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資本論
從當年「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成長為世界工業製造大國,中國這一路走來雖然充滿荊棘與坎坷,卻在不斷升級的道路上,讓整個世界側目。
遙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製造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以「三來一補」為代表的低端製造蓬勃發展,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
在80年代中期,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輕工產品異軍突起。義烏的小商品、東莞的電子、晉江的體育用品、紹興的紡織等等,皆是紅紅火火,中國逐漸成長為世界工廠。
隨後,中國製造業從求量向求質轉變,全力提升產品品質、優化產業結構方向,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
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製造業的31個大類行業、179個中類行業和609個小類行業在我國均有生產,中國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伴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又加大自主研發創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轉型「中國智造」,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很多變化都在發生。
在歐美壟斷的許多高科技領域,中國正在打破霸權。比如,美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從頭到尾掌握了石油全套技術的國家。而從整體系統來說,中國則是歐美以外唯一一個掌握了全流程石油天然氣開採技術和裝備的國家。
在我國製造業向中高端轉變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低端產業鏈在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依靠外貿訂單的不少中國企業面臨著困境,這就需要做好轉型,將品牌抓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於外人。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諸多優秀的企業已不再甘心只給外國品牌代工,而是全力發展自主品牌。比如,飛劍集團、海力集團等浙江外貿龍頭就紛紛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計劃」,打響自主品牌知名度,大力推動外貿轉內銷。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前途是光明的,以下數字就頗能振奮人心。
2018年,我國首次躋身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前二十強。在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則躍升到第14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目前,中國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2位。
中國正處在大變革的時代前沿,中國製造不斷升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