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朝圖》:被遺忘的春節雅事

2020-12-24 騰訊網

清《福貴歲朝圖軸》,畫卷裡張燈結彩,孩童玩鬧,一派歡悅昇平的過年氣氛。

古代風俗大致可分為民俗和宮俗,民俗系城鄉百姓約定俗成的節日習俗,宮俗往往來自民間,但講求排場,等級鮮明。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莫過於春節,朝野上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藝術活動,如從事音樂、戲曲和美術活動來迎賀新年。

古代朝野在新年到來之際,最重要的美術活動就是作畫祈運求福,這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年畫題材——歲朝圖。歲朝圖呈現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寓意吉祥。這類繪畫的設色追求喜慶明快,構圖充盈飽滿,與年節喜慶的氣氛相適應。

歲首迎新的歲朝畫,是傳統年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自宋代以來,很多畫家都勤於歲朝圖的創作,將日常尋常所見之物,融入到歲時節令文化內涵之中,為年節增添了喜慶氣氛和清雅格調。

簡單的歲朝圖,僅一花一瓶,複雜的則多至十餘種物象,甚至有年節生活場景的描繪。為什麼頻頻出現在歲朝圖中的,是這樣一些花草植物、瓜果蔬菜、杯盞花瓶、年節物象呢?

實際上,一些看似尋常的物象,在特定文化情境的燭照下,往往被賦予俗信的功能和文化內蘊。由於創作歲朝圖的多為文人畫家,後來這類繪畫又被加入文人群體所雅愛的金石書畫、博古器物等題材內容。就物象寓意的表達上,畫家經常還會用寓意疊加的方式,力求達到最佳效果。例如,瓶子在吉祥圖案中經常被賦予平安之意,而在歲朝圖中有些插花的梅瓶,還被畫家故意處理成哥窯的大開片形狀,有歲歲(碎碎)平安之寓意,像清代畫家馬荃的《歲朝圖》和永瑢的《歲朝圖》在繪製梅瓶時皆用了這種處理方式。

歲朝圖以及其中的物象,可以說是認知中華民族傳統節俗文化心理的一個「媒介」。

齊白石1953年創作的《新喜》

01

《歲朝圖》與花草樹木

歲首之日,當那些充滿乾坤清氣的瓣瓣梅花出現在歲朝圖中時,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報春徵象和幸福之預兆。出現在歲朝圖中的很多花草樹木,並非僅為表現其自然形態,更有鮮明的民俗寓意。

文人們經常把自己的理想、志趣等,寄託於梅蘭竹菊等意象中,使這些意象被賦予了君子品格與精神高度。而在歲朝圖創作中的四君子題材,梅花尤多。在百花凋零的冬季,梅花凌寒綻放,給人以春的希望和心靈的安慰。

海派畫家吳昌碩很愛畫歲朝圖,他筆下的梅、菊居多,牡丹極少。他在《缶廬別存》中說:「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梅」「菊」意象多為傳統清高文人的心性、志趣和節操之所系。就梅花的吉祥寓意來看,因為梅開五瓣,經常寓意為「梅開五福」。

每年農曆歲首之日,當那些充滿乾坤清氣的瓣瓣梅花出現在歲朝圖中時,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報春徵象和幸福之預兆。這類繪畫中的「喜鵲登梅」則是歲首「吉兆」的又一喻徵。齊白石先生1953年創作的一幅有梅花和鞭炮等元素構成的歲朝繪畫就直接取名《新喜》。

歲朝圖中常見植物物象還有松枝、柏枝、菊花、萬年青、蒲草、水仙等,以此來表達人們對新年增福、增壽的祈願。例如,菊被譽為「長壽花」,能「輔體延年」;松、柏壽千年,其俗信功用主要是「令人益壽」等;民間常把柏枝、柿子、如意(或靈芝)組合以表達「百事如意」;歲朝圖中如萬年青、石、白頭翁等壽意物象還與佛手、蝙蝠組合,喻意家庭幸福、生活和美、天長地久;菊與牡丹組合表示「千秋富貴」之意;萬年青與如意結合構成了「萬年如意」等。水仙、萬年青和菖蒲也是歲朝圖中常見的植物形象,這些花草色澤淡雅,清新可人。

