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一個人造太陽

2020-12-20 三叉貓

建造人造太陽,追逐無盡能源,首先第一個問題便是什麼是核聚變。

我們為什麼又要花費巨大的心思,和巨額的資金來研究核聚變呢?我們知道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的中心是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它的周圍分布著帶負電的電子,所謂的核聚變反應,就是讓高速運動的原子核互相碰撞彼此聚合。

核聚變

從而生成和原來完全不同的原子核,這種原子核發生變化的反應就是「核反應」,核反應通常要比普通的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高得多,那麼核聚變是怎麼產生能量的呢。

我們以未來的聚變反應堆所使用的原料為例,在未來聚變堆的核反應中,一個氘原子核與一個氚原子核碰撞,形成了一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一個中子。

而反應後的質量比反應前的質量減少了0.4%,減少的質量就轉變成了巨大的能量,這是由質能方程E=mc所得出的結論

那麼核聚變的能量會有多大呢?它是石油的800 萬倍,也就是說,1g 核聚變發電的燃料,幾乎能夠產生8 噸石油燃燒產生的能量,雖然我們天天在報導各種核聚變實驗的最新進展。但實際上,我們平時一直都在享用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這就是太陽能

太陽是一個幾乎全部由氫元素構成的氣體大球,在它的中心位置,發生著持續不斷地核聚變反應,使氫元素互相聚合起來,而正是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熱量,才使得太陽發光發熱。

所以實現核聚變發電就相當於在地球上建一個「人造太陽」,其實除了能量巨大之外,相比於核裂變,核聚變還有很多優勢,這都使得人們從未停止追逐它的腳步。核裂變使用的是鈾燃料,但鈾元素資源是有限的,在未來很有可能面臨枯竭的局面,但核聚變發電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氫和超重氫,這都是氫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儲量幾乎是無限的。

而且這個儲量和石油還不一樣,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哪裡有水哪裡就能獲得原料,核聚變的另一個優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那就是它的安全性。

這怎麼可能呢,氫彈那要比原子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實際情況是,當核聚變反應裝置發生異常時,不會像核裂變那樣向過度反應方向進行,不會引發連鎖反應,反應會被快速抑制。

從原理上看,是不可能形成失控之勢的,另一方面,雖然在核聚變發電中也會產生放射性廢物,但是絕不像核裂變發電那樣,產生需要與人類隔絕幾萬年的高放射性廢物。

那麼要實現核聚變需要又該怎麼做呢?又該滿足哪些條件、獲得哪些原料呢?

第一個原材料便是等離子體,上面我們說了,要產生核聚變,原子核之間就需要有相對高速的碰撞才能實現,但是原子核通常是被電子包圍的,所以要想讓原子核更容易互相碰撞,就要把電子從原子核上剝離,使得原子核處於周圍沒有電子的狀態,也就是說原子核必須是裸露的,而使原子核裸露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物質處於高溫狀態。

從本質上講,溫度就是物質的原子或分子的運動劇烈程度的描述,也就是說物質的溫度越高,其中的原子或分子的活動就越劇烈,物質溫度越低,其中的原子或分子活動得就越緩慢,高溫狀態既會使得原子核的運動速度增加,也會使得電子脫離了原子核的束縛,比如說氣體就是原子或分子在空中高速飛舞的狀態,當氣體的溫度達到幾千攝氏度時,原子或分子間的相互碰撞會更加激烈,碰撞的瞬間,電子會從原子或分子中剝離,這種電子和原子核分離並高速飛舞的狀態就是「等離子態」。

等離子態

對應的物體就是「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是和固體、液體、氣體並列的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只有達到等離子態,原子核才能發生聚變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等離子體的例子很常見,比如火焰的一部分就是等離子體,螢光燈內部的水銀蒸氣,由於放電也變成了等離子體,由等離子體發出的紫外線,碰撞塗在燈管內壁上的螢光物質,這就是螢光燈的發光原理。

還有閃電和極光也是等離子體發出的光,當然了太陽也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說得更遠一些,由於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大部分都是恆星,所以可見宇宙的99%以上的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

