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食用腊味正是時候。隆冬之際,一家人共坐一桌享用一鍋香氣撲鼻的腊味煲仔飯,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及至今時今日,天氣寒冷的日子比以往少得多。我們吃的廣東腊味的品種比以往也減少了,甚至有指醃製食物多吃無益,但仍然不減大家在秋冬時節對腊味的興致。
「臘」是製作醃製食物的一種常見技巧,從前食物保存的技巧不如今天先進,加上獲取食物也不如現代容易,於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分別研究出不同的技巧,去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中國二千年的臘制文化
在中國「臘」制食物的名稱最早見於最古老的文獻之一《易經》:「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故中國人製作臘制食品已經有超過 2000 年歷史,當無疑問。古字中,「臘」和「獵」二字相通,舉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獵祭」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舉行,於是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當天要食用臘八粥。當然此「臘」不同彼「臘」,但總是令人想起要享用腊味。
腊味在中國不同地區都有製作,各自的取材和製作方法大異其趣,比較常見的如臘腸、臘鴨、臘雞、臘肉以至比較罕見的臘魚和臘蛋等等。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是廣東腊味,一般而言口味比較偏甜,主要採用油、鹽、醬油、糖和酒等來臘制食物。主要的品種包括臘腸、膶腸、臘鴨、臘肉等。
現今腊味的款式雖然比從前簡化了不少,但以下常見的款式,總是少不了。
臘腸
最具代表性的廣東腊味,將不同比例的肥瘦豬肉調味混和後,經油壓機灌進腸衣內,成形後刺孔入爐烘乾。簡單幾句話其中藏著很多學問,例如最基本的調節肥瘦豬肉比例可以製作不同軟硬度和質感的臘腸,調味時加入黑椒或者用不同的酒又會有不同風味,採用新鮮或者曾存放的粉腸衣,又有不同嚼勁。口味千變萬化,又各有捧場客。
膶(rùn)腸
膶腸的製作方法和臘腸相類,不過肉中加入動物肝臟,從前多採用豬肝,如今則以鴨肝為主流。為何叫膶腸而不是肝腸呢?廣東話中「肝」和「幹」同音,意頭不佳,「膶」則和「潤」同音,有油水充足、家肥屋潤之意,彩頭好得多。膶腸帶有動物肝臟香氣,令人難以抗拒,不過相對比較肥膩,難以多吃。
金銀膶
肥豬肉釀進豬肝中,外觀上黃黃橙橙的外皮中透視其中呈半透明的肥豬肉,故得名。金銀膶腸如今只能在較傳統的店家買到。
膶腸富動物肝臟香氣,令人難以抗拒。
臘肉
把豬五花腩醃製、經日曬或烤爐烘烤後成為臘肉。相對臘腸和膶腸,製作臘肉所須要的工具和技術比較簡單,甚至有人會在家自己製作。臘肉比臘腸和膶腸甜,多切片用以炒菜。
臘鴨
把鴨的內臟清理、清洗好之後利用鹽把鴨醃好。由於臘鴨易變壞,坊間多數臘鴨製作時每每加入大量鹽延長醃製時間,此舉可以令臘鴨更耐放,但也會令其味道偏鹹,很多時煮之前會先用熱水燙過。偶而會有調味理想而生產技術又高的佳品,鹹香美味鴨肉又富彈性,不過不容易遇上。另外近年市場上以單買臘鴨腿為主流,比較整隻臘鴨容易處理。
腊味雖好,不可多食.
腊味中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丟失較多,特別是臘豬肝;而且,由於腊味均用鹽醃製。故腊味內鈉鹽含量會比鮮肉高出十多倍。三高人群還是少食為妙。
轉載聲明
本文轉載自美味尋真,有刪改,如需轉載,請註明原文出處。