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2017年9月國家政策改革取消了二、三級的考試後,大家都挺迷茫的,不能自考,那對於非專業想轉行的朋友來說怎麼辦呢?
國家應該也是考慮到這點的,現代人社會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心理開始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像抑鬱症、離婚率、親子教育問題、負面情緒都普遍增高。國家要求學校、醫院、幼兒園、養老院、大型企業、社區等等必須配備心理諮詢室和在職人員,現在我們國家全職從業的心理諮詢師還遠遠不夠,這麼大的缺口量肯定不會拖下去。
外邊的各種證書是挺多,什麼心理健康諮詢師、心理健康輔導員等等,光聽名字也不能判斷它們的含金量,但事實上大部分確實是沒有一點含金量的,就相當於機構自己發的證書,你說我廢了半天勁,最後拿一個沒用的證書豈不是虧死!
在當前這個空白期,不可能沒有一個從業上崗標準,我所知的唯一標準就是中科院認證的證書,國家官網可查。
我這個心理諮詢師職業技能證書是由國家職業教育委員會頒發的,證書的監管部門是:國務院下屬機構 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大家可以在網上查下。
當然了,考試時間不是想什麼時候考就什麼時候考,也是根據國家的規定,每年2次,5月和11月,前提是修滿學時數,由機構代報名,到時間就可以直接考了。
最重要的是拿證後能不能就業,我覺得可以試試下面3種方式:
1.當地自願者機構或者社工機構存在這方面的需求,只是薪資不會太高,作為兼職和實習倒是可以接受。
2.現在很多衛生醫院都設有心理諮詢室,可以諮詢一下他們有無需求或推薦。
3.好一點的培訓機構也會提供實習或者推薦就業機會
這個職業也是靠能力吃飯,不會多少實操,也沒什麼經驗的就不要想著800+、1000+了,非專業出身,沒有名校的光環,還是老老實實地找個地方實習,做個人體驗、做督導,堅持下來也是會有不小的進步的。
我本人當時也是直接在機構實習的,最開始是做一些基礎的接待和接熱線電話,後邊當助理了,就跟著是觀察別人怎麼說怎麼做的。一個月多後,才終於接待到第一個來訪者(輕微的情感問題),現在都能回想起當時那種興奮又緊張的心情。
後來到了社區做公益類的服務,接觸到的人自然多了不少,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困境,對自己的他人的認識也更深刻
其中有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她的家庭關係特別不好,父母經常吵架,一個女孩夾在兩者中間左右為難,還被母親道德綁架,心理積累的負能量越來也多,卻沒有地方發洩。
她經常都會想到媽媽打擊她的話語,大概意思是:你怎麼不行 你也得這樣 你怎麼那麼沒用,並最後附帶一句「果然還是男孩子好,可以保護媽媽。
這就是令人痛苦的討好型人格的開端。 為了得到媽媽的肯定,再不情願也真的會逼自己打電話,當著媽媽的面說爸爸的不是,即使沒什麼話可說,也得根據媽媽吵架的路子一通說。 每當爸爸問:你媽教的吧? 也只能咬咬牙說:沒有,我自己就是這樣覺得。
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只是程度輕重的問題,當來訪者對我說到這些的時候,也喚起了我的記憶,如果我不是諮詢師,當時可能就會抱著她一同痛哭,將心裡的積怨都發洩出來。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我也羨慕這些來訪者,他們有權利選擇,可以自己做出改變,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如果以前心理諮詢行業也能像現在這樣相對普及,像我們這樣的人就能早點得到一些幫助,而不是一味只是在空間發私密日誌發洩。那可能現在的我,總會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樣吧。
所以在來訪者願意分享的前提下,我選擇了這個具有共性的案例,經過模糊化處理之後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通過這種「激活」去「看見自己」,並因此更好地與自己和解。
到最後好像說遠了,我只是覺得心理學帶給我的,遠不是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它影響著我每一個方面,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與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