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人造太陽,追逐無盡能源,首先第一個問題便是什麼是核聚變。
我們為什麼又要花費巨大的心思,和巨額的資金來研究核聚變呢?我們知道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的中心是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它的周圍分布著帶負電的電子,所謂的核聚變反應,就是讓高速運動的原子核互相碰撞彼此聚合。
核聚變
從而生成和原來完全不同的原子核,這種原子核發生變化的反應就是「核反應」,核反應通常要比普通的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高得多,那麼核聚變是怎麼產生能量的呢。
我們以未來的聚變反應堆所使用的原料為例,在未來聚變堆的核反應中,一個氘原子核與一個氚原子核碰撞,形成了一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一個中子。
而反應後的質量比反應前的質量減少了0.4%,減少的質量就轉變成了巨大的能量,這是由質能方程E=mc所得出的結論
那麼核聚變的能量會有多大呢?它是石油的800 萬倍,也就是說,1g 核聚變發電的燃料,幾乎能夠產生8 噸石油燃燒產生的能量,雖然我們天天在報導各種核聚變實驗的最新進展。但實際上,我們平時一直都在享用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這就是太陽能
太陽是一個幾乎全部由氫元素構成的氣體大球,在它的中心位置,發生著持續不斷地核聚變反應,使氫元素互相聚合起來,而正是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熱量,才使得太陽發光發熱。
所以實現核聚變發電就相當於在地球上建一個「人造太陽」,其實除了能量巨大之外,相比於核裂變,核聚變還有很多優勢,這都使得人們從未停止追逐它的腳步。核裂變使用的是鈾燃料,但鈾元素資源是有限的,在未來很有可能面臨枯竭的局面,但核聚變發電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氫和超重氫,這都是氫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儲量幾乎是無限的。
而且這個儲量和石油還不一樣,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哪裡有水哪裡就能獲得原料,核聚變的另一個優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那就是它的安全性。
這怎麼可能呢,氫彈那要比原子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實際情況是,當核聚變反應裝置發生異常時,不會像核裂變那樣向過度反應方向進行,不會引發連鎖反應,反應會被快速抑制。
從原理上看,是不可能形成失控之勢的,另一方面,雖然在核聚變發電中也會產生放射性廢物,但是絕不像核裂變發電那樣,產生需要與人類隔絕幾萬年的高放射性廢物。
那麼要實現核聚變需要又該怎麼做呢?又該滿足哪些條件、獲得哪些原料呢?
第一個原材料便是等離子體,上面我們說了,要產生核聚變,原子核之間就需要有相對高速的碰撞才能實現,但是原子核通常是被電子包圍的,所以要想讓原子核更容易互相碰撞,就要把電子從原子核上剝離,使得原子核處於周圍沒有電子的狀態,也就是說原子核必須是裸露的,而使原子核裸露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物質處於高溫狀態。
從本質上講,溫度就是物質的原子或分子的運動劇烈程度的描述,也就是說物質的溫度越高,其中的原子或分子的活動就越劇烈,物質溫度越低,其中的原子或分子活動得就越緩慢,高溫狀態既會使得原子核的運動速度增加,也會使得電子脫離了原子核的束縛,比如說氣體就是原子或分子在空中高速飛舞的狀態,當氣體的溫度達到幾千攝氏度時,原子或分子間的相互碰撞會更加激烈,碰撞的瞬間,電子會從原子或分子中剝離,這種電子和原子核分離並高速飛舞的狀態就是「等離子態」。
等離子態
