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各國人民肥胖指數的排名,紅線圈出的國家都來自南太平洋
南太平洋盛產相撲手和摔跤運動員,當地原住民是世界身體最強壯的族群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的統計,按照身體質量指數(BMI)排名,位列前12位的國家中有7個來自南太平洋,湯加更是排名榜首,榮登胖子比例最高的國家。
職業摔跤運動員馬克亨特,出生於紐西蘭的薩摩亞人
這些健碩的人們,每天到底吃些什麼?跟隨本文一起來看看吧~
大洋的航海者們
玻里尼西亞人的體外浮筏式獨木舟和雙體獨木舟,雙體或體外浮筏的設計有助於提高獨木舟航行時的穩定性,三角形的風帆既輕便又易於操控,這是玻里尼西亞人徵服大海的重要武器。
南太平洋是地球上海域面積最廣闊,陸地面積最小的區域之一。要想穿越風浪,來到這些遠離大陸的海域,除了出眾的航海技術外,還要有非凡的毅力和健碩的身體。研究發現,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人的骨骼密度顯著高於歐美白人,同時還有更高的肌肉含量,似乎天生就適合成為航海者與鬥士。
南島人的遷徙,綠色區域為玻里尼西亞,黃色區域為密克羅尼西亞,紫色區域為美拉尼西亞
學者們普遍認為,在大約5000年前,一批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省的南島語族群陸續奔向大海,開展了史前時代人類最波瀾壯闊的一次遷徙。駕著獨木舟,靠著星空和大自然的指引,這些遠古探險家們的足跡橫跨了大半個地球。從復活節島到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島嶼上遍布著他們的足跡。
拉皮塔女性的復原像
大約在3600年前,南太平洋的俾斯麥群島等地出現了拉皮塔文化。基因分析顯示,拉皮塔人主要是東亞人的後裔,他們可能從臺灣出發,未經多少停留和融合,就直接來到了南太平洋深處。拉皮塔文化被認為是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文化的始祖。
出土於萬那杜的拉皮塔陶器,拉皮塔人的陶器主要是炊具和容器,除了斐濟等少數地區外,在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拉皮塔人的制陶技術並未被延續下來
傳統上,南太平洋地區採取長子繼承制,鼓勵其他子孫往外開拓,發現新的土地。就這樣,在數百年中,拉皮塔文化從俾斯麥群島往東,擴展到數千公裡外的斐濟、湯加、薩摩亞等地。這些先民們帶著芋頭、薯蕷、椰子、香蕉、豬、狗、雞和塊根植物,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地域建立起人類的統治。跟隨人類的腳步,東南亞的老鼠也來到了南太平洋,有時,它也可以作為食物。
在湯加和薩摩亞,拉皮塔人的後代們演變成了玻里尼西亞人。以此為中心,玻里尼西亞人在公元700年(或者更早)來到馬克薩斯群島,又以馬克薩斯群島為起點,遷徙至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
毛利人捕恐鳥,恐鳥是世界上出現過的最大鳥類之一,在哈斯特巨鷹、疾病和人類打擊下,於19世紀滅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儘管拉皮塔人懂得種植作物,但考古證據顯示,Ta們主要以海洋生物為食,各種貝類、甲殼生物、海龜、金槍魚、鸚哥魚、隆頭魚、刺尾鯛、鰺魚、鰻魚、神仙魚都是拉皮塔人餐桌上的美食。在陸地上,拉皮塔人捕捉了大量蜥蜴、鳥類、果蝠,很快就把許多島嶼上的鬣蜥、鴿子、果蝠捕殺殆盡。
玻里尼西亞群島各地的捕魚策略,翻譯自Hawaiki, Ancestral Polynesia
