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物萬年不腐,偷盜現象愈演愈烈

2020-12-19 奮發筆跡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549字,閱讀約4分鐘

文章分類|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564,閱讀約4分鐘

木乃伊是古埃及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為了讓死者的靈魂永存,古埃及人將法老的遺骸製成木乃伊,埋葬在金字塔內的墓穴中。與簡單的墓穴相比,木乃伊顯然可以長期保存屍體,而不會變成一堆白骨。

古埃及人認為法老被製成木乃伊後,他的靈魂仍能在陰間統治國家,從而阻止他的臣民作亂。否則,他死後,難逃法老的審判和懲罰。

製作木乃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起初只有法老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後來這項技術越來越成熟,推廣到有功大臣和法老喜歡的獅子,貓,狗等動物身上。這與中國古代用於埋葬的人畜有幾分相似。

在中國夏商周時期的墓葬中,經常埋葬奴隸和動物。有的是在陰間陪伴墓主人,有的是繼續服侍墓主人。興盛朝代墓葬年代越久遠,殉葬品越多。春秋戰國時期,陶俑開始流行,而不是實物。秦始皇兵馬俑充分體現了這種氛圍。

古埃及人製作了至少數萬隻動物的木乃伊。根據考古發現,牛排,鴨,鵝等食物也會被製成木乃伊埋葬在墳墓中,這與今天的紙祭品頗為相似。

不僅是古埃及人,遠在南美洲的印加人也製造了木乃伊。他們甚至比古埃及人更早製作木乃伊。不過,印加人並沒有用布把木乃伊裹得嚴嚴實實。他們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把人和動物做成天然木乃伊。

中國著名的樓蘭女屍也是一具自然形成的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年歷史。對研究西域古代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由此可見,只要環境適宜,形成木乃伊並不是很難。

從科學角度看,乾燥缺氧對遺體保存有很大幫助。氧氣和微生物是導致屍體腐爛的罪魁禍首。如果把這兩樣東西隔離起來,屍體就能保持很長時間的完整。體內水分蒸發乾淨後,自然會變成木乃伊般的木乃伊。

事實證明,除了乾燥的沙漠,極寒對屍體的保存也非常有利。在秘魯雪山之巔,發現了1000多年前的兒童木乃伊。更令人震驚的是,遠古動物木乃伊經常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被挖掘出來。

在西伯利亞的雅庫特地區,在洞穴中挖出了1萬年前的動物幼崽木乃伊,保存相當完好。經鑑定,它應該是一頭類似獅子的食肉動物,可能是由於洞穴塌陷或母親去世,無法覓食,眼睛還沒睜開就死在冰冷的洞穴裡。

到目前為止,西伯利亞已經出土了野牛,犀牛,山貓,馬等動物的木乃伊。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現代動物,或者說它們是現代動物的祖先。通過它們,人類可以研究動物的進化軌跡。它們體內的寄生蟲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價值。

畢竟,大自然木乃伊的價值似乎集中在科學研究上,與普通人無關。但西伯利亞也有一種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它給一些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那就是猛獁象。

猛獁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陸生生物之一,生活在一萬多年的冰河時代。由於毛皮特別厚,猛獁象非常耐寒,活躍在西伯利亞。因此,他們的屍體往往被埋在永久凍土或冰層中,萬年不腐,形成巨大的木乃伊。

猛獁象木乃伊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象牙。由於時間不夠長,這些象牙尚未形成化石,仍可加工。而且猛獁象牙顏色鮮豔,多為棕藍色,藝術觀賞性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猛獁象早已滅絕,自然不能列入保護動物。因此,猛獁象牙的搶奪行為無法直接受到法律保護,導致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了盜取象牙,猛獁象的血肉遭到破壞,這對科學研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這是另一種盜墓,盜掘的是生物進化的墳墓。盜墓者只看重金玉,青銅器,字畫等珍寶,對陶器,木器則隨意破壞。殊不知,有時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具,卻能折射出古代生活的蛛絲馬跡,或驗證古代文獻的可靠性。它們才是真正的寶藏。

