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陽:治水在路上
水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富陽治水發揮「首善力量」,回應群眾期盼,踐行「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自2017年「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富陽區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11月27日,區五水共治辦、大源溪河長制單位農業農村局、河道水庫管理中心一行人對大源溪水環境治理情況進行查看。
-
上遊•文薈丨古代治水那些事兒 · 歷代能將丨12位歷史上治水...
林則徐 李儀祉這些治水名人,你都認識嗎?禹子承父業,受命繼續擔當治水重任,他總結吸取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前後歷時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時,還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整理山川名錄,並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物產制定了貢賦制度。《尚書·禹貢》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也是對古代中國最早的地理認知。大禹治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創新求實的精神。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治水社會與治水國家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了豐富的、大量的、民間的治水事實,特別是口述訪談,給我們提供了153類水利的專題數據。同時,我們也搜集了相當豐富的水利社會的檔案資料,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一些掃描錄入的工作,還建立了專門的水利資料庫,目前大概有數萬條的水利數據。基於這些第一手的調查資料,我們陸續開展了專門的研究。不僅撰寫了多篇的學位論文,而且發表了數篇的學術論文。
-
上遊•文薈丨古代治水那些事兒 · 文豪出策丨蘇軾、白居易只會...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名人治水的故事,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古代文人治水故事,他們不僅文採出眾,還懂治水!唐代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
我市治水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它是浙江治水的最高獎項,有一整套非常嚴格的評價考核體系,堪稱浙江治水工作的「奧斯卡」金像獎!對於治水人來說,它更是一個讓人仰望的標杆。 2014年,「大禹鼎」評選第一年,我市第一次擁抱了它。這一次爭鼎,完成治水第一階段,水域面上看上去乾淨了,有些地方可遊泳了。 隨著治水的深入,我市面臨解好「全面·長效·生態」三道題,工作難度升級。
-
東陽市治水工作任重道遠 抓治水永遠在路上
東陽市治水工作任重道遠 抓治水永遠在路上 2014-11-02 08:20:01來源:東陽日報作者: 看到身邊的水域環境越來越乾淨,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治水工作要收尾了嗎
-
武義治水 讓溫泉之鄉清泉常湧
武義,是聞名遐邇的溫泉之鄉,溫泉資源「浙江第一,華東一流」。現探明溫泉地熱異常點13處,日出水量可達24150噸,是國內唯一、浙江省首個由國土資源部命名的縣級「中國溫泉之城」。 武義是一座江南古城,始建於三國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人文歷史底蘊深厚且風景優美。
-
中華古代治水奇蹟
南水北調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遠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它的建設成功將是中華文明歷史上又一偉大的治水奇蹟。事實上,中華文明的產生是和治水傳說聯繫在一起的。而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也進行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治水工程,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禹治水的「神跡」傳說說到治水,中國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大禹。大禹是一個傳說人物。
-
蓬江治水展示中心即將建成開放!
蓬江治水展示中心即將建成開放!為做好蓬江區治水工作宣傳,提升公眾環保意識,特別是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環保教育,2020年,蓬江治水展示中心正式啟動建設。據悉,治水展示中心將於2021年春節後開放。項目建設現場蓬江治水展示中心位於天沙河上遊,範圍臨近廣東珠西國際會展中心和江門體育中心,離市中心約5公裡。
-
治水「速度」——四年消除50條黑臭水體
50條黑臭河湧,番禺區治水任務體量大、問題複雜。怎麼治才能又快又有效? 番禺區委區政府將「深化水環境治理」納入區十件民生實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50條黑臭河湧區級河長全部由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成員擔任,番禺區河長辦發布6道區總河長令,出臺15項治水工作制度。
-
寧波:長歌浩蕩五重奏 全域治水護清波
寧波全域治水成果喜人,但治水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治水工作永遠在路上。鐵腕治汙 守護綠色發展底色浙江治水的經驗,不是用停止發展的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才是「治水之本」。鋪開寧波這幅治水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決心修復山河本色,守護綠色發展的底色。
-
全民治水永遠在路上
,也是全民治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瑞安市上下同心、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治水主體作用,引導群眾爭做治水踐行者,著力營造出全民治水、全民發動、全民監督的濃厚氛圍。一些群眾曾質疑,治水怎麼這樣難?殊不知,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於基礎配套設施沒到位,治理不同步,水汙染現象日趨嚴重,母親河落下了全身的病根。但千難萬難,依靠群眾就不難。
-
鯀禹治水,整體格局上的勝利
堯廣招賢能之士治水,人們推薦了鯀。鯀,按照《左傳》中的記載是為四兇之一的「檮杌」,他因治水不力而被舜帝流放到了羽山。 個人覺得其實不然,因為鯀在中國歷史上是始造城郭的第一人。而且在夏朝,鯀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是被隆重祭祀的。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原文如下:「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
嘉興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原標題: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持之以恆提升水質,南湖區全面發力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記者從區治水辦了解到,1到11月份,全區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考核「優秀」,市控斷面III類水比例達到90.9%,較去年同期提升45.4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
揭秘鯀治水的真相——破除四千年來的誤解
關於治水,大家都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緣何鯀治水偏偏就用「堵」的形式?一提起鯀治水,往往腦子裡就興起「攔河大壩」的形象。下面咱們從鯀治水的前前後後,來揭秘鯀治水背後的故事。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時,「掘開河堤將黃河水導向東南,以淹窮桑」,說明當時的河水水量就很大了。而這在傳說中就是「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這是中國最早的洪水傳說。從帝顓頊、帝嚳一直到帝堯、帝舜,都被洪水困擾著。
-
龍崗區引入EPC+O系統治水新舉措
自加壓力補齊短板,把握機遇迎頭趕上 龍崗區在市治水提質計劃基礎上,自加壓力、深度挖潛,新增、提速一批治水提質項目,搶抓機遇,儘快縮短與市裡差距。 以治水提質為契機,龍崗區雨汙分流管網工程全面提速。市治水提質計劃要求2020年前完成龍崗區53個雨汙分流管網工程建設;《深圳市龍崗區汙水支管網建設規(2014-2025)》計劃2025年前完成我區雨汙分流管網建設任務;而龍崗區治水提質方案將全部的雨汙分流管網工程任務提前到2019年前完成,比市定目標提前1年,比區建設規劃整整提前6年。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大禹之父——鯀,臨危受命,負責治水!
-
「浙南水鄉」溫州:全市總動員 全民治水全民護河
在鹿城,政府全力治水、全民護河的氛圍正日益濃厚,重回水鄉之夢不再遙遠。 甌海:百日攻堅整治河道 甌海區「聯動拆違、現場督戰」專項督查活動日前正式啟動。區4套班子領導兵分4路直擊11個鎮街的黑臭河道,現場督查河道整治和沿河拆違情況,一場治河戰役再次打響。
-
道滘:「分布式」治水重塑秀美水鄉
按照市委、市政府科學、系統、精準治水的要求,道滘鎮因地制宜開展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有針對性補齊管網短板,不僅克服了上述難題,還發揮出水生態綜合效益。目前,道滘在中心城區建成1座集中式汙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在轄區邊緣設置小型分散式汙水處理站點4座,在建3座中型分散式汙水處理站點,即將形成「1+4+3」汙水處理格局。
-
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