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大開幕式上,
電視直播屏幕左下角的手語翻譯,
緊跟習近平總書記大會報告的語速,
三個半小時中,
雙手不停地變換動作,
一字不錯地將大會內容傳遞給聽障人士。
這位用手「說話」的翻譯,
就是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周曄。
此次她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的
最長記錄!
200%集中注意力開播前40分鐘才看到稿件
「手語翻譯時,注意力必須集中,200%的集中」。此次直播,對周曄來說更像一次智力、耐力和承受力的挑戰。
2017年10月17日下午5:00
周曄接到了十九大手語翻譯的任務,更重要的是直播期間只能是她一人完成,中途不可以換人。在大家的預判中,本場翻譯大約需要2到3個小時。
2017年10月18日上午6:35
周曄趕到中央電視臺,「就吃了一個雞蛋和一塊麵包,不敢吃其他的食物,怕突然壞肚子,也不敢多喝水」。
2017年10月18日上午8:10
周曄第一次看到了屬於保密級別的報告稿,也只來得及粗粗瀏覽其中的一部分,而此時距離進入直播室僅剩40分鐘。
電視畫面上的周曄典雅大氣,筆直端坐,而這份工作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辛苦。
在周曄的對面是一臺放映大會現場畫面的電視,「沒有稿件提詞器,全靠看著這臺電視,聽總書記的聲音,我來同步手語翻譯」,除了打手勢,她還要進行跟讀,因為一些聾啞人要通過『唇讀』來理解語言。
「從來沒有做過這麼長時間的翻譯,一直挺著的腰太累了,到後來腿麻了,眼睛也花了」,周曄說,「當直播結束,我都站不起來了,身體都僵了」。
「我在內心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不能停下來。真的是靠一份毅力支撐我完成任務,我必須準確、完整、全面地用手語表達,讓更多聾啞人第一時間聽到黨的聲音」,周曄說。
30年練就手語翻譯過人功底
回憶起剛剛成為一名特教教師時的情景,周曄說自己是「零基礎」。手語是工作後才開始學習的,「就是緣分吧,看到指導我的老教師的手語動作,我覺得很美,很神奇,這些動作是思想內心的反映」。
△ 周校長與聾啞孩子們一起練習中國手語
八十年代初,還沒有手語方面的專業書籍,周曄一方面跟著指導老師學,另一方面也向自己的學生請教,經過一個學期漸漸掌握了全部動作。從此,手語成了她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使手語更熟練,她每天看報紙、看電視新聞時都要跟著做,使手指的每一個關節都能靈活又優雅的做手語動作。
憑著過硬的基本功,工作沒幾年,周曄就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家級會議上擔任手語翻譯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每天直播的《共同關注》欄目,也總能見到周曄的身影。2012年全國兩會時,中央電視臺首次引入手語直播,周曄成為第一位手語直播翻譯。此後的十八大她再次擔任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為大眾最為熟知的手語翻譯。
△ 周校長在電視節目中進行手語直播
「和最初做翻譯時的僵硬的動作表現相比,現在的我更注重把情感也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周曄說。
「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鼓舞人心」
離開直播間,回歸校園的周曄,最惦記自己心愛的特教事業。周曄校長是黨的十七大代表,她說,「我記得在十七大時,提出的是『關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時的用詞是『支持』,而十九大則提出『辦好特殊教育』,我確實感覺非常激動、鼓舞人心。我在思考,怎麼把報告的內容落實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當中去」。
為了讓全校師生了解十九大、了解黨和國家的發展,周曄要求黨員、團員教師、高中階段的學生收看大會開幕式,在十九大期間,建議教師關注每日新聞以及相關的新聞發布會,她還將為全體教師做黨課。
△ 共同練習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忘初心,實現中國夢」的手語表達
走進特教學校的教學樓,「有愛無礙」四個字特別溫暖人心。這是2004年周曄擔任校長後提出來的辦學理念。
「我曾教過一個學生,入校時只能含糊的念出『爸爸』『媽媽』幾個詞語,她還有一個哥哥,但她始終發不出『哥』字的語音,從來也沒有叫過自己的哥哥」。
周曄說起自己的教學經歷,充滿感慨,「『哥』是舌根音,所以我用壓舌板按住她的舌頭往後推,抬高舌根促進發音,還讓她觸摸我的喉嚨感受發聲位置」,這一個簡單的字音,周曄教了孩子整整20天。「後來孩子的哥哥第一次聽到妹妹叫自己,激動地把妹妹抱了起來」。
補救性的教育讓一大批聾啞學生獲得了突破性的改變和一定程度上的語言能力,能夠在生活裡自食其力。
△ 2008年9月5日周校長被選為北京帕運會火炬手
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會規劃生活、適應生活、有生活能力的人是周曄的願望,在她的腦海裡,構思著「辦好特殊教育」的理想國。
△ 1997年9月周校長對中國第一例年齡最小的人工耳蝸植入的聾兒進行語言訓練
「我希望每個殘障兒童都有一個適合他的教育環境,有全面的、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目標。學校是他們生活的家園、康復的田園、學習的校園、成長的樂園。要讓學生在學習、康復、生活中感到溫馨與幸福,讓老師能夠感受到工作的價值,讓家長放心、安心」。
獨家福利 教學時間
快來和周校長 學!手!語!
立德樹人
中國夢
新時代
呂曉/文 解冀蘇/編輯 劉毅 唐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