不過,挖掘動物木乃伊也是有風險的。西伯利亞已經出現了這樣的例子。木乃伊中的古老病菌復活後,感染導致2000多頭馴鹿死亡,十幾個人患病。這是電影中類似情節的基礎。看來,在挖掘動物木乃伊時,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這裡是《奮發筆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一種天然形成的木乃伊,曾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陸地生物,萬年不腐
    古埃及人至少製作過上萬個動物木乃伊,據考古發現,像牛排、鴨鵝等食物,也會被製成木乃伊埋進墳墓,與當今的紙紮祭品倒是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不光是古埃及人,在遙遠的南美洲,印加人也會製作木乃伊,他們甚至比古埃及人更早。不過,印加人不會用布把木乃伊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們利用自然的力量,把人和動物製成天然的木乃伊。
  • 地球最大的生物不是藍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體積極限到底是多大?
    筆者:三體-小遙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生物的體積往往受到周圍條件的影響,一方面,它們需要保全自身的安全,所以只能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另一方面,生物們無法突破地心引力的限制,骨骼和身體始終承受著壓力,所以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體積。
  • 若地球上70%的區域是陸地,地球會是什麼模樣?
    引言:眾所周知,地球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的比例大約是7:3,溫熱的海洋為生命的誕生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如果,地球沒有那麼幸運,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比例是3:7,情況會發生什麼變化?在「星際友人」的幫助下,再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地球發展越來越好,星球環境也越來越舒適,越來越適應生命生存。如今,地球海陸比例約是7:3,這一比例可以說是黃金比例,地球上的生物都能安居樂業。不過,假設一下,如果地球海陸比例互換,即陸地佔70%,而海洋僅佔30%,情況是否會發生改變?生物還能在星球上幸福生活嗎?
  • 東非大裂谷:世界陸地上最大斷裂帶,被稱為「地球上最長的傷疤」
    地球傷疤「東非大裂谷」由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塑造了地球表面那些巨大的褶皺山脈、高原、裂谷、島嶼、海溝、海嶺等地理事物。一般來說板塊的生長邊界多位於大洋的洋底,在陸地上很難看到大規模的板塊張裂現象,六大板塊之間的生長邊界幾乎沒有在陸地穿過,不過由於六大板塊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可以分割成許多更小的板塊,所以在六大板塊的內部也會出現小板塊之間的碰撞和張裂,從而形成裂谷。
  • 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面積相互交換,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面積相互交換,會變成什麼樣子?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這是由於它的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蓋,地球上超過70%的面積是海水,陸地僅佔了地球面積的30%,而人類和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身體構造的不同,這些生物並不能像海洋生物一樣可以在海底遨遊。
  • 地球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中,陸地滅絕與海洋滅絕是不同步的
    根據來自南非和澳大利亞的化石床,在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地球上生命的大循環之一——似乎在陸地和海洋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生。二疊紀晚期的脊椎動物化石表明,生態系統的變化在陸地上開始的時間比在海洋裡要早幾十萬年,最終導致多達70%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滅亡。
  • 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產者?
    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產者?誰也不會想到地球上最大的生產者,是生活在海洋裡的原綠球藻。儘管它們的個體非常小,但它們的數量卻十分龐大,而且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速度快得驚人。特別是它們有利用弱光的本領,原綠球藻分布在從海面到200米深度的海水中,並且在全球海洋的北緯40°到南緯40°之間的海洋中都是優勢種。如果全球變暖,原綠球藻的分布範圍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 地球上還活著的最大生物是什麼?你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 地理小常識:地球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廣的巖石類型
    那地球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廣的巖石類型是誰呢?沒錯,就是沉積巖。沉積巖約佔地球表面巖石的75﹪,而在我國更達 77 . 3 % ;其中最多的是頁巖,其次為砂巖和石灰巖。那沉積巖是怎麼形成的呢?它需要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
