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琴的故事,看他樂此不疲地去鑽研、執著追求學問的精神

2020-12-25 飛仙時空

【前言】孔子學習彈琴的那種執著、專注,非一般人所能比。把一首琴曲練習到極致,連他的老師都佩服得向他作揖行禮。他學習《易經》能夠韋編三絕,把用熟牛皮筋串聯的竹簡翻斷了不知道多少次。他選擇了一樣東西,就會樂此不疲地去專研,「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你可以學彈其它琴曲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首琴曲的曲調,還沒有真正理解它的結構。」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你已經掌握琴曲的結構,可以學彈其它琴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學彈其它琴曲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曲的那個人。「

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①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①幾:通"頎",頎長。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時而神情莊嚴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作曲者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非周文王還有誰能寫作這首琴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起身對孔子拜了兩拜,說道:「我的老師傳授這首琴曲給我時,就說它叫《文王操》啊!」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孔子學琴的故事,專治你的「教育焦慮症」
    比如最常見的問題:報了興趣班,又不肯去學了,怎麼辦?或許我們可以從孔子學琴的故事裡獲得一些啟示。孔子作為我們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直接拿事實說話,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向孔子學習一下如何育已育人。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
  • 孔子學琴的故事告訴你,一輩子唱一首歌不是恥辱!
    >《史記》裡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學識淵博,更通韻律。當初他學琴的時候,老師是師襄子,孔子練一首曲子,一直連續十天。師襄子讓他學習新的,孔子說:我雖然已經懂得基本套路了,但還沒掌握真的方法,請讓我繼續練習。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可以了,你學的已經夠好了,我再教你新曲子吧!
  • 孔子跟師襄子學琴
    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出自《史記·孔子世家》這個故事記載在《史記》的《孔子世家》。孔子跟師襄子學琴。這個師襄子不是襄子師,不是襄子老師,是師襄子,這個師,也可以解釋成老師,其實這個師在古時候有一個特定的意義。
  • 孔子學琴於師襄
    故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勤之意者好麗。捕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古代樂官一般叫師,後來擔當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冠於名之前。如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孔子年輕時曾跟師襄學琴。
  • 茅毅:一生一世一床琴
    這床古琴由諸城派、廣陵派兩派傳人,著名琴家茅毅親手所斫。日前,茅毅在蘇州億堂寶美術館舉辦古琴雅集,帶領大家一起品味琴曲,觀賞國禮同款古琴,並向記者講述了他與古琴的一世情緣。十四年苦苦鑽研終掌握斫琴技藝「這次送給普京總統的是仲尼式古琴。相傳仲尼式古琴為孔子發明,也有說是後人託孔子之名而作。
  • 知行合一:孔子說的那些話你未必同意,但為什麼他卻值得尊敬?
    所以,我很懷疑,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見人說人話,見鬼……好了,不說大家都明白。更重要的是,從《論語》中看到的孔子,整天點評自己的學生,哪哪表現怎樣怎樣,很有點像我們今天企業裡的首席文化官或者禮儀培訓師,非常絮叨。一看就讓人想起好為人師的那副嘴臉,特別煩人。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孔子被稱為是最有智慧,最有學問的人,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學問影響力之大,這也是·《論語》當下很紅火的一個重要因素,孔子不僅紅遍中國,而且在國外也很吃香,一些外國企業家都喜歡讀《論語》,老們也喜歡孔子的經典之作了,可見,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思想和見解在當下仍然有作用的,如此,才得到世人的認可和推衷。
  • 孔子的學問從哪裡而來?三人行必有吾師,處處留心皆學問
    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教育家,也是位智慧家,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不少人總是說:孔子的智慧和學問從哪裡來?《論語·子張》有記載: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孔子跟誰學習,話裡有嘲諷孔子並非名師高徒的意思。子貢毫不客氣地說:「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崩壞,還在人間。
  • 孔子很有學問,列子仍編出《兩小兒辯曰》的故事來低毀他的無知
    孔子很有學問,列子仍編出《兩小兒 辯曰》的故事來低毀他的無知。 列子編的故事很簡單,說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是在早晨離我們 人類近,還是中午。恰好孔子撞見了, 下車問緣故。兩個小孩子聽 說是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的孔子,立即請孔子來當裁判。