南太平洋島民的漁獵手段非常多樣。包括使用魚線麻等材料編織漁網捕撈;擊打海面發出聲響誘捕鯊魚;在夜間利用火把誘捕魚群;使用魚叉、長矛和套索捕捉大型生物;用植物果實、根莖中的毒素毒殺獵物;製作誘餌和陷阱誘捕及大規模圍獵等。為了補充魚類攝入,夏威夷原住民還發展出了魚塘(loko ia),成為歐亞大陸之外少數幾個精通魚塘養殖技術的族群之一。
夏威夷的某處魚塘
在夏威夷群島的淡水池塘邊,當地人用火山巖築起石壁,在池塘中養殖藻類充當池魚的食物。據說,在庫克船長到來時(18世紀),夏威夷的360個魚塘每年能產出200萬磅的魚。
夏威夷的芋頭水田
大約2700年前,玻里尼西亞人的生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帶有紋飾的陶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天然材料製作的器皿(比如椰子做的杯和碗)。芋頭、薯蕷、麵包果和香蕉成了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在出土的鳥類遺骨中,家雞的比例從24%上升至超過80%,馴養的動植物代替了野生動物,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群島上的人口迅速增長,形成了階級社會,並在之後轉化為湯加、夏威夷等早期王國。
為了灌溉芋頭,夏威夷人修築了被稱為「Auwai」的運河
南太平洋生態環境脆弱,土地面積有限。為了維生,當地大部分居民都從事多種生計,通常來說,男人承擔了大部分農業和漁業生產,女人們則負責收集貝類、動植物,照顧豬和狗。以夏威夷為例,南太平洋的農業可分為溼地農業、旱地農業和坡地農業。人們在平原種植需要灌溉的芋頭等作物,在溼地和山坡上種植依靠雨水灌溉的紅薯和甘蔗等。
陽光、沙灘、椰子樹和豬
薩摩亞,在炕窯上烘烤的豬和芋頭
南太平洋的馴化動植物基本都起源於中國南方、東南亞和紐幾內亞。芋頭是南太平洋栽種時間最早,種植範圍最廣的作物。英文中的芋頭(taro)來自於毛利語,可以追溯至原始玻里尼西亞人對芋頭的稱呼。各式各樣的芋頭廣泛的分布於東亞、南亞、東南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形態非常多樣。芋頭可能是在多地分別獨立馴化的,在加裡曼丹島、巴拉望島、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各地發現了1萬年前人類種植芋頭的痕跡。3000多年前,南太平洋的航海者們駕著獨木舟,將芋頭傳播至太平洋的大小島嶼。
清洗芋頭的夏威夷人
芋頭畝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在南太平洋的地位就如同安第斯的土豆。正如瑪雅人自稱玉米的後代那樣,在夏威夷某個創世神話中,芋頭也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之一。對于波利尼西亞人而言,芋頭既是主食,也是重要的儀式食物。芋頭的塊莖有毒,必須煮熟以分解毒素,塊莖可以被煮熟,在炕窯上烘熟、搗碎製成Poi,也可做成各種甜品。葉片可以入口,也被用來包裹其他食物。
椰樹與椰子
椰樹是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木本植物,原產於印度南部到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廣闊區域。東南亞群島可能是最早種植椰樹的地區,跟隨著南島人的獨木舟,椰樹被傳播到了太平洋各地。
對於南太平洋島民來說,椰樹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植物。椰子肉富含脂肪和微量元素,可以食用,也可以熬煮椰油用來潤膚和調味,椰子汁可飲用,也可以作為調料。除了食用以外,椰子殼刮盡果肉,清洗浸泡後可以用來做各種容器,外部的纖維可以用來編織繩索,樹葉可以用來編織,製作工具,樹幹則可以用來蓋房子,造獨木舟。
露兜樹的果實
