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璇家庭:夫妻齊心投身聾人教育
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特殊之處在於這個家庭由一位聽力障礙者和一位聽力健全人共同組建,夫妻倆傾心從事的事業也都是特殊教育。他們是重慶師範大學聾人教育的骨幹力量,丈夫叫徐先金,妻子叫鄭璇。 因一次醫療事故,鄭璇在兩歲半時因藥物中毒而失聰,多方求醫無效。 「我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鄭璇說,家人沒有放棄努力,經過家庭語言康復訓練,她會說話了。
-
中國唯一聾人語言學博士,她是學生的「知心姐姐」
放棄高薪 投身特教事業今年38歲的鄭璇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身為聾人博士,她不僅在科研上作出了驕人成績,是享譽特教圈和手語圈的聾人學者,還長期奮鬥在聾人高等教育一線,是學生心目中的勵志榜樣和『知心姐姐』。」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一共有四人入選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鄭璇是其中之一。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鄭璇說,她能抓住聾生溝通中的痛點,感同身受地去教學,希望能幫助聾人群體打破語言的魔咒。為了讓聾生對相關知識理解的更深刻,也為了讓他們敢於交流、善於交流,鄭璇的課堂上經常會有互動遊戲出現。在她的課堂上,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乏味的名詞解釋。
-
上海唯一全職手語翻譯 80後女生做聾人聯結世界的橋梁
2012年,這位年近花甲的美國老人不顧家人的反對來到上海,希望幫助聾啞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他常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的第一任老闆是聾人,所以他能站在一個更平等的角度看待彼此。也因為入了這一行,才能遇見自己聰明美麗的妻子。」
-
打破聾人的溝通魔咒!看這位北師大聽障學者的不設限人生!
畢業生返校看望鄭璇除了教書育人,她用心服務社會、嚴謹治學:擔任中國殘聯主席團委員、重慶聾人協會主席、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為社會上的殘障人士排憂解難,幫他們呼籲發聲,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奉獻社會;組建大學生手語翻譯團隊
-
醫院來了手語翻譯,聾人病患就醫不再是難題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聾人籃球:此時無聲勝有聲
來自全縣各鎮(區)的9個代表隊112名運動員將參加6大項136個小項的比賽,其中當天舉行的聾人籃球賽最讓人關注。聾人籃球賽跟一般籃球賽不一樣的是,球場上的運動員都是用手語進行溝通,場邊的觀眾也沒有了歡呼和吶喊,也開始學起手語,為他們助興。聾人籃球賽最小的運動員是張晨傑,來自百步代表隊,雖然才12歲,但是他不甘示弱。因為人小,投籃沒優勢,他就在場上靈活地跑動、傳球。
-
海澱四季青醫院迎來手語導醫,為聾人病患進行手語翻譯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王海欣 攝「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聾人自強:上海女聾人離婚帶兒子到臺灣創業成功,她做的雞蛋糕很美味!
因為吳靈芝是離過婚且有兒子的老婆,那個臺灣老公不在乎這些慎重考慮的問題,甚至對她兒子的愛是真心的,誠意誠心的和她還有她兒子在一起過日子,臺灣老公是個好男人,常常幫她做家務,什麼都聽她。有時候吵架時不鬥嘴不發火,希望和她一起和諧相處。
-
美國聾人翻譯者六月:聾人和聽力翻譯之間的區別-尤其是在法律場合.