對應的物體就是「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是和固體、液體、氣體並列的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只有達到等離子態,原子核才能發生聚變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等離子體的例子很常見,比如火焰的一部分就是等離子體,螢光燈內部的水銀蒸氣,由於放電也變成了等離子體,由等離子體發出的紫外線,碰撞塗在燈管內壁上的螢光物質,這就是螢光燈的發光原理。
還有閃電和極光也是等離子體發出的光,當然了太陽也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說得更遠一些,由於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大部分都是恆星,所以可見宇宙的99%以上的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
在可見的宇宙中,等離子體才是常態,而固體、液體和氣體其實是極少數的
我們就得出了要想獲得核聚變反應的第二個條件,這就是高溫,由於任何原子核都帶正電,原子核相互靠近就會產生靜電斥力,所以為了產生聚變反應,就必須給原子核以足夠的速度來克服這個靜電斥力,而又由於原子核的運動速度與等離子體的溫度是等價的,所以要想產生聚變反應,就必須使等離子體處於高溫狀態,對於核聚變發電來說,它所需要的溫度是1 億攝氏度以上。
當溫度達到1 億攝氏度時,核聚變發電所需要的等離子體中的粒子速度,會達到每秒1000 千米的高速,而常溫空氣中的分子速度僅為每秒300 米左右。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核聚變並不是在特定的溫度下才發生的,它並沒有一個觸發溫度,只是溫度越高,原子核就越是互相接近,也就越容易產生核聚變,其實即使在低於1 億攝氏度時,聚變反應也能發生,只是發生的概率比較低。比如說5000 萬℃時的發生概率只有1 億℃時的1/10,這下我們不禁就有疑問了,太陽的能量之源是聚變,它的中心發生著4 個氫原子核。聚變成1 個氦原子核的聚變反應
正是由於這個反應產生大量的熱能,所以太陽才可以在幾十億年間,始終保持著高溫、發光的狀態。但是太陽的中心部分溫度只有1500 萬℃,這和1 億℃相比,簡直就是低溫,那麼太陽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是因為太陽由於自身的引力而發生了強烈的收縮,中心內部的密度非常高,一立方釐米達到了驚人的160g。所以原子核互相碰撞的機會就非常大,這就是它在低溫下也能夠產生核聚變的原因。
所以在地球上,不論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核聚變發電還是氫彈,人們都不使用最常見的一個質子一個電子的氫,也就是不使用氕,因為要想實現經濟的聚變堆,不能只追求高溫,還需要提高等離子體的密度,而使用氕,所需要的壓力是難以想像的,在地球上是很難人工實現的。現在人類對於溫度倒不存在太大的難度,在核聚變實驗中記錄的等離子體溫度記錄,已經遠遠超過了1 億℃,最高記錄是5.2 億攝氏度,這個記錄是日本的核聚變實驗裝置JT-60,在1996 年創造的。
那麼不使用最常見的氫,我們使用什麼呢?
未來的聚變堆使用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氫和超重氫,這哥倆都是氫的同位素,也就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量的原子,它們的化學性質和普通的氫元素完全一樣,比如氘和氚都能夠組成水分子。原子核通常由多個帶有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但是最簡單的原子核,氕原子核僅由一個質子構成,而氘的原子核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構成。
氕、氘、氚
氚的原子核則由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氚是會發出β射線的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為12.3 年,所以必須嚴格管理。防止其洩漏到周邊環境中去,那麼為什麼必須使用氘和氚,使用碳不行麼,原理上可行。
碳聚變
但實際應用中不可行,這是因為聚變堆使用氘和氚,這樣的組合是最容易產生聚變反應的,如果用其他原子核進行聚變的話,等離子體的溫度就必須提高很多,這在技術上是個難題。