重要性僅次於椰樹的樹木是露兜樹(Pandanus)。露兜樹可以抵禦風暴和鹽霧,它的果實可食(據說味道和椰子、核桃類似),葉子香氣獨特,可以作為香料,也可以編織手工藝品。在南太平洋,露兜樹的各個部分可以用來建造房屋、製作服裝、船帆、墊子、提包、裝飾品等。
喜提山藥的湯加農民
薯蕷(yam)廣泛分布於熱帶地區,它的塊莖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山藥。薯蕷的種植同樣起源於不同地區,至遲在拉皮塔文化時期就已經傳播至南太平洋。作為主食而言。薯蕷的地位沒有芋頭那麼關鍵,不過也是南太平洋非常重要的一種作物。在湯加,薯蕷被認為是最貴重的農作物,這是宴會上的主食,也是平民們向統治者繳納的稅負。
傳統編織容器盛放的紅薯
紅薯(Ipomoea batatas)原產於美洲,是種高產的塊根作物。神奇的是,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紅薯就已傳遍玻里尼西亞。一些學者相信,善於航海的玻里尼西亞人從美洲帶回了紅薯,並在秘魯西海岸留下了雞。不過基因研究顯示,紅薯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來到了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人是從哪裡得到紅薯的,至今還是個謎。
一顆切開的麵包果
麵包果(Breadfruit)和菠蘿蜜同屬桑科桂木屬。南太平洋廣泛種植的兩種麵包果都起源於紐幾內亞。麵包樹是一種高大的樹木,樹幹可用作木材,果實可食用,也可入藥。麵包樹全年都能結果,一棵麵包樹一季能產出200公斤的果實,新鮮的麵包果煮熟後味道近似土豆,有著接近麵包的質感。由於麵包樹往往集中在短時間內結果,為了保存果實,需要把麵包果埋葬在坑中發酵。這樣儲存的麵包果可以保存超過1年。
香蕉的兩種野生祖先的分布範圍
香蕉原產於從印度到紐幾內亞的熱帶地區。早在南島人到來之前,巴布亞人就已經開始種植香蕉。南太平洋的香蕉可能是從紐幾內亞島東部和俾斯麥群島傳播開的,對於南太平洋島民而言,富含糖分和鉀的香蕉是蛋白質、礦物質和能量的重要來源。
產自斐濟的卡瓦根
卡瓦(kava)起源於紐幾內亞和萬那杜,經由拉皮塔文化和玻里尼西亞人傳播至南太平洋各地。卡瓦根部富含多種帶鎮靜和麻醉作用的物質,可以用來製作卡瓦酒。在南太平洋,卡瓦有著重要的醫療、宗教和文化作用。不同種類的卡瓦根成分不同,僅有少數幾種才可食用。
俾斯麥群島的檳榔研磨器
其他主要作物還包括——
甘蔗:紐幾內亞島和中國南方是甘蔗的兩個馴化中心。大約6000年前,巴布亞人開始種植甘蔗作為養豬飼料,經南島人之手,甘蔗傳播到馬達加斯加和太平洋各地。
檳榔:檳榔原產菲律賓等地,它與南島人的語言文化緊密相關。4600多年前,菲律賓巴拉望島就出現了檳榔+石灰的經典搭配。在南太平洋部分地區,檳榔的地位被卡瓦代替,兩者都能讓人產生奇特的欣快感。
玻里尼西亞竹芋:玻里尼西亞竹芋原產東南亞,拉皮塔時代就已被引入南太平洋。對於糧食稀少的南太平洋島民來說,這是種饑荒時期的食物,需經過長時間烹煮才可食用。
海芋(pia):海芋是一種起源於臺灣的大型芋頭,從菲律賓擴散至太平洋各地。新鮮的海芋有毒,需經過長時間烹煮才可食用。
馬來蓮霧:馬來蓮霧原產於馬來群島和澳大利亞,果實生熟皆可食,隨著玻里尼西亞人傳播至玻里尼西亞群島。
石慄(tui-tui):石慄原產於東南亞群島,果實富含油脂。在夏威夷,石慄果可以用來點燃照明,和海鹽等製成調料,也可製作潤膚油。其他部分可以用來提取紋身用的墨水、染料等。
夏威夷豬(puaa )
南太平洋最重要的馴養動物是豬(puaka),在玻里尼西亞人的宗教、政治儀式中,豬肉是種非常重要的祭品。根據歐洲探險家的記載,18世紀的夏威夷王國曾在為期10天的儀式中殺死了2000頭豬,極盡鋪張浪費。儘管如此,島上的生豬供應仍未枯竭,可見養殖量之大。