  • 孔子是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師,他循循善誘,以培養君子為目標
    若干年前,本人的小學恩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孔子是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曾經有兩位同學打架,其中一位同學被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孔子卻鼓勵另一位同學去打架。並非是孔子偏心,或雙重標準;原因是第一位同學常常胡作非為、惹是生非,所以孔子狠狠地批評他,至於第二位同學則性格懦弱,常被人欺負,所以孔子鼓勵他要有英勇氣概,保護自己。
  • 孔子:君子的精神
    君子的精神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孔夫子的一生行止中,有所領悟。君子當好學。君子當執著大道。君子當進取。君子當好學。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 心腦合一:情緒教育和義務教育相輔相成,鑽研學問便能遊刃自如
    在我們鑽研學問的時候,我們如果還沒有充分理解學習的知識、沒有吸收並整合新舊知識,只看表面來一直學習、刷題目,即使題目答對了或許都是兒童時期記憶力爆發期帶來的運氣而已。答題的時候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開始作答,主題便會容易出現答非所問偏題現象。這些粗心衝動的情緒、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應試教育」學習現象,都是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因為沒有時間,只追求「量」,卻忽略了「質」的重要性!
  • 烘焙之旅 樂此不疲——蛋糕烘焙師範瀟小記!
    每天和麵粉打交道,一站就是10多個小時——這份別人眼裡的辛苦工作對蛋糕烘焙師範瀟來說,卻是熱愛和執著。11月28日,範瀟向記者講述了他十年的「烘焙」人生。高中畢業後,一心想製作蛋糕的範瀟應聘成為某蛋糕店的一名烘焙師傅。
  • 授人以漁-琴家徐元白是這樣教姚丙炎學琴的
    其實不然,自1942年姚丙炎第一次接觸古琴後,到1946年從徐元白先生學琴前的四五年間,放棄了其他業餘愛好,專心致志地彈奏著從汪建侯先生處學來的《陽關三疊》《石上流泉》和自學的《關山月》等小曲。對一般人而言,早就會厭倦了,但他卻樂此不疲,反覆習彈,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 梁山伯與祝英臺化為蝴蝶的執著精神
    《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的是一個女扮男裝去書院讀書並且發生三角戀的傳奇愛情故事,也是個悲劇,主人公祝英臺梁山伯這對苦命鴛鴦最後為了在一起而殉情,化為蝴蝶的悽美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董潔何潤東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古語有言: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代不讓女孩拋頭露面、去書院讀書識字。尼山書院是享譽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學入仕的好地方,上虞祝家唯一的女兒祝英臺不甘世俗、不讓鬚眉、苦心說服父母女扮男裝去尼山書院讀書,路途中結識去尼山書院求學的會稽書生梁山伯,兩人意氣相投,並結為異性兄弟一同去書院上學。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仁者壽
    《列子·天瑞》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一生到處奔波,宣傳自己的主張,不為人用,心情一度很不好。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名叫柏樹洞的地方。見到一位耋耄老人,坐在一塊大石頭旁,他身上披著鹿皮,腰裡繫著草繩,抱著一張琴,在那裡引吭高歌。孔子見此人不凡,便向前深施一禮,向他詢問。原來此人叫做榮啟期。孔子問:「什麼事情使先生這麼高興呢?」
  • 孔子其人知多少?——「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
    中國人對於孔子的記憶,大多是他的一些名言和他的眾人皆知的事跡,而不是他這個人本身。孔子這個人被中國曆朝歷代供奉了一千多年,除了他的思想精神和聖人形象,我們難以看清楚真實的他,這種神秘感迫使我們去了解和尋找真實的他。
  • 孔子學校選班委,猜猜學習委員是誰?
    推薦理由:顏回學習能力強,又肯下功夫,對知識有獨到見解,對"道"孜孜追求,在人不堪憂的環境中,顏回仍學道志道。而其在追求「道」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樂」。顏回身上呈現出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有影響力和感召力,得到了老師孔子的高度評價,可以勝任學習委員這一職務。
  • 處處留心皆學問!
    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確如此,只要你留心,並且鑽研,並且專注,一定會研究出自己的學問。只是太多人不留心,不注意,不專注,不能持之以恆,所以沒有自己的學問。人生來就是學習的,而善於學習的人最終的成就也會很大,而不願學習,不善於鑽研的人,也就虛度此生。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舉國震動,實際上是70年代的成果,而屠呦呦已經是85歲的老人,而且是目前三無科學家。因為留心,因為鑽研,因為堅持,屠呦呦最終獲得國際認可,也是對她的一種回報吧。
  • 少正卯:比孔子有學問,搶他所有學生,孔子當權七天就把他處死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461字,閱讀約3分鐘志向,有學者少的名字卯,這個能言善辯,知識淵博,開門的收徒孔子差不多同一時間少正卯的課很有意思,招來了孔子之門的三盈三虛也就是說,少正卯三次奪去了孔子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