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過去當王爺|南太平洋島民的飲食傳統

2020-12-12 獺的實驗室

2014年,世界各國人民肥胖指數的排名,紅線圈出的國家都來自南太平洋

南太平洋盛產相撲手和摔跤運動員,當地原住民是世界身體最強壯的族群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的統計,按照身體質量指數(BMI)排名,位列前12位的國家中有7個來自南太平洋,湯加更是排名榜首,榮登胖子比例最高的國家。

職業摔跤運動員馬克亨特,出生於紐西蘭的薩摩亞人

這些健碩的人們,每天到底吃些什麼?跟隨本文一起來看看吧~

大洋的航海者們

玻里尼西亞人的體外浮筏式獨木舟和雙體獨木舟,雙體或體外浮筏的設計有助於提高獨木舟航行時的穩定性,三角形的風帆既輕便又易於操控,這是玻里尼西亞人徵服大海的重要武器。

南太平洋是地球上海域面積最廣闊,陸地面積最小的區域之一。要想穿越風浪,來到這些遠離大陸的海域,除了出眾的航海技術外,還要有非凡的毅力和健碩的身體。研究發現,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人的骨骼密度顯著高於歐美白人,同時還有更高的肌肉含量,似乎天生就適合成為航海者與鬥士。

南島人的遷徙,綠色區域為玻里尼西亞,黃色區域為密克羅尼西亞,紫色區域為美拉尼西亞

學者們普遍認為,在大約5000年前,一批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省的南島語族群陸續奔向大海,開展了史前時代人類最波瀾壯闊的一次遷徙。駕著獨木舟,靠著星空和大自然的指引,這些遠古探險家們的足跡橫跨了大半個地球。從復活節島到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島嶼上遍布著他們的足跡。

拉皮塔女性的復原像

大約在3600年前,南太平洋的俾斯麥群島等地出現了拉皮塔文化。基因分析顯示,拉皮塔人主要是東亞人的後裔,他們可能從臺灣出發,未經多少停留和融合,就直接來到了南太平洋深處。拉皮塔文化被認為是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文化的始祖。

出土於萬那杜的拉皮塔陶器,拉皮塔人的陶器主要是炊具和容器,除了斐濟等少數地區外,在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拉皮塔人的制陶技術並未被延續下來

傳統上,南太平洋地區採取長子繼承制,鼓勵其他子孫往外開拓,發現新的土地。就這樣,在數百年中,拉皮塔文化從俾斯麥群島往東,擴展到數千公裡外的斐濟、湯加、薩摩亞等地。這些先民們帶著芋頭、薯蕷、椰子、香蕉、豬、狗、雞和塊根植物,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地域建立起人類的統治。跟隨人類的腳步,東南亞的老鼠也來到了南太平洋,有時,它也可以作為食物。

在湯加和薩摩亞,拉皮塔人的後代們演變成了玻里尼西亞人。以此為中心,玻里尼西亞人在公元700年(或者更早)來到馬克薩斯群島,又以馬克薩斯群島為起點,遷徙至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

毛利人捕恐鳥,恐鳥是世界上出現過的最大鳥類之一,在哈斯特巨鷹、疾病和人類打擊下,於19世紀滅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儘管拉皮塔人懂得種植作物,但考古證據顯示,Ta們主要以海洋生物為食,各種貝類、甲殼生物、海龜、金槍魚、鸚哥魚、隆頭魚、刺尾鯛、鰺魚、鰻魚、神仙魚都是拉皮塔人餐桌上的美食。在陸地上,拉皮塔人捕捉了大量蜥蜴、鳥類、果蝠,很快就把許多島嶼上的鬣蜥、鴿子、果蝠捕殺殆盡。