另外像氫這樣比較輕的元素,也要比碳那樣比較重的元素,更容易發生核聚變反應,這是因為全部元素中,靜電斥力最小的,就是原子核內只有1 個質子的氕、氘、氚,而碳的原子核內有6 個質子,由於靜電斥力與各個原子核所帶電量成正比,所以碳原子核之間存在的靜電斥力,是氫原子核之間的36 倍,這就使得核聚變反應非常困難。
在宇宙中,碳原子核之間發生的聚變反應,也只有在年老的恆星,上才會發生,而在靜電斥力最小的氕、氘和氚的組合中,既比較容易產生核聚變反應,又容易獲得的是氘、氚的組合,而氕的聚變反應,人類很難達到太陽中心部分那樣的高壓,所以人類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把它們用作燃料。
總之一句話,氕的聚變反應需要的高壓我們達不到,碳那樣的高溫也很難,所以氘和氚自然就被欽定了,說到氘和氚容易獲得,那麼它們是從哪來的呢,貌似我們生活中沒有見過它們,其實氘也是天然存在的,存量佔氫元素總量的0.015%,人們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可以把重水從水中分離出來,之後再電解重水,就可以得到氘。
由於氘可以從水中獲得,所以說它的儲量是近乎無限的,另一種燃料氚雖然在自然界中的儲量極少,用從水中分離的方法滿足不了需求,但是用鋰就可以在聚變堆內人工生成,原理也很簡單,氘和氚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後,除了產生少量的氦原子核,還會產生副產品中子,中子會從等離子體內部飛出,高速飛出的中子其實就是一種射線,能夠輕易穿透物質,但如果在聚變堆的內壁貼上含有鋰的陶瓷,高速飛來的中子就會在這裡產生另外一個核反應,就會產生氚。
通過儲氫材料來回收這裡產生的氚,就可以用作核聚變發電的燃料了,當然了這只是簡單的描述,實際的應用要複雜一點,由於一個氘與氚發生聚變只能產生一個中子,這個中子又要產生下一個氚,所以就要求儘可能地一個中子都不浪費,但這在實際中是做不到的,所以為了使燃料氚能夠持續產生,核聚變堆的內壁上還要增加一個「中子倍增層」,利用核聚變產生的中子去引發其他的核反應,使中子成倍增加,原理是用中子轟擊鈹原子核,這樣會產生兩個氦原子核。
外加兩個中子,好消息是鋰和鈹在地球上並不罕見,目前來說人們主要從鹽湖中提取鋰,不過由於電子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未來鋰的供應可能也滿足不了需求,解決辦法之一是從海水中提取鋰。在海水中,每一立方米中含有0.2g 的鋰,所以未來如果可以輕鬆地從海水中提取鋰,那麼儲量也是近乎無限的,而這一點十分可行並且經濟的很,因為不論是火力發電、核電,還是未來的聚變堆,都要使用大量的海水作為冷卻水,人們完全可以在這個循環中,將分離鋰的技術結合起來,如果在未來人們實現了核聚變發電。
那麼一塊電腦電池中所含的6g 鋰,再加上1.7g 的氘,就可以產生1 戶人家使用30 年的能量,那麼具體到實際應用中,聚變堆是怎樣實現發電的呢?其實也很簡單,燃料氘和氚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了氦原子核和一個中子,由於磁場的作用,氦原子核會留在等離子體中,而中子會以高速從等離子體中飛出,和容器內壁上的包層碰撞,使包層中產生熱量溫度升高,所以說高溫等離子體加熱了反應堆的內壁是不準確的,應該是中子加熱了內壁,包層的內部有冷卻水管,冷卻水就這樣被加熱,為了使它們不沸騰,可以使用加壓的方式,用這些冷卻水加熱另外系統中的水,產生高溫蒸汽,衝擊汽輪機發電。所以核聚變的發電原理,和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造一個核聚變發電站了,其實從上面說的不難看出,核聚變的原理十分簡單,原料也極易獲得,好
你是需要1 億℃,但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兒。而且氫彈早在1953 年就被蘇聯人搞出來了,為什麼核聚變發個電就這麼難呢?這是因為,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我再把這句話重複一遍,因為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這句話十分重要,但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把這句話的真實內涵搞錯了。