玻里尼西亞人將大量甘薯、芋頭皮、食物殘渣用於豬的養殖,貴族和國王每年都會吃掉不少豬肉。儘管豬肉資源看起來如此豐富,不過平民日常很少吃豬肉,只有在酋長舉辦的大型儀式和宴會期間才能大快朵頤。從這個角度上看,可以把養豬視為平民對貴族階層的一種義務。
夏威夷狗(poi),目前已經滅絕
狗(īlio)既被當做寵物,也是種重要的肉類來源。在玻里尼西亞大部分地區,狗都會被圈養起來,以芋頭、麵包果等為食,體型較大的紐西蘭Puri則以魚為食。對於女性而言,狗的地位就如同男性儀式中的豬。在面向婦女的儀式上,人們會像獻祭豬那樣宰殺大量狗,並在儀式結束後吃掉狗肉。隨著雜交和狗肉消費的下降,目前大部分玻里尼西亞犬種已經滅絕。
雞的地位相對比較模糊,在玻里尼西亞人的社會中,雞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不同於豬和狗的是,大多數雞是完全放養的。
除了這些「正常」的肉類外,在過去,人肉也是南太平洋部分族群(比如毛利人)的食物之一。毛利人會吃掉戰爭中戰敗的對手,汲取他們身上的能量。
吃與文化
南太平洋各地的木製椰子刨絲器,引自Hawaiki, Ancestral Polynesia
南太平洋的烹飪工具相對比較簡單。人們用椰子殼、木材製作容器,盛放椰油、椰奶、澱粉糊等液體或半流質,用玄武巖、珊瑚石製作的研缽搗碎芋頭、麵包果和其他根莖植物,用木材、貝殼、黑曜石或玄武巖製作刮削和切片工具。為了遮蔽風雨,烹飪一般在敞開的茅草房中進行,在中間設置坑窯以加熱食物。
毛利人坑窯(hangi)結構圖
坑窯據說起源於紐幾內亞,是南太平洋最常見的加熱裝置,在不同地區,坑窯被稱作umu、imu等。以紐西蘭毛利人的坑窯hangi為例,製作它需要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大火烘熱石塊,將燒熱的石塊放入坑中,隨後在地面鋪設樹幹隔熱層,在隔熱層上堆放要烤制的食物,覆以樹葉等溼潤的材料,之後蓋上泥土防止蒸汽和熱量散發,幾小時過後,便可享用由坑窯慢火烘焙而成的食物了。
薩摩亞人的坑窯umu
各地的umu原理大體相似,但在細節、作用和意義上有所差異。坑窯的規模可大可小,大型的坑窯製作起來非常費時,需要一大群人合作才能完成一道umu大餐,提供給儀式和宴會上的賓客們。在薩摩亞,一大家子人會在周末舉行umu聚會,按照長幼順序分享豬肉、海藻、芋頭、海鮮等。
玻里尼西亞「布丁「的代表,夏威夷的Haupia
除了煮、烤、蒸之外,玻里尼西亞人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烹飪方式,學者們將其形容為「布丁」狀食物。製作「布丁」需要用到富含澱粉的根莖類主食,以及用來調味、膠結食材的椰油或椰奶,椰子在布丁的製作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夏威夷的Haupia為例,製作這種布丁需要用到搗碎的玻里尼西亞竹芋,將其放入碗中,加入椰奶和椰糖不斷加熱攪拌,待其變稠放置冷卻,即可得到布丁一般的Haupia。
19世紀末,製作卡瓦酒的薩摩亞人
在南太平洋,卡瓦酒扮演著和酒精飲料或者檳榔相似的角色,卡瓦酒由卡瓦的根部製成,雖然名為酒,但並不含酒精。人們通過咀嚼、研磨或者搗碎等方式磨碎卡瓦的根部,加入少量水製成卡瓦酒。卡瓦酒的味道有些辛辣,飲用後能讓人感受到麻木和放鬆的感覺。經口腔咀嚼製成的卡瓦酒藥效強烈,被認為是其中的上品。
南太平洋各地都有自己的卡瓦文化,在斐濟,男女都熱衷卡瓦酒,飲用卡瓦酒被視為表示友好的方式;在薩摩亞,卡瓦酒是由一群被稱為(aumaga)的人製作的,飲用卡瓦酒的儀式非常程式化,有許多特定的手勢和短語;在湯加,通常只有男性才能喝卡瓦酒,在婚禮、葬禮、王家儀式中,人們都會非常莊重的準備卡瓦酒。
1886年夏威夷國王生日上的貢品Hookupu——500碗poi
南太平洋氣候潮溼,糧食容易腐爛。為了保存食物,人們建造了高大的倉庫來保存相對不容易腐壞山藥,利用風乾保存魚肉,將麵包果埋藏發酵以防止變質。吃不掉的食物可以餵豬,將其轉化為日漸增長的豬肉。為了確保穩定的糧食供應,人們往往會慷慨的資助親友鄰裡,以便在饑荒之時接受ta們的救濟。