在可見的宇宙中,等離子體才是常態,而固體、液體和氣體其實是極少數的

我們就得出了要想獲得核聚變反應的第二個條件,這就是高溫,由於任何原子核都帶正電,原子核相互靠近就會產生靜電斥力,所以為了產生聚變反應,就必須給原子核以足夠的速度來克服這個靜電斥力,而又由於原子核的運動速度與等離子體的溫度是等價的,所以要想產生聚變反應,就必須使等離子體處於高溫狀態,對於核聚變發電來說,它所需要的溫度是1 億攝氏度以上。

當溫度達到1 億攝氏度時,核聚變發電所需要的等離子體中的粒子速度,會達到每秒1000 千米的高速,而常溫空氣中的分子速度僅為每秒300 米左右。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核聚變並不是在特定的溫度下才發生的,它並沒有一個觸發溫度,只是溫度越高,原子核就越是互相接近,也就越容易產生核聚變,其實即使在低於1 億攝氏度時,聚變反應也能發生,只是發生的概率比較低。比如說5000 萬℃時的發生概率只有1 億℃時的1/10,這下我們不禁就有疑問了,太陽的能量之源是聚變,它的中心發生著4 個氫原子核。聚變成1 個氦原子核的聚變反應

正是由於這個反應產生大量的熱能,所以太陽才可以在幾十億年間,始終保持著高溫、發光的狀態。但是太陽的中心部分溫度只有1500 萬℃,這和1 億℃相比,簡直就是低溫,那麼太陽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是因為太陽由於自身的引力而發生了強烈的收縮,中心內部的密度非常高,一立方釐米達到了驚人的160g。所以原子核互相碰撞的機會就非常大,這就是它在低溫下也能夠產生核聚變的原因。

所以在地球上,不論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核聚變發電還是氫彈,人們都不使用最常見的一個質子一個電子的氫,也就是不使用氕,因為要想實現經濟的聚變堆,不能只追求高溫,還需要提高等離子體的密度,而使用氕,所需要的壓力是難以想像的,在地球上是很難人工實現的。現在人類對於溫度倒不存在太大的難度,在核聚變實驗中記錄的等離子體溫度記錄,已經遠遠超過了1 億℃,最高記錄是5.2 億攝氏度,這個記錄是日本的核聚變實驗裝置JT-60,在1996 年創造的。

那麼不使用最常見的氫,我們使用什麼呢?

未來的聚變堆使用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氫和超重氫,這哥倆都是氫的同位素,也就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量的原子,它們的化學性質和普通的氫元素完全一樣,比如氘和氚都能夠組成水分子。原子核通常由多個帶有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但是最簡單的原子核,氕原子核僅由一個質子構成,而氘的原子核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構成。

氕、氘、氚

氚的原子核則由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氚是會發出β射線的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為12.3 年,所以必須嚴格管理。防止其洩漏到周邊環境中去,那麼為什麼必須使用氘和氚,使用碳不行麼,原理上可行。

碳聚變

但實際應用中不可行,這是因為聚變堆使用氘和氚,這樣的組合是最容易產生聚變反應的,如果用其他原子核進行聚變的話,等離子體的溫度就必須提高很多,這在技術上是個難題。

另外像氫這樣比較輕的元素,也要比碳那樣比較重的元素,更容易發生核聚變反應,這是因為全部元素中,靜電斥力最小的,就是原子核內只有1 個質子的氕、氘、氚,而碳的原子核內有6 個質子,由於靜電斥力與各個原子核所帶電量成正比,所以碳原子核之間存在的靜電斥力,是氫原子核之間的36 倍,這就使得核聚變反應非常困難。

在宇宙中,碳原子核之間發生的聚變反應,也只有在年老的恆星,上才會發生,而在靜電斥力最小的氕、氘和氚的組合中,既比較容易產生核聚變反應,又容易獲得的是氘、氚的組合,而氕的聚變反應,人類很難達到太陽中心部分那樣的高壓,所以人類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把它們用作燃料。

總之一句話,氕的聚變反應需要的高壓我們達不到,碳那樣的高溫也很難,所以氘和氚自然就被欽定了,說到氘和氚容易獲得,那麼它們是從哪來的呢,貌似我們生活中沒有見過它們,其實氘也是天然存在的,存量佔氫元素總量的0.015%,人們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可以把重水從水中分離出來,之後再電解重水,就可以得到氘。