我們一般認為,溫度這麼高,任何容器都要化掉了,甚至是在瞬間檣櫓灰飛煙滅。1 億℃的溫度冒出來,豈不就嚴重悲劇了麼,其實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雖然聚變堆中的溫度達到了1 億℃以上,但其中的等離子體密度,一般情況下只有大氣的10 萬分之一,所以即便是有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等離子體的熱量瞬間轉移到了反應堆的內壁上,也只會使內壁表面熔化損傷,而絕不可能使整個容器灰飛煙滅,所以嚴格地說,溫度高與熱並不一定就是等價的,你可能覺得這難以理解。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了,桑拿房誰都去過,桑拿房的溫度高達七八十度,甚至高達100℃,這樣的環境我們都能忍受,但是給你扔50℃中水中你試試,大部分人是受不了的。這是因為桑拿是高溫蒸汽,雖然水分的運動速度高,每個分子撞擊皮膚的衝擊力也很大,但是分子的密度比水底,碰撞皮膚的分子個數少,結果就是整體進入皮膚的熱量相對少,這就是人可以忍受桑拿高溫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水中就不同了,在50℃的水中,雖然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比較慢,每個分子的撞擊力也比較小,但是液體分子的密度很高,碰撞皮膚的分子數量非常大,結果就是整體進入皮膚的熱量相對多,所以說1 億℃的等離子體,並不是能夠熔化任何物體的驚人的熱源,只要它的密度低,就不會那麼恐怖,但是既然密度低就沒有事兒。
為什麼我們還說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呢,這是因為如果等離子體和聚變堆的內壁接觸,等離子體就會立馬被冷卻,冷卻了還聚變個毛,當然了容器肯定也會受傷,所以用容器盛裝的最大難點在於,不是怎樣保住容器,而是怎樣保住溫度。防止等離子體破滅,第二大的難點才是保護容器的完整,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這句話的重點是1 億℃而不是容器,那麼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讓等離子體飄起來,漂浮在容器中就可以了,所以在核聚變反應發電中,要實現把容器抽成真空,然後放入燃料氣體,再加熱變為等離子體,再想辦法不讓這些高溫的等離子體碰到容器壁,能夠使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想法變成可能的。就是磁場,是磁場讓等離子體懸浮了起來,這種聚變堆就稱作「磁約束」式,我們知道磁場並不是實物,它不能直接被人眼看見,但它是確實存在的,由於在等離子體中的電子和原子核,具有圍繞磁場線螺旋飛行的屬性,所以只要創造一個圓形閉合的磁場。
從原理上說,電子和原子核就會沿著圓形的磁場線邊旋轉邊向前運行,於是人們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把一個個的圓形的電磁體線圈依次環繞起來,就好像把它們挨個綁在一個看不見的大號的麵包圈上。
這樣通電後就可以形成一個圓形的磁場,磁場線穿梭其中,但是這樣的線圈配置是存在問題的,由於這樣形狀的線圈配置,就導致了容器內側的線圈間隔小,而外側的線圈間隔大,所以內側的磁場線就要比外側的磁場線密集。
也就是說,越靠近內側磁場就越強,由於存在磁場線的疏密不同,電子和原子核就獲得了一個把它們推出麵包圈的力,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等離子體會從磁場中洩漏到器壁上,這就是所謂的「逃逸」。
也就是說,用這種方法還不能夠維持等離子體漂浮在磁場中,於是在上世紀50 年代,研究者們就開始考慮怎樣能製造一個磁場線扭曲的籠子,也就是用什麼方法,把麵包圈形狀的磁場線扭曲。這樣一來,閉合的磁場線在某個地方通過麵包圈的外側,而在其他地方又通過了其內側,而圍繞並沿,磁場線飛行的電子、原子核,也就有時在麵包圈的內側,有時又在外側,磁場線的疏密帶來的側向作用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也就不會把它們推出麵包圈,結果就是,電子和原子核在麵包圈內邊旋轉邊沿著磁場線運動,這樣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磁場中了,那麼如何使得磁場線扭曲呢?
