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也不過那農家小院!

2020-12-19 教你這樣養花

繁華落盡終是平平淡淡,生活的美不在於絢彩,而是在於那份悠然自得,最美也不過是記憶中的那些農家小院。

農家小院

總是會想起小時候奶奶家小院裡的那棵樹

院子背後的遠山

裡面的雞雞鴨鴨爭搶著食物

還有那耀眼的陽光

這可能就是大家骨子裡對小院嚮往的根源吧

農家小院

那片藍天

那塊農田

那可以隨意翻滾的草地

那肆意生長的植物

這些都構成未來我們想要的院子的最重要的元素

因為這是我們的本源

農家小院

小院四季變換著

我們也一天天在長大

直到我們獨當一面

小院裡的人也一天天在變老

甚至一一離去

我們對那一方農家小院的嚮往變的更加渴望

所以即使無法回去那間農家小院

我們也可以在現在的生活中建造那小院

如果無法建在生活中

也請建在心中

永遠不要忘記那生你養你的小院

和院裡的人

春告鳥,夏鳴蟬,秋落葉,冬吹雪。

這是我嚮往的花草小院,也是我嚮往的生活!

喜歡本篇也發給朋友們看看

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南京有個農家小院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原生態美食相當渴慕,生活在繁華都市裡便更加嚮往田園風光的悠然舒適,難怪在豐富路13號的農家小院如此有名氣,不少粉絲都是名流政要和商界精英,當然也不乏普通老百姓,他們不無例外地愛上那股子返璞歸真的綠色小院氣息
  • [庭院課堂】第一課:農家小院創意設計
    今天與大家一起分享農家小院創意設計。 農家小院原本是為了給農民補充飲食,後來演變的更加出奇出新。即使在鄉下,19世紀晚期牧歌風格的農家小院也被認為是都市的發明——對執著的城市風光的反映,城市居民對色彩和花香比對食物的出產更為關切。
  • 在青浦「最美農家書屋」邂逅鄉村生活的詩意
    早就聽說林家村倪馬205號有個「薄荷香文苑」,已被大家公認為是「最美農家書屋」。小小的農家書屋,美在哪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此,解放日報·上觀記者專門來這裡探訪這個置身于田壟間的農家書屋。 書屋盡顯農家生活的野趣 「薄荷香文苑」面向稻田,一扇籬笆門將書屋與附近的民居區分開來。推開門,一個種滿花草的小院落展現在眼前。青石板鋪就的小徑兩旁,芋頭與荷花雜處,花盆中有銅錢草、臘梅、多肉植物,辨不出名字的就更多了。牆角櫻花綻放,時不時飄來一陣清香。
  • 農家小院適合種什麼樣的花草?
    農家小院適合種什麼花草?1、紫竹梅:紫竹梅也叫紫鴨蹠草、紫錦草,深紫色的葉片搭配粉色的花朵,看起來端莊優雅,常常被人誤稱為"紫羅蘭"。紫竹梅管理粗放,可耐乾旱,但不耐寒,對土壤不挑剔,莖葉茂密,莖節處常長有氣根,屬於可扦插植物。
  • 農家小院種植什麼花卉比較好?這五種好打理花期又長!
    待我老去時,尋一處小院,種滿鮮花,和蝴蝶蜜蜂為伴……這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也是很多人想要的生活。其實開滿鮮花的小院打理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花草種的多了自然就要辛苦一些。那麼哪些花草適合在農家小院種植,又不用怎麼費心思的去打理?
  • 農家小院裡的青少年活動中心 76歲愛心爺爺當「校外輔導員」
    農家小院裡的青少年活動中心 76歲愛心爺爺當「校外輔導員」 來源:現代快報編輯:張愛紅2017-01-27 07:36分享 摘要:村落深處,沿著河邊小道走到盡頭,
  • 清明節快到了,農家小院裡都可以種些啥瓜果蔬菜?
    4月4號就是清明節了,不光2020年的清明節前後可以種植瓜果蔬菜,哪一年我們北方都是在清明前後種植,至於農家小院裡可以種植的瓜果蔬菜有哪些,那可真是不少了,黃瓜、菜豆、扁豆、葫蘆、西瓜、甜瓜等等都可以,我提到的這幾種,就是我們家喜歡吃又經常種植的。
  • 農村圍牆大門是農家小院的臉面,尺寸多少最佳?你家怎樣設計的?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單門獨院的美麗農家小院,周圍都用磚塊建築起來的圍牆,變成美麗鄉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然農家有了寬闊的農家小院,有了漂亮的圍牆,必須要有一個得體美麗適用的圍牆大門了,是農家小院的一張漂亮的臉面。~~農家圍牆的大門設計要美觀大方,不落俗套,還要與周圍的風景協調一致。
  • 迎接中國花博會崇明的這些農家小院開滿鮮花
    為了迎接花博會,崇明的村莊正開展環境整治,一些農家小院也悄然變樣,開滿鮮花。今天上午,崇明區港沿鎮第一屆「家庭園藝」比賽的決賽舉行,來自港沿鎮的6位村民互相pk,比一比誰家的院子美麗,拼一拼誰的園藝水平高。來自港沿鎮惠中村的陳錦歡是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走進他家的院子,向日葵正在盛開,池塘邊的花架上擺滿各種多肉植物,白石子鋪成一條小徑,農家小院仿佛一座小公園。
  • 農家小院走出4位教育人——屈老師和他的教育大家庭
    農家小院走出4 位教育人 大家庭中11人奮鬥在教育一線屈老師和他的教育大家庭 南都晨報記者 王雪在臥龍區安皋鎮太清觀村觀南組,有一個農家小院遠近聞名。一縷書香,在這個農家小院裡芬芳;一個職業,在這個農家小院裡延續。
  • 這個農家小院裡,有我們嚮往的詩意田園