由於氘可以從水中獲得,所以說它的儲量是近乎無限的,另一種燃料氚雖然在自然界中的儲量極少,用從水中分離的方法滿足不了需求,但是用鋰就可以在聚變堆內人工生成,原理也很簡單,氘和氚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後,除了產生少量的氦原子核,還會產生副產品中子,中子會從等離子體內部飛出,高速飛出的中子其實就是一種射線,能夠輕易穿透物質,但如果在聚變堆的內壁貼上含有鋰的陶瓷,高速飛來的中子就會在這裡產生另外一個核反應,就會產生氚。

通過儲氫材料來回收這裡產生的氚,就可以用作核聚變發電的燃料了,當然了這只是簡單的描述,實際的應用要複雜一點,由於一個氘與氚發生聚變只能產生一個中子,這個中子又要產生下一個氚,所以就要求儘可能地一個中子都不浪費,但這在實際中是做不到的,所以為了使燃料氚能夠持續產生,核聚變堆的內壁上還要增加一個「中子倍增層」,利用核聚變產生的中子去引發其他的核反應,使中子成倍增加,原理是用中子轟擊鈹原子核,這樣會產生兩個氦原子核。

外加兩個中子,好消息是鋰和鈹在地球上並不罕見,目前來說人們主要從鹽湖中提取鋰,不過由於電子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未來鋰的供應可能也滿足不了需求,解決辦法之一是從海水中提取鋰。在海水中,每一立方米中含有0.2g 的鋰,所以未來如果可以輕鬆地從海水中提取鋰,那麼儲量也是近乎無限的,而這一點十分可行並且經濟的很,因為不論是火力發電、核電,還是未來的聚變堆,都要使用大量的海水作為冷卻水,人們完全可以在這個循環中,將分離鋰的技術結合起來,如果在未來人們實現了核聚變發電。

那麼一塊電腦電池中所含的6g 鋰,再加上1.7g 的氘,就可以產生1 戶人家使用30 年的能量,那麼具體到實際應用中,聚變堆是怎樣實現發電的呢?其實也很簡單,燃料氘和氚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了氦原子核和一個中子,由於磁場的作用,氦原子核會留在等離子體中,而中子會以高速從等離子體中飛出,和容器內壁上的包層碰撞,使包層中產生熱量溫度升高,所以說高溫等離子體加熱了反應堆的內壁是不準確的,應該是中子加熱了內壁,包層的內部有冷卻水管,冷卻水就這樣被加熱,為了使它們不沸騰,可以使用加壓的方式,用這些冷卻水加熱另外系統中的水,產生高溫蒸汽,衝擊汽輪機發電。所以核聚變的發電原理,和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造一個核聚變發電站了,其實從上面說的不難看出,核聚變的原理十分簡單,原料也極易獲得,好

你是需要1 億℃,但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兒。而且氫彈早在1953 年就被蘇聯人搞出來了,為什麼核聚變發個電就這麼難呢?這是因為,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我再把這句話重複一遍,因為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這句話十分重要,但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把這句話的真實內涵搞錯了。

我們一般認為,溫度這麼高,任何容器都要化掉了,甚至是在瞬間檣櫓灰飛煙滅。1 億℃的溫度冒出來,豈不就嚴重悲劇了麼,其實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雖然聚變堆中的溫度達到了1 億℃以上,但其中的等離子體密度,一般情況下只有大氣的10 萬分之一,所以即便是有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等離子體的熱量瞬間轉移到了反應堆的內壁上,也只會使內壁表面熔化損傷,而絕不可能使整個容器灰飛煙滅,所以嚴格地說,溫度高與熱並不一定就是等價的,你可能覺得這難以理解。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了,桑拿房誰都去過,桑拿房的溫度高達七八十度,甚至高達100℃,這樣的環境我們都能忍受,但是給你扔50℃中水中你試試,大部分人是受不了的。這是因為桑拿是高溫蒸汽,雖然水分的運動速度高,每個分子撞擊皮膚的衝擊力也很大,但是分子的密度比水底,碰撞皮膚的分子個數少,結果就是整體進入皮膚的熱量相對少,這就是人可以忍受桑拿高溫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水中就不同了,在50℃的水中,雖然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比較慢,每個分子的撞擊力也比較小,但是液體分子的密度很高,碰撞皮膚的分子數量非常大,結果就是整體進入皮膚的熱量相對多,所以說1 億℃的等離子體,並不是能夠熔化任何物體的驚人的熱源,只要它的密度低,就不會那麼恐怖,但是既然密度低就沒有事兒。