怎樣造出這樣一個扭曲的籠子呢,這就是目前核聚變研究的主流——託卡馬克,託卡馬克是在1950 年前後由蘇聯發明的,那麼託卡馬克是怎麼個套路呢,我們都知道,把導線纏繞在鐵芯上,通電就會變成電磁體,只有一根的單匝環狀的通電線圈產生的磁場也與此相同,同樣的使麵包圈形狀的等離子體形成電流,也能形成單匝環裝的通電線圈所產生的磁場效果,把這樣的麵包圈與我們之前說過的,有缺陷的、電磁體環繞的線圈結合起來,磁場線就呈螺旋狀扭曲了。
真正的磁籠也就形成了,等離子體就可以以懸浮的狀態被保持在容器中了,那麼問題來了,怎樣使等離子體形成電流呢
原理上講很簡單,那就是用導線連接懸浮在容器中的,幾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接上電源就可以形成電流。可惜這個方法沒法使用,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導線可以承受幾億度的高溫,託卡馬克使用的是電磁感應技術,在初中的時候想必我們都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把磁鐵插入沒有連接電源的線圈內時
線圈中就會感應出電流來,在託卡馬克裝置中,在麵包圈容器當中的孔裡放上電磁體,專業點叫法稱作中心螺管。
託卡馬克結構
給這個磁體通電,,電流逐漸增大時,就和把磁鐵插入線圈的效果是一樣一樣一樣的。
這樣一來,麵包圈容器中的等離子體中就會感應出電流,當然了這種方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就是僅僅使用中心螺管,還不能夠在等離子體中,產生長時間持續的單向電流,因為要用電磁感應在等離子體中產生這樣持續的電流,就必須給這塊磁體通電,而且電流要一直增大直到無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也是核聚變面臨的巨大難題之一,雖然很難,但至少我們知道了磁約束的實現途徑,而要想實現核聚變發電,另一個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把燃料加熱到1 億℃的,之前我們聊了這麼長時間,仿佛這個1 億℃是輕輕鬆鬆理所當然的,我們的關注點一直都在怎樣不讓這1 億℃跑了。但實際上達到1 億℃,同樣需要人們費盡心思。
我們知道,在物質中有電流流過時就會發熱,這被稱作焦耳熱,我們冬天用的電爐子和電褥子,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造出來的,但是當電流產生熱時,電阻就會變小,產熱隨之也變小,由於等離子體溫度越高,電阻越小,所以用這種方法加熱的話,最高只能達到2000℃,這對於核聚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人們想到了射頻加熱和中性束加熱兩種方法,所謂的射頻加熱就是類似微波爐的加熱方法,在微波爐中,我們用最適合於加熱食品中水分子的頻率的電磁波,也就是用微波來照射食品使其加熱,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最適合於加熱等離子體中的電子,或原子核的高頻電磁波來照射等離子體,當然這樣的裝置要有兩種,一種是加熱電子的裝置,另一種是加熱原子核的裝置,這是因為加熱兩者的最佳電磁波頻率是不同的,另外一種方法中性束加熱,就是把燃料氘做成不帶電的高速粒子流,去撞擊等離子體,也就是利用發射高能量的粒子束的方法,來提高等離子體的溫度,製造中性束的方法,是讓氘暫時變成離子並帶上電,帶電粒子在電場中能比較簡單地被加速,不過氘以離子形式進入反應堆的話,就會受到反應堆中強磁場的作用,從而改變飛行方向,這樣一來,高能的粒子流就不能完全到達等離子體中,起不到充分加熱的效果,所以當氘離子被充分加速之後,還要讓它們穿過中性氣體,獲得電子還原成電中性的原子,之後再射入到等離子體中,這就是中性束加熱的原理,除了以上的三種方法,我們還有第四種方法。