6月:那裡有認證的聾人口譯員(CDI),以確保會議室中每個人的溝通平等。CDI可能與聽力翻譯配對,後者可能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學習過美國手語(ASL),大多數聽力翻譯也許能夠捕捉到某些跡象,但有時會遺漏某些東西。有時是面部表情或一點點小小的籤名風格。但是,作為每天使用ASL的聾人,我整天注意到這些面部表情和籤名風格。我將這些信息翻譯成相同的意思。
-
聾人文化
不同的語言產生不同風格的文化,也深深決定了此種文化的內涵。聾人以手語為母語,加上聽覺障礙,無法或難以接受聲音訊息,在無聲當中完全依賴視覺吸收資訊的情況下,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特殊文化來」(趙玉平1997) 聾人文化就是聾人因其聽覺的障礙及其獨特的語言系統所產生之獨具一格的似視覺為導向的特有文化。
-
戴透明口罩的人:北京疫情發布會上的手語翻譯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一位手語翻譯身著正裝、端坐在發布臺旁,手指上下翻飛,迅速將發布內容用「手勢」表達出來。他們的翻譯呈現在發布會視頻下方的方框中,幫助北京22.7萬名聾人了解疫情防控信息。冷新雪是手語翻譯團隊中的「領隊」,她本身在北京市殘聯教育就業部工作,為了將手語、口型、面部表情結合,輔助聽障人士理解,她特意製作了多款透明口罩,供團隊成員使用。
-
戴「透明口罩」的人:北京疫情發布會上的手語翻譯
「聾人朋友對透明口罩也有需求,我們呼籲有正規的口罩廠家能考慮到聾人朋友的需求,生產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規範的透明口罩。」她說道。 冷新雪說,除了手語翻譯,在疫情期間,聾人朋友對透明口罩也有需求,因為他們溝通時,也需要用口型輔助手語。「我們呼籲有正規的口罩廠家能考慮聾人朋友的需求,生產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規範的透明口罩,我們翻譯團隊也願意配合,大家一起研究其實用性問題。」 「新冠病毒」怎麼翻?
-
手語翻譯者是什麼身份,是聾人的爸媽還是保姆?
在交流中,我學到很有意思的兩個故事一故事:有個聾人突然生病發簡訊給手語翻譯者請求幫助酬勞價格都談好了然後在某個醫院碰頭聾人就告訴他哪個部位疼痛什麼的他都記好了,然後一起進院看病看病首先要掛號,聾人讓他去排隊掛號他覺得這做法不妥委婉告訴聾人說
-
80後女生放棄高薪與聾啞人朋友作伴,全上海只有她一位全職手語翻譯
2012年,這位年近花甲的美國老人不顧家人的反對來到上海,希望幫助聾啞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他常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的第一任老闆是聾人,所以他能站在一個更平等的角度看待彼此。也因為入了這一行,才能遇見自己聰明美麗的妻子。」
-
做翻譯 在美國參加「聾人哈佛」的畢業典禮
今年,我參加了一些素不相識的華人聾人大學生的畢業典禮,為他們的家長做翻譯。這些學生中有從中國來的聾人留學生,也有美籍華裔學生。今年,我參加了一些素不相識的華人聾人大學生的畢業典禮,為他們的家長做翻譯。這些學生中有從中國來的聾人留學生,也有美籍華裔學生。這些畢業生都是美國蓋勞特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的本科生。蓋勞特大學是專為聾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學府,有141年的悠久歷史,包含從本科到博士的教育,老師用手語授課。蓋勞特大學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聾人精英,被譽為「聾人的哈佛」。
-
手語翻譯員|你的職業比你想像的更精彩
「為什麼要做手語翻譯?」「你喜歡手語嗎?」這是在我剛進入這個專業時,被聾人質問的幾個問題。起先我會說「就是報考志願時填的這專業,選了就來學了」「因為專業是師範類的,父母想讓我從事師範工作」「對手語還挺感興趣」之類的回答。開學之初,我聽聞許多同學是被調劑的,幾乎沒有任何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包括我自己所回答的答案也很是含糊,缺乏對此專業的認識。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在重慶 鄭璇: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我們
中新社消息,參加培訓、翻譯外文著作、與聾生談心……適逢高校暑假,重慶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鄭璇的假期卻並不「輕鬆」。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她自2009年入高校執教,潛心鑽研特殊教育教學和科研,努力用「唇耕手耘」在「聾」「聽」之間架起溝通橋梁。
-
感謝你,聾人朋友們.感謝你,手語翻譯員們
但是我依然能理解部分聾人的焦慮。因為據我所知,很多聾人的收入都處於社會的低端,他們可能連自己養活自己都成問題,當然這鍋手語翻譯員不能背。當然我不是說聾人活該在社會的低端掙扎著。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無法承擔高額的手語翻譯費,我想這種心態非常容易體會。我希望聾人們對手語翻譯員的理解,會得到更好的回報。手語翻譯員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聾人也進行最大限度的寬容,這個寬容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
-
鄭璇: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鄭璇是一位傳奇聾人: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並最終投身於特殊群體的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