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向大家介紹一家世界獨一無二的水下博物館

2020-12-13 渝帆

今天是5月18日,也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參觀博物館是我們在旅途中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渝帆也藉此機會與大家來聊聊關於博物館的話題,按照官方的定義,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而博物博最早並不是出現在我們國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建立的全球第一所博物院,而「博物館」一詞,則源自古希臘語μουσεον,翻譯過來是「繆斯神殿」之意。

當時的博物院其實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並不相同,繆斯神殿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裡德都曾在這裡從事過研究工作。

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繆斯神殿到現代意義博物館的出現花了差不多2000年,直到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它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於是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而國內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才在蔡元培等人的倡議下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關博物館),這也是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的綜合大型博物館。

在國內學術界,關於「博物館」一詞有較多爭議,有的人說是外來詞彙,也有人說「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 》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所以現在國內既有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也有各種類別的自然博物館、工業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等。

渝帆前段時間回重慶參加了#重慶穿越之旅#的活動,期間也參觀過幾個博物館,比如天下宴火鍋博物館、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涪陵榨菜博物館、白鶴梁水下白物館、釣魚城戰爭遺址博物館、榮昌夏布博物館等,涵蓋了美食、移民、工業、水文、戰爭、藝術等多個類型,其中白鶴梁與釣魚城的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甚至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份。

限於篇幅,本文將主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白鶴梁水下博物博, 這家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北的長江中,在長江三峽大壩未建成前,每年枯水期這裡就會露出一道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石樑,從唐朝廣德元年起,人們就利用露出來的石樑來記錄每年枯水期的水文,一些文人墨客也在遊覽長江的時候,在此石樑上停留吟詩作賦並留下題刻,最後截止長江三峽蓄水前,發現白鶴梁上有題刻約165段,文字約3萬餘字。所以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享有極高有榮譽。

據相關資料介紹,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它上面的雕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遊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葛洲壩和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曾以此為依據,所以白鶴梁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

如果不是長江三峽的興建,我們依然可以在冬春枯水期看到白鶴梁露出水面,但是三峽工程的興建,水位提升至175米之後,白鶴梁題刻便永沉江底,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一文物,同時讓人們有機會近距離的參觀,國家投入2億建設了這座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從2003年正式開工,歷時六年,一直到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今天也正好是建成十周年的紀念日,這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水下博物館,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

進入水下博物館參觀時,需要通過堪比機場安檢的人工檢查,方可以通過下穿隧道及長廊到達40米深的江心,然後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據導遊介紹,整個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裡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使得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一般,裡面的水源也是經過處理的,隨時都保持著高透明的通透感,不會因為長江漲水而變成渾濁,影響人們的視線。

白鶴梁題刻囊括了唐宋以來各派書家的眾多遺墨,其中以黃庭堅「元符庚辰涪翁來」最為著名,尤其是最後的這個「來」字,由「去和不」兩個字組成,頗有韻味。另外謝彬題的「中流砥柱」、孫海題的「白鶴梁」、清康熙五十四年董維祺刻的石魚、明正德元年李寬刻的雙魚、北宋熙寧元年徐莊題的詩文等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關於這個白鶴梁的得名,當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枯水期露出石樑後經常有一些白鶴來此棲息,所以人們稱之為白鶴梁;而另一種說法則是一個有官方記載的傳說故事,據涪州志記載,北魏時期有一個人朱通威,他棄官從道,自號爾朱真人,通過刻苦修煉,練出了一種長生不老的丹丸,最後在這個石樑上乘鶴西去,成為仙人,於是這裡便被人們稱為白鶴梁。

