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聊一部愛爾蘭青春片。
別看青春片這個類型已經快被國內玩兒爛了,但在今天這部新片裡,情節走向絕對超出你的想像——《拍拖故事》。
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鄉村小鎮。
片中男主埃迪是一名高中生,生活在一個看似幸福的四口之家。
他的老爸是愛爾蘭軍隊的指揮官,剛從黎巴嫩執行任務歸來;
老媽是全職主婦,照顧著一家人的衣食起居;
弟弟傑克性格乖巧,跟他在同一所中學讀書。
鋼鐵直男老爸,一直希望埃迪能繼承衣缽,畢業後直接報名參軍。
但埃迪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來,別提通過軍校的體能測試了——更何況成為和老爸一樣的軍官,也根本不是他的夢想。
事實上,埃迪是一個深櫃boy。
但在當時的愛爾蘭鄉鎮,受宗教傳統影響,民間反同思想盛行。
所以埃迪從沒對任何人透露過自己的取向,在精神極度壓抑時,才會將心聲發洩在筆記本上。
不幸的是,身邊同學早就發現他與眾不同,有事沒事就以「基佬」嘲諷他。
有一次埃迪實在不願當眾出糗,謊稱自己暗戀女同學特蕾西,結果在同學起鬨下,他被逼迫和特雷西當眾接吻……
總之,埃迪每天都在為這檔子事兒煩惱。
直到女主——一個名叫安博的女生突然出現,說要和埃迪組cp。
原來,安博是一個深櫃女孩。
由於舉止著裝偏中性,又跟異性保持距離,她也經常遭到其他男生的騷擾。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冒充直人搞對象,來擺脫壓抑痛苦的校園境遇。
他們一邊像普通小情侶一樣在班裡秀恩愛,放學後去電影院裡約會,還煞有介事地上門見家長。
另一邊只要沒有外人在場,就會撕下面具做回自己。
安博偷偷告訴埃迪,她將家裡的房車場租給小情侶約P,攢下兩千多磅跑路費,準備去倫敦開一家無政府主義書店。
而埃迪也在其影響下,承認自己對數學老師抱有幻想,通過雜誌刊物了解了LGBT運動,還想跟安博一起逃往倫敦。
有一天,他倆翹課來到市中心,走進了一間霓虹閃爍的同志酒吧。
安博在那裡遇到了女孩莎拉,彼此一見傾心,很快發展成戀人關係,準備向家裡人攤牌;
而埃迪卻在放飛自我時撞見了軍訓班裡的同學,當場嚇到暴走,還失控把對方打傷……
事後,因為擔心性取向被曝光,埃迪向安博提議假戲真做,結果被拒不說,校園CP也就此玩完。
無奈之下,他又利用這段「被甩」的經歷博同情,欺騙其他女同學,做出了不可描述之事。
在這之後,他還意外通過了軍校的體能測試,離家進入訓練營,眼看著就要過上老爸所期待的人生……
說到以LGBT人群為主角的青春片,如今已經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它們有的專注於表現這個群體的邊緣處境及內心掙扎,也有的像我們之前聊過的《愛你,西蒙》《真心半解》等影片一樣,通過將出櫃情節融入日常,消弭不同取向之間的壁壘。
而在今天聊到的《拍拖故事》中,男女主的「形式戀愛」,本質上與社會上的「形婚」一樣,都是反同觀念所催生出的畸形男女關係,也是同性群體在應對出櫃壓力時的妥協產物。
這種設定一方面打破了LGBT電影的劇情套路,另一方面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很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它讓我想到近期看過的一部紀錄片《隱秘的愛》,講的是兩位秘戀七十多年的老奶奶,在晚年選擇向家人出櫃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之一泰莉·多納胡,在愛上女友之前曾是全美女子職業棒球聯盟球員,她的經歷還被改編成電影《紅粉聯盟》。
但即便是成就如此卓越的人物,在上世紀60年代,也不敢讓同性感情曝光人前,只能如履薄冰地與女友以「姐妹」相稱。
她們曾經跟異性交往甚至訂婚,但幾任男友都因戰爭或意外殞命。
甚至連泰莉的哥哥得知真相後,也說過一句令人細思極恐的話,「泰莉需要被黑人壯漢上一下,好讓她回歸正軌。」
但慶幸的是,她們從不理會外界的爭議和輿論,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泰莉終於在90歲生日那天迎來了自己夢想中的婚禮。
如今,社會風氣雖然越來越開放,但仍有許多人礙於壓力選擇形婚,釀成同妻悲劇。
影片《拍拖故事》就以男女主這對高中生的愛情鬧劇為例,對這類現象做出了呈現和反思。
電影一開場就通過電視新聞,揭示了90年代愛爾蘭社會的人權意識覺醒,諸如同性戀去罪化、罷工運動高漲、離婚合法化公投等歷史事件。
女主安博深受這些社會變革的影響,喜歡閱讀波伏娃的《第二性》,痛恨階級壓迫和性別歧視,敢於直面生活中的惡意並作出反擊。
但與此同時,由於從小見證了父親精神崩潰自殺,她既渴望離開這個風氣落後、令人窒息的小鎮,又擔心母親得不到照顧。
直到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形式戀愛」後,她遇到了真正性趣相投的女票,對自我的認知愈發清晰,才終於邁出了最難得的一步——出櫃。
好在故事的最後,她獲得了母親的認同與理解。
而從小受到宗教思想與父權教育洗禮的埃迪,明知自己的取向,卻拼命壓抑本性和欲望,平常連走路都緊繃得不自然。
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望,他不斷接受嚴苛的軍事訓練,強化所謂的男子漢氣概。
在受到同學的霸凌後,他一度想通過催眠和洗腦,讓自己「真的」喜歡上安博,好摘掉同性的身份標籤。
在得知女主出櫃後,他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和那些渣男同學一樣,甚至用惡毒的語言傷害對方。
不過在影片最後,當安博得知埃迪考上軍校後,仍然願意拿出積蓄幫他逃離這裡。
而埃迪也在女主的鼓勵下,決定鼓起勇氣接受真實的自己。
至此,這兩個身處孤獨困境的年輕人,終於在彼此扶持下走出黑暗,完成了青春期裡的斷舍離。
如果說英劇《去他*的世界》是替那些背負原生家庭夢魘、對世界和人生失望的觀眾,完成一次痛快的發洩和出走;
那麼這部《拍拖故事》,就是為那些在青春歲月裡為尋求認同而甚至迷失自我的人們,撕開傷口給予心靈上的慰藉。
片中的男女主角所經歷的壓抑與迷失,並不局限於LGBT群體,也包括那些擁有獨特天賦和靈氣,卻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所傷害過的孩子。
比如那個因為不愛留長髮、穿裙子,而被家長送上節目「矯正教育」的女生;比如因為學不好數學,被家長撕掉30萬字小說的初中生。
或許在許多家長眼裡,孩子年幼的夢想和堅持,在自己的經驗面前不值一提;但要知道,正是這些最初的、最寶貴的稜角,才構成他們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