這就是核聚變反應加熱,,等離子體被充分加熱之後,就開始發生聚變反應,此時產生的熱也可以加熱等離子體,前面我們就說過了,氘原子和氚原子進行核聚變反應,產生高速飛行的氦原子核和中子,中子不受磁場的約束,所以可以從等離子體中飛出,而氦原子核帶電,所以受磁場的約束,仍然停留在等離子體中,這種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和周圍原子核、電子發生碰撞,就會使得等離子體的溫度上升,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雖然大約80%會被中子帶走,但還有剩下的20%歸屬氦原子核,留在等離子體中。所以當溫度更高時,只用聚變反應產生的熱,就足以維持等離子體的溫度了,無需外部再加熱,這就好比用打火機點燃報紙一樣,點燃之後我們就不用再加熱了,燃燒放出的熱就足以使紙片繼續燃燒,實現這種狀態的條件被稱作「點火條件」。
當然在託卡馬克裝置中,即使滿足了等離子體的點火條件,某種程度上還是需要射頻加熱、中性束加熱裝置繼續工作,這是為了使等離子體持續流動的緣故,可以說從以上我們說了這麼長時間來看,核聚變的原理並不難,理論上都可以行得通,但核聚變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核聚變的轉化效率,磁約束、射頻加熱、中性束加熱等都需要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的獲取相比於聚變產生的能量十分不經濟。
另外現在進行的聚變實驗的反應穩定時間都太短了,很容易發生等離子體破滅,難以應用到實際中,再者核聚變裝置還要具有很強的抗中子輻照能力,抗等離子體輻照能力等,雖然我們一開始就說了,相比於容器問題,防止等離子體破滅是頭等大事,但這並不代表容器就可以糊弄了,它同樣十分重要,也同樣讓人感到棘手,由於每個氘氚聚變,都會產生一個14MeV 能量的中子,這些高能中子能輕易擊碎第一壁材料中的金屬鍵,產生大量缺陷,引起輻照腫脹、脆化、蠕變等問題。
使得材料完全沒法使用,商業聚變堆役期中,第一壁中子劑量預計超過100dpa,而裂變堆的劑量在1dpa 量級,因此現有的裂變堆材料,很難直接拿到聚變堆中使用,這裡面dpa 是指原子平均離位,原子平均離位是材料輻照損傷的單位,定義是在給定注量下,每個原子平均的離位次數,它是一個衡量材料輻照損傷程度的一種方法,它表示晶格上的原子被粒子轟擊,離開原始位置的次數與晶格上的原子數量之比,比如10dpa 表示材料中每個原子,被平均離開原始位置10 次,另一方面磁約束的邊界也並不是理想的,第一壁依然要承受高通量的氘、氚、氦等離子體衝擊,這些等離子體轟入材料內部後會在表面聚集,引起表面起泡、脫落,這一方面會破壞材料的表面完整性,另一方面脫落下來的碎片進入等離子體,也會造成等離子體破滅。
別忘了聚變會發射出中子,而在中子轟擊下,許多元素都會發生核反應,嬗變成其他核素,有些核素是不穩定的,會進一步衰變持續放出輻射,這樣一來聚變反應無輻射汙染產物的優勢就沒有了,所以用作第一壁的材料都是低活化材料,也就是嬗變後依然穩定不衰變的元素,一開始人們打算用金屬鉬作為第一壁材料。後來發現嬗變產物有輻射太難處理,現在都在逐步換成金屬鎢,它嬗變產物是穩定的錸和鋨,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聚變裝置還要耐高溫、耐熱衝擊,商業聚變堆第一壁的工作的溫度在1000℃以上,等離子體破滅的一瞬間更是能達到2000-3000℃,鋼材、銅材這樣的低熔點材料直接就pass 了。
另外第一壁的任務是把熱能導出去,熔點高但導熱性不行的陶瓷材料基本上也被斃掉了,目前比較有希望的候選材料金屬鎢,熔點為3400℃,但鎢還存在塑性較差的缺點,在離子體破滅的熱衝擊下,熱應力往往會使得材料表面開裂,所有這些難點都讓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世界人民從來都是不信邪的,特別是中國人民更是不信邪的,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實現了1000 秒的反應穩定時間,國際上的ITER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也在自我奮鬥
國際熱核實驗堆除了更長的反應時間,人們也在追逐更經濟聚變的實現,至少要讓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是用於加熱燃料所投入的能量10 倍以上,我們才真的可以說見到了核聚變發電的曙光。
核聚變這麼難,我們還費這個勁幹嘛?難道現在的電力不夠用嗎?
