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妻的問題根源,這部愛爾蘭青春片說明白了

2020-12-17 有部電影

今天給大家聊一部愛爾蘭青春片。

別看青春片這個類型已經快被國內玩兒爛了,但在今天這部新片裡,情節走向絕對超出你的想像——《拍拖故事》。

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鄉村小鎮。

片中男主埃迪是一名高中生,生活在一個看似幸福的四口之家。

他的老爸是愛爾蘭軍隊的指揮官,剛從黎巴嫩執行任務歸來;

老媽是全職主婦,照顧著一家人的衣食起居;

弟弟傑克性格乖巧,跟他在同一所中學讀書。

鋼鐵直男老爸,一直希望埃迪能繼承衣缽,畢業後直接報名參軍。

但埃迪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來,別提通過軍校的體能測試了——更何況成為和老爸一樣的軍官,也根本不是他的夢想。

事實上,埃迪是一個深櫃boy。

但在當時的愛爾蘭鄉鎮,受宗教傳統影響,民間反同思想盛行。

所以埃迪從沒對任何人透露過自己的取向,在精神極度壓抑時,才會將心聲發洩在筆記本上。

不幸的是,身邊同學早就發現他與眾不同,有事沒事就以「基佬」嘲諷他。

有一次埃迪實在不願當眾出糗,謊稱自己暗戀女同學特蕾西,結果在同學起鬨下,他被逼迫和特雷西當眾接吻……

總之,埃迪每天都在為這檔子事兒煩惱。

直到女主——一個名叫安博的女生突然出現,說要和埃迪組cp。

原來,安博是一個深櫃女孩。

由於舉止著裝偏中性,又跟異性保持距離,她也經常遭到其他男生的騷擾。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冒充直人搞對象,來擺脫壓抑痛苦的校園境遇。

他們一邊像普通小情侶一樣在班裡秀恩愛,放學後去電影院裡約會,還煞有介事地上門見家長。

另一邊只要沒有外人在場,就會撕下面具做回自己。

安博偷偷告訴埃迪,她將家裡的房車場租給小情侶約P,攢下兩千多磅跑路費,準備去倫敦開一家無政府主義書店。

而埃迪也在其影響下,承認自己對數學老師抱有幻想,通過雜誌刊物了解了LGBT運動,還想跟安博一起逃往倫敦。

有一天,他倆翹課來到市中心,走進了一間霓虹閃爍的同志酒吧。

安博在那裡遇到了女孩莎拉,彼此一見傾心,很快發展成戀人關係,準備向家裡人攤牌;

而埃迪卻在放飛自我時撞見了軍訓班裡的同學,當場嚇到暴走,還失控把對方打傷……

事後,因為擔心性取向被曝光,埃迪向安博提議假戲真做,結果被拒不說,校園CP也就此玩完。

無奈之下,他又利用這段「被甩」的經歷博同情,欺騙其他女同學,做出了不可描述之事。

在這之後,他還意外通過了軍校的體能測試,離家進入訓練營,眼看著就要過上老爸所期待的人生……

說到以LGBT人群為主角的青春片,如今已經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它們有的專注於表現這個群體的邊緣處境及內心掙扎,也有的像我們之前聊過的《愛你,西蒙》《真心半解》等影片一樣,通過將出櫃情節融入日常,消弭不同取向之間的壁壘。

而在今天聊到的《拍拖故事》中,男女主的「形式戀愛」,本質上與社會上的「形婚」一樣,都是反同觀念所催生出的畸形男女關係,也是同性群體在應對出櫃壓力時的妥協產物。

這種設定一方面打破了LGBT電影的劇情套路,另一方面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很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它讓我想到近期看過的一部紀錄片《隱秘的愛》,講的是兩位秘戀七十多年的老奶奶,在晚年選擇向家人出櫃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之一泰莉·多納胡,在愛上女友之前曾是全美女子職業棒球聯盟球員,她的經歷還被改編成電影《紅粉聯盟》。

但即便是成就如此卓越的人物,在上世紀60年代,也不敢讓同性感情曝光人前,只能如履薄冰地與女友以「姐妹」相稱。

她們曾經跟異性交往甚至訂婚,但幾任男友都因戰爭或意外殞命。

甚至連泰莉的哥哥得知真相後,也說過一句令人細思極恐的話,「泰莉需要被黑人壯漢上一下,好讓她回歸正軌。」

但慶幸的是,她們從不理會外界的爭議和輿論,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泰莉終於在90歲生日那天迎來了自己夢想中的婚禮。