為什麼我們還說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呢,這是因為如果等離子體和聚變堆的內壁接觸,等離子體就會立馬被冷卻,冷卻了還聚變個毛,當然了容器肯定也會受傷,所以用容器盛裝的最大難點在於,不是怎樣保住容器,而是怎樣保住溫度。防止等離子體破滅,第二大的難點才是保護容器的完整,地球上不存在能夠盛放1 億℃以上的等離子體的容器,這句話的重點是1 億℃而不是容器,那麼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讓等離子體飄起來,漂浮在容器中就可以了,所以在核聚變反應發電中,要實現把容器抽成真空,然後放入燃料氣體,再加熱變為等離子體,再想辦法不讓這些高溫的等離子體碰到容器壁,能夠使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想法變成可能的。就是磁場,是磁場讓等離子體懸浮了起來,這種聚變堆就稱作「磁約束」式,我們知道磁場並不是實物,它不能直接被人眼看見,但它是確實存在的,由於在等離子體中的電子和原子核,具有圍繞磁場線螺旋飛行的屬性,所以只要創造一個圓形閉合的磁場。

從原理上說,電子和原子核就會沿著圓形的磁場線邊旋轉邊向前運行,於是人們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把一個個的圓形的電磁體線圈依次環繞起來,就好像把它們挨個綁在一個看不見的大號的麵包圈上。

這樣通電後就可以形成一個圓形的磁場,磁場線穿梭其中,但是這樣的線圈配置是存在問題的,由於這樣形狀的線圈配置,就導致了容器內側的線圈間隔小,而外側的線圈間隔大,所以內側的磁場線就要比外側的磁場線密集。

也就是說,越靠近內側磁場就越強,由於存在磁場線的疏密不同,電子和原子核就獲得了一個把它們推出麵包圈的力,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等離子體會從磁場中洩漏到器壁上,這就是所謂的「逃逸」。

也就是說,用這種方法還不能夠維持等離子體漂浮在磁場中,於是在上世紀50 年代,研究者們就開始考慮怎樣能製造一個磁場線扭曲的籠子,也就是用什麼方法,把麵包圈形狀的磁場線扭曲。這樣一來,閉合的磁場線在某個地方通過麵包圈的外側,而在其他地方又通過了其內側,而圍繞並沿,磁場線飛行的電子、原子核,也就有時在麵包圈的內側,有時又在外側,磁場線的疏密帶來的側向作用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也就不會把它們推出麵包圈,結果就是,電子和原子核在麵包圈內邊旋轉邊沿著磁場線運動,這樣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磁場中了,那麼如何使得磁場線扭曲呢?

怎樣造出這樣一個扭曲的籠子呢,這就是目前核聚變研究的主流——託卡馬克,託卡馬克是在1950 年前後由蘇聯發明的,那麼託卡馬克是怎麼個套路呢,我們都知道,把導線纏繞在鐵芯上,通電就會變成電磁體,只有一根的單匝環狀的通電線圈產生的磁場也與此相同,同樣的使麵包圈形狀的等離子體形成電流,也能形成單匝環裝的通電線圈所產生的磁場效果,把這樣的麵包圈與我們之前說過的,有缺陷的、電磁體環繞的線圈結合起來,磁場線就呈螺旋狀扭曲了。

真正的磁籠也就形成了,等離子體就可以以懸浮的狀態被保持在容器中了,那麼問題來了,怎樣使等離子體形成電流呢

原理上講很簡單,那就是用導線連接懸浮在容器中的,幾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接上電源就可以形成電流。可惜這個方法沒法使用,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導線可以承受幾億度的高溫,託卡馬克使用的是電磁感應技術,在初中的時候想必我們都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把磁鐵插入沒有連接電源的線圈內時

