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了幾場雨,空氣裡滿是雨後的清新泥土味。
可是為啥,一聞到這種味道,我就總感覺自己的屁股在隱隱作痛?這是腫麼了?
查閱萬千資料才明白——啊!原來我們的嗅覺也是有記憶的!
就像記憶裡的春天是那個季節特有的野菜味兒;夏天則是荷葉雞的香氣;秋天是桂花糕的清甜;冬天是烤紅薯濃鬱的、散著熱氣的甜蜜味道(等等,為什麼都是吃的)。
總之,嗅覺總是會和我們記憶裡的某個時間或者事件勾連起來,讓你一聞到某種味道就能想起某段時光,或者是在某時發生的某件事。
的確,嗅覺是無所不在的。在人類的五感之中,嗅覺記憶是最古老、最精細、最恆久的。
人們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接受海量的信息,來認識世界並獲取謀生手段。相比之下,嗅覺的生理學作用並不被人重視。
自然界中能夠引起嗅覺的有氣味物質可達兩萬餘種,而人類能夠明確辨別的氣味約2000~4000種。各種不同嗅覺的感受可能是由樟腦味、麝香味、花草味、乙醚味、薄荷味、辛辣味和腐腥味等至少7種基本氣味組合而形成的。
實驗發現,每一個嗅細胞只對一種或兩種特殊的氣味起反應,而且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細胞也只對某種特殊的氣味發生反應。
嗅覺系統也同其它感覺系統類似,不同性質的氣味刺激有其專用的感覺位點和傳輸線路,非基本氣味則由於它們在不同線路上引起不同數量的神經衝動的組合,會在中樞引起特有的主觀嗅覺感受。
人的嗅器接受氣味刺激後所獲得的信息是如何傳到腦並為腦感知的呢?
通過研究大腦結構,研究人員發現嗅覺信息是通過與其它感官不同的路徑輸入大腦的。
首先第一個重要的結構是嗅細胞,為雙極神經元,它是嗅覺感受器,分散於嗅黏膜內,它的嗅毛伸向嗅黏膜表面,接受氣味分子的刺激。
嗅細胞的另一端發出嗅神經纖維,若干條神經纖維集中在一起形成嗅絲,這些嗅絲向上穿過鼻腔頂的很多小篩孔,終止於嗅球,嗅球位於顱腔內腦底面靠近於鼻腔頂處。
嗅球內的神經細胞再發出纖維組成嗅束,嗅束連於大腦中部深處,嗅束的纖維經過腦內多次神經元的接替,最後將氣味信息傳導所謂的嗅皮質,嗅皮質位於大腦中部的深處,在此完成嗅覺的主觀識別。
嗅皮質是大腦的嗅覺中心,與它聯繫密切的還有另外兩個區域,即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和杏仁核(amygdala),這兩個區域對記憶形成以及取回過程中涉及的情感因素,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來自嗅覺神經球的信息通過神經衝動傳導到邊緣系統,氣味刺激與記憶材料有非常緊密的連結,氣味的刺激可以提高邊緣系統的興奮程度,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也就是說,我們在意識到自己所聞的氣味是什麼之前,大腦就已經在處理有關這種味道的含義和記憶了。
美國的科學家針對小鼠進行了一個實驗,則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回憶很多都是和氣味連接在一起的。
實驗結果顯示,當小鼠在睡著接觸氣味時,大腦中的神經元接通了記憶存儲體,將睡眠時聞到的味道輸送並儲存到了大腦中的特定區域。
醒來後,這種氣味帶來的記憶依然非常有效。證實了小鼠確實記住了睡眠時的氣味,也就是說,氣味在記憶的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
日本東北大學一位研究氣味影響的教授也認為:氣味和記憶其實都和人類大腦有著很深的關聯。
氣味傳輸到大腦名為「第一嗅覺區」的部位時,能夠刺激與之相鄰的掌管記憶的「內嗅皮質」,因此大腦會自動調出以往的記憶。
與視覺相比較,嗅覺所喚起的記憶多為年少時期,並且具有「不能用語言表達」的特徵。
簡單來說,由視覺喚起的記憶大多可以敘述出具體內容,而嗅覺記憶則只能回憶起當時的感受。因此人們多會感覺「很懷念」,卻很難說出具體是什麼氣味。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嗅覺成功營銷的事例也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走過星巴克店,濃鬱的咖啡香氣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走進去,甚至出門的時候還帶著一身烘焙咖啡的味道,仿佛神經都被按摩過。
星巴克正是通過環境和氣味綁定消費者的嗅覺記憶,讓消費者無形中依戀這樣的嗅覺幸福感。
而電影院時刻充斥著爆米花的濃香,美容館和水療館瀰漫著清雅的香薰精油味,湘菜館總有一股香辣的食物味等,都會在無形中讓目標消費者內心產生獨特的共鳴。
所以說,嗅覺是和記憶有關係的,而且是雙向的。就像你聞到某個牌子的香水味,可能會想起曾經用過這款香水的前女友(嗯,如果你有過的話)。
正如亞洲美學大師蔣勳教授所說,人的嗅覺是有記憶的,很多時候氣味與記憶事件之間的關係並不需要個體有意識地感知到,而是在不經意間起作用。
小時候在一次下雨後,不小心摔進水坑,弄得渾身是泥,被爸媽好一頓教育,屁股差點兒開花,這可能就是我一聞到雨後泥土味,就覺得屁股痛的原因吧。
你呢?你有沒有過那種聞到某個味道就想起某件糗事的經歷?說出來大家一起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