如今,社會風氣雖然越來越開放,但仍有許多人礙於壓力選擇形婚,釀成同妻悲劇。

影片《拍拖故事》就以男女主這對高中生的愛情鬧劇為例,對這類現象做出了呈現和反思。

電影一開場就通過電視新聞,揭示了90年代愛爾蘭社會的人權意識覺醒,諸如同性戀去罪化、罷工運動高漲、離婚合法化公投等歷史事件。

女主安博深受這些社會變革的影響,喜歡閱讀波伏娃的《第二性》,痛恨階級壓迫和性別歧視,敢於直面生活中的惡意並作出反擊。

但與此同時,由於從小見證了父親精神崩潰自殺,她既渴望離開這個風氣落後、令人窒息的小鎮,又擔心母親得不到照顧。

直到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形式戀愛」後,她遇到了真正性趣相投的女票,對自我的認知愈發清晰,才終於邁出了最難得的一步——出櫃。

好在故事的最後,她獲得了母親的認同與理解。

而從小受到宗教思想與父權教育洗禮的埃迪,明知自己的取向,卻拼命壓抑本性和欲望,平常連走路都緊繃得不自然。

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望,他不斷接受嚴苛的軍事訓練,強化所謂的男子漢氣概。

在受到同學的霸凌後,他一度想通過催眠和洗腦,讓自己「真的」喜歡上安博,好摘掉同性的身份標籤。

在得知女主出櫃後,他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和那些渣男同學一樣,甚至用惡毒的語言傷害對方。

不過在影片最後,當安博得知埃迪考上軍校後,仍然願意拿出積蓄幫他逃離這裡。

而埃迪也在女主的鼓勵下,決定鼓起勇氣接受真實的自己。

至此,這兩個身處孤獨困境的年輕人,終於在彼此扶持下走出黑暗,完成了青春期裡的斷舍離。

如果說英劇《去他*的世界》是替那些背負原生家庭夢魘、對世界和人生失望的觀眾,完成一次痛快的發洩和出走;

那麼這部《拍拖故事》,就是為那些在青春歲月裡為尋求認同而甚至迷失自我的人們,撕開傷口給予心靈上的慰藉。

片中的男女主角所經歷的壓抑與迷失,並不局限於LGBT群體,也包括那些擁有獨特天賦和靈氣,卻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所傷害過的孩子。

