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是個事業心極強的媽媽,孩子剛滿5歲,一直以來都是婆婆一個人帶娃。
由於疫情期間在家辦公,於是扛起了帶娃這把大旗,決心把平時缺失的母愛認真補回來。前幾天跟她聊疫情期間的生活瑣碎,結果多次被她的「河東獅吼」打斷——「趕緊寫字,寫完了再玩兒!」「你怎麼還不寫?看看都幾點了?」「大人說話,小孩兒別插嘴!」
聽到閨蜜火氣這麼大,電話這頭的我趕緊勸她:「跟孩子好好說話,孩子還小著呢,別嚇著他。」每次說完這話,總會迎來閨蜜的一通反駁:「哎呀,你不懂,這孩子不吼更管不住,一上午寫不了5個字,磨磨唧唧。」
好吧,的確這個漫長的假期磨掉了不少家長的好脾氣,多少家庭就這樣整天籠罩在高分貝的「轟炸」中,但是,當你在頻繁「吼」孩子的時候想過他在想什麼嗎?
獲得德國每年一評的最高榮譽獎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生動刻畫了孩子被媽媽吼過的內心感受,當媽媽大聲吼叫的時候,孩子的身體痛到四分五裂。這本書常被幼兒園、小學作為親子互動主題,或被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拿來舉例。
吼,不僅帶來心理傷害,還會產生物理傷害。
2018年的一份機構調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吼叫,年齡越低的家長越愛吼孩子,30歲以下的家長比其他年齡段的更加頻繁,佔比28%最高。
美國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基於大樣本研究發現,長期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其腦結構會受到損傷,智力也會受到影響。
他們還發現,長期被吼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以下狀況:
1.智力水平受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
2.情商較低,交際能力差,情緒控制能力較弱;
3.自卑、缺少自信,長期處於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患自閉症、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的概率增加。
父母的吼叫有時候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嚴重的還會影響他們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這些道理人人都懂,做到卻很難很難......
也有父母表示,自己不想「吼」孩子,卻總是忍不住;「吼」完了還特別後悔,也會心疼孩子。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媽媽應該如何緩解這種情況:
1.掌握專業育兒知識,讀懂孩子內心需求
孩子的成長三分在學校,七分在家庭。孩子的狀態來源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長的不斷學習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和必要補充。家長在培養孩子成長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教育理念、思維習慣、溝通方式的學習和養成。
龍寶小掌門特邀全國各界著名育兒專家,精心設置全方位專業課程體系,幫助家長快速建立更加科學的家庭理念、教育理念,獲得並掌握撫養和教育子女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加全面、科學的培養一個健康、快樂、聰明的小學霸!
2.和孩子約定標準
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說出需求,而不是讓孩子「感悟」,並在某些「必須做」或「鼓勵做」的環節設立獎罰機制。
3.「吼」之前要冷靜或者轉移注意力
爆發前自己冷靜5秒,或者去洗把臉,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或者直接去別的房間玩手機,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直到怒火平息。
4.別用反問語氣
「你為什麼不可以這樣?」「你不知道這樣做不好嗎?」反問語氣有一種責備的感情基調,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陳述語氣,明確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5.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冒犯你的時候,讓他告訴你這樣做的原因。這樣不僅有助於相互理解,也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其實,「吼」的根源來自於缺乏理解,只要堅持做到冷靜的、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遇到問題適當引導,注意平時的溝通方式,很多事情不用吼也可以解決。
圖源:網絡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