清代畫家任伯年的歲朝圖

02

《歲朝圖》與果蔬

在歲朝圖中,即便是由白菜、蘿蔔、荸薺、蘑菇、螃蟹等構成的山廚清供,無不折射出淳樸和平的民風和質樸清新的文化氣息。

畫家們往往把日常生活中帶有實用性的物象「移入」歲朝圖,如桃子、石榴、芋頭、蘿蔔、白菜、蘑菇、山筍、菱角、稻穀、香櫞等常見宜食的山餚野蔌、蔬果廚珍。這些人們日常生活所喜歡和必需的果蔬形象之所以會反覆出現,真切地反映出人們的生活訴求。

節令繪畫受制於民俗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不能以時序、地域和作為單純的觀賞對象來做簡單地判斷,在這裡,蔬果常作為年成豐收的喻體出現。在生產力低下和食物匱乏的農耕歲月,尤其是饑饉的時日中,蔬果和其他食物一起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於是,諸如「蔬果半年糧」「蘿蔔白菜保平安」之類的心聲便呈現在歲朝圖中,折射出人們歲首之際對祈年得稔的良好祝願。

桃子是最常出現在歲朝圖中的果蔬。桃子嘉實可餐,歷來受人喜愛,桃的民俗應用與「瑤池蟠桃祝壽」的神話有內在文化關聯。在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筆下的歲朝圖中,山珍、蔬果等日常裹腹之物,已經被情趣化、審美化和理想化了,這些帶有歲朝清供性質的繪畫,富有情趣,又不失「田家」風味,可謂化俗為雅、點石成金。

歲朝圖隱含有諸多的吉祥文化信息,適於承載多重的幸福寄託。像白菜、蘿蔔、芋頭和香櫞等為冬季常食的果蔬,除了人們對它的感情之外,也宜於寄寓人們對生活富足的期望。陶景弘說:「菜中有菘(白菜的早期用名),最為常食。」也有人以白菜清白分明的色彩特徵來寓意「清白人生」。齊白石的一首題畫詩中寫道:「飽諳塵世味,尤覺菜根香。」同時,在歲朝圖中蘿蔔的出現往往還與傳統「咬春」習俗有關。歲朝圖所展現的豐年喻象正是「民以食為天」觀念影響和催發下的「產物」。

再以這類繪畫中的芋頭為例,明人文震亨說:「則御窮一策,芋頭稱首。」芋頭是過去平民冬日果腹的主要食物。林洪《山家清供圖》中的《居山人》詩:「深夜一爐火,渾家團圓坐。芋頭時正熟,天子不如吾。」短短的小詩,以白描式的筆法,勾勒出山家圍爐煨芋的溫馨畫面,瀰漫著濃濃的文化情思,也很貼合民眾豐年樂歲的心理。歲朝圖的物象還有南方物產——香櫞,因其「大如杯盂,香氣馥烈」常為案頭供陳之物。「櫞」與「圓」諧音,該圖的文化應用是取其「團圓」「圓滿」的吉祥之意。總之,在歲朝圖中,即便是由白菜、蘿蔔、荸薺、蘑菇、螃蟹等構成的山廚清供,無不折射出淳樸和平的民風和質樸清新的文化氣息。

清代畫家趙之謙的歲朝圖

03

《歲朝圖》與動物

懸掛著圖寫有大象形象的歲朝圖,除了有萬象更新、太平之象之意,還有祈祝全家平安、五穀豐登之意。

歲朝圖中的動物形象主要有禽類和獸類兩種。比如:公雞、喜鵲、白頭翁、鵪鶉、蝙蝠、老虎和大象等,皆有相應的民俗文化內蘊。

雞或玩具雞的形象頻繁見諸歲朝圖。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元日在門上貼畫雞符的新年風俗。東方朔《佔書》云:「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在歲朝圖中,雞的出現,除了具有賀歲、迎春的性質,還有對於這種家禽作為「積陽」俗信內涵的民俗文化認同。另外,雞與「吉」諧音,又有「功名富貴」之吉意。歲朝圖的雞形象,大多仍延涵著古代民俗中雞闢陰接陽的文化旨趣。傳統花鳥畫中的雞圖像,還經常被賦予「五德」(文、武、勇、仁、信)的意涵,在文人筆下的歲朝圖中「雞」,甚至會兼具「雞德比附人德」之意,而以公雞的雞冠與雞冠花的組合表達「官上加官」的祝願。總之,歲朝圖中的爆竹和雞意象,都含有俗信中鎮護的文化功能,透露出人們在新舊交接時令所做的闢邪、求吉方面的觀念性「設防」。

