爸。

04

導師的做法給我很大啟發。

也許我們沒辦法跟孩子解釋什麼是『死』,因為死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

但我們可以帶著他一起經歷親人們死亡前後的具象,比如衰老、生病、意外、就醫、臨終告別、葬禮等,讓他自己去經歷這件事本身,去感覺去體會人們面對親人死亡時的心情態度,慢慢他會有自己的體會、思考和疑問……

而且,帶孩子經歷這些,著重點並不是『死』,而是我們要和孩子通過看到、感受到這些死亡的具象,一起來探討下活著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死文言,想說愛你不容易》(一)
    《死文言,想說愛你不容易》              ——關於文言文的暢想(一)
  • 愛死你了!我的昨天與今天……
    親愛的你來啦!這裡每天更新時尚美圖+美文,別忘記點讚加關注呀!01愛死你了,我的昨天!愛死你了,我的昨天。假如你面對幹擾,說一聲:你給我的文字都喜歡,我不但不會刪除,而且永久保存,如果他的文字傷害了你,我只能說聲對不起,道句好遺憾。如果那樣喲,我定會感激一個天。既然不能達成一致,我只好轉身,說一句謝謝,我走了。如今的我,祈禱你快樂如意,幸福到永遠。
  • 孩子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時,怎樣回答才能讓孩子安心
    一、為什麼孩子會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網上有個關於兔子買胡蘿蔔的笑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故事是這樣說的:兔子去雜貨店問老闆,店裡有沒有100根胡蘿蔔,老闆回答沒有。第二天和第三天兔子再問有沒有100根胡蘿蔔,老闆回答沒有,第四天,兔子跑去問老闆同樣的問題,老闆回答有,於是兔子說「我要1根胡蘿蔔」。
  •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你該如何回答?
    當孩子一臉懵懂地問我們:「死了,是什麼意思?」「媽媽,你會不會死?」……我們該如何作答,才能讓孩子理解死亡的含義,同時又能放下內心的恐懼和擔憂? 5歲時爺爺去世,家裡來了很多人,忙前忙後。 當孩子問起「媽媽,你會不會死」時,我們可以這樣回答:「每一個人都會死,但是你不要害怕,媽媽會在此之前陪伴你很長很長時間,直到你長大、結婚、生子。我對你的愛,和我們之間美好的回憶,會永遠地留在你心裡,只要你不忘記媽媽,媽媽就會一直活在你的心裡。」
  • 為什麼黃家駒說「沒有音樂我會死」?
    1990年,黃家駒與黃家強接受香港電視的採訪,兄弟兩個談起了音樂,黃家強說:「沒有音樂我會覺得很空虛,音樂對我非常的重要」。黃家駒說:「我想如果沒有音樂我會死的,我真的會死的,我不可能沒有」。為什麼黃家駒會講沒有音樂我會死?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在葬禮上跟爺爺告別的時候,可能是大人們的凝重表情和悲傷嚇著他了,他一臉恐慌,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想看爺爺最後一面,卻又因為害怕而不敢看……之後很多天,航航都不怎麼愛說話,無精打採的樣子。晚上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說害怕,有時候又說會想爺爺,半夜還經常哭著醒來。原以為這個年齡的他還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的反應卻如此強烈。
  • 馬路邊玩水的孩子不要扔,撿回家洗洗,換身衣服,萌死鄰居大人
    導讀:馬路邊玩水的孩子不要扔,撿回家洗洗,換身衣服,萌死鄰居大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馬路邊玩水的孩子不要扔,撿回家洗洗,換身衣服,萌死鄰居大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可是昨天晚上在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來問我:「媽媽,牙牙為什麼會死?」我說:「因為他年齡已經太大了,身體越來越差,醫生也沒有辦法幫他了」。他又問我「牙牙死後去了哪裡?」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 問答 |孩子問我死了你們會怎麼辦,作為父母該如何回應才恰當?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怎麼辦,你和爸爸會不會更快樂些?所以如果你死了,我們就可以擁有幸福了,是嗎?如果媽媽說你死了,我也不活了,爸爸也會去跳樓,或者說爸爸、媽媽、姥姥、姥爺、舅舅那麼愛你,你要是死了,他們怎麼辦等等,這樣的回應是在給孩子增加負擔。
  • 「媽媽,我不想老人死」——和孩子討論死亡、生命和愛
    我說:我也不知道。我的一個朋友也是4歲的兒子對爸爸說:爸爸,你什麼時候死?等你死了,我就可以有你的球鞋了。他的語氣不僅僅是平靜,甚至還帶有一絲期待😂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去談論我們自己的死亡時。當孩子第一次對我們談到人的死亡,我們可能會奇怪,孩子為什麼會有關於「死亡」的想法?