玻里尼西亞群島各地的捕魚策略,翻譯自Hawaiki, Ancestral Polynesia

南太平洋島民的漁獵手段非常多樣。包括使用魚線麻等材料編織漁網捕撈;擊打海面發出聲響誘捕鯊魚;在夜間利用火把誘捕魚群;使用魚叉、長矛和套索捕捉大型生物;用植物果實、根莖中的毒素毒殺獵物;製作誘餌和陷阱誘捕及大規模圍獵等。為了補充魚類攝入,夏威夷原住民還發展出了魚塘(loko ia),成為歐亞大陸之外少數幾個精通魚塘養殖技術的族群之一。

夏威夷的某處魚塘

在夏威夷群島的淡水池塘邊,當地人用火山巖築起石壁,在池塘中養殖藻類充當池魚的食物。據說,在庫克船長到來時(18世紀),夏威夷的360個魚塘每年能產出200萬磅的魚。

夏威夷的芋頭水田

大約2700年前,玻里尼西亞人的生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帶有紋飾的陶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天然材料製作的器皿(比如椰子做的杯和碗)。芋頭、薯蕷、麵包果和香蕉成了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在出土的鳥類遺骨中,家雞的比例從24%上升至超過80%,馴養的動植物代替了野生動物,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群島上的人口迅速增長,形成了階級社會,並在之後轉化為湯加、夏威夷等早期王國。

為了灌溉芋頭,夏威夷人修築了被稱為「Auwai」的運河

南太平洋生態環境脆弱,土地面積有限。為了維生,當地大部分居民都從事多種生計,通常來說,男人承擔了大部分農業和漁業生產,女人們則負責收集貝類、動植物,照顧豬和狗。以夏威夷為例,南太平洋的農業可分為溼地農業、旱地農業和坡地農業。人們在平原種植需要灌溉的芋頭等作物,在溼地和山坡上種植依靠雨水灌溉的紅薯和甘蔗等。

陽光、沙灘、椰子樹和豬

薩摩亞,在炕窯上烘烤的豬和芋頭

南太平洋的馴化動植物基本都起源於中國南方、東南亞和紐幾內亞。芋頭是南太平洋栽種時間最早,種植範圍最廣的作物。英文中的芋頭(taro)來自於毛利語,可以追溯至原始玻里尼西亞人對芋頭的稱呼。各式各樣的芋頭廣泛的分布於東亞、南亞、東南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形態非常多樣。芋頭可能是在多地分別獨立馴化的,在加裡曼丹島、巴拉望島、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各地發現了1萬年前人類種植芋頭的痕跡。3000多年前,南太平洋的航海者們駕著獨木舟,將芋頭傳播至太平洋的大小島嶼。

清洗芋頭的夏威夷人

芋頭畝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在南太平洋的地位就如同安第斯的土豆。正如瑪雅人自稱玉米的後代那樣,在夏威夷某個創世神話中,芋頭也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之一。對于波利尼西亞人而言,芋頭既是主食,也是重要的儀式食物。芋頭的塊莖有毒,必須煮熟以分解毒素,塊莖可以被煮熟,在炕窯上烘熟、搗碎製成Poi,也可做成各種甜品。葉片可以入口,也被用來包裹其他食物。

椰樹與椰子

椰樹是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木本植物,原產於印度南部到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廣闊區域。東南亞群島可能是最早種植椰樹的地區,跟隨著南島人的獨木舟,椰樹被傳播到了太平洋各地。

對於南太平洋島民來說,椰樹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植物。椰子肉富含脂肪和微量元素,可以食用,也可以熬煮椰油用來潤膚和調味,椰子汁可飲用,也可以作為調料。除了食用以外,椰子殼刮盡果肉,清洗浸泡後可以用來做各種容器,外部的纖維可以用來編織繩索,樹葉可以用來編織,製作工具,樹幹則可以用來蓋房子,造獨木舟。