線圈中就會感應出電流來,在託卡馬克裝置中,在麵包圈容器當中的孔裡放上電磁體,專業點叫法稱作中心螺管。

託卡馬克結構

給這個磁體通電,,電流逐漸增大時,就和把磁鐵插入線圈的效果是一樣一樣一樣的。

這樣一來,麵包圈容器中的等離子體中就會感應出電流,當然了這種方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就是僅僅使用中心螺管,還不能夠在等離子體中,產生長時間持續的單向電流,因為要用電磁感應在等離子體中產生這樣持續的電流,就必須給這塊磁體通電,而且電流要一直增大直到無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也是核聚變面臨的巨大難題之一,雖然很難,但至少我們知道了磁約束的實現途徑,而要想實現核聚變發電,另一個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把燃料加熱到1 億℃的,之前我們聊了這麼長時間,仿佛這個1 億℃是輕輕鬆鬆理所當然的,我們的關注點一直都在怎樣不讓這1 億℃跑了。但實際上達到1 億℃,同樣需要人們費盡心思。

我們知道,在物質中有電流流過時就會發熱,這被稱作焦耳熱,我們冬天用的電爐子和電褥子,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造出來的,但是當電流產生熱時,電阻就會變小,產熱隨之也變小,由於等離子體溫度越高,電阻越小,所以用這種方法加熱的話,最高只能達到2000℃,這對於核聚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人們想到了射頻加熱和中性束加熱兩種方法,所謂的射頻加熱就是類似微波爐的加熱方法,在微波爐中,我們用最適合於加熱食品中水分子的頻率的電磁波,也就是用微波來照射食品使其加熱,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最適合於加熱等離子體中的電子,或原子核的高頻電磁波來照射等離子體,當然這樣的裝置要有兩種,一種是加熱電子的裝置,另一種是加熱原子核的裝置,這是因為加熱兩者的最佳電磁波頻率是不同的,另外一種方法中性束加熱,就是把燃料氘做成不帶電的高速粒子流,去撞擊等離子體,也就是利用發射高能量的粒子束的方法,來提高等離子體的溫度,製造中性束的方法,是讓氘暫時變成離子並帶上電,帶電粒子在電場中能比較簡單地被加速,不過氘以離子形式進入反應堆的話,就會受到反應堆中強磁場的作用,從而改變飛行方向,這樣一來,高能的粒子流就不能完全到達等離子體中,起不到充分加熱的效果,所以當氘離子被充分加速之後,還要讓它們穿過中性氣體,獲得電子還原成電中性的原子,之後再射入到等離子體中,這就是中性束加熱的原理,除了以上的三種方法,我們還有第四種方法。

這就是核聚變反應加熱,,等離子體被充分加熱之後,就開始發生聚變反應,此時產生的熱也可以加熱等離子體,前面我們就說過了,氘原子和氚原子進行核聚變反應,產生高速飛行的氦原子核和中子,中子不受磁場的約束,所以可以從等離子體中飛出,而氦原子核帶電,所以受磁場的約束,仍然停留在等離子體中,這種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和周圍原子核、電子發生碰撞,就會使得等離子體的溫度上升,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雖然大約80%會被中子帶走,但還有剩下的20%歸屬氦原子核,留在等離子體中。所以當溫度更高時,只用聚變反應產生的熱,就足以維持等離子體的溫度了,無需外部再加熱,這就好比用打火機點燃報紙一樣,點燃之後我們就不用再加熱了,燃燒放出的熱就足以使紙片繼續燃燒,實現這種狀態的條件被稱作「點火條件」。

當然在託卡馬克裝置中,即使滿足了等離子體的點火條件,某種程度上還是需要射頻加熱、中性束加熱裝置繼續工作,這是為了使等離子體持續流動的緣故,可以說從以上我們說了這麼長時間來看,核聚變的原理並不難,理論上都可以行得通,但核聚變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核聚變的轉化效率,磁約束、射頻加熱、中性束加熱等都需要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的獲取相比於聚變產生的能量十分不經濟。