  • 「爸爸,你什麼時候死?」家庭的這個禁忌,早該打破了!
    最後的話《摩登家庭》裡有一集,4歲的Joe問Jay「爸爸,我會死嗎」,Jay卻滿不在意地回答:「不會。過了幾天,孩子撐著雨傘模仿降落傘的樣子,準備從樓梯上跳下去,媽媽Gloria阻止他,他卻說:「爸爸說我會永生的。」爸爸解釋說自己不想破壞孩子的童真,媽媽很嚴肅地說「你這樣是會死得」,聽完這話後Joe一下子就蔫了,說自己想回床上睡覺。
  • 不要讓孩子「死」在終點線前(下)
    倒下的孩子家長們,不要「急功近利」的「害孩子」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可能「死在了終點線前」:這裡指的「死」,更多是「心死」和「人格的缺失」:1、不主動寫作業甚至不寫作業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可能「死」在了「責任心上」;
  • 人性實驗:賭氣你就死定了
    再後來劉邦死了,呂后掌權,很嗨的玩了一把。很快呂后死了,周勃起兵,把江山從老呂家奪回來,歸還給了老劉家。 老劉家重新坐回到龍椅上,非常感謝周勃,就想:要不要做點什麼,感謝周勃同志的無私奉獻呢? 做點什麼好呢? 要不,咱們乾脆弄死周勃?
  • 夢見自己生孩子,孩子死了又活了 夢見自己孩子死了又活過來了是...
    夢見自己生孩子,孩子死了又活了夢見小孩死了,預示著孩子的身體很健康。夢見自己的小孩死了,預示著你近期不但可以結交好運,而且還會發橫財,但是不要期望過高。談婚論嫁的人夢見小孩死了又活了,說明各自反省,遷就對方則可望成婚,否則難成。創業的人夢見小孩死了又活了,代表財物損失不利,宜守舊,不可再投資。準備考試的人夢見小孩死了又活了,意味著兩科不理想,明年再來。打算出門的人夢見小孩死了又活了,建議不要外出,另選時日再出發。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因此,社會上總是有不遠千裡尋根,到死一定要埋在家鄉故土的各種故事。有時候,非常煩躁大人們說的話:等你老了你就懂了。好像仗著倚老賣老的樣子,然而每個人的認知確實都有時間局限性,今日難知明日事,今日不知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是如何想。
  • 話不要說死,人不要做絕!
    話不要說死,人不要做絕,要懂得給別人留面子,給別人臺階下。你不給別人面子,別人也不會給你面子,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好看。做人要大氣,要大度,要懂得包容別人,這樣,你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才能收穫好人緣,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順,越走越寬。
  • 「人都會死嗎?」——你選擇直面回答還是編個童話?
    可是,第二天一早,它還是沒了,在我的央求下,爸爸把小狗埋在了一顆小樹下,但是他一直沒有跟我說,為什麼小狗會死。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甚至覺得爸爸有點冷酷和不近人情,他也一直不知道,一個小孩會對這個問題有多執著。死亡很沉重,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談死亡更沉重。一位很欣賞的心理醫生曾說,關於死亡,不要欺騙孩子。
  • 女教師之死!非身死,是心死 | 大象老師說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能夠看出,自殺絕對是假的。要是真想死,她不會等到一切都已塵埃落定之後再死;要是真想死,她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當面道歉。但她沒死,悲劇就結束了嗎?她沒死,關注這個話題就沒意義了嗎?難道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一定要死了,才能激起人們的同情心嗎?在我看來,她身未死,心已死。哀莫大於心死!為什麼?因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沒有在沉默中爆發,就已在沉默中滅亡!兇手!
  • 「媽媽,人為啥會死」「媽媽,我能不死嗎」:生死問題的解答方式
    「媽媽,我可以不死嗎?」……這會問得很多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做答。沒關係,要相信大部分問題在書中都會找到答案。花山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的《爺爺的種子》繪本可以幫助媽媽解答這個「生死難題」。給孩子傳達生命的哲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是怎麼做的呢?——講故事。那故事中的爺爺又是怎麼做的呢?——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