露兜樹的果實

重要性僅次於椰樹的樹木是露兜樹(Pandanus)。露兜樹可以抵禦風暴和鹽霧,它的果實可食(據說味道和椰子、核桃類似),葉子香氣獨特,可以作為香料,也可以編織手工藝品。在南太平洋,露兜樹的各個部分可以用來建造房屋、製作服裝、船帆、墊子、提包、裝飾品等。

喜提山藥的湯加農民

薯蕷(yam)廣泛分布於熱帶地區,它的塊莖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山藥。薯蕷的種植同樣起源於不同地區,至遲在拉皮塔文化時期就已經傳播至南太平洋。作為主食而言。薯蕷的地位沒有芋頭那麼關鍵,不過也是南太平洋非常重要的一種作物。在湯加,薯蕷被認為是最貴重的農作物,這是宴會上的主食,也是平民們向統治者繳納的稅負。

傳統編織容器盛放的紅薯

紅薯(Ipomoea batatas)原產於美洲,是種高產的塊根作物。神奇的是,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紅薯就已傳遍玻里尼西亞。一些學者相信,善於航海的玻里尼西亞人從美洲帶回了紅薯,並在秘魯西海岸留下了雞。不過基因研究顯示,紅薯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來到了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人是從哪裡得到紅薯的,至今還是個謎。

一顆切開的麵包果

麵包果(Breadfruit)和菠蘿蜜同屬桑科桂木屬。南太平洋廣泛種植的兩種麵包果都起源於紐幾內亞。麵包樹是一種高大的樹木,樹幹可用作木材,果實可食用,也可入藥。麵包樹全年都能結果,一棵麵包樹一季能產出200公斤的果實,新鮮的麵包果煮熟後味道近似土豆,有著接近麵包的質感。由於麵包樹往往集中在短時間內結果,為了保存果實,需要把麵包果埋葬在坑中發酵。這樣儲存的麵包果可以保存超過1年。

香蕉的兩種野生祖先的分布範圍

香蕉原產於從印度到紐幾內亞的熱帶地區。早在南島人到來之前,巴布亞人就已經開始種植香蕉。南太平洋的香蕉可能是從紐幾內亞島東部和俾斯麥群島傳播開的,對於南太平洋島民而言,富含糖分和鉀的香蕉是蛋白質、礦物質和能量的重要來源。

產自斐濟的卡瓦根

卡瓦(kava)起源於紐幾內亞和萬那杜,經由拉皮塔文化和玻里尼西亞人傳播至南太平洋各地。卡瓦根部富含多種帶鎮靜和麻醉作用的物質,可以用來製作卡瓦酒。在南太平洋,卡瓦有著重要的醫療、宗教和文化作用。不同種類的卡瓦根成分不同,僅有少數幾種才可食用。

俾斯麥群島的檳榔研磨器

其他主要作物還包括——

甘蔗:紐幾內亞島和中國南方是甘蔗的兩個馴化中心。大約6000年前,巴布亞人開始種植甘蔗作為養豬飼料,經南島人之手,甘蔗傳播到馬達加斯加和太平洋各地。

檳榔:檳榔原產菲律賓等地,它與南島人的語言文化緊密相關。4600多年前,菲律賓巴拉望島就出現了檳榔+石灰的經典搭配。在南太平洋部分地區,檳榔的地位被卡瓦代替,兩者都能讓人產生奇特的欣快感。

玻里尼西亞竹芋:玻里尼西亞竹芋原產東南亞,拉皮塔時代就已被引入南太平洋。對於糧食稀少的南太平洋島民來說,這是種饑荒時期的食物,需經過長時間烹煮才可食用。

海芋(pia):海芋是一種起源於臺灣的大型芋頭,從菲律賓擴散至太平洋各地。新鮮的海芋有毒,需經過長時間烹煮才可食用。

馬來蓮霧:馬來蓮霧原產於馬來群島和澳大利亞,果實生熟皆可食,隨著玻里尼西亞人傳播至玻里尼西亞群島。

石慄(tui-tui):石慄原產於東南亞群島,果實富含油脂。在夏威夷,石慄果可以用來點燃照明,和海鹽等製成調料,也可製作潤膚油。其他部分可以用來提取紋身用的墨水、染料等。

