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實的紅黃藍與網絡的白與黑
作者:石超
近日關於紅黃藍幼兒園的事件已經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未來,虐待孩子的老師某種程度上無異於用自己的人性醜惡摧殘民族的希望,尤其是當為人父母的人看到這種消息時,想必都是怒不可遏,心中甚至有些恐懼,因為父母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也有這樣的遭遇而自己卻渾然不知。但是,當一個人的內心越是被憤怒和恐懼佔據的時候,往往越容易失去理智,而這也讓他們成為了許多營銷號的犧牲品。
如果我們冷靜下來,就會發現,最近伴隨著紅黃藍幼兒園事件討論的,學前教育的孩子身心健康安全保障問題的討論,還有大量的質問體文章大行其道,所謂的質問體,他們的多是利用這次事件質問政府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比如有如同一個模板刻出來的文章,質問中紀委和黨報,為什麼新聞不敢去報導這件事,為什麼政府之前不管管類似的問題反而把孩子家長採訪視頻刪除,為什麼微博要壓熱度,知乎不準討論這起事件。他們慷慨陳詞,義憤填膺,甚至用了那段經典的猶太牧師的詩:起初他們迫害共產黨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馬克思的信徒·······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每當中國社會發生類似的惡性公共事件的時候,微信微博上都會有類似的文章,表達著類似的觀點,如果總結一下就會發現他們主要是在表現兩個主題:政府壓制言論自由而且對我們老百姓的私貨不管不顧,只知道維護他們的團體利益。如果我們不加甄別,很容易誤信他們,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他們說的對嗎?
就以此次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他們說媒體尤其是官媒不敢報導這件事,事實是這樣嗎?在事件爆出的第一時間,且不說官媒第一時間跟蹤報導,人民日報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虐童事件再現,「幼有所育」的底線不容擊穿》;新華社發表評論《幼兒園虐童事件:斬斷伸向孩子的黑手》;環球時報發評《虐童案,直面輿論衝擊是最好的應對》;檢察日報《虐童事件扎針又吃藥 誰有病?》。除此之外,其他的官方媒體或轉載或跟進報導事件的最新進展,這難道是官方媒體想壓制該事件傳播的做法?
還有一個觀點是政府的不作為,然而,事件曝光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緊急部署開展幼兒園規範辦園行為專項督導檢查,北京市教委已全面開展幼兒園安全隱患排查,而針對紅黃藍幼兒園,甚至進行了立案調查。
這些文章不忘羨慕一下歐美國家對未成年兒童的保護,的確,歐美國家在此時對未成年兒童的保護的法律機制,要比我們完善許多,可是這些人忽略了一個事實: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完善的保護機制,也是因為之前有過類似案件的發生,正式這些惡性的事件的發生讓他們能夠出臺完善的法律保護孩子,如果我們回憶一下,中國不也是如此嗎?就像校車安全事件一樣,我們也是在類似的事件發生之後才採取手段,雖然這樣看起來很不美好,但是現實的處境就是我們很難擁有先見之明,而且中國在處理類似事件的效率上要遠遠高於西方國家,比如校車事件發生到現在不到十年時間,我們的校車系統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這效率也許你感覺不到,但是你對比一下西方就會發現中國政府處理類似事情的效率有多高,比如BBC瀆童醜聞,是隔了幾十年之後才曝光,到現在還停留在人民譴責和單純的性侵性質中,而美國女性被性侵犯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甚至還在發酵。
有人憤怒家長採訪視頻被刪除,知乎不準討論類似事情,這是想壓制真相,控制言論自由,氣憤嗎?乍聽下都很氣憤。我們不否認這個教育機構很有可能有著很深的背景。可是然後呢?臉書刪除言論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臉書的審核,而不是美國政府的輿論監管,在中國網絡上言論被刪除我們總會想到政府限制言論自由,也不盡然,共青團微博被禁言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會關心言論自由,因為如果這時候為言論自由發聲,那麼自己就是自己心目中最鄙夷的五毛。如果政府真的在監管此次事件的輿論,那麼我們為什麼讀到的了類似文章?你說微博刪熱度是政府所為,那帝吧出徵臺灣,共青團都為網民站臺的時候,微博刪熱度也是政府所為嗎?如果政府是因為事情鬧得太大,掩蓋不了,那他為什麼要刪視頻,這不是讓網民抓住他限制言論的把柄嗎?如果說我在甩鍋,為政府洗地,那就請先用嚴謹的邏輯解釋我上述問題。有人說我是五毛,如果替政府說幾句公道話就是你們所鄙視的五毛,那麼你們何嘗不是五毛最鄙夷的憤青?而憤青和五毛僅有的區別就只是是否支持政府。這些人不忘諷刺政府是在壓制自由,可是他們對於什麼是自由都講不明白,他們說政府在草菅人命,那麼草菅人命對於政府有什麼好處?