比如那個因為不愛留長髮、穿裙子,而被家長送上節目「矯正教育」的女生;比如因為學不好數學,被家長撕掉30萬字小說的初中生。

或許在許多家長眼裡,孩子年幼的夢想和堅持,在自己的經驗面前不值一提;但要知道,正是這些最初的、最寶貴的稜角,才構成他們最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普通人》一集接吻,兩集開車,這部年度神劇,是最好的青春片
    普通人的青春往往暗淡、平凡,哪有那麼多波瀾壯闊的劇情,沒有兄弟為了一個女人反目,沒有姐妹小團體撕x,也沒有早孕墮胎的反面案例。有的是作業、考試、志願,有的是合群與不合群,有的是淡淡的愛情萌芽和對自我成長的探索,以往的青春劇都太抓馬了。剛好有這麼一部青春劇,它在開頭就指明未成年人不宜觀看,雖然大尺度,卻是最好的青春片。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青春片再次燃到了我
    2010年,臺灣的鈕承澤豆導集結了一堆臺灣當紅偶像將他們「調教完畢」拍出了近十年最優秀的黑幫青春片[艋舺]時隔七年,鈕承澤歸來這次他作為監製,再次帶來一部可以與前作匹敵的「黑幫青春片」估計有好事者這會兒已經打開豆瓣翻了先別急!
  • 哈爾濱「同妻」各有各的不幸 卻有著同樣的心聲
    同妻群體的真實生活和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本報記者和哈工大社會學系的研究人員,通過同妻QQ群多方輾轉聯繫到哈市的3位同妻,說服她們勇敢地接受採訪。為了表示尊重,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名詞  「同妻」,是指與男同性戀進入婚姻關係、本身為異性戀的女性,是同性戀人群的衍生群體,也是社會中隱秘的弱勢群體。
  • 這部電影很有潛力成為年度最佳青春片!
    近幾年,談到國產青春片時我們不必再微微苦笑、無奈搖頭,或暗嘆:電影院裡沒有青春,而自己的青春又被狗吃了。2017年,文晏的《嘉年華》聚焦經濟繁榮、狂歡至上的社會中,被金錢、欲望侵犯的少女。2018年,曹保平的《狗十三》講述了少女李玩從直率叛逆無所顧忌,到為保護自我而披上厚厚外殼的精神蛻變,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青春片再次燃到了我
    畢竟大家對翻拍的反感並不在於翻拍這件事本身,主要在於許多翻拍片都存在兩個嚴重的問題:1、太脫離中國國情。2、選角容易和原著產生偏差。接下來,小E將結合翻拍片曾經掉過的坑,通過對比,排除大家對於[青禾男高]的顧慮。
  • 同妻丈夫在外招男妓 被提醒儘快做愛滋病排查
    該片探討臺灣社會存在的同性戀者的婚姻問題。  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大陸,約有1600多萬女性嫁給了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子。調查發現,超9成的同妻出現了抑鬱症狀,超1成的同妻有過自殺行為。  像劉思琦一樣,她們大都毫無防備地跌入有名無實的婚姻。
  • 《普通人》:這部BBC出品的青春劇,適合深夜一個人看
    原因是,有好事者把這部劇中的船戲剪輯到一起,放到了上面,當然這遭到了製作方的強烈譴責,也很快被刪除了。但是又不得不承認,這部劇雖然正經(內涵純真),然而尺度確實有點大,其中一場船戲甚至打破了愛爾蘭電視史上的船戲長度(也就十多分鐘的樣子)。
  • 好大膽的臺灣同志片,看預告就笑瘋
    這部臺灣新片,剛剛入圍了今年臺北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同性題材,但關注點幾乎和以往所有同性電影都不太一樣。》,灣灣這部《誰先愛上他的》顯然現實不少。2015年新京報的調查顯示,國內「同妻」群體大約有1600萬,數字驚人。大多數同妻的境遇,比片中的三蓮更慘。
  • 同性戀者、同妻是抑鬱症的高危人群,卻很少被關注!
    中國至少有1600萬的同妻,曾經成為過同妻的人數估計超過3000萬。這麼龐大的同妻人群,很少被關注,你們生活得好嗎?心理社工如何幫助這些心理弱勢的女人捍衛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我想在我研究生畢業之後,成立一家心理社工組織,除了做困難家庭的幫困,一般抑鬱症患者的公益以外,還想再做一個工作就是為同性戀者和同妻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我的老師也是支持中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很了不起的一個學者。我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千萬的家庭帶去希望。同性戀者是抑鬱症的高危人群,同時也是愛滋病傳播高危人群。
  • 「同妻」自述:就算他有「小三」 也比心裡裝男人好
    目前,國內同妻人數約有1600萬,她們的知情權、性權利、配偶權,作為女人應得的一切被男同性戀丈夫無情地剝奪,生理和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內心被長期壓抑,卻羞於向人傾訴又不敢大聲申訴,她們往往怕被嘲諷和歧視,只能在虛擬的網絡社區中「同病相憐」、尋求寬慰,同妻的處境十分尷尬。  如何接受「老公的小三是男人」的現實?同妻群體的真實生活和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
  • 愛爾蘭的殘酷青春