另外現在進行的聚變實驗的反應穩定時間都太短了,很容易發生等離子體破滅,難以應用到實際中,再者核聚變裝置還要具有很強的抗中子輻照能力,抗等離子體輻照能力等,雖然我們一開始就說了,相比於容器問題,防止等離子體破滅是頭等大事,但這並不代表容器就可以糊弄了,它同樣十分重要,也同樣讓人感到棘手,由於每個氘氚聚變,都會產生一個14MeV 能量的中子,這些高能中子能輕易擊碎第一壁材料中的金屬鍵,產生大量缺陷,引起輻照腫脹、脆化、蠕變等問題。

使得材料完全沒法使用,商業聚變堆役期中,第一壁中子劑量預計超過100dpa,而裂變堆的劑量在1dpa 量級,因此現有的裂變堆材料,很難直接拿到聚變堆中使用,這裡面dpa 是指原子平均離位,原子平均離位是材料輻照損傷的單位,定義是在給定注量下,每個原子平均的離位次數,它是一個衡量材料輻照損傷程度的一種方法,它表示晶格上的原子被粒子轟擊,離開原始位置的次數與晶格上的原子數量之比,比如10dpa 表示材料中每個原子,被平均離開原始位置10 次,另一方面磁約束的邊界也並不是理想的,第一壁依然要承受高通量的氘、氚、氦等離子體衝擊,這些等離子體轟入材料內部後會在表面聚集,引起表面起泡、脫落,這一方面會破壞材料的表面完整性,另一方面脫落下來的碎片進入等離子體,也會造成等離子體破滅。

別忘了聚變會發射出中子,而在中子轟擊下,許多元素都會發生核反應,嬗變成其他核素,有些核素是不穩定的,會進一步衰變持續放出輻射,這樣一來聚變反應無輻射汙染產物的優勢就沒有了,所以用作第一壁的材料都是低活化材料,也就是嬗變後依然穩定不衰變的元素,一開始人們打算用金屬鉬作為第一壁材料。後來發現嬗變產物有輻射太難處理,現在都在逐步換成金屬鎢,它嬗變產物是穩定的錸和鋨,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聚變裝置還要耐高溫、耐熱衝擊,商業聚變堆第一壁的工作的溫度在1000℃以上,等離子體破滅的一瞬間更是能達到2000-3000℃,鋼材、銅材這樣的低熔點材料直接就pass 了。

另外第一壁的任務是把熱能導出去,熔點高但導熱性不行的陶瓷材料基本上也被斃掉了,目前比較有希望的候選材料金屬鎢,熔點為3400℃,但鎢還存在塑性較差的缺點,在離子體破滅的熱衝擊下,熱應力往往會使得材料表面開裂,所有這些難點都讓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世界人民從來都是不信邪的,特別是中國人民更是不信邪的,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實現了1000 秒的反應穩定時間,國際上的ITER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也在自我奮鬥

國際熱核實驗堆除了更長的反應時間,人們也在追逐更經濟聚變的實現,至少要讓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是用於加熱燃料所投入的能量10 倍以上,我們才真的可以說見到了核聚變發電的曙光。

核聚變這麼難,我們還費這個勁幹嘛?難道現在的電力不夠用嗎?

其實說夠也夠了,說不夠也不夠,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一個永不滿足的物種,只有放眼未來,才能更好地經營現在,在科學的歷程上,太多當時看似毫無卵用的東西,現在都成為了世界的基石。對於核聚變發電來說也一樣,現在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裂變發電如果在全球普及,人類也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核裂變還有太多的不如意之處,而核聚變則要比它優越很多,人們不是一直擔心核電站的安全嗎?特別是車諾比和福島等核事故,更是在人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陰影面積

也許你認為聚變堆的安全性會更差更可怕,但事實是如果使用聚變反應堆的話,安全性要比裂變堆高很多,裂變堆利用的是鈾235 等原子核發生的,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熱進行發電,核裂變也可以產生和核聚變幾乎同數量級的巨大熱能,發生裂變反應時,鈾235 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小原子核,同時放出2-3 個中子,這些中子被附近的其他鈾235 原子核吸收後,會誘發其進行核裂變反應,以此類推,一個核裂變反應產生的中子又誘發新的核裂變反應,這樣核裂變就連鎖發生,這就是裂變堆的原理。