歲朝圖中的喜鵲經常和梅花出現在一起,意為「喜上眉梢」。白頭翁形象的出現,有單只和雙只之別,都寓涵有長壽和白頭之意。而鵪鶉形象的出現,經常會配有菊花或瓶子,寓意「安居樂業」和「平平安安」。另外,接福是歲朝圖又一重要的民俗文化主題。據《長物志》卷五的「懸畫月令」記載:「歲朝,宜宋畫福神及古名賢像。」直接點畫出宋代歲朝「接福神」的風俗。明代以後歲朝圖「接福」的主要象徵意象是「蝙蝠」。明憲宗朱見深的《歲朝佳兆圖》上有手執如意的鐘馗和飛舞的蝙蝠形象,可視為「福來」和「福從天降」的「佳兆」象徵。畫中題寫帶有祈年的詩句:「一脈春回暖氣隨,風雲萬裡值明時。圖畫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詩與畫雖是出自帝王之手,但反映的卻是國人歲朝迎新、接福的共同主題與願望。

正旦之日,懸掛著圖寫有大象形象的歲朝圖,除了有萬象更新、太平之象之意,還有祈祝全家平安、五穀豐登之意,這些樸素的願望和對富足生活的訴求,也符合農耕文化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董誥《仿錢選歲朝圖》軸

04

《歲朝圖》與器物

歲朝圖中酒具的出現,已隱喻了酒的「在場」,這裡的酒主要是指「椒花酒」「柏葉酒」「屠蘇酒」之類的節令風物。

瓶和瓶花是歲朝圖中反覆出現的構成元素,用於祝願一年的平順、安康。瓶子的意象主要是取其「瓶」與「平」諧音,並與其它物象一起表達吉祥寓意和討個「口彩」,如瓶插牡丹喻指「平安富貴」;瓶子、鵪鶉和如意組合,象徵「平安如意」;瓶和戟、荔枝組合,象徵「平安吉利」和「大吉大利」;瓶插三支戟(有的加置一個笙),表示「平升三級」。

歲朝圖還有條屏形式,在瓶中插上象徵四季的花卉,喻意「四季平安」「歲歲平安」。趙之謙1875年創作的《歲歲平安圖》題寫:「歲歲平安,富貴神仙,百事吉祥,宰相十年。」更是把常人的平安、富貴之想寄寓於畫圖之中。

杯盞和茶具成為歲朝圖的意象,是生活閒適和裕如的一種體現,同時更能見出主人的性情,也為文人書房增加了別樣的情趣與新年祝福。古人云:「閒情要和酒商量。」酒是雅集和宴飲中必備的助興之物。它也和柏枝、仙桃等物象一樣,寓涵有長壽、長久之意,可以和生命長短聯繫一起,也可以與友情、幸福的天長地久相關聯。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謂正日……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坎如也。」明人李日華的《味水軒日記》裡也記述:「萬曆四十四年丙辰歲正月一日,辰起拜北闕竟,即率婦子稱椒柏(酒)觴上家君壽。」

在傳統年俗中,酒是延神、祭祖不可缺少的物品,「酒」與「久」諧音,在歲朝之際,向家中長者奉觴上壽更是傳統孝親觀在人倫秩序的真切反映。歲朝圖中酒具的出現,實際上已經隱喻了酒的「在場」,這裡的酒主要是指「椒花酒」「柏葉酒」「屠蘇酒」之類的節令風物,皆與元日飲酒除陰、驅瘟的習俗有關。唐詩中也有皇家歲朝賜柏葉酒習俗的描寫,都突出其節物的性質。在歲朝圖中,和酒具相對應的是茶具,這是逸士情懷(「壺中日月長」)的一種體現,更是淡看生活、五味雜陳的豐盈人生的文化折射。

至於歲朝圖中的博古器物,則承載著一種厚重而有穿越時空的懷舊情懷,喚起文士階層內心那份深幽而高古的文化情思。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陳洪綬《歲朝清供》軸

05

歲朝圖中還常出現什麼

鞭炮、燈籠等年俗節物經常出現在歲朝圖中。燃放鞭炮、貼春聯和掛燈籠都是傳統社會中的節事內容,它們不僅能夠渲染傳統節日的氣氛,又被賦予了生活紅紅火火的吉祥徵兆,因此,在歲朝圖中的鞭炮意象,無疑承載的虛實相生的節俗內涵,足以引發人們豐富的文化聯想。