  • 死海: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有「世界的肚臍」之稱
    由以色列和約旦共同擁有的死海,是世界上陸地最低的地方。它的湖面低於海平面400米以下。死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大水域,平均含鹽量高於海水的六倍,所以生物在這裡無法生存。死海沒有出口,流入死海的水只有蒸發在炎熱乾旱的空氣中,只剩下些礦物質。
  • 陸地最大的是大象,海洋最大的是鯨魚,那天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在地球生命的進化中,體型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再不斷縮小的過程。當然,決定動物體型大小的,和地球氣候是否溫暖,氧氣含量是否提高,食物是否豐富有關。第四紀冰川結束至今,地球生命進化的方向都是向著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唯獨人類有些特殊,由於食物的豐富,人類的身高是向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的。那麼在現在的地球上,海陸空最大的「動物王者」又是誰呢?
  •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積比地球所有陸地還大,但其危機已逐漸到來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積比地球所有陸地還大,但其危機已逐漸到來說到地球上的海洋,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四個海洋,七大洲,但儘管後者的數量似乎很多,誰知道事實上,地球的表面積大於陸地面積。說到大海,沒有比太平洋更好的地方了。
  • 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生物大滅絕?
    海洋無脊椎動物再遭重創,三葉蟲、腕足類、頭足類和造礁生物中很大一部分種類滅絕。無頜魚類消亡,盾皮魚滅絕,「魚類時代」終結。泥盆紀的霸主:鄧氏魚在陸地上,這次大滅絕沒有阻擋植物和節肢動物的活躍進化。由於海洋環境的極度不適宜,四足動物乘勢登陸,原始兩棲動物出現,脊椎動物開始搶佔陸地。原因:這次大滅絕應歸咎於當時長期的不穩定氣候,冷熱變換迅速。
  • 地球最大動物是藍鯨還是恐龍?巨型恐龍如何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個謎
    說起地球上的巨型動物,一般人都會想起恐龍和鯨魚,這兩者都是地球上存在過的龐然大物,鯨魚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的海洋中,其中以藍鯨的個頭最大,它不但是最大的鯨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更是最大的哺乳動物。
  • 若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比例對調,會有何影響?
    而我們所處的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但實際上,在佔據整個地球1.62億平方千米的陸地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這就導致了人口和資源分布極為不平均,那麼假如陸地和海洋對調一下,變成「七分陸地、三分海洋」的話,情況會有好轉嗎?
  • 如果海平面上升70米,地球上還會有多少陸地在水面上?
    這個上升幅度絕對是驚人的,會對地球的生態和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的影響,而海平面之所以會上升這麼多,主要還是南極冰川帶來的。我們都知道,南極是人類最後發現的一個大陸,它是一個冰的世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沒有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南極的面積非常廣闊,達到了1390平方千米,相當於1.5倍的中國這麼大。而且它的海拔有2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個大陸。
  • 如果地球的陸地與海互換,會發生什麼現象?答案令人恐懼
    地球在宇宙中是一個特殊的星球。按照目前人類對生命的定義,我們還沒有在其他星球上發現生命的痕跡。即使以目前人類的航天科技水平,還無法做到漫遊整個宇宙。但是就整個太陽系來說,我們對太陽系得各個星球已經十分地了解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 陸地有大象,海裡有鯨魚,為什麼天上很少有比人體型更大的生物?
    在恐龍時期,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大型的飛行動物——翼龍,但為什麼現在天上沒有大型的鳥類呢?能量原因單從體型上看,最大的飛行動物體型小於最大的陸地動物。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飛行動物在飛行時所需要的能量,是陸地行走動物的3-15倍。
  • 如果地球陸地擴大1倍,人類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大家都知道目前地球上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地球很大但是真正供人們居住的陸地卻只佔了30%。那麼,海洋所佔的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倍還多,這個比例科學不呢?近400年間,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上天入地」,造出了飛機大炮,甚至製造出了宇宙飛船,用於深度探索宇宙的奧秘。
  • 地球上最大生物居然是蘑菇?藍鯨、巨杉統統往後排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說:恐龍。生活在1億年前的阿根廷龍,是體型最大的恐龍,它身高達到12米,相當於四層樓的高度;體長達到42米,在已知所有恐龍裡,只有易碎雙腔龍比它長,還有些巨型恐龍也許能和阿根廷龍一樣長,甚至有些恐龍還比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