把作為燃料的鈾,放進金屬制的筒中製成的棒狀物就是燃料棒

燃料棒

在裂變堆中,這種燃料棒有很多捆,所以必須要控制裂變堆中的核裂變反應,適度地鏈式發生,以使它們不至於失控。方法就是通過向燃料棒之間插入能吸收中子的控制棒,來防止過量的鈾235 吸收中子,使得鏈式反應適度發生,但是聚變堆就不用這麼麻煩了,聚變堆並不發生像鈾235 那樣的鏈式裂變反應,相反它需要源源不斷地供給燃料,以便不停地發生核聚變,而一旦停止供給,聚變反應就會立馬停止。而且任何時候反應堆內的燃料總量也只有1g 左右,這些燃料的實際燃燒量也只有5%不到,大部分燃料都沒發生反應,就被排出了反應堆,所以對聚變堆的控制是相對容易的。

再者假設由於某種原因,使得等離子體的溫度劇烈上升,反應堆內壁瞬間變得非常熱,一部分表面層蒸發,使得雜質混進了等離子體內,這樣,雜質的原子會發光,把能量以光的形式輻射出去,結果就是等離子體急速冷卻破滅,反應停止。

所以綜上所述,核聚變反應發生異常時,等離子體自發冷卻,從原理上看是不會失控的,除了安全性,相比於現在的核電站,核聚變更能算得上是未來的清潔能源,在現今的核電站中,燃料鈾235 發生核裂變反應,產生各種各樣的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中含有各種半衰期的物質

一般情況下,核電站使用過的核燃料都要經過再處理,從中提取能夠重新作為反應堆燃料的鈾和鈽,再處理後殘留下來的廢物和玻璃混合後,固化成高放射性廢物玻璃固化體,這種廢物的放射能特別高,製作完成時,表面的放射線照射人體20 秒就可以致死,而放射能的衰減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所以它們就被埋在了300 米深的地下,在今後幾萬年的歲月中與人類隔絕。

除此之外

還有核電站的工作服,由於受到照射而帶有放射性的反應堆中的零部件等等,這些都是含有放射性的低放射性物質,它們通常被埋在較淺的地下與人類隔絕,但是相比之下,核聚變則要「乾淨」得多。

雖然在聚變堆中也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廢物,比如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碰撞反應堆的內壁,內壁的結構物質也要受輻射而變為放射性物質,但這其中並沒有產生半衰期非常長的放射性物質,也就是沒有像核裂變發電那樣,產生很多的高放射性廢物,而且雖然中子撞擊反應堆內壁,使部分材料受到輻射,但幾乎所有的放射性物質,都集中在反應堆的內壁中,只有在反應堆報廢,或者定期更換時,才需要把反應堆內壁等原材料,作為低放射性物質進行處理,只是受輻射的反應堆內壁被等離子體損傷,部分破碎或粉化,對此需要嚴格管理,以防飛散,其實對於聚變反應堆來說,產生什麼級別的放射性物質,產生的量又有多大,都與反應堆內壁的物質構成有關。利用金屬鎢,它嬗變產物是穩定的錸和鋨,另外還有低活化的碳化矽複合材料等,這都是理想的候選材料。