其實說夠也夠了,說不夠也不夠,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一個永不滿足的物種,只有放眼未來,才能更好地經營現在,在科學的歷程上,太多當時看似毫無卵用的東西,現在都成為了世界的基石。對於核聚變發電來說也一樣,現在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裂變發電如果在全球普及,人類也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核裂變還有太多的不如意之處,而核聚變則要比它優越很多,人們不是一直擔心核電站的安全嗎?特別是車諾比和福島等核事故,更是在人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陰影面積
也許你認為聚變堆的安全性會更差更可怕,但事實是如果使用聚變反應堆的話,安全性要比裂變堆高很多,裂變堆利用的是鈾235 等原子核發生的,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熱進行發電,核裂變也可以產生和核聚變幾乎同數量級的巨大熱能,發生裂變反應時,鈾235 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小原子核,同時放出2-3 個中子,這些中子被附近的其他鈾235 原子核吸收後,會誘發其進行核裂變反應,以此類推,一個核裂變反應產生的中子又誘發新的核裂變反應,這樣核裂變就連鎖發生,這就是裂變堆的原理。
把作為燃料的鈾,放進金屬制的筒中製成的棒狀物就是燃料棒
燃料棒
在裂變堆中,這種燃料棒有很多捆,所以必須要控制裂變堆中的核裂變反應,適度地鏈式發生,以使它們不至於失控。方法就是通過向燃料棒之間插入能吸收中子的控制棒,來防止過量的鈾235 吸收中子,使得鏈式反應適度發生,但是聚變堆就不用這麼麻煩了,聚變堆並不發生像鈾235 那樣的鏈式裂變反應,相反它需要源源不斷地供給燃料,以便不停地發生核聚變,而一旦停止供給,聚變反應就會立馬停止。而且任何時候反應堆內的燃料總量也只有1g 左右,這些燃料的實際燃燒量也只有5%不到,大部分燃料都沒發生反應,就被排出了反應堆,所以對聚變堆的控制是相對容易的。
再者假設由於某種原因,使得等離子體的溫度劇烈上升,反應堆內壁瞬間變得非常熱,一部分表面層蒸發,使得雜質混進了等離子體內,這樣,雜質的原子會發光,把能量以光的形式輻射出去,結果就是等離子體急速冷卻破滅,反應停止。
所以綜上所述,核聚變反應發生異常時,等離子體自發冷卻,從原理上看是不會失控的,除了安全性,相比於現在的核電站,核聚變更能算得上是未來的清潔能源,在現今的核電站中,燃料鈾235 發生核裂變反應,產生各種各樣的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中含有各種半衰期的物質
一般情況下,核電站使用過的核燃料都要經過再處理,從中提取能夠重新作為反應堆燃料的鈾和鈽,再處理後殘留下來的廢物和玻璃混合後,固化成高放射性廢物玻璃固化體,這種廢物的放射能特別高,製作完成時,表面的放射線照射人體20 秒就可以致死,而放射能的衰減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所以它們就被埋在了300 米深的地下,在今後幾萬年的歲月中與人類隔絕。
除此之外
還有核電站的工作服,由於受到照射而帶有放射性的反應堆中的零部件等等,這些都是含有放射性的低放射性物質,它們通常被埋在較淺的地下與人類隔絕,但是相比之下,核聚變則要「乾淨」得多。
雖然在聚變堆中也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廢物,比如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碰撞反應堆的內壁,內壁的結構物質也要受輻射而變為放射性物質,但這其中並沒有產生半衰期非常長的放射性物質,也就是沒有像核裂變發電那樣,產生很多的高放射性廢物,而且雖然中子撞擊反應堆內壁,使部分材料受到輻射,但幾乎所有的放射性物質,都集中在反應堆的內壁中,只有在反應堆報廢,或者定期更換時,才需要把反應堆內壁等原材料,作為低放射性物質進行處理,只是受輻射的反應堆內壁被等離子體損傷,部分破碎或粉化,對此需要嚴格管理,以防飛散,其實對於聚變反應堆來說,產生什麼級別的放射性物質,產生的量又有多大,都與反應堆內壁的物質構成有關。利用金屬鎢,它嬗變產物是穩定的錸和鋨,另外還有低活化的碳化矽複合材料等,這都是理想的候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