    江蘇省鎮江市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的一戶農家小院,就給出了獨具一格的示範。11月21日,「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採訪團來到世業鎮。在永茂圩,村民洪家勇家的小院吸引了採訪團一行。小院主人、年近八旬的洪家勇老人身體健康、精神抖擻,臉上始終掛著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向來訪的客人們介紹著家裡的情況。這個讓專家學者、記者們齊聲讚嘆、流連忘返的小院,還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2014年12月13日,正在鎮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洪家勇家。據媒體報導,看到洪家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總書記高興地說,「希望大家日子都過得殷實」。
  • 鄭成功公園農家小院-溪鄉裡誕生記泉州首家綠色農產品助農餐廳
    我從這個時候,就開始聽見了不到三個月時間,這裡就煥然一新仿佛筆墨一灑,書寫成章,就這麼都實現在眼前了你看在2019年10月,夢想中的溪鄉裡農家小院正式落成鳥叔在貧困村,駐村的這兩年來感受最深之一是到底要如何長期穩定的去幫扶到村裡的農戶如何能使偏遠農村裡的種植、養殖不在那麼艱辛難以維持生計那就是想辦法能夠讓有消費力的城市去連結到貧困村
  • 農家小院的最佳改造方案——用綠樹做一道圍牆,圈一道私人空間
    成都人到鄉村租賃到一個農家小院,總希望有一道漂亮的圍牆,圈出一個私人的空間。綠色、生態,既能觀賞,又不違背農村土地政策,還不浪費土地,能夠收穫果實,那是最安逸的事情。遵循這樣的規則,那麼,到底有哪些樹種適宜打造鄉村小院的「圍牆」呢?給大家推薦幾個樹種。比如花很香的金桂,能長到6米左右,耐修剪,可修剪出任何造型,需要每年修剪一次保持樹形。還有羅漢松。羅漢松抗病蟲害能力強,最高能長到20m,通過修剪可以控制樹高。
  • 農家小院屋頂掛滿「氣球」,賣500元一個,很多人卻慕名而來
    農家小院屋頂掛滿「氣球」,賣500元一個,很多人卻慕名而來爭相購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種體型龐大的「氣球」是彝族傳統美食之一,叫做包臘,又叫肚包肉,是彝族的傳統特色美食,同時也是當地人待客之上品。
  • 內蒙古開魯縣:農家小院飛出一雙「金鳳凰」
    帶著大家的關注、好奇,筆者日前走進了這個樸素的農家小院。姜玉龍、宋朋豔夫婦在菜園中收穫勞動的果實姜玉龍、宋朋豔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農家小院飛出一雙 「金鳳凰」,備受關注,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內蒙古百年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資助姐妹倆每人每年10000元生活費,直至完成學業;村委會、黨支部獎勵600分以上大學新生,兩個孩子各得1000元;創建「國蘭基金」並連續十餘年資助大學生的宋國蘭女士給予每個孩子1000元愛心資助;和頌宴會廳、悠夫鴿業、志偉鞭炮展銷等企業或個人,紛紛以不同方式給予資助。
  • 單親媽媽的農家田園小院,寧靜又悠閒,一個人帶孩子照樣精彩!
    把市區的房子租了出去,我在郊區買下了這套農家小院,簡單裝修了一下,我帶著女兒住了進來。住在郊區,我和女兒的生活寧靜又悠閒,感覺真是超級棒!原來一個人帶孩子也可以活得這麼精彩,給大家曬一曬我的農家小院吧!房子是獨門獨院的,當初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院子,太喜歡啦!這裡離市區也很近,開車半個小時就到了!
  • 希望你能保持童心的民宿|吃豆人小院
    吃豆人小院是趙各莊村關於美麗鄉村營造的起始,用現代的設計方式,用帶有溫度的營造語言,將閒置的普通院落改造成適應城市旅行者居住的民宿。 這處, 位於北京房山區韓村河鎮趙各莊的農家小院, 原本貌不驚人,
  • 曬老公專門為我改造的「農家小院」,綠草地石板地,坐看雲捲雲舒
    曬老公專門為我改造的「農家小院」,綠草地石板地,坐看雲捲雲舒我和老公都覺得城裡的空氣都太差了,近年來是越發想著農村的好了,起碼空氣是最乾淨的,老公說老家有一個房子,但是一直都是老公的表姐住的,所以老公提議我們可以在回老家打掃一下,反正老家到現在的房子的距離也就開車兩三個小時
  • 【散文】薛思雪:母親的小院(七) 絲瓜
    母親的小院,我心靈的南山,生活的樂園,精神的家園。在靜靜的暖光裡,輕嗅一段光陰的味道,任年華敲打著經年的記憶;在一片微風芬芳裡,靜聽幾許流年的故事,或許可以安撫那顆暗傷的心。我想,在人生的旅途上,走的累了,有小院小憩,有母愛溫存,這塵世間所有的行走,我們就不是孤寂的旅人,而那最美的遇見,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上;就像小院,一種遇見,一種對視,一種守望,淺遇深藏……母親的小院(七)  絲瓜
  • 23年裡 「國旗奶奶」每天讓五星紅旗在農家小院高高升起~讓國旗...
    國旗飄揚~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趙桂蘭家的小院,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伴著國歌聲冉冉升起,飄揚在小院上空,當夕陽西下,映著落日餘暉,五星紅旗徐徐降下。70歲的趙桂蘭老人用自己的執著和熱情,23年,8200多個清晨日夜,寒來暑往從未間斷,讓五星紅旗一直在農家小院高高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