夏威夷豬(puaa )

南太平洋最重要的馴養動物是豬(puaka),在玻里尼西亞人的宗教、政治儀式中,豬肉是種非常重要的祭品。根據歐洲探險家的記載,18世紀的夏威夷王國曾在為期10天的儀式中殺死了2000頭豬,極盡鋪張浪費。儘管如此,島上的生豬供應仍未枯竭,可見養殖量之大。

玻里尼西亞人將大量甘薯、芋頭皮、食物殘渣用於豬的養殖,貴族和國王每年都會吃掉不少豬肉。儘管豬肉資源看起來如此豐富,不過平民日常很少吃豬肉,只有在酋長舉辦的大型儀式和宴會期間才能大快朵頤。從這個角度上看,可以把養豬視為平民對貴族階層的一種義務。

夏威夷狗(poi),目前已經滅絕

狗(īlio)既被當做寵物,也是種重要的肉類來源。在玻里尼西亞大部分地區,狗都會被圈養起來,以芋頭、麵包果等為食,體型較大的紐西蘭Puri則以魚為食。對於女性而言,狗的地位就如同男性儀式中的豬。在面向婦女的儀式上,人們會像獻祭豬那樣宰殺大量狗,並在儀式結束後吃掉狗肉。隨著雜交和狗肉消費的下降,目前大部分玻里尼西亞犬種已經滅絕。

雞的地位相對比較模糊,在玻里尼西亞人的社會中,雞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不同於豬和狗的是,大多數雞是完全放養的。

除了這些「正常」的肉類外,在過去,人肉也是南太平洋部分族群(比如毛利人)的食物之一。毛利人會吃掉戰爭中戰敗的對手,汲取他們身上的能量。

吃與文化

南太平洋各地的木製椰子刨絲器,引自Hawaiki, Ancestral Polynesia

南太平洋的烹飪工具相對比較簡單。人們用椰子殼、木材製作容器,盛放椰油、椰奶、澱粉糊等液體或半流質,用玄武巖、珊瑚石製作的研缽搗碎芋頭、麵包果和其他根莖植物,用木材、貝殼、黑曜石或玄武巖製作刮削和切片工具。為了遮蔽風雨,烹飪一般在敞開的茅草房中進行,在中間設置坑窯以加熱食物。

毛利人坑窯(hangi)結構圖

坑窯據說起源於紐幾內亞,是南太平洋最常見的加熱裝置,在不同地區,坑窯被稱作umu、imu等。以紐西蘭毛利人的坑窯hangi為例,製作它需要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大火烘熱石塊,將燒熱的石塊放入坑中,隨後在地面鋪設樹幹隔熱層,在隔熱層上堆放要烤制的食物,覆以樹葉等溼潤的材料,之後蓋上泥土防止蒸汽和熱量散發,幾小時過後,便可享用由坑窯慢火烘焙而成的食物了。

薩摩亞人的坑窯umu

各地的umu原理大體相似,但在細節、作用和意義上有所差異。坑窯的規模可大可小,大型的坑窯製作起來非常費時,需要一大群人合作才能完成一道umu大餐,提供給儀式和宴會上的賓客們。在薩摩亞,一大家子人會在周末舉行umu聚會,按照長幼順序分享豬肉、海藻、芋頭、海鮮等。

玻里尼西亞「布丁「的代表,夏威夷的Haupia

除了煮、烤、蒸之外,玻里尼西亞人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烹飪方式,學者們將其形容為「布丁」狀食物。製作「布丁」需要用到富含澱粉的根莖類主食,以及用來調味、膠結食材的椰油或椰奶,椰子在布丁的製作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夏威夷的Haupia為例,製作這種布丁需要用到搗碎的玻里尼西亞竹芋,將其放入碗中,加入椰奶和椰糖不斷加熱攪拌,待其變稠放置冷卻,即可得到布丁一般的Haupia。