現在,白鶴梁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最佳旅遊景觀之一,2006年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成功列入國家申報預備名錄(相當於排隊,等著走程序),相信不久的將來,它不僅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也將成為世界聞名的水下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國際博物館日|解鎖全球20個最美博物館
    導語:如果說找一個地方能夠承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家會想起什麼地方呢?我想,博物館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是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份博物館「觀賞指南」,除了那些「正兒八經」的博物館,還有哪些有趣的博物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走進國際博物館日 盤點不可錯過的四類奇妙博物館
    中國日報網5月18日電(信蓮)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博物館,怎樣從中挑出最有特色的呢?  一、動物主題博物館(圖片來源:國際神秘動物學博物館官網)  國際神秘動物學博物館(International Cryptozoology Museum)  坐落在美國緬因州的國際神秘動物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關於神秘動物的博物館。
  • 國際博物館日:盤點全球最奇特的八個博物館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這一紀念日在1977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旨在提高人們對博物館的了解和關注。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八個全球最奇特的博物館,從分手博物館、糟糕藝術博物館到死亡博物館,可謂無奇不有。
  •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快來打卡山西的這些博物館吧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都會有一個獨特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這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確立的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咱山西的博物館們,看看你都去過嗎?
  • 世界著名博物館:所有的展品都葬在水下,參觀者必須會潛水
    前言任何一個國家、城市或是省份的文明程度都在其公共博物館的特點以及其維護的投入程度中得到了體現 —— 喬治·布朗·古德說起旅遊,大家去別的城市旅遊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去哪些景點呢去博物館可以很好地了解到這個城市的歷史,了解它的故事。如果你覺得這種關於城市介紹的博物館比較單調,你也可以去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館。比如之前網上特別火的「失戀博物館」,其實這種博物館也算網紅博物館了,但是不太容易踩雷,而且非常適合拍照,整個博物館的氛圍也會非常好。
  • 世界博物館日,來西安這些博物館縱貫古今!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這一主題不僅反映了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更體現了當今世界多元一體,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的文明發展大格局。
  • 國際足聯世界足球博物館亮相蘇黎世
    位於蘇黎世的國際足聯世界足球博物館(FIFA World Football Museum),於2016年2月2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博物館位於蘇黎世市中心的Tessinerplatz,佔地約3,000平方米,展覽區域分布於三層。蘇黎世是國際足聯總部所在地,此次世界足球博物館的落成,將成為全球足球愛好者到訪蘇黎世不可錯過的城市新地標。博物館於2013年4月25日動工建設,於2015年12月18日竣工。博物館內將展出來自國際足聯209個成員國的大量珍貴展品,生動全面展現現代足球近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
  • 世界各地的趣味博物館
    塞德裡克和父親許多年前買下這幢三層樓高的14世紀老建築,想了又想之後,決定用來做全世界第一家沒人做的薯條博物館。    整個建築內部以金黃色為主,非常有食慾。分為地上展館和地下餐廳兩部分,地上展覽部分向觀眾詳細介紹土豆的起源,薯條的歷史和土豆薯條的藝術文化。400餘件展品,有圖像和視頻,生動又詳盡的滿足參觀者的好奇心。
  • 國際博物館日 一起去看氣象博物館
    中國天氣網綜合報導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不僅是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更是精神集聚。在博物館裡,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來源會賦予博物館完全不同風貌。氣象博物館、氣候博物館架起氣象與大眾溝通的橋梁。走進氣象博物館感知氣象歷史變遷。
  •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水下展廳及D館空間
    D館 夏至新首鋼園佔地8.63平方公裡,是目前世界上正在進行中的最大城市更新項目。園區的大量制鐵工藝相關工業遺存如原有三號高爐、冷卻塔、熱電廠、精煤車間等工業建構,承載著大量的在地集體記憶,它們的改造更新標誌著原有園區從工業性向城市性的徹底轉變。三號高爐博物館水下展廳及D館空間,做為撬動整體改造的首批重要示範項目,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 2018年國際博物館是主題是什麼 今年博物館日主題內容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2016年國際博物館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 5.18世界博物館日——你對博物館日了解多少?
    嘿,你知道世界博物館日要幹什麼嗎?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館在哪裡嗎?你知道世界博物館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世界博物館日,在這一天全世界的博物館都會舉行與本年度活動主題相關的展覽、活動。2020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與包容性」。有學者認為,創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
  • 國際博物館日 這些大咖給您薦「寶」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1974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於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時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
  • 文物館、博物館、空間站…這都能被按入水下?未來世界還是建築師...
    來自:建道築格ArchiDogs(ID:ArchiDogs_AD)本文已獲得授權你能想像沉船博物館、大型文物館3D列印城市、水下版國際空間站…通通都被建築師「按入水下」?!在英國黑斯廷斯海岸水下,靜靜躺著一艘歷史名船——阿姆斯特丹號的殘骸。建築工作室ZJA 為其在荷蘭設計了一座水下沉船博物館。
  • 國際博物館日:學生走進博物館 近距離「觸摸」歷史
    國際博物館日:學生走進博物館 近距離「觸摸」歷史 2018年05月18日 16:10  來源:視界網/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 國際博物館日:青島海右博物館開門迎客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山東省內展館面積最大的專業陳列古字畫博物館——青島海右博物館正式開館,青島市市北區博物館群又多了一個新成員。青島海右博物館位於青島中央商務區核心地帶,博物館由收藏家趙敦玲先生投資創辦,展館面積2100平方米、展線260米,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 國際博物館日|北京為什麼要打造博物館之城
    促進不同類型博物館有機融合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介紹,目前,北京地區擁有187家註冊備案博物館,類型豐富多樣、資源特色鮮明,既包含藏品豐富的大型博物館,也包含獨具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館;既包含縱橫廣泛的綜合類博物館,也包含內容專精的專題類博物館……博物館的數量、規模、等級、影響力在國際大都市中都位居前列
  • 「國際博物館日」去德勒斯登看看時間的記憶
    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 隱藏在水下的博物館,來此參觀必須會潛水,仍吸引百萬遊客前來
    很多人在外出旅遊的時候,經常會選擇去一些博物館遊玩,尤其是我們的北京故宮博物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博物館。但是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博物館漸漸的失去了興趣。
  • 5·18|國際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m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而設立,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