相關焦點

  • 迷你世界:玩家自製人造太陽,附帶教程,建議收藏!
    相信大家都知道迷你世界是一款3D類沙盒遊戲,這遊戲是通過玩家破壞與創造方塊來打造屬於自己的方塊世界,玩法和我的世界差不多,不知道大家有沒試過在夜晚被野人攻擊的經歷,小帝是十分討厭迷你世界的黑夜,因為一到夜晚野怪的數量就會變得很多,這時候必須睡覺等待白天的到來,但是如果周圍沒有床的話這個夜晚將會十分煎熬,還有網友表示他們出門基本都會把床帶上以防萬一,最近有一名迷你世界玩家自製出人工太陽,附帶教程,建議收藏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發明一個「人造太陽」,究竟意味著什麼?
    太陽無時不刻地發生著氫聚變為氦的核聚變反應,讓我們感受到了光和熱。 我國大陸核電廠分布情況(截至2020年4月27日,國家核安全局[2]) 受控核聚變——「人造太陽」 相對於可控核裂變,實現可控核聚變要複雜和困難得多
  • 太陽和月亮是外星人造的?中國人造太陽裝置放電成功意味著什麼!
    近日,我國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造成功並完成了首次的發電,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在驚訝中國人的高科技的同時也是深深的產生了濃厚的疑問。既然人類能夠在短短幾千年的時間就製造出類似的人造太陽,那麼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是否會有其他的高等生命體製造過真正的太陽,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太陽和月亮都有可能是被外星人所構造的。雖然這個假設十分的不合理,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畢竟人類的文明歷史才多少年,都能夠製造模擬太陽了,這還了得,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都對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產生的懷疑的態度。
  • 探訪「人造太陽」 體驗「翻譯神器」
    探訪「人造太陽」 體驗「翻譯神器」  ——本報記者合肥採風,領略創新之都的魅力  ▲科學島上一個高11米、直徑4米、重達400噸的龐然大物赫然矗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EAST)。  均為長沙晚報記者  黃清輝 攝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
    在現代科學最前沿的領域,有一個「永遠的『50年後』」的梗。12月4日,離「奮鬥者」號深潛器下馬裡亞納海溝「捉鱉」沒過多久,大多數人的目光還盯著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中國的「人造太陽」就不聲不響又取得了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所謂放電,就是成功產生等離子體。
  • 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和核能的區別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展開首次發電試驗。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
  • 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並且在前段時間,中國還有一項能源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就是人造太陽,它模擬太陽內部核聚變的原理,能夠用最少的燃料,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如果技術成功,勢必成為造福全人類的一項技術,不過我們並不滿足於人造太陽,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揭秘中國「人造太陽」內部!過去曾被拒之門外,如今卻成一枝獨秀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
  • 中國環流器一號:能束縛「人造太陽」的初代「韁繩」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1緣起為「人造太陽」前輩後生向肖壩集結1966年,嚴東海從四川大學無線電系畢業,被分配到585所,當時他還沒聽說過「人造太陽」。帶著鋪蓋卷從成都到樂山,來到一個周圍全是農田的營地,大門掛著一個木頭牌子:西南化工機械研究所。這裡很神秘,武警站崗,外人不得隨意出入,挖有十多個防空洞,入職第一件事就是熟記保密手冊,每年底還要定期銷毀一些文件資料。然而,生活卻很接地氣:吃水井裡打,宿舍就是在實驗室放兩張單人床。「還好行李不多,就一個木頭箱子。」嚴東海回憶。
  • 新技術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攝氏度高溫
    預計ITER將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昨日,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科學家,在成都實驗用一種新型天線將某種微波導流到「人造太陽」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中,探索讓溫度已達5500萬℃的「人造太陽」達到更高溫度。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這項新技術在高約束模式下開展實驗,未來將應用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 中國電力新聞網
    能源丨「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來源: 時間:2020-09-16 09:48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
  •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 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
    獨家探秘→  2020年12月4日,一個應該載入世界核聚變史冊的日子。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
  • 「人造太陽」的誕生,會讓我們擁有無限能源?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上是有著很多的資源,但是有一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些就少一些,一直使用下去的話,未來肯定會消耗光的,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等都是屬於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要找到一些新能源來代替它們,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到中國手握話語權了,「人造太陽」
  • 中國曾被西方拒之門外的「人造太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有何意義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由於「人造太陽」的意義非常重大,因此,我國在這一領域中一直在不斷地鑽研,近日,我國的「人造太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 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到底是什麼?
    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人造太陽」裝置首次對科幻、科普作家開放。據介紹,這個裝置的最大意義在於提供核聚變研究平臺,助力開發人類的終極能源。為什麼這麼說?一起聽聽科普作家的介紹。由於受控核聚變裝置的基本物理原理與太陽內部核反應的機理相仿,所以這種裝置被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聽說過「受控核聚變發電,永遠的50年後」的魔咒。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洲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
    在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兒歌叫種太陽,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巨大的科技野心:人造太陽。其實人造太陽只是一個通俗的講述方式,具體就是指人工進行穩定核聚變的技術,通過和太陽同樣的反應方式釋放出巨大能量,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 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新突破,未來人類可以操控核聚變嗎?
    引言:人類羨慕太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源,但又無法靠近它進行開採。但是科學家們弄清楚了太陽的燃燒原理,並且在地球上研發出了「人造太陽」,我國在這方面也有所成就。據了解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