爆竹用於年節主要在於它被賦予了闢疫和逐癘的俗信功能。直到今天,我國民間仍然流傳著爆竹驅「年」的傳說。這種帶有遠古巫風孑遺的餘緒,突出和強化了年節與鞭炮的民俗功用與特殊關係。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云:「(元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歲朝圖中的爆竹和瓶、鵪鶉等一起表示「竹報平安」。實際上,在歲朝圖中,鞭炮和燈籠還被賦予了闢陰接陽、迎春納祥的俗信內涵。民間藝術中,燈籠常作為豐收的喻象出現,「燈」與「丁」諧音,燈籠也同樣承載有新年添丁的願望,齊白石等畫家的歲朝圖系列中常含有燈籠意象。

歲朝圖中還有石頭、盆景等。石頭除了能夠裝點文人的書房,作為案頭雅玩之外,還因它不會隨寒暖冷熱而更移其色,而且剛硬堅強,成為君子砥礪品行的精神象徵物。因此,在歲朝圖創作中,畫家們經常會考慮到主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追求,在創作時融入石頭、盆景等意象,和梅花、蘭花、菖蒲等一起,構成文人清供的主題,並且也是能夠反映清貞人格的文化信物。這類題材和意象,自明清以來創作尤多,由此也不難看出它深受文士階層喜愛的程度。