19世紀末,製作卡瓦酒的薩摩亞人

在南太平洋,卡瓦酒扮演著和酒精飲料或者檳榔相似的角色,卡瓦酒由卡瓦的根部製成,雖然名為酒,但並不含酒精。人們通過咀嚼、研磨或者搗碎等方式磨碎卡瓦的根部,加入少量水製成卡瓦酒。卡瓦酒的味道有些辛辣,飲用後能讓人感受到麻木和放鬆的感覺。經口腔咀嚼製成的卡瓦酒藥效強烈,被認為是其中的上品。

南太平洋各地都有自己的卡瓦文化,在斐濟,男女都熱衷卡瓦酒,飲用卡瓦酒被視為表示友好的方式;在薩摩亞,卡瓦酒是由一群被稱為(aumaga)的人製作的,飲用卡瓦酒的儀式非常程式化,有許多特定的手勢和短語;在湯加,通常只有男性才能喝卡瓦酒,在婚禮、葬禮、王家儀式中,人們都會非常莊重的準備卡瓦酒。

1886年夏威夷國王生日上的貢品Hookupu——500碗poi

南太平洋氣候潮溼,糧食容易腐爛。為了保存食物,人們建造了高大的倉庫來保存相對不容易腐壞山藥,利用風乾保存魚肉,將麵包果埋藏發酵以防止變質。吃不掉的食物可以餵豬,將其轉化為日漸增長的豬肉。為了確保穩定的糧食供應,人們往往會慷慨的資助親友鄰裡,以便在饑荒之時接受ta們的救濟。

準備umu大餐的湯加人

一日三餐並不是南太平洋島民的傳統。在湯加,人們一天只吃一頓用坑窯烹煮的正餐。清晨,勞動人民們吃一些昨天的剩飯,然後便開始工作。男女一般分開進食,早上的收穫被用來製作中午的正餐,吃完後,人們會小憩一會兒,避開下午的炎熱。沒有吃完的食物就放在籃子中,作為一天中的零食以及第二天的早餐。

夏威夷的lū'au食物

每逢重要場合和大型宗教儀式,南太平洋島民們都要舉辦盛宴,在慶祝的同時改善夥食。各地盛宴的名稱和流程並不相同,但總是離不開坑窯、芋頭和豬肉。在夏威夷,傳統盛宴被稱為「ahaaina」,人們會在這一天鋪設大型坑窯imu,宰殺豬、狗、雞等家養動物,準備好芋頭、麵包果、紅薯、蔬菜和海鮮,將其包包裹在ti葉或香蕉葉中,放入坑窯烘烤。

湯加的國菜—酸橘汁椰奶醃魚,融合了玻里尼西亞傳統與拉美的烹飪手法,在南太平洋各地都能見到其變體

18世紀之後,南太平洋各地受到了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一員。南太平洋的社會文化隨之逐漸改變,陸續出現了一些融合世界各地傳統的獨特食物。

章魚poke,poke的原料一般包括金槍魚或章魚、毛伊洋蔥、海鹽、海藻、烤石粟碎、醬油、香油、辣椒、芥末等

1819年,夏威夷國王卡美哈梅哈二世廢除了男女分食的禁忌,此後,傳統的ahaaina逐漸演變為氣氛輕鬆,充滿派對氣氛的lū'au。在畢業、婚禮、嬰兒出生和生日等場合,夏威夷人通過舉辦露天的lū'au,分享豐盛的食物、啤酒,感受草裙舞和夏威夷音樂,忘卻一天的煩惱。

誕生於19世紀的lū'au汲取了各地的飲食傳統,通常,在lū'au上能見到這些食物——

雞肉粉絲(受東亞影響);

Haupia(本地傳統玻里尼西亞竹芋椰奶布丁);

