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為全形、半角與浮萍,這也是一般而言的上根、中根與下根的對應分法。社會上、歷史內、時空中,大多數人都是浮萍一生,這也是最客觀的規律。而在這浮萍的基礎上,一旦轉浮萍為善緣,則馬上進入半角的範疇。道理很簡單,因為所有的善緣惡緣都是由浮萍所堆就的,沒有浮萍,那麼無風不起浪,這時空星辰大海浪不起來,則什麼都等於零。但多數人又受制於這種浮萍的狀態,殊不知雖然浮萍可以堆就善緣,但浮萍本身並不是善緣。
因此,必須要向上突出,打開一竅,從此擺脫浮萍的狀態,而進入觸目皆是由其它浮萍所堆就的善緣的範疇,因此也就是半角的範疇。然而這裡又並非終點,善緣必須與慧根齊發,才能突入全形的更高級別。這裡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即如果我們排除直接就具有善緣和慧根、從而直接就是全形或曰上根利智的情況(這樣的情況自然無需討論),那麼,半角、或曰中根鈍智是指具有善緣而沒有慧根,那反過來,具有慧根而沒有善緣的情況是否也是一種半角?
答案是否定的。這裡面並不存在這種對稱。因為慧根本身就自帶感應善緣的性質,也就是說,只要慧根一出現,則立馬感應善緣,這其中的時間差非常小,達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因此,只要有慧根,則必然有善緣,那麼即便不是直接進入全形的範疇內,最起碼也已經處在全形的預備態了。而這慧根自帶感應善緣的特性,應當不難證明,因為首先,具有慧根那麼肯定馬上就不是浮萍了,因為浮萍無根,更不用說慧根了;既然不是浮萍,那麼根據上文所述就將馬上招攬由浮萍組成的善惡緣,而如果其馬上招攬的是惡緣,那怎能叫慧根,因而只能招攬善緣。
於是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慧根的出現就將馬上招攬善緣,而善緣與慧根齊發就將馬上達到全形或全形的預備態,而全形的情況在古往今來都極為罕見(預備態也是相對罕見),那麼,今天很多人自認為或被認為的「有慧根」將如何成立?其實,這個悖論就已經包含了它的答案本身,也就是這些所謂的「慧根」通通不成立。
人,總是自認為「有慧根」的,但這其實恰恰構成其成為浮萍的基礎。我們曾借鑑古人的說法,給出過一個評價根性的金標準,即關於是從法性義還是從無常性處悟道的問題,這應該可以成為評價根性的PH試紙。但其實還有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曾自認為或被認為是「有慧根」的,那麼就應馬上被判定為浮萍,沒有任何藉口。原因很簡單,慧根從來沒有一絲一毫、一分一秒會被認證為慧根,是以成其為慧根。
由如上可知,鑑於「慧根悖論」,多數人所自我認證或被他人所認證的「慧根」其實並不成立,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歸於浮萍的範疇,這也正是老老實實做人的起點。而如果從多數人的浮萍狀態起,展開靈魂的突圍,達到更高的境界,則必須從善緣而來。也就是說,浮萍突入則成善緣,具善緣而不具慧根則成半角,若善緣與慧根齊發則可達全形,而被認證為慧根的慧根又是假慧根,真慧根的天然存在又極其稀少(否則就成為我們無需討論的直接就是全形的情況了),因此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即如何用善緣招攬慧根、或將善緣轉化為慧根的問題。
[先寫到這裡,有時間再續]
下集預告:
如前所述,慧根的出現將自動招攬善緣,然而善緣並非可以自動招攬慧根,否則半角一出現就將自動轉換為全形,從而導致半角的狀態不復存在。但半角確實是存在的,比如很多擺脫浮萍狀態的人(大概佔人群中的千分之一),一生處在非常濃厚的善緣當中,但由於沒有將善緣轉為慧根,從而一生都停留在這半角的層次,從而始終處在悟道的大門口卻永遠無法踏入。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實行招商引資,即用善緣來招攬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