當然,歲朝圖中也偶有人物形象的出現,傳為南宋李嵩的《歲朝圖》、明人姚文瀚的《歲朝歡慶圖》和袁尚統的《歲朝圍爐圖》《迎春圖》等,都是年俗活動中親友交遊、闔家歡聚的真實「記錄」,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本文原載於《文匯報》(作者程波濤),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新春納福|國畫裡的春節雅事
    春節,是所有中國人的如期而遇,心照不宣。是家門上鬥大的福字,是熱鍋裡玲瓏的餃子。佳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會在年前忙著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提到年畫,古時中國畫中有一種賀新春的繪畫題材——《歲朝圖》。《歲朝圖》是宋朝時期興起的一個繪畫題材,宋徽宗時期非常流行。「歲朝」指農曆正月初一,《後漢書·周磐傳》中曾記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
  • 《歲朝圖》:古人新年最美好的祝福,齊白石畫過一幅曾賣1180萬!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每一年中國的春節都能引起一陣效應,「回家效應」,「購物效應」,而這種效應隨著文化的廣泛深入,也帶動很多人。其實在古代我不叫春節,而是叫「歲朝」,它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後漢書·周磐傳》中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的記載。每逢過年,年畫是我們必須要購買的年畫,近代以來的年畫出現了很多次的改變,越來越符合我們的審美。
  • 淺談古代春節: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普通人如何表達對生活的期待?
    (一)踏青踏青的習俗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痕跡可循,古人踏青又名踏春,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天外出郊遊,古時的春節常與立春在同一天,因此踏青也就成為古人過春節的固定節目了。所謂歲朝,就是指大年初一的早晨,古代有一類年畫叫做歲朝圖,所描繪的便是與春節有關的畫面,古時人們便有這種畫歲朝圖的習俗。
  • 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原標題: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音樂無國界,天下共知音。國潮雅讀《樂·界》東方音樂會近日在北展劇場上演。笛、簫、古琴、巴揚、鋸琴、打擊樂等中西樂器同臺,用全新的思路展現中國古代的風雅之事。
  • 讀懂了這六件雅事,你就領悟了中國美學
    只要你讀懂了以下這六件雅事,你就能讀懂中國美學。第一件雅事:焚香對屈原有了解的朋友,想必都聽過「香草美人」這個概念,即比喻高潔的人格,所以自古國人就喜歡「香」這個事物。第二件雅事:品茗「茗」其實是茶樹的嫩芽,所以「品茗」就是「喝茶」的雅稱。那麼中國人為何喜歡喝茶?就飲品而言,便於保存且可以長期飲用的,莫過於茶葉。至於喝茶為何能成為一件雅事,我想可能是,所有讓人綿長回味的東西,都略帶苦澀,茶是,人生亦如是。所以品茶也是品人生。
  • 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周陽生[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
  • 古人21種雅事,有沒有賞石?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查到了有出處的「雅事」:一是宋代文人的「四雅」,即「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出自宋人吳自牧的筆記《夢粱錄》。另一個則是清人施清在《芸窗雅事》中所列舉的古代文人的二十一種雅事,分別為「溪下操琴;聽松濤鳥韻;法名人書片;調鶴;臨十七帖數行;磯頭把釣;水邊林下得佳句;與英雄評較古今人物;試泉茶;泛航梅竹嶼;臥聽鍾聲聲;注黃庭楞嚴參同解;焚香著書;栽蘭菊蒲芝數本;醉穿花月影;坐子午;嘯奕;載酒問奇字;放生;同佳客理管弦;試騎射劍術。」
  • 《歲朝圖》:招財進寶、年年有餘?看古代年畫,過富貴風雅年!
    清高宗乾隆皇帝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留下許多精品《歲朝圖》——「民俗歲朝圖」、「歲朝清供圖」。本文將導覽《歲朝圖》,帶給讀者喜氣,祝願大家過個富貴風雅年!歲朝佳兆 皇帝的《歲朝圖》不僅僅是文人畫家畫歲朝圖,連皇帝也畫歲朝圖。
  • 中國人10大「雅事」,對弈只能排第7,你喜歡幾種?
    中國人10大「雅事」:第十名:焚香,有人焚一縷馨香,呼吸間撫平心中煩亂,當下便能擁有內心的寧靜。聞香識美人,焚的是香,識之是心。中國人10大「雅事」:第九名:文玩,"文玩"原本只是一種文人的清賞雅玩之物,被世人追逐後,便慢慢超越書房,遠離文雅,而演變成了一種成人的玩具。
  • 一場音樂會看遍傳統文化「十大雅事」
    國樂演奏家、琵琶收藏家方錦龍,巴揚演奏家吳瓊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藝術家們,將在一場音樂會中呈現「品茗」「撫琴」「酌酒」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大雅事」,該演出預計於10月底與觀眾見面。巴揚演奏家吳瓊傳統中國的「十大雅事」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全部體會到。
  • 一場音樂會看遍十大雅事,難得一見的「國禮樂器」別錯過
    國潮雅讀《樂·界》是東方演藝集團打造的原創音樂會,兼顧中國器樂與世界各國器樂,結合舞蹈、戲劇、聲樂等多種表演形式,用十支曲目呈現撫琴、對弈、品茗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大雅事。國家一級編導李銘佳擔任總導演,青年編劇孫磊擔任文學撰稿,青年作曲家呂埕平擔任音樂總監。
  • 《dnf》遺忘國度的古代金幣如何獲得 遺忘國度的古代金幣介紹攻略
    導 讀 dnf遺忘國度的古代金幣介紹攻略dnf遺忘國度的古代金幣是春節副本世界樹英雄傳說活動副本中,可以獲取的一個道具
  • 香道:古代十大雅事之首
    日常焚香有讀書可焚香、吃茶可焚香,祈福可焚香、彈琴可焚香等雅事,當時的慢生活讓古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質。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日,香道文化也會隨之流行起來。
  • 一曲《樂·界》掀國潮 樂、舞、戲串聯「十大雅事」
    音樂會以現代音樂為語言,「十大雅事」為主題,以最時尚的視角,解讀最風雅的傳統文化;以最現代的創編手段,演繹最中國的人文風韻。同時以中國傳統曲目為依託,從中國水墨等傳統文化中,提取最具當代中國氣質的元素,用音樂語言表達深厚而包容的文化內涵,展現當代國人昂揚積極的精神風貌。更立足於「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自古以來開放包容的胸懷以及和平友善的精神,傳達向世界。
  •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文/炎炎談歷史古代封建社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不允許女子從事作官、經商等工作。10、曲古代的崑曲,是把十大雅事融於一體的文化。這種藝術樣式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很多文化秘密,崑曲注入我們全部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沉澱。在古代,對曲的認識與欣賞,已經是人們娛樂與生活的重要部分。
  • 古人的九大雅事,一舉一動皆風雅
    了解古人雅事,或能幫我們找到久違的安寧。撫琴一杯香茗,一曲清音,任絲絲清香衝淡浮塵,幽幽琴聲帶來一片清雅、寧和。琴樂的潔淨淡雅,溫柔敦和,讓人感發心志,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境界。焚香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
  • 手機電腦的時代裡,古人的十大雅事,你還做過幾件?
    古人有十雅,甭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百姓,也不管你過的好不好,家中有錢無錢,古人都會常常抽點時間,來做一做這些雅事,正所謂偷得浮生半日閒,不僅能夠放鬆心情,還能放空心靈,尋找一份寧靜,當真是絕妙美妙之事。
  • 春節手抄報資料:春聯的寓意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什麼是桃符呢?
  • 《DNF》奇蹟縫紉機2019年春節套圖鑑 春節套怎麼樣
    導 讀 《DNF》奇蹟縫紉機活動回歸,活動中可以獲得二十多套節日裝扮,2019年的春節套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