準備umu大餐的湯加人
一日三餐並不是南太平洋島民的傳統。在湯加,人們一天只吃一頓用坑窯烹煮的正餐。清晨,勞動人民們吃一些昨天的剩飯,然後便開始工作。男女一般分開進食,早上的收穫被用來製作中午的正餐,吃完後,人們會小憩一會兒,避開下午的炎熱。沒有吃完的食物就放在籃子中,作為一天中的零食以及第二天的早餐。
夏威夷的lū'au食物
每逢重要場合和大型宗教儀式,南太平洋島民們都要舉辦盛宴,在慶祝的同時改善夥食。各地盛宴的名稱和流程並不相同,但總是離不開坑窯、芋頭和豬肉。在夏威夷,傳統盛宴被稱為「ahaaina」,人們會在這一天鋪設大型坑窯imu,宰殺豬、狗、雞等家養動物,準備好芋頭、麵包果、紅薯、蔬菜和海鮮,將其包包裹在ti葉或香蕉葉中,放入坑窯烘烤。
湯加的國菜—酸橘汁椰奶醃魚,融合了玻里尼西亞傳統與拉美的烹飪手法,在南太平洋各地都能見到其變體
18世紀之後,南太平洋各地受到了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一員。南太平洋的社會文化隨之逐漸改變,陸續出現了一些融合世界各地傳統的獨特食物。
章魚poke,poke的原料一般包括金槍魚或章魚、毛伊洋蔥、海鹽、海藻、烤石粟碎、醬油、香油、辣椒、芥末等
1819年,夏威夷國王卡美哈梅哈二世廢除了男女分食的禁忌,此後,傳統的ahaaina逐漸演變為氣氛輕鬆,充滿派對氣氛的lū'au。在畢業、婚禮、嬰兒出生和生日等場合,夏威夷人通過舉辦露天的lū'au,分享豐盛的食物、啤酒,感受草裙舞和夏威夷音樂,忘卻一天的煩惱。
誕生於19世紀的lū'au汲取了各地的飲食傳統,通常,在lū'au上能見到這些食物——
雞肉粉絲(受東亞影響);
Haupia(本地傳統玻里尼西亞竹芋椰奶布丁);
Uala(發源於美洲,由夏威夷人培植的紅薯);
夏威夷甜麵包(來自葡萄牙移民);
Kālua puaa(本地傳統烤豬肉);
kūlolo(本地傳統烤芋頭椰奶布丁);
Lau lau(本地傳統芋頭葉包肉);
Lomi-lomi三文魚(受西方影響的番茄鮭魚洋蔥色拉);
Poi(本地傳統芋頭羹);
Poke(受南美和日本影響的生海鮮色拉);
烏賊lūau或雞肉lūau(融合風味芋頭椰奶肉羹);
熱帶水果;
美食尋根
今天的南太平洋飲食體現了融合的特色,可以從中找到不少西方殖民者、中日移民和印度勞工的文化影響,不過還是能找到不少極具南太平洋傳統的獨特美食。
一碗Poi,看起來有點像藕粉
Poi
這是夏威夷的一種傳統主食。做法是將芋頭烤熟或煮熟,放在木質搗版ku'i'ai上,用玄武巖杵pōhakuku'i'ai搗碎。不加水搗碎的芋頭被稱為pa'i'ai,富含大量澱粉,狀如麵團。食用的時候需要加入適量的水分以達到適合的濃稠度。新鮮的poi口味甘甜,有著奶油般的質地,久置之後,poi會發酵變酸,但依然可以食用。
從坑窯imu中取出Pua'a Kālua
Pua'a Kālua
在夏威夷語中,Pua'a的意思是豬,Kālua則是種用坑窯imu加熱的烹飪手法,合起來,大概可以翻譯成坑窯豬肉。Pua'a Kālua一般只用海鹽調味,外面包裹著被稱為ti的樹葉。使用整隻豬製作Pua'a Kālua時,常常會在豬體內放上幾塊滾石,以確保豬肉能夠煮熟。
豬肉Lau lau
Lau lau
Lau lau是夏威夷的傳統美食,做法是用芋頭葉包裹一些豬肉或魚肉,放在imu上慢慢烘熟。南太平洋各地有不少和Lau lau相似的食物,比如湯加的lupulu(包裹鹹牛肉,佐以椰奶)、薩摩亞的palusami和faiai(包裹魚、蝦、鰻魚或混合多種海鮮)。
'Inamona蘸料
這是夏威夷島的一種調味品,由烘烤過的石慄混合海鹽製成,有時會加入一些海藻。'Inamona通常隨餐進食,可以增強魚肉和海藻的風味。
西瓜'otai
'otai
'otai是一種混合了椰子肉、椰汁和西瓜、芒果、菠蘿等水果的消暑飲料。這種飲料起源于波利尼西亞西部,在湯加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