Uala(發源於美洲,由夏威夷人培植的紅薯);

夏威夷甜麵包(來自葡萄牙移民);

Kālua puaa(本地傳統烤豬肉);

kūlolo(本地傳統烤芋頭椰奶布丁);

Lau lau(本地傳統芋頭葉包肉);

Lomi-lomi三文魚(受西方影響的番茄鮭魚洋蔥色拉);

Poi(本地傳統芋頭羹);

Poke(受南美和日本影響的生海鮮色拉);

烏賊lūau或雞肉lūau(融合風味芋頭椰奶肉羹);

熱帶水果;

美食尋根

今天的南太平洋飲食體現了融合的特色,可以從中找到不少西方殖民者、中日移民和印度勞工的文化影響,不過還是能找到不少極具南太平洋傳統的獨特美食。

一碗Poi,看起來有點像藕粉

Poi

這是夏威夷的一種傳統主食。做法是將芋頭烤熟或煮熟,放在木質搗版ku'i'ai上,用玄武巖杵pōhakuku'i'ai搗碎。不加水搗碎的芋頭被稱為pa'i'ai,富含大量澱粉,狀如麵團。食用的時候需要加入適量的水分以達到適合的濃稠度。新鮮的poi口味甘甜,有著奶油般的質地,久置之後,poi會發酵變酸,但依然可以食用。

從坑窯imu中取出Pua'a Kālua

Pua'a Kālua

在夏威夷語中,Pua'a的意思是豬,Kālua則是種用坑窯imu加熱的烹飪手法,合起來,大概可以翻譯成坑窯豬肉。Pua'a Kālua一般只用海鹽調味,外面包裹著被稱為ti的樹葉。使用整隻豬製作Pua'a Kālua時,常常會在豬體內放上幾塊滾石,以確保豬肉能夠煮熟。

豬肉Lau lau

Lau lau

Lau lau是夏威夷的傳統美食,做法是用芋頭葉包裹一些豬肉或魚肉,放在imu上慢慢烘熟。南太平洋各地有不少和Lau lau相似的食物,比如湯加的lupulu(包裹鹹牛肉,佐以椰奶)、薩摩亞的palusami和faiai(包裹魚、蝦、鰻魚或混合多種海鮮)。