這時候許多人一定會跳出來譴責我,說我不懂為人父母心情,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讓社會更好,讓自己的孩子生長在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下,我不否認他們的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對於類似惡性公共事件永遠採用這種參與方式,那我們和我們鄙夷的吃人血饅頭之人沒有任何差別。而且,許多時候我們這種發言不過是為了說明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想像之中,不管真假,就算我們真的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壓迫中,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因為如果我們按照這種事情的討論和參與方式,我們永遠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抓不住問題的根本,我們這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增加網絡的成本。
又有人會質疑,難道我們連批評政府的權利都沒有嗎?發生這種事政府沒有責任嗎?的確,發生這種事情政府的確應當承擔責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每次類似事情的發生,政府都在積極主動的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而不是這些文章所說的再逃避。他們甚至會說批評是為了客觀,甚至說批評不自由,讚美無意義,但是我要說的是:批評不是客觀,去情緒化思考才是。
那些在網絡上聲稱自己是為良知說話的人,最終也不過是用調動人群情緒名言來強調自己的是所謂的良知,可是他們的良知最終不過是一篇篇10w+,而每當這種文章被某些理性網友舉報而刪除的時候,他們又可以說:「我說出了某些利益集團不敢說的話,卻被禁了,這一定是體制問題,我不禁陷入思考。」然後又是一篇10w+。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質問:「難道我們每次對於這些事情都要事不關己嗎?」我們當然要參與,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事不關己是助紂為虐,那麼胡亂摻合是緣木求魚。
而且我們的參與一定要更理性,與其我們抱怨我們為什麼拍不出《熔爐》這樣的電影,不去反思一下,《嘉年華》拍片為什麼那麼少。
而且我們也要反思一下,孩子遭受這樣的痛苦我們是否有責任?前段時間,一部關於兒童性教育的教材被網絡裁剪之後發布到網上,被誤導的我們以保護孩子心靈健康為由迫使教材下架,如今,孩子的身心健康被侵犯,我們又怒斥政府不作為,難道我們不應該捫心自問一下嗎?畢竟,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臺灣的新聞媒體一向以造謠而臭名昭著,吳宗憲曾抱怨臺灣媒體為了政黨利益罔顧事實,說臺灣的媒體藍色綠色紅色黃色什麼顏色都有,就是沒有黑白。同樣,如今我們在各種網絡平臺上接觸的各種文章不也是如此嗎?為博取眼球不分黑白。而我們是應該為了我們生活更美好去理性參與還是為了情緒釋放推波助瀾?選擇,在我們自己手中。
如今,事情已經出現了翻轉,但是人們的關注點大多已經轉移,孩子有沒有被性侵犯已經不重要,因為新的關注點已經產生。真相跑不過謠言,因為我們在給謠言助推。而我們的良心不過是在網絡上發洩一下憤怒。將自己置身於我生活的環境很不好的自我幻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