    《格蘭貝的年輕人》,(愛爾蘭)科林·巴雷特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8月版。□ 谷立立「你或許從未來過我的家鄉,但你應該知道這類小鎮。」愛爾蘭作家科林·巴雷特以簡潔有力的話語,開始了他的小鎮敘事。這是巴雷特的殘酷青春。不過,這種殘酷從來不是頭腦發熱的奇思妙想,更不是報紙頭條的聳人新聞,撐起它的是真真切切的現實。《格蘭貝的年輕人》大多寫於2008年。彼時,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為整個世界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失。愛爾蘭的經濟陷入停頓,無數年輕人因此失業,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本已蕭條的家鄉。《倚馬而息》一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混亂生活。
  • 填補了華語片空白,2018年臺灣電影最大黑馬怎麼就三觀不正了?
    據統計,早在十年前,我國的同妻數量就已經超過了1600萬。同妻,即指男同性戀的妻子。她們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不僅夫妻生活得不到滿足,還要默默承受來自家庭暴力、性病和愛滋病的威脅。我們關注同性戀,關注真愛,關注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但卻極少關注到同妻。我們看過了許多為同性戀發聲的電影,但它們對「同妻」的議題幾乎都是空白的,或被一筆帶過。
  • 美媒關注中國網民支持同性婚姻:減少「同妻」痛苦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網民支持同性婚姻的一個主要理由是減少「同妻」的數量。但在中國,支持婚姻平等的人受到了另一個因素的驅動,反映了一個在美國本土不存在的社會問題:數百萬受困於與同性戀男性的無愛婚姻的女性,也被稱作為「同妻」。4月13日裁決僅過去幾個小時,在新浪微博平臺上,許多帖子把同妻放在了有關同性婚姻的爭論的重要位置。一個得到1萬個贊的帖子說:「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只是在製造更多的同妻」。
  • 誰的青春不迷茫評價 青春片早已經拍爛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這些年,青春片早已經拍爛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據我自己觀察,基本上近年來國產青春片中,話題性比較強的作品,背後都有光線傳媒的影子。從這幾年「青春片熱」的開山鼻祖《致青春》,到後來的《匆匆那年》《何以笙簫默》《左耳》,再到這部《誰的青春不迷茫》,還有後期即將上映的同樣改編自饒雪漫青春小說的《沙漏》。
  • 國產青春片的焦慮症:誰在期待下一個「春天」?
    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國產青春片常與科幻片等類型相提並論,但與《流浪地球》所代表的國產科幻片不同,國產青春片並非處於「春天還沒來」的初始期,而是出於「破而後立」的新階段。談國產青春片,離不開第一部票房爆款《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部片子奠定了懷舊青春片的年代感,所有角色都活在純情的上個世紀。
  • 哈爾濱"同妻":現在過的就像離婚 還在乎一個證嗎
    同妻群體的真實生活和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本報記者和哈工大社會學系的研究人員,通過同妻QQ群多方輾轉聯繫到哈市的3位同妻,說服她們勇敢地接受採訪。為了表示尊重,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名詞「同妻」,是指與男同性戀進入婚姻關係、本身為異性戀的女性,是同性戀人群的衍生群體,也是社會中隱秘的弱勢群體。據估計,我國目前處於性活躍期的男同性戀者約有2000萬,同妻數量在1600萬左右。
  • 同妻是什麼含義?夫妻一方隱瞞同性的事實,是否構成欺詐婚姻?
    謂「同妻」是同性戀者的妻子之意。據說,中國有2000萬男同性戀者,其中80%會與異性戀女人結婚,她們就是「同妻」,總共有1600萬人。同妻現象是一個最富中國特色的現象,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很少見到,因為其他國家的同性戀者或者獨身,或者與同性同居,或者與同性結婚,很少進入異性婚姻。
  • 文珍x李靜睿:《正常人》與愛爾蘭文學的復興
    近日,作家文珍、李靜睿與愛爾蘭文學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麗、本書策劃彭倫一起與讀者分享在閱讀這部小說和觀看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的感受,並暢談了當下青年一代的愛情以及成長的故事。
  • 《喜宴》《誰先愛上他》視角與同妻—當劉三蓮遇上顧葳葳
    在同性戀婚姻未合法化的地區,迫於長輩壓力結婚生子的男同性戀不在少數,而他們的妻子則成為了「同妻」。同床異夢,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漫長的折磨。「這個主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最後三人說道。然而有趣的是,《誰先愛上他的》則反以同妻劉三蓮的視角,看向了這樣一段錯誤婚姻的末尾。重新審視劉三蓮和顧葳葳,我發現了一次有趣的相遇。
  • 目前為止最接近現實的青春片《青春派》,青春是一場莫名的單戀
    豆瓣評分:7.5經典指數:這也許是目前為止最接近現實的一部青春片。"不裝逼,不矯飾,不假純,不宣揚。是這些年最好青春片備選。《青春派(2013)》世間居然存在一部這麼自然的在說人話辦人事的國產電影!導演好棒!真心想給導演寫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