'Inamona蘸料

這是夏威夷島的一種調味品,由烘烤過的石慄混合海鹽製成,有時會加入一些海藻。'Inamona通常隨餐進食,可以增強魚肉和海藻的風味。

西瓜'otai

'otai

'otai是一種混合了椰子肉、椰汁和西瓜、芒果、菠蘿等水果的消暑飲料。這種飲料起源于波利尼西亞西部,在湯加非常流行。

相關焦點

  • 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太平洋島民,並不是高更眼中的「高貴的野蠻人」
    原作者 | [澳]唐納德·狄儂摘編 | 徐悅東眾所周知,著名畫家高更為了擺脫文明的喧囂,來到南太平洋的「伊甸園」大溪地島,醉心於「高貴的野蠻人」的生活,並創作出許多經典作品。毛姆以此為原型,創作出了名著《月亮與六便士》。不過,太平洋島民是「遺世獨立」的「高貴的野蠻人」或許只是西方人單方面的想像。其實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文化。
  • 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被人稱為天堂島,島民只需要吃喝玩樂
    其實諾魯就是一個讓非常多人比較羨慕的國度,它的地理位置在南太平洋的中西部,而且是一個非常小的島國,因為他整個土地的面積也不過只有24平方公裡,但有很多的人把這裡稱為天堂島,除了有著不錯的風景之外,這裡的樹木非常的茂密,而且在這座島的中間,還有著一座比較有名氣的火山湖,湖水非常的清澈,在湖水中倒影出來的天空就好像是把天地融為了一體,整個的意境可以說是非常的美麗。
  • 歐洲人到來之前,復活節島與世隔絕,島民如何生活?
    這個民族起源於歐亞大陸,公元前8000年,一部人開始南下到東南亞以及太平洋諸島嶼生活。其中最遠的一支到達了復活節島。長期以來,由於太平洋島嶼上的玻里尼西亞人居於各種孤立海島上,交往大多僅僅存在於不同島嶼之間,鮮有跨文明交流。
  • 53天環繞南太平洋
    2019年8月28日,「環遊世界53天—南太平洋尋夢之旅」全球首發盛典在北京舉行。於是,航海夢、郵輪夢、海島夢,53天的南太平洋尋夢之旅從此開始:從天津啟航,途經15個國家和地區,停靠20個碼頭,穿越兩大洲,兩次穿越赤道線和國際日期變更線,並在郵輪上迎接2020年的到來。
  • 南太平洋之爭:為什麼西薩摩亞是獨立國家,而東薩摩亞卻被美國佔領?
    南方大陸的由來其實與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有關,當時很多航海家受其影響,認為除了新大陸以外,世上還存在著一塊神秘的南方大陸,所以很多人開始為了尋覓它前往南太平洋探險,羅格文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他當時在南太平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殖民地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的身上,如果不是紐西蘭殖民政府把吞併薩摩亞群島作為外交目標,英國可能都不會太關注這個群島的動向。
  • 風姿綽約的南太平洋小巴黎,連風都是浪漫的!
    新喀裡多尼亞是南太平洋上的明珠,被稱為是離天堂最近的島嶼,日本遊客最愛目的地!所有國際旅行者對新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奴美阿,火兔就帶著大家暢遊這個南太平洋小巴黎咯!從日本或者澳洲飛來的國際航班都會落地奴美阿機場,迎接我們的,是快樂的島民,唱起傳統歌謠,跳起土著舞蹈,喜迎八方客。
  • 假裝在度假:漂在南太平洋
    >謹以此文獻給卷福的粉絲們海量截圖動畫 | 濃縮300分鐘精彩影像南太平洋地區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假裝和愛人在度假快樂似神仙不過有機會還是要走出去比如徜徉於那片幅員遼闊的南太平洋那將最好不過拉皮塔人擅長航海,發明了帶木帆的獨木舟、雙體船等航海工具,強烈的探索精神引領他們幾乎走遍了包括復活節島在內的南太平洋諸島
  • 53天環南太平洋郵輪在天津港正式起航
    北京商報訊(記者 關子辰)繼46天環南太平洋郵輪之後,時隔3年,凱撒旅遊推出的53天環南太平洋郵輪線路今日正式起航。11月18日,由凱撒旅遊打造的「環遊世界53天南太平洋尋夢之旅」啟航儀式在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碼頭舉行,這艘載有2382名中國遊客的歌詩達「大西洋號」郵輪將歷時53天,探訪15個包括南太平洋多個島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據了解,這是凱撒旅遊繼2016年啟動南太平洋之旅後,升級再次重啟此航線。
  • 南太平洋孔院線上教學受歡迎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位於斐濟的南太平洋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南太孔院」)積極開展線上教學,並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受到當地師生歡迎。南太孔院下設3個孔子課堂,分布於斐濟、庫克群島、萬那杜三國。南太孔院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靈活開展教學:網絡條件好的地區選擇在線即時教學,在網速較慢的國家,老師們便將教學視頻拆分成多個小視頻,便於下載學習。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鯤江裡,為全臺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供奉的主神是五府千歲。所謂「五府千歲」就是王爺信仰。相傳在明朝末年,有一隻王船漂流至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船上供奉著李、池、吳、朱、範五府王爺和中軍府神像,當地漁民認為五府千歲與這裡有緣,就建草寮供奉。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這個小年夜,「灶王爺」很忙!
