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很多家長都在投資房產和教育之間徘徊,有的人說,就算在孩子身上付出再多的精力和金錢,恐怕也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身為家長,不要奢求孩子能掙多少錢,有一個平凡而富足的人生就好。還有的人認為,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出類拔萃之人,才是家長的責任。那麼,10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他究竟是眼光獨到,還是無理取鬧呢?
張炘煬,1995年出生於遼寧盤錦市盤山縣,由於他出生時正好是全年中最熱的一天,所以父親才會給他取「炘煬」二字。2歲半時,張炘煬的天賦逐漸體現了出來,他在短短3個月之內就自學了1000多個漢字,著實讓家人嚇了一大跳。2000年,父親張會祥聯繫了一個熟人,把剛滿6歲的兒子送進了小學讀書,打算讓他提前接受教育,為日後的高考打好基礎。
沒想到的是,張炘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本要讀6年的小學課程,他僅用了2年。不過,張炘煬念初中之後卻老實了許多,他老老實實地讀了2年半,直到老師反映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張會祥才把他接回家。意外的是,回家自學了半年的張炘煬竟直接跳到了高三,因為他已經學完了高中所有課程,只需複習一年備戰高考就好。
2005年,張炘煬拿著一紙戶籍證明參加了高考,後來,他憑藉505分的成績,順利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作為一個超低齡考生,張炘煬很快就走進了公眾視線,但隨著進一步挖掘,人們發現他並不是一個古怪的孩童,他同樣有著愛玩的一面。此外,他還養成了一副執拗性子,只要是他認定的事,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實際上,天才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為了能讓張炘煬快人一步,張會祥總會有意無意地給他滲透更多知識,「不求最好,但求博聞」是他給兒子定下的唯一要求。在父親的教育下,張炘煬把學習當成了一種快樂,他對分數也不是很渴望,他喜歡考試,卻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解難題。
2008年,張炘煬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學校考慮到父親照顧他,還特意給他安排了一間二人宿舍。但是,當時的張炘煬正處於叛逆期,他想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於是他把父親請回了家,開始了獨立的求學生活。然而,張炘煬畢竟只是一個小孩,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對他來說還為時過早,他的學習非常吃力。
答辯之前,張炘煬突然萌生了在北京買房的想法,他認為,「人生人」的標準就是在北京有一套房子,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父母為了陪讀早已辭去了工作,他們哪有能力在北京買房。最後,他們只有忍痛租了一套房子,騙張炘煬是買的,他這才老老實實去答辯。作為全國年紀最小的博士生,張炘煬對人情冷暖還不是很懂,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