    這是人們對小年年俗文化的常規印象,而今年的二十三,灶王爺除了「上天言好事」,還忙著開闢自己的「新業務」。剛剛過去的小年夜,伴隨著熙熙攘攘的萬家燈火,騰訊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的「ZAO王爺」IP形象正式上線。今年,灶王爺不再只是出現在灶臺間,而開始活躍在我們的手機屏幕裡,還換了身萌味十足的新行頭。
  • 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爺,你知道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嗎?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每年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這一天是小年,小年要吃灶糖,因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在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還要在廚房擺放灶王爺的神像。但是大家知道灶王爺到底是誰嗎,祭奠灶王爺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南鯤鯓王爺祭
    南鯤鯓代天府,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是全臺王爺廟之始,也是規模最大的王爺廟,俗稱「南鯤鯓廟」或「五王廟」,為二級古蹟,佔地達六萬坪,有「天下第一府」的美稱,主祀李王、池王、吳王、朱王及範王等五府千歲,全臺由此分靈出去的王爺不計其數,堪稱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小年分南北
    小年北小年南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南北的小年時間不一樣,南方小年比北方的小年晚一天,因此常會有南方不是小年的時候,北方的朋友給你發小年祝福吧!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小年分南北?小年北小年南什麼意思所謂「小年北小年南」是指南方有一個小年,北方也有一個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夜不在同一天,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則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 推薦四本已完本歷史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當暴君,本本精彩必讀
    大家好,我是心矢,今天給大家帶來四本明穿類歷史小說推薦,均已完結,回到明朝當王爺、當暴君,本本精彩必讀,下面進入小說的推薦環節吧: 《回到明朝當暴君》309萬字完本
  • 《京門風月》古代王爺生活手冊
    也許你在另一個時空裡,是個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也可能是個風流倜儻的侯門貴子,而在《京門風月》的世界裡,有位王爺正邀請你與他交換人生體驗,南秦王爺生活手冊在此,教你在古代也能活的自在逍遙。遊戲專屬定製的女線角度溫柔繾綣,而男線則充滿陽剛的果決之氣,純爺們兒的氣質呼之欲出,這次如你所願,成為霸道王爺!這裡能學到王爺的高超手段,如何寵溺妹紙,如何承包魚塘(似乎有哪裡不對),如何在南秦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疆土……主動推動主線劇情發展,通過邀約,解鎖好友關係,成為生死之交,開啟全新支線劇情,一般來說,王爺的朋友遍天下,三教九流、名門貴胄都有方能安心。
  • 小年廿三,灶王爺上天所為何事?「惡貫滿盈」與灶神有關
    在傳統文化中,小年這天的敬神習俗也被稱為「祭灶王」。所謂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這裡的「去」,指得是灶王上天庭朝拜玉皇大帝,啟奏人間這一年善惡諸事。灶王爺這一去,到除夕夜才回返回人間;灶王爺這一去,為何人間祭灶時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呢?
  • 小年到了,俗話說「灶王爺看鍋,必定欠帳多」,祭拜灶王爺有講究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老百姓們都會用糖和其他的貢品來祭拜灶王爺,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回天復命,等到了正月初一百姓們還要用貢品歡迎灶王爺回家。小年這一天,農村非常的熱鬧,大家都忙著祭拜灶王爺。但是在城裡卻很少有祭拜灶王爺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不知道有祭拜灶王爺這一說法。
  • 蔡英文一年出訪南太平洋3次 吳敦義:她去度假了?
    吳敦義還質疑,蔡英文一年當中就到南太平洋出訪三次,是不是去度假了?據臺灣《東森新聞雲》消息,吳敦義表示,蔡英文花錢非常浪費,他看到一份傳真,該傳真內容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叔叔稱蔡英文當局倒行逆施,修官邸花了1.2億元(新臺幣,下同,約合人民幣2642萬元)、一年出訪南太平洋三次、防彈車一次買三輛花費7000萬元(約合人民幣1541萬元),過去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加起來也不過8000萬(約合人民幣176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